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安妮,林 牧,蔡 銳
(1.遵義醫(yī)藥高等專科學校藥理教研室,貴州 遵義 563000;2.貴州航天醫(yī)院中心實驗室,貴州 遵義 563000;3.遵義市紅花崗區(qū)人民醫(yī)院,貴州 遵義 563000)
腦卒中是臨床上較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多發(fā)病于45 歲以上的中老年人[1],據(jù)統(tǒng)計,我國現(xiàn)有1 100萬例腦卒中患者,每年新發(fā)約200 萬例,死亡150萬例[2]。目前,我國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腦卒中發(fā)病率呈逐年攀升趨勢[3]。在腦卒中治療過程中,常需要長期服用血小板P2Y12受體拮抗劑——氯吡格雷,用于阻礙二磷酸腺苷(ADP)介導的血小板膜糖蛋白(GP) Ⅱb/Ⅲa 復合物活化及ADP與血小板P2Y12受體的結合,以達到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流動力學的目的[4]。
在使用氯吡格雷治療過程中,部分患者會表現(xiàn)出低反應、無反應或耐藥性的現(xiàn)象,稱為氯吡格雷抵抗。在研究氯吡格雷抵抗的各種機制中發(fā)現(xiàn),細胞色素P450酶同工酶系統(tǒng)中的CYP2C19基因是氯吡格雷代謝過程中的關鍵酶[5]。而CYP2C19基因具有高度多態(tài)性,根據(jù)藥物代謝快慢可將CYP2C19基因型分為 4 種代謝表型:超快代謝型(UM)*17/*17、 *1/*17,快代謝型(EM)*1/*1,中間代謝型(IM)*1/*2、 *1/*3,慢代謝型(PM)*2/*2、*2/*3、 *3/*3[6]。有研究發(fā)現(xiàn),CYP2C19 PM患者不良心腦血管事件的發(fā)生率明顯高于EM患者[7],PM患者體內氯吡格雷的活性轉化率降低,活性代謝產(chǎn)物減少,最終導致藥效減弱[7-8]。而UM*17基因在中國人群中突變頻率約為2%[9],該基因型會導致酶活性過度表達,患者在服藥后可能會出現(xiàn)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療效增強,進而增加其出血風險。查閱國內外相關文獻,普遍認為CYP2C19基因第681位堿基由G→A突變(CYP2C19*2)是影響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及療效的重要因素,個體表現(xiàn)為對氯吡格雷的反應性降低或無反應[10]。但僅依據(jù)CYP2C19基因型來指導臨床用藥并不一定能達到較為滿意的治療結果。
已有相關研究證實,血小板P2Y12受體的基因多態(tài)性會影響冠心病患者的發(fā)病率。目前,由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率檢測作為評價氯吡格雷療效的一項重要指標。本課題基于前期的研究結果[11-12],通過對298例腦卒中患者檢測其CYP2C19、P2Y12基因分型,分析患者一般資料和高危因素(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從中篩選出CYP2C19*2患者,觀察其P2Y12不同基因位點C34T、G52T、i-T774C在用藥前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差值比較,旨在研究CYP2C19、P2Y12基因多態(tài)性與氯吡格雷抵抗之間是否存在相關性,結合血小板聚集率檢測,為個體化用藥提供參考依據(jù)。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2019 年1 月至2020年12 月于貴州航天醫(yī)院住院、臨床診斷為缺血性腦卒中的患者 298 例,其中男210 例,女88 例;年齡40 ~ 85 歲,平均(65.0 ± 9.8)歲。入選患者均排除對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過敏或不耐受,符合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3分,并在開展研究前簽署知情同意書。
1.2藥品、試劑及設備 硫酸氯吡格雷片(商品名:波立維,杭州賽諾菲制藥有限公司,每片75 mg),拜阿司匹林腸溶片(德國拜耳有限公司,每片100 mg);ADP(美國Sigma公司),血液基因組 DNA 提取試劑盒(北京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人類 CYP2C19 基因檢測試劑盒(武漢友芝友醫(yī)療科技有限公司),C34T、G52T、i-T774C各基因型引物(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7500 型 real time Quantitative-PCR儀(美國ABI 公司),普利生 LBY-NJ4 血小板聚集率測試儀(北京普利生儀器有限公司)。
