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尊英,韓琳,王鶴翔,閔繁懿,邵川洋,李長貴,徐文堅
痛風近年來發(fā)病率呈升高趨勢,且趨向年輕化[1-3]。據(jù)統(tǒng)計,2019年發(fā)病人數(shù)高達104萬例,累計患病人數(shù)約為1616萬例[4]。長期的尿酸鹽結晶沉積,不僅造成關節(jié)損害和功能障礙,降低生活質量,還會并發(fā)腎臟病變等[5]。目前診斷痛風的金標準是對關節(jié)液或痛風石內容物進行檢查[6],即在偏振光顯微鏡下見雙折光的針形尿酸鹽結晶,該檢查為有創(chuàng)性操作,小關節(jié)樣本的獲取有困難,且在急性發(fā)作后滑液白細胞計數(shù)低的患者樣本中很難找到尿酸鹽結晶[7]。因此,迫切地需要更簡單有效的檢查方法對痛風進行準確的診斷。雙源CT和超聲是輔助診斷痛風最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方法,無創(chuàng)且可重復性高[8],能直觀地觀察尿酸鹽結晶的沉積情況,已被納入2015年美國風濕病學會/ 歐洲抗風濕聯(lián)盟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European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ACR/EULAR) 痛風分類標準[2,8,9]。本研究旨在探討雙源CT和超聲單獨或聯(lián)合應用對痛風的診斷效能,并分析二者診斷不同時期痛風的差異,以評價其臨床應用價值。
回顧性收集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間326例就診于青島大學附屬醫(yī)院痛風專病門診的患者。納入標準:①患者臨床資料完整;②于1周內同時接受雙源CT及超聲檢查。排除標準:①患者臨床和/或影像學資料缺失;②雙源CT及超聲檢查間隔超過1周或圖像質量較差不可用于分析。2015年ACR-EULAR痛風分類標準評分項目主要包括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檢查[8],雙源CT及超聲作為研究項目不納入分類標準計分,以排除研究項目假陽性對診斷結果的影響。收集患者的臨床及影像學資料,并根據(jù)改良的分類標準[10]進行評分。痛風患者可根據(jù)病程長短分為早期(病程<1年)、中期(病程1~3年)、晚期(病程>3年)。該研究方案經青島大學附屬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使用美國GE VolusonE8等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高頻線陣探頭(6~15 MHz、4.5~12 MHz等)對患者的不同部位進行超聲檢查。由一位在肌骨超聲有5年以上工作經驗的超聲科醫(yī)師在雙盲的情況下,根據(jù)超聲最可靠的2個陽性特征-雙軌征、痛風石[11,12],做出合理的診斷。
采用德國Siemens第2代雙源CT(Somatom Definition Flash)對患者進行檢查,檢查范圍是整個關節(jié)。掃描參數(shù):管電壓140 kV、80 kV,管電流56 mAs、234 mAs(足踝),70 mAs、300 mAs(膝),40 mAs、170 mAs(手) ,旋轉時間0.5秒/圈,螺距0.7,準直器64×0.6 mm,視野260 mm,矩陣512×512,重建層厚0.6 mm(<1 mm)。掃描完成后使用Syngo. Via工作站的Dual-Energy Gout分析軟件對圖像進行后處理,偽彩圖上骨質結構標記為藍色,松質骨標記為粉色,尿酸鹽結晶標記為綠色[13]。由一位初級醫(yī)師及一位高級醫(yī)師對圖像進行分析并得出結果,分析時需要注意排除甲床、老繭等偽影。
本研究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6.0、MedCalc 19.5.6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比較雙源CT與超聲單獨或聯(lián)合應用診斷痛風的準確性,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OC)比較診斷效能,以Delong's法比較曲線下面積(AUC)差異,同時比較二者診斷不同時期痛風的陽性率(超聲或雙源CT診斷痛風陽性人數(shù)/臨床診斷為痛風的人數(shù))的差異。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研究納入326例患者,平均年齡(45.24±14.48)歲,男316例,女10例。檢查部位包含足踝、膝部、手3個部位。所有患者超聲的陽性特征為雙軌征、痛風石,雙源CT的陽性特征為尿酸鹽結晶沉積(圖1)。根據(jù)改良的2015年ACR/EULAR痛風分類標準,診斷為痛風的患者243例,非痛風患者83例,痛風患者的改良后分類標準平均得分為10.57±2.23分,非痛風患者的改良后分類標準平均得分為2.34±2.01分。
