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威麗
(濮陽市婦幼保健院 乳腺外科,河南 濮陽 457000 )
乳腺癌為臨床常見惡性腫瘤,發(fā)病原因尚未清晰,一般認為與遺傳、性激素異常、不良飲食習慣有關。該病發(fā)病早期一般無明顯特征,隨腫瘤組織體積增加、腫瘤細胞遠端轉移、淋巴結轉移,可引發(fā)腋窩淋巴結腫大、全身多器官組織病變,威脅其生命安全,因此需盡早接受針對性治療[1]。保乳手術治療為早期乳腺癌主要治療方式,通過保留患者乳房外觀、切除乳房內病灶組織,以滿足治療需求。但單純接受保乳術治療,病灶切除后存在殘腔,對乳房表面皮膚支撐作用喪失,會出現(xiàn)乳房下垂、乳房外觀明顯改變等情況,影響患者外觀形象,可能會影響其生活質量[2]。腺體組織瓣轉瓣整形術修復殘腔治療,指在手術治療期間,利用患者自身腺體組織進行殘腔修復的治療方案,可彌補殘腔組織缺失對乳房外表美觀度影響,但此種治療方式會增加術中創(chuàng)傷,增加并發(fā)癥發(fā)生率[3]。為此,本次研究選取濮陽市婦幼保健院2016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期間48 例早期乳腺癌患者,探究保乳術聯(lián)合腺體組織瓣轉瓣整形術修復殘腔治療對其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濮陽市婦幼保健院2016 年1 月至2020年12 月期間48 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均為女性,隨機分為A 組(24 例,保乳術治療)、B 組(24例,保乳術聯(lián)合腺體組織瓣轉瓣整形術修復殘腔治療),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24)
續(xù)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24)
納入標準:①均經(jīng)影像學、病理組織診斷確診為乳腺癌;②臨床分期Ⅰ、Ⅱ期;③年齡≥18 歲;④單發(fā)病灶,病灶位置與乳頭、乳暈距離≥2 cm;⑤保乳手術治療。
排除標準:①合并其它惡性腫瘤;②嚴重心肝腎等臟器疾?。虎鄱喟l(fā)病灶;④既往放化療治療史、乳房手術史;⑤凝血功能障礙;⑥男性乳腺癌;⑦研究期間失訪。
A 組(保乳術):①設計手術切口:結合腫瘤位置、腫瘤大小等設計手術切口,乳頭上方腫瘤,手術切口為Langer 線平行弧形切口;乳頭齊平病灶,手術切口為橫向切口;乳頭下方腫瘤,手術切口為乳房下方放射狀切口;腋窩下切口,即在背闊肌前緣、胸大肌外緣皮紋做弧形切口。②腋窩淋巴結清掃:腋窩淋巴結腫大患者,術中同步開展腋窩淋巴結清掃,對于無明顯腋窩淋巴結腫大患者,實施前哨淋巴結活檢,檢測結果為陽性患者,進行Ⅰ區(qū)、Ⅱ區(qū)淋巴結清掃。③保乳術治療:首先切除腫瘤組織及腫瘤周圍1~2 cm 范圍內腺體組織,縫線標記切除邊緣,病理組織活檢切緣為陽性患者,繼續(xù)擴大切除范圍,直至切緣為陰性;創(chuàng)面放置引流管后逐層縫合,加壓包扎。
B 組(保乳術聯(lián)合腺體組織瓣轉瓣整形術修復殘腔治療):手術切口、腋窩淋巴結清掃、保乳術治療方法均與A 組相同,保乳術病灶切除完成(切緣為陰性)時,乳頭處理中,乳暈為中心進行雙環(huán)秒回,雙環(huán)內去表皮后;游離殘腔周圍腺體,即將腺體組織與胸大筋膜層、皮下脂肪層充分游離,形成腺體瓣,并通過旋轉、移位進行殘腔填補;對于殘腔周圍腺體不滿足填充需求者,側胸部帶蒂脂肪組織或腹直肌鞘帶蒂脂肪膜組織填充;乳頭旋轉對層縫合;放置引流管后,加壓包扎。兩組術后8~10 d 拆線后,均進行多西他賽+多柔比星+環(huán)磷酰胺(TAC)方案化療。
①比較兩組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②術后1 個月,比較兩組乳房美觀度,以歐洲癌癥SOMALNET 標準[4]進行其乳房外表美觀度評價,包含乳房對稱、表面平整、皮膚效果、皮膚色澤、手術瘢痕、乳頭移動距離6 個評價條目,0~7 分/條目,各條目評分相加獲得總分,分數(shù)與乳房美學程度呈正比;③血清腫瘤標志物:糖類抗原153(CA153)、癌胚抗原(CEA)、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EGF)均以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驗;④疼痛感受:術前、術后7 d、14 d、28 d 時,以疼痛視覺模擬法(VAS)[5]對其進行疼痛程度評估,分數(shù)與疼痛程度呈正比;⑤生活質量:術前、術后1個月,對其以簡易生活質量量表(SF-36)[6]進行生活質量調查,包括生理職能、生理功能、精神健康等8 個條目,各條目評分相加獲得總分,分數(shù)與生活質量呈正比。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計算過程由SPSS 26.0 軟件完成,以百分率(%)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B 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與A 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1.091,P=0.296)。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n=24,n(%)]
術后1 個月,B 組乳房對稱、表面平整、皮膚效果、乳頭移動及總分均較A 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乳房美觀度比較(n=24,,分)
表3 兩組乳房美觀度比較(n=24,,分)
術前及術后1 個月B 組CA153、CEA、VEGF水平與A 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腫瘤血清學指標比較(n=24,)
