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史記·屈原列傳》的史料來源與文本問題的文章學考察

        2023-02-20 03:52:12張二雄

        張二雄

        《史記·屈原列傳》(1)《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是屈原、賈誼的合傳,本文討論屈原部分,簡稱為《屈原列傳》。該篇傳末“太史公曰”系就屈、賈二人列傳而作論贊,本文稱為《屈原賈生列傳贊》。作為記載屈原生平與創(chuàng)作的最早、最完整的史料,是推進屈原與楚辭研究的基點。但因本傳存在著難以彌合的文本罅隙,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滋生了不少學術疑案(2)《史記·屈原列傳》的文本疑案主要有:其一,文中“屈原”、“屈平”互用不分;其二,《離騷》的創(chuàng)作時間;其三,屈原到底是被懷王還是被頃襄王放流,被放流幾次;其四,本傳中從“屈平嫉王聽之不聰也”到“雖與日月爭光可也”,以及“屈平既嫉之”到“豈足福哉”兩段議論文字的位置以及和劉安《離騷傳》的關系;其五,本傳“太史公曰”對屈原評價的態(tài)度。以上五條,第一條與司馬遷行文慣例有關,本文略而不談;第二、三條其實都由第四條引發(fā)而來,所以本文重點分析最后兩條。。古今學者試圖從純文獻學角度解決文本中存在的問題,但因沒有可資佐證的堅實依據(jù),大都艱難地博弈于屈辭與史書的互文論證之間,甚或一度出現(xiàn)解構文本的現(xiàn)象,致使該傳的可信性、完整性、藝術價值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質(zhì)疑(3)中日學者質(zhì)疑《史記·屈原列傳》的研究,可參:黃中模編《中日學者屈原問題論爭集》,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此外,認為《屈原列傳》是一篇非自洽性文本的代表性論述有:楊樹達《離騷傳與離騷賦》,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262頁;孫作云《讀〈史記·屈原列傳〉》,《史學月刊》1959年第9期,第25頁;廖化津《〈屈原列傳〉解惑》,《河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4期,第21-22頁。又,湯炳正《〈屈原列傳〉理惑》認為《屈原列傳》經(jīng)過后人補綴,參見:湯炳正《屈賦新探》,齊魯書社1984年版,第19-22頁。汪春泓認為《屈原列傳》是劉向、劉歆父子所作,參見:汪春泓《讀〈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獻疑》,《文學遺產(chǎn)》2011年第4期,第26-37頁。對《屈原列傳》研究史的梳理,參見:劉鳳泉等《也論〈屈原列傳〉疑案(上、中、下)》,《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4期,第1-7頁;2015年第6期,第5-11頁;2016年第2期,第1-4頁。。本文認為,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是轉換研究視角,從單篇的文獻爬梳轉向?qū)Α妒酚洝啡珪形捏w例的探討,從文章學的視角重新審視《屈原列傳》的文本結構,或可對此傳的“問題”形成新的認知,打開詩人生平研究的新視野。

        從文章學層面來講,司馬遷在編撰《史記》的過程中,會根據(jù)傳主的不同特點對所掌握的史料進行剪裁,他的史心、史識、史法、史筆都會融通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形成特定的文章風格。這啟示我們在閱讀《屈原列傳》的時候,應當聯(lián)系《史記》其他性質(zhì)類似的篇目,通過這種橫向的比對,從文情藝術等角度看他如何立意,怎樣行文。再者,像司馬遷這樣一位重情、好奇、尚義的史學家,在精神層面與屈原存在哪些潛通之處?這與《屈原列傳》的文本問題又有怎樣的關聯(lián)?針對以上問題,本文擬采用文學本位的研究方法,從本傳的史料來源著手,聯(lián)系明清學者評點《史記》的成果展開討論,落實到文本層面,具體分析此傳的寫作手法、篇章結構、文心寓意與文本問題的深層關系,并嘗試對該傳的文獻價值重予評估。

        一 《屈原列傳》的史料來源與相關的文本問題

        在分析《屈原列傳》的文本問題之前,有必要對此傳的史料來源先作系統(tǒng)梳理(4)呂培成從宏觀層面梳理過《史記·屈原列傳》的“史源基礎”。參見:呂培成《論〈史記〉及〈屈原列傳〉的史源——兼及“屈原否定論”》,《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2期,第30-36頁。熊良智通過分析《史記》運用先秦史料時“直接錄入”的慣例,論證了《屈原列傳》史料來源的可靠性,并且認為《屈原賈生列傳》反映了司馬遷為文學立傳的自覺意識。參見:熊良智《司馬遷〈 屈原賈生列傳〉的“一家之言”》,《文學遺產(chǎn)》2013年第1期,第15-22頁。。除了司馬遷構撰的議論性文字和流傳楚地的逸聞途說,明確可知的史料來源有劉安《離騷傳·敘》、《國策》和“楚辭”作品三大類。劉安《離騷傳·敘》被引述在第一大段評論《離騷》的文字之中;記述楚國史實的部分采自戰(zhàn)國史料,如所謂《國策》、《短長》之書,即劉向編入《戰(zhàn)國策》之材料,尤其是其中的“秦策”、“楚策”部分;楚辭作品如《漁父》、《懷沙》附在傳記之末尾。除去“亂曰”以外,整篇文章構成如表1:

        表1 《屈原列傳》的史料來源

        從上表可知,除了第一、四部分,第二、三、五部分都有明確的史料來源記載。集中記述屈原生平內(nèi)容的只有第一部分,其余有關屈原的行事連綴、依附在第三部分“記述楚史”的內(nèi)部和每部分的銜接處,多是零星的幾句。而本文擬解決的關鍵文本問題,即頗具爭議的“評論《離騷》”與“評斷議論”兩段的性質(zhì)與位置從屬,主要與第二、三、四部分有關。那么,厘清這幾部分具體的史料來源以及存在的一些紛爭,是尤為必要的基礎工作。

        首先,第二部分“評論《離騷》” 的文字。這一部分引述了劉安《離騷傳·敘》的材料,班固《離騷序》、劉勰《文心雕龍·辨騷》都有說明。東漢班固不滿意劉安的解說,認為“皆各以所識有所增損,然猶未得其正也。故博采經(jīng)書傳記本文以為之解”(5)洪興祖《楚辭補注》,白化文等點校,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49頁。,所以作了《離騷經(jīng)章句》,可見《離騷序》就是《離騷經(jīng)章句》的序言。此序中班固稱引了劉安《離騷傳·敘》的原話:

        昔在孝武,博覽古文,淮南王安敘《離騷傳》,以《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蟬蛻濁穢之中,浮游塵埃之外,皭然泥而不滓;推此志,雖與日月爭光可也。斯論似過其真。又說:五子以失家巷,謂五子胥也。及至羿、澆、少康、二姚、有娀佚女,皆各以所識有所增損,然猶未得其正也。(6)洪興祖《楚辭補注》,第49頁。