1.3實驗方法
1.3.1CYP2C19 基因型檢測 PCR 檢測法:抽取患者服藥前當天的空腹靜脈血 2 mL于乙二胺四乙酸( EDTA) 抗凝管中,4 ℃冰箱內保存; 采用血液基因組 DNA 提取試劑盒提取入選患者 DNA 樣本,取2 μLDNA溶液,分別在紫外分光光度計260、280 nm處測定DNA溶液光密度(OD)值,估算DNA的純度與濃度。所提取的DNAOD260/OD280比值均達到1.8~2.0,說明DNA濃度達到標準,-20 ℃保存并于24 h 內檢測;取 2 μL DNA 樣本加入分裝好的 CYP2C19 基因檢測 PCR 反應管中,按要求上機檢測( AB 7500) 。CYP2C19 基因型分為野生型*1/*1,突變雜合型*1/*2、*1/*3、*1/*17,突變純合型*2/*2、 *3/*3、*2/*3、*17/*17。所有患者在治療前先接受基因多態(tài)性檢測,后首劑給予氯吡格雷負荷劑量 300 mg每天1次,之后長期給予氯吡格雷 75 mg 每天1次[13]。本研究中所有分子生物學實驗均在貴州航天醫(yī)院中心實驗室使用相關科研設備完成。
1.3.2患者一般資料及高危因素相關性分析 對研究中患者的性別、年齡、血糖、血壓、低密度脂蛋白(LDL-C)、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等指標進行檢測,根據(jù)不同代謝表型患者進行分組,研究其相關性。
1.3.3P2Y12基因多態(tài)性檢測 C34T、G52T、i-T774C各基因型參考相關文獻[14],使用Primer3軟件設計擴增引物和延伸引物并合成。外顯子C34T引物:上游5′-GAAATGCAAGCCGTCGAGAA-3′,下游5′-AGTGTAGAGCAGTGGGAAGA-3′。P2Y12外顯子G52T引物設計:上游5′-AAGATGAGAAACCTCAACTTTTAG-3′,下游5′-AACAGGACAGTGTAGAGCAGTG-3′。內含子i-T774C引物:上游5′-TTTGGGGAATTTAAGTGCTAC-3′,下游5′-CCACAATAGGCAGCTATAATG-3′。
1.3.4血小板聚集率檢測 抽取CYP2C19*2 基因型患者發(fā)病當天及服藥7 d后血液樣本,以5 μmmol/L ADP為誘導劑,采用光度比濁法(TPA)檢測血小板聚集率。氯吡格雷反應變異性參照ANGIOLILLOD等[15]提出的定義,以血小板聚集率與基線水平差值小于或等于10%作為氯吡格雷抵抗的標準。當血小板聚集率與基線水平差值(服用氯吡格雷前血小板聚集率-服藥后血小板聚集率)<10%認為氯吡格雷無反應,10%~<30%為低反應,≥30%視為正常反應[16]。
2.1CYP2C19基因型和代謝表型分布情況 入選的腦卒中患者中以CYP2C19*1/*1基因型發(fā)生率最高(39.9%),CYP2C19*3/*3及CYP2C19*1/*17基因型發(fā)生率最低(均為0.3%)。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CYP2C19 基因型和代謝表型分布情況[n( %),n=298]
2.2不同代謝表型患者基本資料及高危因素分析 4種代謝表型的患者在年齡、性別及合并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高危因素間均未見明顯差異,見表2。
表2 不同代謝表型患者基本資料及高危因素分析[n(%)]
2.3298例患者P2Y12受體基因型分布情況
2.3.1C34T位點組 共成功分型出281例,其中CC型166例,CT型96例,TT型19例,基因型頻率分別為59.1%、34.2%、6.8%,其中C等位基因為76.2%,T等位基因為23.8%。
2.3.2G52T位點組 共成功分型出267例,其中GG型162例,GT型88例,TT型17例,基因型頻率分別為60.7%、33.0%及6.4%,其中G等位基因為77.2%,T等位基因為22.9%。
2.3.3i-T744C位點組 共成功分型出277例,其中TT型156例,TC型109例,CC型12例,基因型頻率分別為56.3%、39.4%及4.3%,其中T等位基因為76.0%,C等位基因為24.0%。采用χ2檢驗判斷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頻率符合Hardy-Weinberg遺傳平衡定律,P>0.05表示病例來自群體符合遺傳平衡,表明樣本具有一定的群體代表性。
2.4155例CYP2C19*2(GA型+AA型)患者P2Y12基因多態(tài)性對氯吡格雷抵抗的影響分析
