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以霞
(湖南省郴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湖南 郴州 423000)
肺癌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其患者以老年人居多,患者發(fā)病后具有較高的死亡風險。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胸腔鏡肺癌根治術對肺癌患者實施治療,胸腔鏡肺癌根治術在臨床上具有手術創(chuàng)傷小與術后恢復速度快等特征,但患者術后仍然會出現強烈的疼痛感,對患者的康復效果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在胸腔鏡肺癌根治術中實施有效的鎮(zhèn)痛措施,對肺癌患者的順利康復具有重要意義[1]。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麻醉的方式給予患者鎮(zhèn)痛處理,但常規(guī)麻醉措施在術后容易為患者帶來惡心、嗜睡等不良反應。有研究指出通過給予肺癌患者胸椎旁神經阻滯能有效減輕患者術后的應激反應,且操作簡單,對患者造成的影響較小。因此本文就胸椎旁神經阻滯在胸腔鏡肺癌根治術中對患者的鎮(zhèn)痛效果與不良反應影響展開探究,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期間在本院接受胸腔鏡肺癌根治術的患者94例,以隨機數字表法為依據,將患者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47例。研究組男24例,女23例,患者年齡介于60-84歲之間,平均(72.44±3.14)歲,BMI指數為19-25kg/m2,平均(22.84±2.13)kg/m2,美國麻醉醫(yī)師協會(ASA)麻醉分級Ⅰ級患者有16例,Ⅱ級患者有31例;對照組男25例,女22例,患者年齡介于60-83歲之間,平均(72.12±3.23)歲,BMI指數為19-24kg/m2,平均(22.59±2.15)kg/m2,ASA麻醉分級Ⅰ級患者有15例,Ⅱ級患者有32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研究已通過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
納入標準[2]:①患者經臨床病理學檢查確診為肺癌;②患者ASA分級為Ⅰ-Ⅱ級;③患者具備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指征;④患者對研究項目知情且同意。
排除標準[3]:①患者近期存在麻醉藥物使用經歷;②患者有放化療治療史;③患者合并有嚴重的臟器器官功能障礙問題;④患者合并有嚴重的感染性疾病。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在局部麻醉下行右側頸內靜脈穿刺置管與橈動脈穿刺置管,在胸腔鏡肺癌根治術前接受靜脈麻醉誘導氣管插管,采用0.05mg/kg咪達唑侖、0.5μg/kg舒芬太尼、2mg/kg異丙酚與1mg/kg羅庫溴銨以靜脈注射的方式給予患者麻醉誘導。采用異丙酚2-4mg/(kg·min)給予患者麻醉維持,手術期間為患者間斷靜脈注射舒芬太尼5-10μg與維庫溴銨0.04-0.08mg/kg。
對照組患者在麻醉誘導前不采取任何處理措施。研究組患者在麻醉誘導前接受胸椎旁神經阻滯,其具體實施內容如下?;颊咭越扰P位接受胸椎旁神經阻滯,將T4-5棘突向術側旁2.5cm處選定為穿刺點,對患者穿刺點及周邊皮膚進行消毒并實施局部麻醉,在神經刺激器的引導下,將穿刺針垂直于患者皮膚實施穿刺,待穿刺針觸及患者橫突后稍微回退針,調整穿刺角度,使穿刺針越過橫突。進針后對患者肋間肌的運動情況進行觀察,當發(fā)現患者阻滯側的肋間肌產生明顯的肌顫搐反應時,則要將刺激電流調整為0.4-0.6mA,再次觀察若發(fā)現患者肋間肌仍存在肌顫搐反應時,需將注射液回抽,并注入5ml生理鹽水與15ml的0.5%羅哌卡因。
兩組患者術后均接受靜脈自控鎮(zhèn)痛治療。
1.3 觀察指標 以NRS評分法為依據,于術后2h、24h、48h對患者靜息狀態(tài)與活動狀態(tài)下的疼痛情況進行評價,評分區(qū)間為0-10分,評分越高則說明患者疼痛程度越重[4]。
分別于術后24h與術后48h對患者的靜脈自控泵按壓情況與背景輸注量進行統計。
觀察并記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事件的發(fā)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研究數據通過統計軟件SPSS25.00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術后不同狀態(tài)下的疼痛評分對比 對比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術后2h、術后24h靜息狀態(tài)與活動狀態(tài)下的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術后48h兩組患者靜息狀態(tài)與活動狀態(tài)下的疼痛評分均無明顯差異(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狀態(tài)下的疼痛評分對比(±s,分)
表1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狀態(tài)下的疼痛評分對比(±s,分)
