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張靈英
單位門前的幸福渠邊經(jīng)常聚集一些上了年紀的男女在唱戲看戲,儼然一個小戲園。工作之余,我會駐足走廊,憑欄眺望夾在幸福渠與淞江路之間的亭臺小戲園,聆聽他們那并非字正腔圓甚至頻頻跑調(diào)的唱腔,費力辨別他們所唱的一字一句,倒也聽得專注。
愛聽戲源于小時候,那時的娛樂節(jié)目很少,最吸引我的是家中的收音機。我每天下午放學(xué)回家放下書包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哥哥一同聽收音機,最愛聽的就是戲曲節(jié)目,豫劇、曲劇、越調(diào)居多。我和我哥每每聽得入神。
每逢村里晚上放映電影,只要有戲曲影片,我都飛快前往。我們村每年農(nóng)歷二月初九會的戲臺就搭在我們學(xué)校旁邊,村里會請兩三個職業(yè)劇團唱上三天,那場面真是熱鬧異常。每逢那幾日,學(xué)校會放假,我?guī)缀跻粓霾蝗?,在人山人海中搬把凳子站在上面,專注地欣賞著舞臺上的一舉一動,仔細地傾聽著演員們的一唱一嘆,心情也隨著劇情的起伏或劇中人的悲歡而變化不定。
后來,電視、電腦、智能手機等相繼出現(xiàn),物質(zhì)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日漸豐富也給戲曲愛好者提供了更多用武之地和極大欣賞便利,唱戲看戲不再局限于真實的舞臺。我常常通過各種媒介,或夜晚睡時,或早晨起時,或工作間隙,或吃飯時間,或躺或坐,或站或走,只要有閑暇和興致,就隨時隨地隨心所欲地欣賞戲曲全場、戲曲選段、戲曲小品。
再后來,以中老年群體為主的業(yè)余戲曲表演遍地開花,在公園、在廣場、在鄉(xiāng)村,多人聚在一起,大地做舞臺,不著華麗的戲服,不施厚重的脂粉,業(yè)余演唱者你方唱罷我登場,一眾戲曲愛好者平心靜氣聽得入神。我每天下班只要遇到這種場面,必定駐足欣賞。
多年來,我感受著戲曲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陶醉于豫劇的豪邁奔放、曲劇的婉轉(zhuǎn)動聽、越調(diào)的古樸蒼勁,感動于《趙氏孤兒》中程嬰的舍生取義,《包青天》中包拯的秉公執(zhí)法,《繡花女傳奇》中柳明月的善良大愛,《焦裕祿》中焦裕祿的勤政為民……一幕幕場景、一個個故事,清晰可見、深記于心,教我向善、催我奮進。
戲曲給人以審美上的愉悅,它意境優(yōu)美、曲詞華美,一個國家的風雨跌宕,一個人的愛恨情仇,生活里有的,故事里講的,悲喜憂愁,酸甜苦辣,聚散離合,陰晴圓缺,都可在一出戲中安排得巧妙天成,流淌成有聲有色的歷史;戲曲給人以思想上的熏陶,它反映社會現(xiàn)實,表達民眾心聲,弘揚真善美,傳遞正能量,讓人從中汲取無窮無盡的思想力量,陳獨秀的《論戲曲》中有“戲園者,實普天下人之大學(xué)堂也”“優(yōu)伶者,實普天下人之大教師也”。
至今,我雖對戲曲藝術(shù)仍在一知半解的水平,但對戲曲中一個個令人蕩氣回腸的家國故事百聽不厭,賞戲永遠是我的一大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