        班固既說“淮南王安敘《離騷傳》”,可見“《國風》好色而不淫”這一段話是“敘”中而非“傳”中的話,“又說”以下訓詁字句的話才是“傳”中的內(nèi)容。司馬遷評論《離騷》正是采用了《離騷傳·敘》也就是王逸稱之為《離騷經(jīng)章句》序言中的內(nèi)容。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篇說:“淮南崇朝而賦騷,枚皋應詔而成賦,……雖有短篇,亦思之速也?!?7)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第494頁。劉勰列舉的“短篇”,提到了禰衡的《鸚鵡賦》,此賦加上序言共計630多字,那么劉安“賦騷”而作的《離騷傳·敘》想必也不會太長。但荀悅《漢紀·孝武紀》說:“上使作《離騷賦》,旦受詔,食時畢?!?8)荀悅《漢紀》,張烈點校,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205頁。其后高誘《淮南子序》云:“詔使為《離騷賦》,自旦受詔,日早食已?!?9)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馮逸、喬華點校,中華書局2013年第2版,第2頁。似乎劉安所作的是一篇賦。對此,王念孫《讀書雜志》認為:“傳當為傅,傅與賦古字通。使為《離騷傅》者,使約其大旨而為之賦也。”(10)王念孫《讀書雜志》,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96頁。王念孫“約其大旨而為之賦”的看法是精當?shù)?,即“騷”是賦的對象,而非賦的結果,但并無讀“傳”為“傅”的必要。蔣天樞《論〈楚辭章句〉》的觀點可以參看(11)蔣天樞說:“此‘賦’字僅用其‘敷陳’之義,非以‘賦’為文體。言使安為《離騷》篇敷陳其旨義,……審孟堅辭意,蓋所謂《離騷傳》者本已奏進,武帝于《離騷》全篇大旨,猶有未喻,故別詔安約言其旨意而敷陳之?!薄皩嶋H上,‘使為離騷賦’,所賦者,即《離騷傳》之敘言,‘傳’可賅括敘文,而敘文則不能代表《離騷傳》也?!眳⒁姡菏Y天樞《楚辭論文集》,陜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21頁。。

        太史公引述劉安此文的上下斷限,一直是個有爭議的問題。如上所引,班固《離騷序》從“《國風》好色而不淫”到“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共50字,劉勰《辨騷》篇幾乎相同。但這一段話在《史記·屈原列傳》中分屬兩端,中間插入了“上稱帝嚳”到“故死而不容”共75字,而前后所引,無論是在句式還是在內(nèi)容上,都與班、劉引文有所出入。茲將《屈原列傳》中引用的劉安語摘錄如下:

        《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允桢孜勰嘀?,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12)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2014年修訂本,第3010頁?!肚袀鳌份d《史記》修訂本第3009-3020頁,后凡引該文,除獨立引文外,不再一一著錄。

        洪興祖在《楚辭補注》中以極為審慎的態(tài)度說:“豈太史公取其語以作傳乎?”(13)洪興祖《楚辭補注》,第1頁。尚是推測口吻,而以“又曰”分引《屈原列傳》中劉安的話,和班固、劉勰保持一致。但后世有學者妄猜臆斷,無限夸大《屈原列傳》中劉安語的外延,以至剝奪司馬遷的創(chuàng)作權,也為后代學者解構《屈原列傳》肇端。如明代董份說:“《屈原傳》,大概漢武帝命淮南王安為原作者也,太史公全用其語,班固嘗有論矣?!?14)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新世界出版社2009年版,第3833-3834頁。班固只是摘錄,更無“全用此語”一說,而且董份對“傳”的理解有誤。近現(xiàn)代學者多持類似的看法,如孫作云認為從本傳開頭一直到“豈足福哉”的文字,即本傳第一部分到第五部分的內(nèi)容全是劉安《離騷傳·敘》中的材料(15)孫作云《讀〈史記·屈原列傳〉》,《史學月刊》1959年第9期,第23-27頁。。目前學界大多將第二部分整段文字或者從“《國風》好色而不淫”至“雖與日月爭光可也”的內(nèi)容都看作劉安的原文。這種看法是否確切,尚可探討。

        班固因劉安的《離騷傳》“未得其正”而自作《離騷經(jīng)章句》,是班固尚能見到劉著,他所摘引的《離騷傳·敘》中的話當是劉安原文,最為權威。若將司馬遷、班固所引文字從藝術風格上進行比較,可見班固原文較為整齊利落,多對仗、少虛詞,特重偶對鋪陳;太史公則有意打破對仗,多添虛詞。如“蟬蛻”二句,班固原文為“蟬蛻濁穢之中,浮游塵埃之外”,太史公所引為“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句式更為靈活婉轉。兩段逐一對照,司馬遷引文比班固原文多出五個虛詞(前引加著重號),以散體形式與史傳正文保持一致,是為“潤”,這種潤改也可以從《楚辭章句·漁父》與《屈原列傳》存錄的《漁父》的對比中看出來。而“自疏濯淖污泥之中”、“不獲世之滋垢”(前引加下劃線)二句在班固《離騷序》中無,但嚴忌所作《哀時命》有“務光自投于深淵兮,不獲世之塵垢”(16)洪興祖《楚辭補注》,第264頁。,嚴忌比司馬遷稍早,“不獲”句太史公或本自嚴作,是為史公所“增”。從文章體例上來講,《史記》作為史書潤改劉文的可能性、必要性也要比《離騷序》大得多。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說“厥協(xié)六經(jīng)異傳,整齊百家雜語”(17)司馬遷《史記》,第4027頁。,張大可在《〈史記〉取材》一文中就司馬遷如何“整齊百家雜語”概括了四種手法:剪裁摘要、增文補史、訓釋古文、熔鑄改寫(18)張大可《史記研究》,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267-268頁。。《屈原列傳》對劉安語的處理,正是先“剪裁摘要”劉安原文50字,又增補發(fā)揮89字,最后“熔鑄改寫”成自己的風格。其余議論性文字都是史公之筆,與劉安無涉,不宜隨意夸大《屈原列傳》與《離騷傳》之間的關系。

        其次,第三部分“記述楚史”的文字。司馬遷在《楚世家》、《張儀列傳》也引用了《國策》的材料,二傳在楚史關鍵節(jié)點上同樣記載了屈原的活動,但《國策》本身卻不見有關屈原的任何記載。若將司馬遷提到屈原事跡的這些篇目進行比對,再參之以《戰(zhàn)國策》,又會發(fā)現(xiàn)齟齬難合之處。

        《屈原列傳》記載楚懷王三十年,秦昭王欲與楚婚,屈原諫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辈⒁虼耸屡c懷王稚子子蘭構怨?!冻兰摇穮s將此諫屬之昭?。骸罢杨≡唬骸跷阈?,而發(fā)兵自守耳。秦虎狼,不可信,有并諸侯之心?!逼浜髴淹酢盎诓挥谜炎友浴?19)司馬遷《史記》,第2081、2082頁。。是其一言兩出。對此,《史記索隱》認為是“蓋二人同諫王,故彼此各隨錄之也”(20)司馬遷《史記》,第3013頁。,姑備一說?!稇?zhàn)國策·楚策二》記錄此事只有兩句:“楚王入秦,秦王留之。”(21)繆文遠《戰(zhàn)國策新校注》(修訂本),巴蜀書社1998年第3版,第458頁。而“楚策一”記載蘇秦為趙合縱說楚威王曰:“夫秦,虎狼之國也,有吞天下之心?!?22)繆文遠《戰(zhàn)國策新校注》(修訂本),第432頁?!短K秦列傳》亦同;“西周策”中的游騰也說過類似的話(23)繆文遠《戰(zhàn)國策新校注》(修訂本),第39頁。??梢?,秦“虎狼之國”,“有吞天下之心”,是戰(zhàn)國時的兩句流行語,人所共用,故考察此語出自誰口并無多大意義。

        《史記》記載張儀欺楚后屈原首次進諫,《屈原列傳》、《楚世家》與《張儀列傳》亦有很大出入,特列表2比較如下:

