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曉潔
小強,男,17歲,高二學生,就讀于當?shù)刂攸c中學,自小學習成績優(yōu)異,進入高二以來多次向父母提及想轉到當?shù)仄胀▽W校里面去,父母覺得其想法錯誤,雙方多次發(fā)生爭吵。近期,小強多次表示如果不轉學就不再去學校,只在家學習備考,父母、老師勸阻無效后來到咨詢室。
為了了解小強的情況,我首先跟他父母進行了交流,小強的父母表示小強是獨生子,從小學習成績優(yōu)異,初中畢業(yè)順利考到了當?shù)刈詈玫母咧校麄冏鳛楦改敢埠芨吲d。可是進入高二以來小強越來越叛逆,開始說要轉去當?shù)仄胀▽W校,他們多次勸說無果。最近小強干脆不去學校了,說要在家里自學,他們恨鐵不成鋼,全心為他好,但是小強就是理解不了作為父母的苦心。
我與小強父母溝通關于孩子想轉學這件事,了解了他們的看法。小強父母認為,孩子想法太簡單,只看到眼前,沒看到以后,不懂得“寧做鳳尾不做雞頭”的道理,只是一味認為轉學到普通高中就能減輕學習壓力。
“聽起來,你們完全不贊成孩子轉學?”我問小強的父母。
小強父母說道:“當然不贊成,他目前的高中是全市最好的高中,想在這所學校就讀難度很大,他卻想轉學到普通學校,我們認為那里的學習氛圍與環(huán)境都不利于他提高成績。況且,他轉學只是想逃避學習壓力。”
我接著問:“所以,你們認為孩子想轉到普通學校是為了逃避壓力?”
小強父母回答說:“除了逃避壓力,還有個原因就是他以前的同桌在那個學校,他想有個朋友?!?/p>
“在目前的學校里他沒有朋友嗎?”我問。
小強父母說:“也有,但是這個學校主要是以學習為主,同學們都各顧各的學習,跟他交流少。其實這都很正常的,但是他就覺得沒有好朋友,給他講道理,他也聽不進去?!?/p>
小強表示自己是獨生子,家里人所有的關注點都在自己身上,只要生活上有啥需要父母都會想盡辦法滿足,唯一的不足就是父母親對學習要求嚴格。從小到大自己上的都是本地最好的學校,父母親覺得這樣的環(huán)境對自己成長好,可是很多時候自己感覺很疲憊,后來考高中的時候父母還是想讓其考本地最好的高中,而他自己則想到一個相對輕松一點的學校去,父母卻都強烈反對,他們一致認為重點學校里學習氛圍好,有利于提高學習成績。最后,小強還是聽了父母的話考到了最好的高中,然而上高一以來他的成績一直在班上墊底,因此他內(nèi)心一直很壓抑。
尤其是上高二以來,越來越聽不懂老師的講課內(nèi)容,別人都在認真聽課,努力學習,而他只能上課睡覺,老師也沒有過多關注他,并認為他承受壓力的能力太弱了,因此小強感覺身心疲憊,焦慮又無奈。之所以想轉到普通學校去,是因為那里節(jié)奏慢,自己能夠跟上老師的講課步伐,能學到前面去。但是,老師和父母都不理解。小強覺得自己不是一個輕易被別人影響的人,可以一個人待著只顧學習不和同學交流。小強說自己初三那年就這么過來的,那個時候他經(jīng)常一個人,完全可以靜下心來學習。所以,環(huán)境和其他的影響因素不會對自己造成太大影響。而且,他認為父母的想法也有不對的地方,對普通高中的學習環(huán)境和同學有偏見。他舉例自己以前的同桌就是考到一所普通學校,但是他一樣品學兼優(yōu),自己就想去那個學校,想有個可以相互鼓勵、共同進步的朋友。
更讓小強生氣的是,父母根本不顧及他的感受,父母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他們一直說在重點學校里,即使最后一名也是好的,可是他們不理解經(jīng)常當最后一名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老師不看重,同學不親近,人很容易崩潰。
由此可以看清小強與父母沖突的根源并不是孩子無法理解父母的苦心,而是父母未能了解孩子的內(nèi)心需求。在大人眼中,小強在最好的中學,是別人羨慕的對象,但是作為班上的最后一名,他自卑且敏感,再加上學習上確實存在困難,上課聽不懂老師講課,也沒有朋友,于是他想轉學去別的學校,他執(zhí)著的不是轉學本身,而是內(nèi)心渴望通過轉學可以找到存在感,渴望被人看見。一方面他覺得在普通學校里他的學習成績肯定會在前面,另一方面這所普通學校里有他以前的同桌,他覺得在那里有好朋友,兩人可以相互陪伴、相互扶持。
然而,父母沒有理解到小強的心理狀態(tài),他們看到的是在這個學校里倒數(shù)無所謂,認為這個學校里的倒數(shù)第一名也比其他學校的前面幾名要強,只要堅持,結果也不會差。每次當小強出現(xiàn)情緒問題,缺乏內(nèi)心能量時,父母總會給他講道理,殊不知講道理已經(jīng)無法彌補孩子的自卑和壓力。
青春期孩子成長過程中特別在意同伴的看法,也比父母想象得更在意自己的學習成績,小強的成績雖然在全市同一年級的學生中算好的,但在自己班級里一直墊底,這使得他在同學面前嚴重缺乏自信。為了幫助小強提高學習成績建立自信心,父母能做的就是陪伴和托舉。一方面,肯定和理解小強的內(nèi)心感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的壓力,接納他的情緒,而不是站在家長的角度覺得為孩子好。另一方面,與孩子一起討論,家長可以做些什么能夠幫到孩子,如和老師溝通利用大課間等指導他落下的功課、陪伴孩子聽好的網(wǎng)絡課程,或者也可以考慮轉學到另一所差不多的學校,給孩子換個環(huán)境。其實對于孩子來說,他之所以這么執(zhí)著是因為覺得父母沒有理解到他,不一定非去那所普通高中,主要是父母需放下身段去聆聽少年心聲,親子關系才會更加和諧,也更有助于問題的解決。對于缺乏自信的孩子來說,建立自信的方法不是給他講多少道理,而是為孩子提供參與體驗的機會,同時做好陪伴和托舉,幫助其順利度過青春期的困難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