組別 例數 靜息狀態(tài) 活動狀態(tài)2h 24h 48h 2h 24h 48h研究組 47 1.96±0.38 1.88±0.68對照組 47 2.75±0.54 2.01±0.43 2.02±0.37 1.97±0.48 2.04±0.63 2.01±0.42 t 8.202 2.062 0.384 15.037 2.398 1.115 P<0.001 0.042 0.702 <0.001 0.018 0.268 2.27±0.75 2.06±0.61 3.76±0.66 2.38±0.74
2.2 術后靜脈自控泵按壓與背景輸注情況對比 對比結果顯示,術后24h、術后48h研究組患者的靜脈自控泵按壓次數與背景輸注量均少于對照組(P<0.05),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患者術后靜脈自控泵按壓與背景輸注情況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術后靜脈自控泵按壓與背景輸注情況對比(±s)
組別 例數 靜脈自控泵按壓次數(次) 背景輸注量(ml)術后24h 術后48h 術后24h 術后48h研究組 47 3.18±1.64 5.53±2.39 29.94±6.62 60.55±6.84對照組 47 11.19±4.66 16.07±5.62 51.03±6.68 80.76±7.41 t 11.116 11.832 15.374 13.739 P<0.001 <0.001 <0.001 <0.001
2.3 術后不良反應情況對比 對比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如表3所示。
表3 兩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情況對比(n,%)
受人們生活方式與生活環(huán)境改變的影響,肺癌患者在臨床上的發(fā)病率在不斷提升,患者發(fā)病后生活質量與身心健康均受到嚴重影響。相關研究顯示[5-6],多數肺癌患者是由支氣管黏膜上皮病變逐漸演變?yōu)榉伟?,但對于肺癌病變的具體機制尚未探查明確,因此臨床上普遍認為肺癌的發(fā)生與吸煙、空氣污染、電離輻射、職業(yè)致癌因子等多種因素相關。胸腔鏡肺癌根治術作為肺癌患者目前在臨床上的主要治療措施,其憑借運用胸腔鏡技術能有效降低手術對患者所造成的創(chuàng)傷,降低手術治療為患者帶來的疼痛感,有利于促進患者的術后恢復。但在長期臨床運用的過程中發(fā)現,肺癌患者在胸腔鏡肺癌根治術后仍存在明顯的疼痛反應,因此有必要在胸腔鏡肺癌根治術中為患者施加鎮(zhèn)痛措施[7]。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麻醉方案對手術患者實施鎮(zhèn)痛治療,常規(guī)麻醉方案中由于需要使用大量的鎮(zhèn)靜鎮(zhèn)痛藥物,會對患者的免疫功能造成一定損害,導致患者容易產生應激反應,對患者的治療康復產生不利影響[8]。
胸椎旁神經阻滯是臨床治療中的一種局部麻醉方案,其通過在患者椎間孔與脊神經旁注射麻醉藥物,能夠對患者的運動神經、交感神經與感覺神經起到阻滯效果,進而對患者起到鎮(zhèn)痛作用[9]。相關研究顯示[10],將胸椎旁神經阻滯與全身麻醉聯合應用于手術治療中,不僅能夠提升患者的鎮(zhèn)痛效果,而且能有效減少麻醉藥品的使用劑量。本研究在神經刺激器的引導下對患者的T4-5椎旁神經實施阻滯麻醉,觀察患者肋間肌的運動情況,從而為患者選用合適的靜脈注射麻醉藥劑。術后患者的疼痛評分顯示,研究組患者術后2h與24h的靜息狀態(tài)疼痛評分與活動狀態(tài)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而在患者術后靜脈自控泵按壓情況與背景輸注量上,研究組患者術后24h與術后48h的靜脈自控泵按壓次數少于對照組,術后24h與術后48h的背景輸注量均低于對照組(P<0.05)。綜合以上結果可知,在胸腔鏡肺癌根治術中對患者實施胸椎旁神經阻滯能有效提升術后鎮(zhèn)痛效果,減少患者術后鎮(zhèn)痛藥物的使用量。其原因在于胸椎旁神經阻滯能夠擴大對創(chuàng)傷部位感覺神經的覆蓋范圍,從而加強對患者痛覺神經傳遞的阻斷效果。
肺癌患者在根治術后常常會產生代謝紊亂或內環(huán)境紊亂問題,進而導致患者容易出現各類術后并發(fā)癥問題,對患者的康復效果造成不利影響。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組患者治療后的嘔吐、嗜睡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胸椎旁神經阻滯在胸腔鏡肺癌根治術中有利于降低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其原因在于本次研究中所采用的羅哌卡因是一種長效酰胺類麻醉藥物,其對阻滯運動神經與感覺神經具有顯著效果,在臨床運用中具有起效快、毒副作用小等特點,因此在保障患者鎮(zhèn)痛麻醉效果的同時,能有效降低不良反應事件的發(fā)生風險。此外,有研究通過對比胸椎旁神經阻滯與全身麻醉對肺癌患者腫瘤標志物的影響發(fā)現,患者經胸椎旁神經阻滯后癌胚抗原(CEA)、糖類抗原199(CA199)、糖類抗原125(CA125)等腫瘤標志物水平均得到明顯提升,說明胸椎旁神經阻滯有利于改善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11]。也有研究顯示,肺癌患者經胸椎旁神經阻滯后各項腫瘤標志物水平無明顯變化[12]。因此臨床上目前對胸椎旁神經阻滯對腫瘤標志物的影響仍存在較大爭議,有待對其展開進一步的探究。
綜上所述,將胸椎旁神經阻滯應用于胸腔鏡肺癌根治術中,可有效提升患者的鎮(zhèn)痛效果,并減少患者術后鎮(zhèn)痛麻醉藥品的使用劑量,患者術后不良反應較少,安全性表現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