        表2 《屈原列傳》、《楚世家》、《張儀列傳》載錄屈原首次進諫異同

        三處文字運用了“互見法”,但屈原諫言的具體內(nèi)容與時間頗不一致。《屈原列傳》與《楚世家》是諫懷王殺張儀,而《張儀列傳》的重點是諫懷王不要“聽其邪說”,也就是“說楚王以叛從約而與秦合親”的那番說辭?!肚袀鳌贰ⅰ冻兰摇非M諫是在張儀離楚之后,故有“追之不及”的話,《張儀列傳》屈原進諫是在張儀離楚之前,進諫前懷王“欲許之”,而進諫后“卒許張儀”,張儀方才離開楚國(24)對于這個矛盾,楊公驥分析:“張儀離楚之后,秦楚間的盟約并未馬上被廢除,曾持續(xù)了三、四年。據(jù)此,則楚世家和屈原傳所說的‘懷王悔,使人追儀,弗及’,未必是事實。以此看來,張儀列傳所載,較為合理。”參見:楊公驥《漫談楚的神話、歷史、社會性質(zhì)和屈原的詩篇(上)》,《吉林師大學報》1959年第4期,第82頁注釋①。當然,或許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屈原列傳》和《張儀列傳》依據(jù)的史料來源并不完全相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懷王悔”一句,《屈原列傳》和《楚世家》是懷王聽了屈原的諫言恍然悔悟不該放走張儀;而《張儀列傳》中“懷王后悔”四字在屈原進諫之前,位置很特別,若作后悔放走張儀解,則與后文“卒許張儀”等情節(jié)相矛盾,且與“赦張儀,后禮之如故”相捍格。合理的解釋有兩種,一是“懷王后悔”緊接在鄭袖說辭之后,是后悔囚禁張儀;二是司馬遷剪裁、取舍史料時的疏忽,未遑刪汰或移于恰當位置?!肚袀鳌贰ⅰ冻兰摇分幸延写苏Z,則后一種情況的可能性更大。

        另外,《張儀列傳》中屈原的這一段話,位置、內(nèi)容既與《楚世家》、《屈原列傳》迥乎有異,較之二傳所載更為詳細,但言辭頗涉淺近,似有太史公杜撰或潤改的嫌疑。細心的讀者會注意到《汲鄭列傳》中汲黯的一段說辭與此頗為類似:

        屈原曰:“前大王見欺于張儀,張儀至,臣以為大王烹之;今縱弗忍殺之,又聽其邪說,不可?!?25)司馬遷《史記》,第2785頁。

        (汲)黯請間,見高門,曰:“臣愚以為陛下得胡人皆以為奴婢,以賜從軍死事者家;……今縱不能,渾邪率數(shù)萬之眾來降,虛府庫賞賜,發(fā)良民侍養(yǎng),譬若奉驕子?!几`為陛下不取也。”(26)司馬遷《史記》,第3777-3778頁。

        兩段話雖然繁簡有異,但是語法,特別是表達方式卻頗為一致,汲黯近在武帝當朝,以古例今,或許是司馬遷根據(jù)西漢的書面語構撰了屈原的言辭。以上內(nèi)容的比對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屈原列傳》中記述楚國史實的材料取自《國策》,記錄屈原言行的材料則另有所據(jù)?!肚袀鳌肥鍪凡糠质菍⒘碛兴鶕?jù)的屈原事跡比附于《國策》內(nèi)容,再經(jīng)過剪裁、重組而成。結合以上兩表可知,當時留存的史籍檔案對屈原的記述極為有限,更多是以非官方文獻的形式流傳,因此造成了屈原書寫的流動性與不確定性。因為現(xiàn)存漢代有關屈原事跡的文獻除了《屈原列傳》,尚有劉向所編《新序·節(jié)士》之“屈原章”,此文前面述史內(nèi)容雖是根據(jù)《屈原列傳》節(jié)縮改寫而成,但文中記載屈原先“東使于齊”,張儀慫恿靳尚、鄭袖等人“共譖屈原”,屈原“遂放于外”而作《離騷》等(27)劉向編著、石光瑛校釋、陳新整理《新序校釋》,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938-941頁。,與《屈原列傳》均有出入。若相信《史記》,《新序》所言就更不可靠了(28)錢穆指出《新序》此文有“八誤”,參見:錢穆《先秦諸子系年》,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384-385頁。。但《屈原列傳》第一部分上官大夫奪稿進讒的部分頗類小說筆法,學者也多懷疑其真實性。

        再次,第五部分“附錄屈辭”的內(nèi)容,緊跟在頃襄王流放屈原于江南之后,選錄《漁父》、《懷沙》兩篇,作為屈原事跡的補充。這和論贊中提到的《離騷》、《天問》、《哀郢》、《招魂》一樣,源自當時已經(jīng)輯聚的《楚辭》古本。

        以上大致梳理了《屈原列傳》有明確記載的史料來源以及存在的一些爭議。其余沒有明確記載的議論性文字,或化用《離騷》,或引述《易》辭。有趣的是,某些內(nèi)容還與時人論著中的觀點相類似(29)比如《屈原列傳》第四部分“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這一段話,可與董仲舒《天人三策》中的“夫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惡危亡,然而政亂國危者甚眾,所任者非其人,而所繇者非其道,是以政日以仆滅也”相對讀。兩段文字句法相似,大意相同。司馬遷曾受《公羊春秋》于董仲舒,董仲舒的言論學說或為司馬遷《屈原列傳》所本。董仲舒《天人三策》,參見: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2499頁。。從文本性質(zhì)上看,第一部分“簡述生平”是列傳開頭常見寫法,交代了屈原身世與被讒經(jīng)過;第二部分“評論《離騷》”的文字講述了《離騷》的創(chuàng)作緣起與特點,重在議論抒情;第三部分“記述楚史”的內(nèi)容是對《楚世家》等材料的改版緊縮,將屈原的行蹤作為線索綰合其中;第四部分“評斷議論”的文字是作者對楚懷王的批評,性質(zhì)與第二部分類似;第五部分“附錄屈辭”作為逸事補入,但并沒有參與人物主要事跡的構撰,僅作為提煉人物精神的材料,對全篇的寫作起到挈領神思的作用。

        梁啟超曾提到漢代有關屈原的“資料枯窘”,并懷疑給屈原詳細作傳的必要性(30)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94頁。。《屈原列傳》論贊和《太史公自序》都提到司馬遷曾到長沙、汨羅一帶憑吊屈原、搜集資料,在一定意義上彌補了“資料枯窘”的缺憾?!肚袀鳌分星男惺虏灰姟秶摺返葧蛔媻Z稿、對答漁父、懷沙沉江等情節(jié)可能就是此行采訪所得。當時流傳的“楚辭”作品以及相關解說(包括時人的擬騷代言之作),或許才是太史公作傳的重要依憑。而當司馬遷要構寫一篇完整的傳記時,對于這些史源復雜、性質(zhì)迥異的材料的裁剪與拼接,并不能做到天衣無縫,由此造成的前后銜接中的罅隙,以及司馬遷寫作此傳的特殊寓意和隨之形成的文章風格,便衍化出屈原研究中的“文本問題”。

