偉青
作為國內(nèi)最負盛名的科幻IP之一,《三體》的影視化之路可謂一波三折??上驳氖?,正在CCTV-8電視劇頻道、騰訊視頻播出的電視劇版《三體》,以精良制作和誠意獲得大部分觀眾好評。該劇目前豆瓣評分8.2分,且隨著劇情展開,漸入佳境。
《三體》改編之難是業(yè)內(nèi)公認,一難在抽象文字與科學概念向具象影像的轉(zhuǎn)化;二難在劉慈欣原著宏大的宇宙觀、時間空間跨度與哲學思辨水準——對創(chuàng)作者的想象力、講故事的能力與整體把控能力都是巨大挑戰(zhàn);三難在國內(nèi)此前并無同量級的科幻劇集可供參考。
《三體》又名《地球往事》,共3部,既有闊大壯麗的史詩設(shè)定,也有震撼人心的故事走向。此番劇版改編自該系列第1部,講述地球基礎(chǔ)科學研究遭遇異常擾動,納米物理學家汪淼與刑警史強等人聯(lián)手調(diào)查,共同揭開地外未知文明“三體”世界的神秘面紗,與意圖入侵地球的三體人展開博弈。
經(jīng)典作品影視化無一例外都要面對重大挑戰(zhàn),其中,能否找到適合原著的整體基調(diào)是重中之重。主創(chuàng)團隊為劇版《三體》選擇了現(xiàn)實主義的敘事風格,不時出現(xiàn)的北京奧運會背景播報,以及主觀視角的切換,在弱化科幻架空感的同時,增加了觀眾的體驗感。全劇懸疑推理的冷清氣質(zhì)與源自宇宙科學的神秘氣息,又讓觀眾與故事之間產(chǎn)生了一定的距離感。于是,劇版《三體》呈現(xiàn)出獨特的科幻味道——既是現(xiàn)實的,又是幻想的;既是落地的,也是疏離的。
選角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觀眾對作品的態(tài)度,劇中人物角色與原著貼合度較高。張魯一飾演的汪淼、于和偉飾演的史強、王子文與陳瑾分飾青年與老年葉文潔等,大都受到好評。尤其是主人公汪淼,這個人物在原著中工具性大于文學性,面目比較模糊。張魯一則通過演繹,將一位理性、直率又充滿韌性的物理學家塑造得真實可感;于和偉的外形與原著中的史強雖不完全相符,但隨著劇情推進,逐漸顯露粗中有細、忠誠可靠、百折不撓等人物特質(zhì),且在劇中兼任搞笑擔當,為凝重肅殺的氛圍增添了幾分幽默詼諧。這兩個重要人物之間一冷一熱的反差感與肝膽相照的同盟感,也為劇集增添了情感向度的黏性。
在敘事上,劇版《三體》有著自己的節(jié)奏,有條不紊地沿三條線索徐徐展開。主線采取順序方式,聚焦于汪淼、史強等解開科學家自殺之謎;輔線回憶青年葉文潔的紅岸基地往事;第三條線是汪淼進入游戲了解三體文明。三條線索彼此交叉,互相支撐,形成合奏之勢。當然,這樣復(fù)雜的敘事也是對觀眾耐心和接受力的一種考驗。
此外,該劇30集的體量也決定了主創(chuàng)團隊要在原著主框架下,將更多血肉合理地填進劇中。雖然部分新增人物與延伸劇情引發(fā)了一些爭議,但劇版《三體》對原著精神的吃透與尊重仍獲得了眾多觀眾對改編的正面評價。劇集對原著經(jīng)典場面的視覺化還原,也被觀眾稱為“摳書級”:臺球演示、倒計時、宇宙閃爍、CG版三體游戲等都獲贊譽;紅岸基地被評價是在“顱內(nèi)取景”;第15集中,秦始皇調(diào)動三千萬士兵組成人列計算機更是氣勢恢宏,震撼人心。
相較其他劇種,科幻劇有一定觀劇門檻,在國內(nèi)也是新興類型。如何打通與觀眾之間的壁壘,使之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劇版《三體》的探索與努力值得更多喝彩與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