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劉雨濛
澎湃問吧是澎湃新聞APP 的互動問答產品。作為國內新聞問答社區(qū)的開創(chuàng)者,澎湃問吧鼓勵用戶直接對話新聞當事人及行業(yè)大咖,致力于有深度、有質量的專業(yè)問答。
對于澎湃新聞APP來說,澎湃問吧的出現(xiàn)打破了信息發(fā)布媒介由記者書寫、讀者閱讀的傳統(tǒng)單向傳播模式。由于其用戶生成內容的特性,形成用戶反哺平臺的鏈路,完善了雙向乃至多向傳播生態(tài)。
Web1.0時代,互聯(lián)網以門戶網站為主,如雅虎、新浪、搜狐等,用戶只能瀏覽網頁,被動接受,極少發(fā)布內容或深度參與到網站內容建設;Web2.0時代,隨著信息技術和智能手機的發(fā)展,互聯(lián)網進入社交網絡時代,任何人可以自主創(chuàng)建內容,數(shù)以百萬的人可以觀看及評論,如微博、今日頭條等。一種新的互聯(lián)網內容生產模式UGC模式(Users Generated Content,用戶生產內容)應運而生,與之對應的另外一種生產模式則是PGC模式(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專業(yè)生產內容)。前者內容生產的體量大,但質量相對低。后者專業(yè)度高,制作周期長,更新頻率低?;诙咴趦热萆a上各自呈現(xiàn)的優(yōu)勢,出現(xiàn)了PUGC(Professional-User Generated Content,專業(yè)用戶生產內容)生產模式。PUGC內容,既具備了UGC的廣度,又具備了PGC的深度。
從產品特性來看,2015年5月上線的澎湃問吧,存在內容維度廣泛、互動路徑通暢等特征,且由于用戶賦能與參與式討論的機制,逐漸推動用戶間形成深度鏈接感,并最終推動線上社區(qū)“澎友圈”于2019年7月升級成型。
本文將以澎湃問吧、澎友圈為案例,分析PUGC、UGC在國內主流新聞媒體的運用。
目前澎湃問吧開設有焦點、思想、圓桌、教育、健康、文藝等17 個板塊,已上線話題2300 余個,邀請的往期專家涵蓋不同領域,為吸引不同圈層用戶、形成濃厚的問答社區(qū)氛圍奠定了基礎。
邀請專家包含:學界大咖: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羅翔、中科院博導徐穎、天文物理學家李淼等都曾做客問答,與網友對其研究領域進行線上互動。網友對在現(xiàn)實生活中接觸不到的專家學者進行提問,以“提問—回答”的方式對社會熱點話題再剖析、再討論;新聞當事人:當過快遞員、打過19 份工的寫作者胡安焉、51 歲讀大學的張計玲、曝光五星級酒店亂象的“花總”等等?!皢柊伞毖堖@些新聞當事人入駐,將新聞事件背后的故事發(fā)布權交還于當事人,將事實真相的追問權交由用戶。此外,只要是各行各業(yè)擁有一定學術背景、從業(yè)經驗、興趣研究的人都可以到澎湃問吧進行交流互動,通過思想觀點的交流碰撞,讓大家無限接近于新聞及事實的真相。
澎湃問吧的產品功能實現(xiàn)了多環(huán)節(jié)的用戶賦能,包括允許用戶自建話題、向“問吧題主”提問,或直接留言參與任意話題的討論。這意味著生產與消費的角色和關系的變化。
互動性是新媒體的一個處于核心位置的關鍵詞匯,通過用戶與題主之間“輸入—反饋—輸出”的內容互動循環(huán)模式,內容生產從封閉走向開放,內容傳播從單向走向交互,從“獨白”走向“對話”。“問吧”為多元主體的互動交流搭建了平臺,使得用戶更具備鏈接感,打通了普通用戶與學者大咖及新聞當事人的交流路徑。
從2022年開始,澎湃問吧聯(lián)合政協(xié)頭條推出全國兩會特別策劃,邀請在滬全國政協(xié)委員做客澎湃問吧,圍繞民生熱點問題,親解提案關鍵詞,與廣大網友進行在線互動交流。
這是國內主流媒體在全國兩會期間,首次采用線上問答的形式,聚焦全國政協(xié)委員提案,為委員零距離傾聽百姓心聲搭建橋梁。同時,澎湃問吧和政協(xié)頭條還把網友與委員的問答精選制作成小卡片和海報,通過各大網站、微博、微信等多渠道分發(fā),讓“心聲”碰撞“新聲”。