        明代于慎行在《讀史漫錄》中曾說:“《史記·屈原傳》為文章家所稱,顧其詞旨錯綜,非敘事之正體,中間疑有衍文。如論懷王事,引《易》斷之曰:‘王之不明,豈足福哉!’即繼之曰:‘令尹子蘭聞之大怒’,何文意不相蒙如此!”(31)于慎行《讀史漫錄》,黃恩彤參訂,李念孔等點校,齊魯書社1996年版,第17頁。所指出的正是第四部分“評斷議論”與下文述史句子的承接問題?!妒酚洉⒖甲C》引中井積德言:“屈原既疏,然猶在朝,此乃云放流,何也?懷王既入秦,而不歸,則雖悟無益也,乃言冀一悟,何也?”(32)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第3840頁。更是指出了第四部分與上文第三部分“記述楚史”在內(nèi)容上的矛盾,目光銳利,問題提到了節(jié)骨眼上,想必這是細讀文本的人共有的疑問。對于以上問題,先后有學者提出過兩種比較有代表性的看法:一是認為文字有錯位;二是認為后世有竄改。第一種看法如顧炎武、梁玉繩認為從“雖放流”至“豈足福哉”這一段應該放在“頃襄王怒而遷之”之下,這樣雖然解決了先“放流”而又“遷”的捍格,但這段文字何以只言“系心懷王”而不言頃襄王,仍舊存在矛盾,以故梁玉繩也說:“細玩文勢,終不甚順?!?33)梁玉繩《史記志疑》,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1304頁。劉永濟則作了更大的調(diào)整,把第一部分評論《離騷》的文字和“雖放流”這段組合在一起,一并放在“頃襄王怒而遷之”下,認為這樣“差能貫通”(34)劉永濟《箋屈余義》,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210-213頁。。在沒有文獻依據(jù)的情況下,如此調(diào)整未必確當。姜亮夫的觀點較前人有所不同,他在《〈史記·屈原列傳〉疏證》一文中指出:“史公于忠貞守節(jié)之士,如伯夷叔齊及屈原諸傳,皆以蒼茫郁勃之氣,發(fā)為倜儻自恣之文,不能悉以文章規(guī)矩相繩?!晕睦硌裕跖枨健徽Z,當下承‘屈平既絀’一段,而屈平疾王聽不聰一段,實與下文‘其存君興國,而欲反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一節(jié)脈絡相屬?!睆摹妒酚洝肺男?、整篇構思上指出了此傳寫法的特殊性。但他緊接著又說:“則此一段文字(評論《離騷》的一段),當為錯簡,應移在‘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之后,‘屈原既嫉之’之前,則文理事跡,兩皆順適矣?!?35)姜亮夫《楚辭學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6-17頁。則又回到傳統(tǒng)的錯簡說,只是與劉永濟移置的位置稍別而已。第二種看法以今人湯炳正、聶石樵為代表,湯炳正在《〈屈原列傳〉理惑》一文認為《屈原列傳》中的前后這兩大段文字都是后人的竄入,理由大致有二:一是司馬遷作傳時并未見過劉安的《離騷傳》;二是從本傳“太史公曰”來看司馬遷贊同賈誼的觀點而與劉安意見相左,所以他不會引用劉安的話(36)湯炳正《屈賦新探》,齊魯書社1984年版,第1-22頁。。兩條論據(jù)中第一條缺乏文獻依據(jù),第二條對文意理解或有偏差,詳見第三節(jié)論述。聶石樵也持類似的觀點(37)聶石樵認為《屈原列傳》取材自劉安“《離騷經(jīng)章句》的序文”,但也主張兩大段議論的文字,不是司馬遷的原文,而是“司馬遷所采取或經(jīng)后人所羼入”的劉安《離騷經(jīng)章句序》中的內(nèi)容,以此解決《屈原列傳》文本中的“矛盾”,與湯炳正說法沒有本質(zhì)區(qū)別。參見:聶石樵《屈原論稿》,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32-37頁。。

        諸家以為錯簡而采取的“還原”工作,之所以不能得出統(tǒng)一的結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忽視第二、四部分與前后的述史內(nèi)容在文本性質(zhì)上有明顯的區(qū)別。因此,一味從純文獻角度彌合這些罅隙難以形成共識,有必要轉換思路,從文章學視角出發(fā)另辟新徑。

        二 《屈原列傳》文本問題與《史記》“傳之變體”

        前人有謂《伯夷列傳》與《屈原列傳》乃《史記》中的“傳之變體”,尚未引起今人特別的關注??疾烨叭撕我詫ⅰ肚袀鳌贩Q之為“傳之變體”,正好關合著上文聚焦的文本問題。

        宋代真德秀在《文章正宗》中說:“太史公列傳七十,獨取《伯夷》、《屈原》二傳者,以其變體也?!?38)真德秀《文章正宗》,楊燕起等編《歷代名家評〈史記〉》,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537頁。這兩篇何以是七十列傳中的“變體”,真德秀沒有明確說明,但他從文風上看出了兩篇的相似性,可謂慧眼獨具。而茅坤評點《伯夷列傳》時對“傳之變體”作了精簡的解釋:“以議論敘事,傳之變體也。”(39)茅坤編纂《史記抄》,王曉紅整理,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第241頁。所謂“變體”,即以議論、述評的文字代替?zhèn)髦鞯纳綌⑹?。《史記會注考證》評《屈原列傳》引余有丁言曰:“敘事未畢,中間雜以論斷,與伯夷傳略同,蓋傳之變體也?!?40)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第3841頁?!爸虚g雜以論斷”正是本文第四部分“評斷議論”的文字,他的話補足了我們對真德秀《文章正宗》言說的理解。清代姚苧田評點《伯夷列傳》指出“其傳曰”以下是襲用舊文:“他傳皆史公自己撰述,獨此只引舊傳之文,所以謂傳中變體?!?41)姚苧田節(jié)評《史記菁華錄》,王興康、周旻佳標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07頁。又點評《老子韓非列傳》說:“伯夷、屈原二傳及此傳,皆史公變體。《伯夷列傳》嵌舊傳于中而前后作議論;《屈平傳》夾敘夾議,雙管互下;此傳則于‘莫知所終’以下,傳文既畢,別綴異聞,忽明忽晦,忽實忽虛,寫來全似畫龍之法……”(42)姚苧田節(jié)評《史記菁華錄》,第110-111頁。姚氏從敘事與議論的位置關系予以辨析,更能補足我們對“傳之變體”的認識。綜合諸家看法,《史記》中被冠以“變體”之稱的有《伯夷列傳》、《老子韓非列傳》、《屈原賈生列傳》,這三篇傳記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確信可考的史料十分有限,尤其是老子與伯夷,更多的是在給人物的“精神”作傳。

        以上三篇傳記,除了傳主事跡邈遠、史料缺失而不得不出之“變體”之外,還有一個深層的原因,即此三人從三個維度對中國文化或者說對司馬遷本人有著莫大的影響:于老子而言是思想,或者說治術;于伯夷而言是道德,或者說人倫;于屈原而言是精神,或者說情感。從這一層看,“變體”的選擇似乎也有一定的必然性。

        從文體發(fā)展的角度來說,西漢前期太史公首創(chuàng)紀傳體,體要始備而文法、意緒未密,敘述與議論都呈現(xiàn)出一種極強的節(jié)奏感與跳躍感?!妒酚洝匪氂械男凵钛沤 ⒑觊煒忝奈恼绿刭|(zhì),既是司馬遷自覺的美學追求,也是此體初創(chuàng)而追求犖犖大者的自然結果。具體到文風特點,《史記》的勝處不在敘述的詳贍細密,而在文法的變化多端,于太史公而言雖是匠心獨運,但對這些文法的系統(tǒng)總結遠在宋元以后。在諸種文法中,《史記》的敘述策略極為講究,其中插敘手法大致可分為四種,有些看似稚拙,但從“發(fā)憤抒情”一端來看,卻頗為重要。第一種是繼承《左傳》的插敘技巧,多以“初”、“于是”、“當是時”等詞領起,插入的多為補充性敘事內(nèi)容。第二種是在敘述過程中的隨文論斷,用語簡短隱微,情感上多含貶意。第三種是總提式插入,為了敘述脈絡的清晰,先提后分(43)例證可參見:劉生良《〈史記〉同一篇中有關矛盾記述通釋》,《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5期,第115-117頁。。第四種是在敘述中插入抒情議論,或在議論抒情中插入敘述文字時,往往會省去這類標志詞,上下文氣依然貫通,這種手法為太史公獨創(chuàng)且最能體現(xiàn)他的文情構思。