表4 兩組腫瘤血清學指標比較(n=24,)
術前B 組VAS 評分與A 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7 d 時B 組VAS 評分較A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14 d、28 d 時B 組VAS 評分與A 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VAS 評分比較(n=24,,分)
表5 兩組VAS 評分比較(n=24,,分)
術前B 組SF-36 中各評價條目與A 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B 組SF-36 量表中各評價條目評分均較A 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n=24,,分)
表6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n=24,,分)
早期乳腺癌腫瘤病灶較小,病灶切除后殘腔較小,因此在常規(guī)早期乳腺癌保乳術后多未進行殘腔處理,單純通過殘腔內滲出液進行填充,患者術后易出現(xiàn)乳房畸形、扭曲、塌陷等情況,影響其乳房外表美觀性。而乳房為女性第二性征,出現(xiàn)雙側乳房差異增加、乳房外表美觀性下降時,會明顯影響其情緒狀態(tài)及社會功能,影響其生活質量恢復能力[7]。
腫瘤整形保乳術,指在乳房腫瘤切除過程中,通過進行乳房整形修復治療,與傳統(tǒng)乳房術后整形重建技術相比,術中乳房整形可減少患者二次手術創(chuàng)傷,減少其手術痛苦感受[8]。其中腺體組織瓣轉瓣整形術修復殘腔治療,指在乳房病灶切除后,將殘腔周圍腺體組織通過游離、翻轉等方式填充,滿足乳房完整性需求,但此種技術在我國應用相對較少,且與傳統(tǒng)保乳術治療相比,手術創(chuàng)傷相應增加,是否會增加患者術后皮下積液、切口愈合延遲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仍有待研究[9]。
本次研究中,對B 組進行保乳術聯(lián)合腺體組織瓣轉瓣整形術修復殘腔治療。結果顯示,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B 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2.50%,與A 組4.17%相近,提示聯(lián)合腺體組織瓣轉瓣整形術并未增加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考慮原因為,本次研究所選患者病理分期為Ⅰ、Ⅱ期,其主要特征為病灶體積較小,術后殘腔較小,盡管在進行殘腔周圍腺體游離過程中,可能會增加軟組織損傷,但因填充組織較小,所需游離帶蒂腺體較少,并不會明顯增加患者手術相關創(chuàng)傷,因此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相對可控,治療安全性理想[10-11]。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術后1 個月,B 組乳房對稱、表面平整、皮膚效果、乳頭移動及總分均較A 組高。考慮原因為,常規(guī)保乳手術治療中,利用殘腔內滲出液,包括血液、纖維蛋白等進行填充,但術后易出現(xiàn)乳房扭曲、畸形等情況,特別對于乳頭下方、乳頭內下方等部位缺損修復難度大等情況,術后與健側乳房相比易存在明顯畸形改變,影響術后乳房美觀度;聯(lián)合應用腺體組織瓣轉瓣整形術修復殘腔治療中,乳頭處理中,以乳暈為中心進行雙環(huán)秒回,雙環(huán)內去表皮后,切除腫瘤后進行腺體瓣游離,后應用旋轉對層縫合,可保證患者乳頭外形外整形;對于游離腺體不滿足殘腔填充需求者,利用側胸部帶蒂脂肪組織或腹直肌鞘帶蒂脂肪膜組織填充,可避免填充不足而出現(xiàn)塌陷情況,因此可保證患者術后乳房外表美觀性,提升其乳房美觀度評分[12-13]。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術前及術后1 個月B 組CA153、CEA、VEGF 水平與A 組相近,術后7 d時B 組VAS 評分較A 組高,術后14 d、28 d 時B組VAS 評分與A 組相近,提示聯(lián)合應用腺體組織瓣轉瓣整形術修復殘腔治療,術后早期會存在明顯疼痛感受,但隨其生理功能修復,疼痛感受逐漸減輕,且對腫瘤切除質量與常規(guī)保乳術治療相近??紤]原因為,惡性腫瘤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會出現(xiàn)CA153、CEA、VEGF 水平上升情況,而在保乳術治療過程中,通過殘腔逐級擴大治療,在保證切緣為陰性時停止組織切除,而B 組患者手術治療中,為建立在保乳術基礎上的治療方式,兩組手術治療中對于病灶切除范圍相同,因此術后兩組腫瘤血清學指標水平相近;而聯(lián)合腺體組織瓣轉瓣整形術治療過程中,需要通過游離腺體組織進行殘腔填充,部分殘腔較大者,需要繼續(xù)游離周圍腺體組織,因此會增加其術后疼痛感受,但隨其殘腔愈合、皮下組織自我修復完成后,疼痛感受程度隨之下降,因此術后14 d 開始兩組VAS 評分相近[14-15]。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術后1 個月SF-36 評分相近,考慮原因與患者疼痛感受減弱、乳房外表美觀度更理想有關,可改善其情緒狀態(tài),促進其社會功能恢復,進而可改善其生活質量。
綜上,對早期乳腺癌患者手術治療中,實施保乳術聯(lián)合腺體組織瓣轉瓣整形術殘腔治療,術后早期疼痛感受明顯,但可提升患者術后1 個月乳房美學水平,改善其生活質量,對腫瘤組織清除效果理想,且未增加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