2.4.1C34T位點組 共成功分型出147例,其中CC型83例,CT型56例,TT型8例,基因型頻率分別為56.5%、38.1%、5.4%,其中C等位基因為75.5%,T等位基因為24.5%。測定服用氯吡格雷前后各基因間血小板聚集率差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P2Y12受體C34T位點各基因型分布與血小板聚集率差值比較
2.4.2G52T位點組 共成功分型出145例,其中GG型91例,GT型48例,TT型6例,基因型頻率分別為62.8%、33.1%、4.1%,其中G等位基因為79.3%,T等位基因為20.7%。測定服用氯吡格雷前后各基因間血小板聚集率差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P2Y12受體G52T位點各基因型分布與血小板聚集率差值比較
2.4.3i-T744C位點組 共成功分型出148例,其中TT型78例,TC型60例,CC型10例,基因型頻率分別為52.7%、40.5%、6.8%,其中T等位基因為73.0%,C等位基因為27.0%。測定服用氯吡格雷前后各基因間血小板聚集率差值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P2Y12受體i-T744C位點各基因型分布與血小板聚集率差值比較
氯吡格雷作為臨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其療效受CYP2C19基因多態(tài)性影響,超過60.6%的中國患者攜帶 CYP2C19*2、*3等位基因缺失(LOF),而只有攜帶2個CYP2C19 LOF(PM)的患者預后情況不良[17-18]。一項關于東亞人群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CYP2C19*2、*3等位基因攜帶者均出現(xiàn)血小板較高聚集性,并可能降低氯吡格雷的治療效果[19]。既往相關研究顯示,攜帶CYP2C19*2或*3等位基因患者在氯吡格雷治療中不能有效預防腦卒中的復發(fā)[20]。本研究共298例腦卒中患者,以CYP2C19*1/*1基因型發(fā)生率最高,CYP2C19*3/*3及CYP2C19*1/*17基因型發(fā)生率最低。根據(jù)代謝表型分為:UM型4例、EM型119例、IM型133例、PM型42例,故遵義市腦卒中患者基因分布情況以EM型和IM型為主。
既往研究關于 CYP2C19 基因型與年齡、性別、合并糖尿病等基礎疾病之間的相關性存有爭議[21-22],本研究中關于CYP2C19各基因型與患者年齡、性別、合并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高危因素間均未見明顯差異,推斷可能與收集樣本量較小有關。在后續(xù)的研究中,可通過擴大樣本量,納入如民族[23]等因素綜合分析。
迄今為止,關于P2Y12基因多態(tài)性與腦卒中的研究仍較缺乏, 并且P2Y12受體基因多態(tài)性對氯吡格雷的療效影響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仍存在較多爭議,所以,P2Y12受體與心腦血管等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相關性成為研究熱點[24-25]。本研究中選取CYP2C19*2患者分析P2Y12基因多態(tài)性與氯吡格雷抵抗之間相關性[26],結果證實P2Y12受體中C34T、G52T基因位點可能與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無明顯相關性,該結果與既往研究結果相符[27]。i-T744C位點與血小板活性有相關性,可能是導致氯吡格雷抵抗的原因之一,該結果與陳昕朦等[14]研究中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發(fā)生氯吡格雷抵抗的結果相一致。但還需要進一步的前沿性試驗予以論證,也可作為今后研究的一個重點方向。相關研究表明,攜帶PM基因患者的血小板抑制率 綜上所述,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臨床上對患者進行基因型的檢測顯得十分必要,以此來克服氯吡格雷在CYP2C19 LOF患者中藥效明顯降低的現(xiàn)象。對于腦卒中患者可以采用聯(lián)合用藥或使用其他新型抗血小板藥物(如替格瑞洛、普拉格雷、坎格瑞洛、西洛地唑等),這對防止患者病情進一步加重、改善預后等方面具有指導意義。另一方面,可通過患者門診復診、再次入院及電話等方式開展隨訪,收集使用藥物的主要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這樣既可以及時調整更有效的用藥方案,也有利于降低心腦血管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對抗血小板治療管理及個體化用藥均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