        《屈原列傳》之所以被稱之為“變體”,主要是因為第二、四部分這兩大段議論抒情文字的插入,而從藝術技巧上看,正與第四種插敘手法有關?!恫牧袀鳌房芍^“議中插敘”,而此傳則為“敘中插議”。姚苧田在“屈平既絀”后點評曰“遙接王怒而疏之案”(44)姚苧田節(jié)評《史記菁華錄》,第158頁。,在“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后點評曰“遙接屈平既嫉之段,此句是篇中第一奇筆”(45)姚苧田節(jié)評《史記菁華錄》,第160頁。。清代湯諧、儲欣等都有類似的評點,均從文章學的視角關注到文本的關合問題,但他們并非研究屈原的專門學者,因此沒有聯(lián)系屈原的相關“疑案”。從字法、詞法上來講,這兩段議論文字恰是太史公精心布置,位置絕不可易。細心的讀者會發(fā)現(xiàn),第一段議論文字中稱楚懷王為“王”,這是承前文“王使屈平為令”、“王怒而疏屈平”等句而來;第二段議論文字則稱“懷王”,這是承上文“因留懷王”、“懷王怒”等句而來,措辭用語精微有序。據(jù)此可以證明認為這兩段有錯簡而移置、合并的做法,均不妥當,因為太史公不至于這樣自亂其例。相應的,姚苧田在《伯夷列傳》“由此觀之,怨耶非耶”一句后點評曰“遙接孔子一段”(46)姚苧田節(jié)評《史記菁華錄》,第108頁。,中間插入的正是伯夷、叔齊的舊傳,此處則是“議中插敘”的用例典型。

        司馬遷何以要在《屈原列傳》中插入這兩段議論文字?這得從篇章結構上作具體分析。

        從篇章結構上來講,“在這篇傳記里將屈原一生劃成三個階段。每一階段都是以屈原文學上的創(chuàng)作為敘寫核心,而當時楚國國內(nèi)外情況的發(fā)展變化,以及屈原個人的遭遇則始終緊緊地圍繞著這個核心,來說明屈原作品的政治意義”(47)馬茂元《關于〈離騷〉時代問題的商榷》,馬茂元《晚照樓論文集》,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第24頁。。其中“評論《離騷》”的文字屬于第一階段,總提全文,哀音婉轉,為全文奠定悲愴怨憤的敘述基調(diào),在起承關系上承接前面“簡述生平”的內(nèi)容。本段“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實是對上文“博聞強識,明于治亂”之呼應?!捌湮募s,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一段,化用自《易·系辭下》中的“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48)《周易注》,王弼注,樓宇烈校釋,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370頁。,不僅點醒了前文的“嫻于辭令”一語,且從文心寓意、人格操行諸端給予《離騷》極高的評價,已見用經(jīng)學尺度衡量屈辭的端倪。

        第二部分“評斷議論”的文字屬于第二階段,作為懷王事跡的結穴,立意上與前面的述史內(nèi)容也緊密相連。楚懷王熊槐好貪善變,毫無政治遠見,在《楚世家》的外交活動中已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此處一通議論,不僅加深了楚懷王的形象特點,更突出了屈原人生悲劇的根源。再提《離騷》中的“一篇三致意”,暗中和第一大段議論遙相呼應,是對“怨”的延伸與強化。其中“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就本諸《離騷》中的“閨中既以邃遠兮,哲王又不寤”兩句,兼又總括詩人的悲劇人生??芍硕渭仁菍ι衔氖鍪返目偸譂撏ㄖ哪疤饭弧敝械拈L情之語,在文勢上算是一個有意的頓挫。從文本功能上看,不僅彌補了屈原史料不足的缺憾,也使全傳的行文虛實結合,疏朗恣肆。本段提到的“雖放流”、“疏屈平”、“冀幸君之一悟”等語,都是承上啟下的渾言概括,而不是忠實的述史內(nèi)容,關系著文情構思的需要,與前后的敘事并無直接關聯(lián),這就像《報任安書》里的“屈原放逐,乃賦《離騷》”(49)班固《漢書》,第2735頁。一樣。而此段之后的“頃襄王怒而遷之”,方重新進入敘事,“遷之”與前文的“既絀”在敘事上形成有機關聯(lián)。這就回答了上文于慎行、中井積德等人提出的“文意不相蒙”、“疏”與“放流”的矛盾等問題,因為提出這些文本問題的學者是將不同性質(zhì)的材料混為一談了。最后,“頃襄王怒而遷之”之后補錄的《漁父》、《懷沙》自然屬于第三階段。

        從文章敘述脈絡來講,作者開頭以“楚之同姓”一句作為眼目提起全傳,然后以屈原的被貶經(jīng)歷作為線索依次敘來,點綴在每一部分的開頭或結尾處:王怒而疏屈平、屈平既絀、屈平既疏、雖放流、怒而遷之、至于江濱、自投汨羅以死、既死之后。仿照李長之在《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中總結的“上升律”,可稱此種寫法為“遞降律”。楚史作為詩人經(jīng)歷的陪襯和輔筆,敘述得十分簡略。而將《離騷》的命意反復融入正文,以增強此傳的抒情效果。史實推演著屈原的人生悲劇,騷怨幽思又籠罩著史實的書寫。兩大段議論抒情文字,因為與前后文的銜接過渡處沒有相關虛詞的提示,顯得生硬粗疏,從記敘的角度來看,似乎阻斷了傳記的連貫性,其實文脈、氣韻依然貫通。

        《屈原列傳》運用的插敘、遙接手法,在《李將軍列傳》中也十分典型,這為理解《屈原列傳》的藝術構思提供了一個參照。文章寫到“廣居右北平”后敘事暫時頓住,寫了李廣射石、如何廉、臂如何長、如何少言、如何愛惜士卒、如何百發(fā)百中。夾敘夾議,寫了不少瑣碎之事,多為虛筆想象。此段文字之后方以“居頃之”提按重新進入敘事,遙接“廣居右北平”一段。姚苧田點評曰:“此段(即‘居頃之’后)直接前數(shù)歲不敢入右北平句,看他中間瑣瑣嵌入四段,俱是虛景,蓋實事動輒無功,故特以虛間寫之?!?50)姚苧田節(jié)評《史記菁華錄》,第236頁。確為洞悉太史公文心之言。相反,若不能窺破這一層,則難免產(chǎn)生認識上的偏差。又以《孝文本紀》為例,太史公在“后六年冬”下插敘議論了孝文帝一生的敦樸寬懷,對此趙翼頗為不解:“《史記》于后六年忽總敘帝之節(jié)儉寬厚,下方敘后七年六月帝崩,殊屬非法,總敘自應在帝崩后也。《漢書》取此語作贊?!?51)趙翼《廿二史札記》,曹光甫校點,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0頁。以此為《史記》之“失”。但如果我們讀了李景星的《史記評議》,方知司馬遷行文之妙:

        從代來即位一段,總敘帝之生平于未崩之前;“后七年六月”一段,詳敘帝之遺詔于既崩之后。下又繼以景帝之詔、群臣之議,將帝所行之大事再括敘一番,而以“功莫大于高帝,德莫大于孝文皇帝”一語作為斷定,精確正大,穆然高古。此史公真實筆力,后人無此本領,亦無此眼光……(52)李景星《四史評議》,韓兆琦、俞樟華校點,岳麓書社1986年版,第15頁。