圖1 痛風患者雙源CT及超聲的陽性表現(xiàn)。a) 黃色箭頭所指為膝關節(jié)的雙軌征;b) 黃色“+”所示為足部痛風石;c) 膝部尿酸鹽結晶沉積; d) 足踝部尿酸鹽結晶沉積。
雙源CT、超聲診斷痛風的準確性分別為84.1%、77.3%;AUC值分別為0.865、0.796(t=2.323,P=0.020)。將雙源CT與超聲聯(lián)合使用診斷痛風,雙陽性(兩種檢查結果均為陽性)、單陽性(至少一種檢查結果為陽性)的診斷準確性分別為77.6%、83.7%,AUC值分別為0.850、0.812(圖2、表1),與單獨使用雙源CT相比,診斷效能沒有提高。
圖2 雙源CT和超聲單獨或聯(lián)合應用診斷痛風的ROC曲線。雙陽性為雙源CT和超聲均為陽性;單陽性為雙源CT和超聲至少1項為陽性。
表1 雙源CT與超聲單獨或聯(lián)合應用對痛風的診斷效能比較
雙源CT、超聲診斷早期(病程<1年)痛風的陽性率分別為42.9%、71.4%,診斷中期(病程1~3年)痛風的陽性率分別為81.8%、66.7%,診斷晚期(病程>3年)痛風的陽性率分別為93.3%、80.0%(表2),且二者在檢測不同時期痛風時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0.083、8.100、16.056,P<0.05)。
表2 雙源CT與超聲診斷不同時期痛風的比較
目前,診斷痛風的金標準是在關節(jié)滑液或痛風石中發(fā)現(xiàn)單尿酸鈉晶體,其可重復性有限,臨床操作困難[7],因此需要更簡便易行的方法來診斷痛風。雙源CT和超聲作為2015年ACR/EULAR痛風分類標準的一部分,應用無創(chuàng)且便捷,實用性遠遠高于診斷金標準。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雙源CT和超聲對痛風的診斷效能都比較高。關于雙源CT、超聲診斷痛風的meta分析[14,15]顯示,雙源CT診斷痛風的敏感性、特異性分別為81%、91%,超聲診斷痛風的敏感性、特異性分別為80%、83%。本研究中雙源CT和超聲診斷痛風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與既往研究結果基本一致。以往的研究大多是分別探討雙源CT和超聲對痛風的診斷價值,缺乏二者對痛風的對比及聯(lián)合診斷研究,本研究納入了326例患者,以期探究雙源CT與超聲診斷痛風的臨床應用價值。
本研究通過對比雙源CT和超聲對痛風的診斷效能發(fā)現(xiàn),雙源CT對痛風的診斷效能優(yōu)于超聲,其原因可能是超聲的檢查范圍僅限于關節(jié)內部,而雙源CT的檢查范圍是整個關節(jié),可以檢測到部分超聲無法檢測到的深部尿酸鹽結晶沉積[16]。另一個原因可能為,在痛風中晚期軟骨結構破壞嚴重時,雙軌征通常難以顯示,從而降低了超聲診斷痛風的敏感性[12]。此外,雙源CT可以鑒別其他檢查方法易混淆的“假痛風”,即二羥焦磷酸鈣結晶沉積癥[17];能夠顯示肌腱等不易抽吸部位的尿酸鹽結晶沉積[18];還可以量化尿酸鹽結晶沉積量,在監(jiān)測降尿酸治療后痛風石的轉歸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19,20],其臨床應用價值優(yōu)于超聲。本研究進一步分析了二者聯(lián)合應用對痛風的診斷效能。雙陽性診斷痛風的各項性能均低于雙源CT,單陽性診斷痛風雖然提高了診斷敏感性,但特異性明顯降低,AUC值及準確性也降低。與單獨使用雙源CT相比,聯(lián)合應用雙源CT和超聲并不能提高診斷效能。因此臨床上診斷痛風應首選雙源CT檢查,無需同時進行兩種檢查,以減少資源的浪費,減輕患者負擔。
另外,本研究發(fā)現(xiàn),雙源CT和超聲對不同時期痛風的診斷存在差異。雙源CT診斷中晚期痛風的陽性率高于超聲,但診斷早期痛風的陽性率比超聲低。Zhang等[16]在一項前瞻性研究中分析了雙源CT和超聲對不同時期痛風的診斷效能,其研究結果顯示,雙源CT和超聲對早期痛風的診斷效能比較低,超聲診斷早期痛風的敏感性要高于雙源CT,這與本研究的分析結果基本一致。其原因可能是早期痛風患者尿酸鹽結晶沉積量極少而被忽略,且雙源CT的空間分辨率較低,更難顯示軟骨表面上的晶體沉積,而超聲可以檢測到這種沉積并表現(xiàn)為“雙軌征”,故雙源CT檢測微小沉積的能力不如超聲敏感[21]。因此對于早期痛風的患者,超聲檢查比雙源CT敏感性更高,應作為首選檢查方式。
本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①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選取的僅為本院就診患者而非篩查患者,因此痛風陽性患者較多,可能存在選擇偏倚;②臨床上極少進行有創(chuàng)檢查診斷痛風,故本研究采用的診斷標準為臨床診斷標準,未來需進行前瞻性研究,采用金標準來鞏固當前結論的穩(wěn)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