我們曾經先后對倪閩景委員關于“青少年近視防治”“雙減政策”“青少年科創(chuàng)教育”等進行了問吧的話題設置。網友的提問犀利且接地氣,比如“課間十分鐘學校不讓出教室怎么辦?”“青少年近視的源頭是學業(yè)繁重還是電子產品?”等等。每個問答下面都會有十幾位用戶的再討論。以“提問—回答—討論”的方式將社會熱點話題用直觀明了的方式進行呈現(xiàn),有利于用戶在紛擾復雜的網絡信息里,培養(yǎng)自身思辨能力,也能讓專家學者第一時間了解到普通用戶的所思所想。借由澎湃問吧,用戶才能與日常生活中碰不到的專家大咖直接對話。
由于澎湃問吧的模式仍然大多以PUGC的專業(yè)性話題為核心、用戶圍繞話題進行提問,議程及參與準入仍舊具有較高門檻。因此,我們開始重新思考,除了專業(yè)學者或新聞人之外,是否可以推翻內容壁壘,將議程設置的權利交給大眾,讓內容社區(qū)真正沉下去。
2019年7月,在原先“澎湃問吧”基礎上,“澎友圈”社區(qū)上線,用戶可以在“澎友圈”中發(fā)布短資訊、視頻、圖片等內容,“澎友圈”不再如問吧一樣以“專家+話題”為單位設定過于明確的議程導向,允許用戶對日常生活以碎片化的方式記錄描述、分享感悟。
互動行為的一個基本模式是“輸入—反饋—輸出”。這意味著生產與消費的角色和關系的變化。社交化是新媒體區(qū)別于傳統(tǒng)媒體的典型特征之一,借由“澎友圈”社區(qū)鮮明的社交屬性,澎湃新聞完成了“新聞+社交”的進一步探索,也成為釋放內容創(chuàng)造活力的新源泉。這也符合澎湃新聞希望推動“參與式新聞”的初衷,一直以來,澎湃新聞相信并強調用戶觀點的力量,不論通過文字、圖片還是視頻,人人都是天然的創(chuàng)作者,每天發(fā)生在一個人身上的事件便是新聞。
除了發(fā)帖功能之外,目前整個“澎友圈”社區(qū)互動量最大的版塊是投票功能,運營編輯每天會根據(jù)熱門話題制定投票選項,參與者通過勾選選項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平臺對投票數(shù)據(jù)實時統(tǒng)計分析,并生成詳細的數(shù)據(jù)比例,直接增加了用戶參與社會議題的沉浸感。網友參與互動的門檻大大降低,繼而能產生更多精彩的UGC內容。
此外,“澎友圈”也具有極強的跨平臺分享屬性,每一個用戶都可以在帖子下方點贊、評論,也可以一鍵轉發(fā)至微博、微信、QQ 等社交平臺,力圖構建一個外沿更大的“新聞+社交”圈。
2019 年12 月開始,“澎友圈”社區(qū)先后打造了十期線上小講,借由微信群強大的信息交互功能,以最低成本增強群成員的價值感和建立群成員之間的強關系,建立了5 個微信用戶群。用戶群每日在群聊內積極討論,具有極強黏性,形成一個以“澎友圈”為牽系的內容社群。
2021年3月份,澎湃新聞問吧編輯團隊打造出一檔播客《浮游生悟》,專注文化研究與社會觀察。我們將澎湃問吧邀請來的嘉賓以音頻播客的形式再挖掘,我們相信在隨性的生活步調中,可以捕捉到一些微小的思想火花。更新的33 期播客中已經收獲百萬收聽量,在網易云音樂、小宇宙、喜馬拉雅FM 等平臺深受好評。可惜的是,后續(xù)由于人員調整,播客錄制暫緩。
2022 年4 月世界讀書日前夕,疫情期間多煩憂,但一縷書香尚在,便可浸潤心靈。澎湃新聞澎友圈、好課兩個版塊聯(lián)合推出《在被掩埋的古文明里,重建心靈的力量》名家免費直播課。課程涉及了中華文明、古希臘文化、楔形文字、古埃及未解之謎、文本中的古印度以及傳統(tǒng)文化符號等。古老文字、神話傳說、文獻典籍,都成為今人探秘溯源的線索。這是澎湃問吧對線上小講的再升級,以音頻、直播課的形式,通過社交平臺的傳播,讓全國網友成為復旦、人大、對外經貿等高校名師的學生。直播課播出后,有興趣的用戶還可以通過直播回放來繼續(xù)聽課。憑借這種音頻互動的形式,講臺高度低了,高校圍墻沒了,突破各種圈層,拉近人與知識的距離。
隨著短視頻的沖擊,純文字的問答互動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沖擊。一方面要讓提問者獲得專業(yè)的、超預期的回答;另一方面提問要引發(fā)嘉賓的回答沖動,讓回答者有成就感、認同感,這些種種都滿足到位無疑是難上加難。澎湃新聞PUGC 倚仗的是編輯的強運營,符合澎湃新聞氣質的內容創(chuàng)作者從哪獲取,仍然是處于生產鏈條中重中之重的位置。怎樣鼓勵UGC持續(xù)不斷生產出有別于其他平臺的差異化內容,也是澎湃新聞澎友圈運營團隊亟待破題的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