        生前、將崩、既崩一線貫穿,行文謹嚴。敘事與議論相間,既契合紀傳體敘事規(guī)律,也避免了連續(xù)議論造成的呆板。這也是插敘手法的化用。

        可見,司馬遷筆下的插敘形式多樣又極為斟酌,或總提全篇以立一主意,或隨文插入以補充說明,或劈空而下以陡增文勢,或娓娓道來以嬋媛抒情,但都與上下文顧盼生輝,甚或與他篇遙相呼應。前人所謂“傳之變體”,正是就篇中的精彩議論而發(fā)。當然,“變體”的選擇,首先是受到了史料短缺的限制。本傳記述屈原被貶作《騷》,根據(jù)前后兩大段議論文字的記載,時間只能大概定在懷王一朝,確切時間不易坐實。其次,太史公特借此文一發(fā)己之幽懷,又何嘗不是本傳暗含的寓義。李景星說:“通篇多用虛筆,以抑郁難遏之氣,寫懷才不遇之感。豈獨屈賈兩人合傳,直作屈、賈、司馬三人合傳讀可也。”(53)李景星《四史評議》,第77頁。揭示了《史記》蘊含著濃郁的抒情性的奧秘所在。

        這種“變體”在后代正史中并不多見,在述史中議論抒情更是不被允許。若將《史記》與《漢書》比較,便可見出二者的區(qū)別與個中原因。《四庫全書總目》在《詩文評類總序》中說:“文章莫盛于兩漢。渾渾灝灝,文成法立,無格律之可拘?!?54)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779頁。此就文章發(fā)展大勢而言。其實《史》、《漢》文風有很大不同,顯現(xiàn)著殊異的時代趣向。班彪曾評《史記》說“文重思煩,故其書刊落不盡,尚有盈辭,多不齊一”(55)范曄《后漢書》,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327頁。,即針對司馬遷裁摭史料、文章句法等提出的批評。用朱熹的話說:“司馬遷才高,識亦高,但粗率。太史公書疏爽,班固書密塞。”(56)黎靖德編《朱子語類》,王星賢點校,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202頁?!笆杷迸c“密塞”,不僅是文章風貌的區(qū)別,也是不同政治風尚,甚至是人格旨趣的說明。漢初(武帝之前)占主導地位的是“長者政治”,思想界崇尚黃老,摻雜著諸子百家的余緒。班固所處的明帝時期,學術思想早歸儒學一統(tǒng),宗經(jīng)矩圣觀念深入人心,所以文章風格由疏闊轉向緒密,由肆情變?yōu)槔潇o。紀傳體為《史記》所開創(chuàng),但后代作史時更多宗法《漢書》,除了通史與斷代史體例上的區(qū)別之外,《漢書》的“言皆精練,事甚該密”(57)劉知幾撰、浦起龍釋《史通通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2頁。與述史的嚴謹性自然契合。所以像《屈原列傳》這樣的文章,從官修正史中退場,卻在后世文人的私人傳記中別開生面了。

        《屈原列傳》為我們大致勾勒了屈原的主要生平事跡,但記載并不詳細,也不甚精確,如詩人在頃襄王以后的行事,本傳幾乎只字未提,后人主要依據(jù)《楚辭》作品進行考證,但屈原作品的結集,經(jīng)歷了漫長的增補與編撰,真?zhèn)螕诫s,東漢王逸作《楚辭章句》時某些著作歸屬權已經(jīng)難以考辨,且與太史公意見有所出入。若從“傳之變體”這個角度來看,《屈原列傳》實在算不上嚴格意義上的信史,后世之所以對《屈原列傳》的理解歧見紛紜,是過分拘執(zhí)于它作為正史的權威性,而忽視了本傳在《史記》中的特殊性:“司馬遷所寫的傳記有時不是純粹的記敘,而是論文或隨筆?!@是理想的批評文章,也是完整的文藝創(chuàng)作?!?58)李長之《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322頁。司馬遷將數(shù)種性質(zhì)、來源不同的材料熔鑄改寫成一篇獨具特色的人物傳記,插敘藝術、“遙接”手法發(fā)揮了重要作用(59)這種“插敘法”與“遙接法”在清代的《史記》評點中常見,當是史書評點與明清白話小說評點互相借鑒后,學者們總結出來的。,雖在文獻的嚴密性上有所不足,卻成就了“傳之變體”的獨特體例。而這種體例的選擇,深層還與司馬遷的文心寄寓有關。

        三 《屈原列傳》文本問題與“太史公曰”的文情頓挫

        《屈原列傳》正文中的疑案所及,也影響到了某些學者對本傳“太史公曰”內(nèi)容的理解。且看《屈原賈生列傳贊》這段話:

        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讀《服鳥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60)司馬遷《史記》,第3034頁。

        這段話本是司馬遷借助賈誼兩賦表達對屈子人格的沉痛追懷,但何焯《義門讀書記》卻讀出了全然不同的體會,他在“又怪屈原以彼其材”后下按語道:“即賦內(nèi)歷九州二句,謂賈生之怪也。爽然自失,亦謂賈生。更不下一語,含蓄無盡?!?61)何焯《義門讀書記》,崔高維點校,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219頁。認為“怪”和“爽然自失”的主體都是賈誼,而不是司馬遷。何焯只是就贊論贊,并沒有將此問題遷延到正文中。賡續(xù)何氏余意,湯炳正卻認為傳贊中的“又怪”諸語與正文對屈原人格的高度贊揚態(tài)度不一,司馬遷同意賈誼的觀點,認為屈原“不應輕于一死”,以此判定《屈原列傳》中兩段議論性的文字為后人妄補,解構了《屈原列傳》文本的完整性,以此求得文本的“統(tǒng)一”(62)湯炳正《〈屈原列傳〉理惑》,湯炳正《屈賦新探》,第1-22頁。。將文本問題與文末贊語聯(lián)系了起來。所以有必要整體聯(lián)系《史記》傳贊的寫法,對《屈原賈生列傳贊》所涉及的問題作一全面考察。

        細讀《屈原賈生列傳贊》,何焯之說顯然不確。一是割斷了文情的自然流轉,所謂“不下一語,含蓄無盡”并未落實;二是諸動詞櫛比而下,并沒有轉換抒情主體的提示,況如何氏理解,則兩“又”字都沒了著落。實際上,司馬遷的“怪”絲毫不會影響對屈原的高度評價,與正文內(nèi)容更不存在矛盾。這正是太史公的“故為跌宕之詞”(63)劉永濟《屈賦通箋》,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12頁。,前人業(yè)已指出。清代湯諧《史記半解》有言:“此贊凡四轉,反復留戀低回妙絕。”(64)湯諧編纂《史記半解》,韋愛萍整理,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第196頁。李景星也說:“贊語凡四轉,全以騷賦聯(lián)合屈賈,沉挫中有流逸之致。”(65)李景星《四史評議》,第78頁。“轉”即沉挫、頓挫、頓折、跌宕。其中“悲其志”是一層,“未嘗不垂泣”是一層,“又怪”是一層,“爽然自失”又是一層,所謂“四轉”。此“四轉”是司馬遷情感的流動與宣泄,也傳遞出他復雜的心態(tài)?!氨渲尽笔峭槠淅硐胫鐐ヅc高寒;“想見其為人”遞進一層,欽慕其人格;“又怪”一句折宕一筆,另提一頭,惋惜遭逢庸主而不能盡其材;最后“爽然自失”(66)“爽然自失”,其中“自失”意即感到自己的過錯?!稌x世家》驪姬言:“至于今,妾殊自失于此?!薄妒酚浰麟[》:“太子之行如此,妾前見君欲廢而恨之,今乃自以恨為失也。”參見:司馬遷《史記》,第1988、1989頁。又《日者列傳》:“宋忠、賈誼忽而自失,芒乎無色,悵然噤口不能言。”參見:司馬遷《史記》,第3912頁。但有學者因受何焯觀點和裴骃《史記集解》“徐廣曰:‘一本作“奭”’”一語的啟發(fā),將“爽然自失”理解為《莊子·秋水》篇中的“奭然四解”,釋義為“遺忘了自己”,認為“贊語后二句是說司馬遷對賈誼作品的認識”。承續(xù)何焯觀點,但解釋更為難通。參見:楊新勛《〈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贊語后二句臆解》,《古文獻研究集刊》第七輯,鳳凰出版社2013年版,第315-316頁。一句又將前面一層輕輕推倒,在作了自我否定之后悠然結筆,表達出些許宿命論的情緒來,頗耐人尋味!在文章結構上,論贊的“悲其志”也恰好和正文第二、四部分的“其志潔”、“推此志也”、“三致志焉”形成有機照應,正文與論贊呼應如此謹嚴,也說明正文中兩大段議論文字絕非后人妄補。

        司馬遷既已給予屈原高度評價,傳贊又何以言“怪”?這應當從不同的層面去理解。首先,戰(zhàn)國時代縱橫之士朝秦暮楚,為利祿奔走而鮮有國家概念,而屈原始終眷顧宗邦,此為賈誼、司馬遷“怪”的第一層含義。其次,司馬遷往往將自己的情緒與傳中人物融通一片,隨之起伏變化。賈誼前后兩賦雖都表現(xiàn)出濃厚的道家思想,但因時境、心境不同而傾向有別:遭讒初貶作《吊屈原賦》,心在用世,辭情悲切,注重自我價值;三年淹留作《服鳥賦》,意在歸藏,為賦自廣,標舉物我混同。所以,傳贊也隨之頓折一番。復次,《史記》列傳中的悲劇人物,絕大部分在抗爭中走向覆亡,太史公重視其“死”,著力在傳主的“死”或“自殺”上做文章,屈原選擇投江,正是對楚國昏聵的統(tǒng)治者作出的無言的、決絕的抗爭,與伍子胥、李廣、侯嬴、王陵母一樣,都是“烈丈夫”式的自殺。這是“怪”暗含的第三重意義,也是始“怪”又旋即感到“自失”的原因。由此來看,這一層有意的頓挫跌宕,不惟不是司馬遷對屈原人格的否定,恰是通過情韻悠長的一筆,將屈原的人生悲劇和自己的精神世界契通一片。而這一點不僅說明了本傳正文與傳贊在情蘊深處的相通性,也揭示了整本《史記》獨有的詩性特色。

        劉熙載曾在《藝概·文概》中說,“學《離騷》得其情者為太史公”(67)劉熙載《藝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2頁。。魯迅也說過《史記》“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發(fā)于情,肆于心而為文”(68)魯迅《漢文學史綱要》,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84頁。的話,都發(fā)覺了司馬遷宮刑之禍與他作史的關系,道出了《史記》在文章風格上顯著的特點。作為一部具有濃郁抒情性的歷史著作,理性、客觀是太史公遵循的外在律則,但內(nèi)心郁勃的感性、激情又常常將此律則沖破,凸顯出強烈的個人化寫作。唐代劉知幾在《史通》中對司馬遷予以批評,認為《史記》每傳必論有嫌繁蕪,提出論贊貴在“事無重出,文省可知”(69)劉知幾撰、浦起龍釋《史通通釋》,第82頁。。劉氏是從純歷史學家的角度提出極為嚴格的書寫標準,但如果明白太史公正是借助每篇“太史公曰”宣露他的愛憎,書寫他的憤懣,也就容易多一份同情的理解,這在《史記》眾多人物的傳贊中表現(xiàn)得很突出。除了本傳的“悲其志”,再如《伯夷列傳》:“類名堙滅而不稱,悲夫!”《孫子吳起列傳》:“以刻暴少恩亡其軀。悲夫!”《韓信盧綰列傳》:“於戲悲夫!”《汲鄭列傳》:“汲、鄭亦云,悲夫!”(70)司馬遷《史記》,第2588、2639、3203、3782頁。再如《衛(wèi)康叔世家》、《楚世家》、《絳侯周勃世家》的論贊等,司馬遷的傳贊簡直可謂“悲夫”的大集錦。而像《平津侯主父列傳》:“及名敗身誅,士爭言其惡。悲夫!”(71)司馬遷《史記》,第3587頁。參之以《報任安書》,則知明顯是在影射李陵一案,書寫他在宮刑之禍中體驗到的人情冷暖。這和《屈原賈生列傳贊》一樣,與其說是在論人評史,毋寧說是抒瀉幽憤。

        郭沫若在《論詩三札》中曾說:“(詩)內(nèi)在的韻律便是‘情緒的自然消漲’?!?72)郭沫若《文藝論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204頁。《史記》論贊中的跌轉頓挫,也正是司馬遷情緒消漲的一面鏡子。將頓挫藝術與太史公本人的情感寄寓有機地融為一體,是《史記》論贊最為顯著的特色。這在孔子、伍子胥、項羽、李廣這些極具悲劇性或太史公極為神往的人物傳贊中尤為明顯,和《屈原賈生列傳贊》一樣,都表達了極其強烈、復雜的個人化情感。這些論贊中的頓挫形式多樣、情韻悠長、藝術十分純熟,多以虛詞、嘆詞與固定結構的提綴作為頓挫的鮮明標志。諸如“矣”、“焉”、“夫”等句末語氣的拖長;“豈不”、“不宜”、“何乃”式的反問;“何其”、“誠哉”、“甚矣”式的感嘆;“蓋謂”、“可謂”、“所謂”式的游移;“況……乎”的讓步;“……之謂邪”的推測;還有像“不亦宜乎”、“嗚呼哀哉”這樣的固定短語。諸種形式交錯而出,在張弛跌轉中拓展了抒情的深廣度,情感表達得曲折淋漓。

        從對屈原人格的推崇一端來看,《屈原賈生列傳贊》中的四層頓挫可與孔子、李廣傳贊參讀?!犊鬃邮兰屹潯芬浴对姟芬?,后分作四層:“心鄉(xiāng)往之”一層,“想見其為人”一層,“祗回留之不能去云”一層,“可謂至圣矣”(73)司馬遷《史記》,第2356頁。一層。轉關處以自己行蹤“余讀”、“適魯”為紐帶,和《屈原賈生列傳贊》“余讀《天問》、《離騷》”、“適長沙”是同一筆法,司馬遷“想見其為人”而親臨其地予以憑吊?!独顚④娏袀髻潯芬嗍峭?,先以《書》引題總括,后分四層:“其李將軍之謂也”一層,“口不能道辭”一層,“彼其忠實心誠信于士大夫也”一層,“可以諭大也”(74)司馬遷《史記》,第3478頁。一層?!坝喽谩鳖I起兩閑筆故作頓挫,三層中前兩個“也”字是疑問口吻,最后一個“也”字肯定回托,一筆頓住,下得擲地有聲。如此曲折盤復,可見司馬遷對二人的神往與傾倒,連同屈子,直作為自己的人格標桿與精神榜樣。孔子、屈原、李廣、司馬遷的遭遇與精神底蘊亦復相通,這是形成相同的“內(nèi)在的韻律”的基礎。

        從對屈原悲劇人生以及由此引發(fā)的生死認知來看,《屈原賈生列傳贊》的四層頓折可與項羽、伍子胥傳贊對讀。項羽是司馬遷偏愛的人物,但傳贊“何興之暴也”、“難矣”、“過矣”、“豈不謬哉”(75)司馬遷《史記》,第428頁。的四層抒情跌轉,情感驟升遽降,在嘆惋中又冷峻、理性地指出項羽失敗的根源,更深沉地寄予了司馬遷對歷史的認知。性格鷙烈如伍子胥,未必是太史公理想的人格標準,但他的離讒被間,隱忍堅毅,尤其是對生命的執(zhí)著和對人生價值的追尋,又何嘗與屈原有異。傳贊中的四轉,“怨毒之于人甚矣哉”、“何異螻蟻”、“悲夫”、“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76)司馬遷《史記》,第2654頁。,更是集中而熱烈地表達了司馬遷的生死觀?!肚Z生列傳贊》中“爽然自失”的悠長一筆,雖然歸宗于老莊的無為自守,然未必不是對伍子胥、屈原執(zhí)念人格的崇高禮贊。

        以此來看,《史記》傳贊中的頓挫正是司馬遷情緒的外化,他與這些悲劇人物的精神息息相通。在《史記》的絕大多數(shù)篇目中,這種“內(nèi)在的韻律”隱然莫顯,而一旦找到適當?shù)幕砜?,情緒的河流便噴涌而出?!恫牧袀鳌放c《屈原列傳》便是很好的例子?!恫牧袀鳌犯袷且黄幸夥糯蟮膫髻潱肚袀鳌芬脖灰ζr田稱為“《離騷》之弁序”(77)姚苧田節(jié)評《史記菁華錄》,第157頁。,正是著眼于全文的詩性筆法與抒情頓挫。通過以上傳贊的文字,也讓我們看到偉大的史家不只有一面:時而感性,時而理智;時而含蓄,時而激烈;時而疏遠,時而峻切;時而任放,時而節(jié)制;時而豪邁,時而纏綿。情到不可遏制處,則表現(xiàn)出宿命論的情緒來。

        司馬遷幼承家學,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加之武帝時漢初黃老之學的余風猶在,所以他對道家的自然無為、寬綽優(yōu)游充滿向往,這從漢初帝王、功臣的傳記中就可以看出來。隨之為李陵辯護而突遭橫禍,以善道自處卻遭逢如此,由此更對“天道”產(chǎn)生懷疑,滋長了道家思想中消極的一面,這對他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故更容易和悲劇式的人物產(chǎn)生心理契合與情感共鳴,或者說更自覺地放大、突出了人物身上的悲劇元素。從心理學上來講,這是尋求情感補償?shù)囊环N方式。所以,他在《伯夷列傳》中提出了這樣的疑問:“余甚惑焉,儻所謂天道,是邪非邪?”(78)司馬遷《史記》,第2585頁。又在《悲士不遇賦》中發(fā)出了這樣的感嘆與自解:“何窮達之易惑,信美惡之難分”,“委之自然,終歸一矣!”(79)歐陽詢《藝文類聚》,汪紹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新2版,第541頁。這些句子確可作為《屈原賈生列傳贊》“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的最好注腳。因此,認為本傳論贊在情感態(tài)度上與正文相齟齬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魯迅對《史記》乃“無韻之《離騷》”(80)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84頁。的經(jīng)典論斷,《屈原列傳》是最好的說明。

        除了情感因素的影響,從深層來分析本傳論贊與文本問題的內(nèi)在關聯(lián),還可以聯(lián)系司馬遷“讀其書而想見其為人”的創(chuàng)作動機。余嘉錫《古書通例》說:“司馬遷《史記》所作諸子列傳,大抵為讀其書有所感而發(fā)。……此不啻為以后老、莊、申、韓、司馬、孫、吳、商君、孟、荀、虞卿、魯連、鄒陽、屈、賈諸傳之凡例?!?81)余嘉錫《古書通例》,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292頁。所以《太史公自序》這樣概述了《屈原列傳》的創(chuàng)作緣起:“作辭以諷諫,連類以爭義,《離騷》有之。作《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82)司馬遷《史記》,第4022頁。可見,《屈原列傳》正是論贊所言“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之后有感而作。廣為著述之人立傳,是他“重視學術文化在歷史形成中的意義”,“欲以學術文化,濟現(xiàn)實政治之窮”(83)徐復觀《兩漢思想史》第3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38、239頁。。而《屈原列傳》除了確立屈原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并闡揚作品的諷諫意義,還寄寓了對理想政治的追求與對獨立人格的表揚,其中后一點,正是他與屈原在精神上形成契通的關鍵??梢哉f,司馬遷為屈原作傳,是創(chuàng)作的使命與沖動驅(qū)遣著他組織史料,命意在先而史料在后,在“資料枯窘”的情況之下,只能成此一“精神傳”。明乎此,正文中大量有關《離騷》的議論以及議論文字與述史文字之間的穿插捍格,也就不難理解了,因為本傳的初衷并不是為了保存信史。

        綜上,《史記》的寫作,無論是正文還是“太史公曰”都受著司馬遷情緒消漲率的支配,且與他的作史動機存在深層關聯(lián)?!肚袀鳌分写嬖跔幾h的兩大段文字,正是他受到彼我情感共鳴的觸發(fā),從客觀的敘事中跳出來暢發(fā)的議論。這種情緒延展全篇,所以整篇敘述顯得個人化、抒情化,也不盡與史實相合。但這只能從《史記》的文情構思上去分析,而非當作衍文或錯簡予以裁汰,《屈原列傳》中的諸種文本問題或當如是看待。當然,在沒有新的文獻資料發(fā)現(xiàn)之前,《史記·屈原列傳》依然是我們研究屈原生平事跡的出發(fā)點與重要依據(jù)。但同時也要注意到該文的局限性,僅據(jù)此傳而對屈原行事進行細瑣的文獻考訂以期得到明晰的歷史事實,是長期以來學者們所走的彎路。屈原研究關涉著我們民族身份與精神的認同,以故對于屈原身世的考訂頗為敏感,這在一定意義上也影響到了以往學者尤其是大陸楚辭專家對《屈原列傳》文獻研究的保守性。我們認為,立足于《屈原列傳》,重新回歸《楚辭》作品,從屈辭文體孕育的豐富性與多樣性入手,考證楚辭生成與衍進的時地背景,尤為必要。具體而言,將屈原的作品,置之戰(zhàn)國、秦漢文學發(fā)展史上從而樹立一種動態(tài)的文體發(fā)展觀,深度挖掘作品本身孕育的精神內(nèi)涵,以及這種精神內(nèi)涵的歷史傳承性,而不是將其作為已然的事實與詩人簡單地聯(lián)系,或許對于推進當下《楚辭》研究,才會有實質(zhì)性的意義。

        狠狠人妻久久久久久综合蜜桃| 日本熟妇视频在线中出| 日韩美女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剧情| 日韩精品视频免费网站| 日本真人做人试看60分钟|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 羞羞色院99精品全部免| 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妓女综合网99| 日本最新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白丝美女扒开内露出内裤视频| 手机在线亚洲精品网站| 日本爽快片18禁免费看|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蜜芽| 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妇女bbbb插插插视频| 亚洲日本天堂| 黄片午夜免费观看视频国产 | 国产精品成年人毛片毛片| 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hd| 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久a| 日本熟妇中出高潮视频| 亚洲乱码一区av春药高潮| 伊人色综合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av中文码一区二区三区| 我揉搓少妇好久没做高潮|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男女边吃奶边做边爱视频| 久久亚洲精品一区二区| 麻豆精品一区二区av白丝在线|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1区2区 | 99久久精品国产91| 女人和拘做受全程看视频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乱码不卡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桥本有菜| 国产人妖网站在线视频| 呦系列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蜜桃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