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2020年度湖南省社科基金外語科研聯(lián)合項目“《了凡四訓》在日本的譯介和傳播研究”(項目編號:20WLH30)。
作者簡介:賴軍芳(1982-),女,湖南長沙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日語教學,中日文化交流研究。
摘要:傳統(tǒng)家訓經(jīng)典之作《了凡四訓》近三百年來從民間譯本到學者譯著,在日本一直有著較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該文以日本漢詩學者三浦尚司的兩個不同譯本為例,揭示譯介目的和譯介受眾是影響翻譯策略和方法選擇的重要原因。通過對比分析兩個譯本,為當下中國文學、文化走出去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關(guān)鍵詞:《了凡四訓》;譯本對比;譯介受眾
中圖分類號:H315.9?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4(b)-0034-04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Versions of the Ancient Chinese Classic Liao-Fan's Four Lessons
LAI Junf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angsha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past 300 years, from folk translation to scholars' translation, the classic of traditional family instructions, Liao-Fan's Four Lessons has always had a high reputation and influence in Japan. This paper takes two different versions of Japanese Chinese poetry scholar Shangsi Miura as examples to reveal that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and the audience of translation are important reasons that affect the choice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wo versions, this paper provides some ideas for the study of the current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going out.
Key words: Liao-Fan's Four Lessons; Translation comparison; Translation audience
中國典籍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文化自信的源泉,有不少中國典籍在海外也有較高的知名度?!读朔菜挠枴窂淖叱鰢T,近300年來在東鄰日本倍受推崇,對近世日本人民的思想、文學、教育等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為向日本推介中國文學和文化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當下的日本,仍有6個以上的日譯本正在刊行。其中,有三浦尚司校注的《日語了凡四訓》(以下簡稱“校注本”),以及三浦尚司意譯的《寫給孩子們行善積德的建議——日語了凡四訓的意譯》(以下簡稱“意譯本”)這兩個版本。
三浦尚司在意譯本的序中寫道:“《了凡四訓》是中國明朝學者袁了凡為他的兒子袁天啟所寫的家訓,是一本勸善書。此書引用典故,對善行的因果進行了解釋說明。作者提出‘在積善的同時,將自己的命運往更好的方向改變的思想,這種思想對于現(xiàn)在的我們來說也是不可或缺的[1]。我認為,‘通過積累善行便能夠獲得幸福這一說法在現(xiàn)在仍然適用?;仡櫺燎趧谧鞯囊惶欤词∽约旱男袨?,進一步喚起行善的意識,并將其運用到第二天的生活中,我想這才是正確而有益的生活方式?!痹谌毡窘瓚魰r代初期信奉“了凡”思想的著名學者之中,便有人稱“近江圣人”的中江藤樹。另外,《梧窗漫筆》的作者太田錦城也講述了積累陰德的重要性。在日田市開設私塾——咸宜園,并培養(yǎng)出了四千名弟子的廣瀨淡窗,也將自己每日的功過記錄在《萬善簿》中,不斷積累善行。由此可見,該書提倡的道德觀、價值觀對于現(xiàn)代日本社會仍然具有積極意義。本文以三浦尚司編譯的兩個版本為例,對兩種譯本進行比較分析。
1 兩個譯本的譯文特點
在日本江戶時期,《了凡四訓》傳入日本后,因為該書內(nèi)容可教化民眾,將勸誡百姓從善積德的書籍分發(fā)給寺院和民眾,這也是行善積德的行為,因此日本僧人和書店相關(guān)人員編譯了該書,其中1777年由藤村治右衛(wèi)門、岡田屋嘉七、山田佐助、赤松九兵衛(wèi)等人編譯的《日語了凡四訓》是最早的譯本之一。由梓書院出版、三浦尚司校注的《日語了凡四訓》就是在這樣早期的譯本基礎上加入注釋的版本。因最初的譯本是翻譯了明朝的文言文版本,因此譯文采用了古典體日語,在形式和韻律上接近中文文言文的韻文文體。為了讓現(xiàn)在的譯介受眾——“讀者”能輕松理解書的內(nèi)容,三浦尚司在每一小節(jié)后面都對章節(jié)中的詞語做了比較詳細的注釋。注釋的內(nèi)容在翻譯策略上多采用異化策略,這樣的校注本既保留了原文的韻文文體,又能為當代讀者閱讀古典體日語提供便利。而三浦尚司翻譯的《寫給孩子們行善積德的建議——日語了凡四訓的意譯》,其譯本語言風格平實易懂,避免長句和生僻詞匯的使用,譯文采用了現(xiàn)代日語,整體呈現(xiàn)出通俗、偏口語化風格,符合日本青少年讀者的語言表達習慣和思維習慣。翻譯策略上多采用歸化策略,體現(xiàn)了以讀者為中心的翻譯取向。
例1:原文: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偉貌,飄飄若仙。
校注本譯文:さて或る時、予、慈雲(yún)寺という寺に遊び居たりしに一人髯長き老人出で來れり。 予:われ。慈雲(yún)寺:寺名。
意譯本譯文:ある時、私は慈雲(yún)寺という寺に立ち寄りました。その寺で一人の老人に出會いました。ひげが長くいかにも徳を積んだと思われる風格のある老人でした。
例2:原文: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當終于正寢,惜無子。
校注本譯文:五十三歳八月十四日丑の時に病死するなり。惜しき事には貴殿は一生子ども一人も無し。
意譯本譯文:五十三歳の八月十四日の丑の時刻に、病気で死ぬる。惜しいことにそなたは一生涯、一人の子供にもめぐまれない。
三浦尚司校注本譯文采用了古典體日語,在編譯過程中受到日本“漢文學習會”多位學者的解讀支援,因此更加適合于學者型讀者或?qū)诺潴w日語有一定閱讀基礎的受眾群體閱讀,即使每一小節(jié)后附有注釋,仍不太適合于現(xiàn)代的一般大眾讀者。而三浦尚司意譯本的特點是使用現(xiàn)代日語,譯文通俗易懂,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發(fā)揮譯者的主觀能動性,對原文充分理解后,用符合讀者群體語言表達習慣和思維習慣的詞句及表達方式翻譯了《了凡四訓》的內(nèi)容[2],且文中對個別生僻詞及時進行解釋。
例3:それを科挙といいました(江戸時代の日本は士農(nóng)工商の身分がありましたが、中國では、志があり才能のある者は、國の官吏として出世するためにきそってこの試験を受けました)。
當“科挙”這個詞在句中出現(xiàn)時,隨后在括號中對這個詞語進行了解釋。這種在文中的解釋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無需將書頁翻至章節(jié)之后,查閱文后注釋,使閱讀過程更加流暢,提高了讀者對譯本的接受程度。
2 兩個譯本的翻譯目的
翻譯目的論是由德國功能翻譯學派學者Vermeer創(chuàng)立,由Christiane Nord加以梳理完善的。Vermeer認為,翻譯中的最高法則應該是“目的法則”。也就是說,翻譯的目的決定了翻譯的策略和方法。目的論認為,所有翻譯活動遵循的首要原則是“目的原則”,即翻譯應能在譯入語情境和文化中,按譯入語接受者期待的方式發(fā)生作用。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即結(jié)果決定方法。翻譯活動可以有多個目的,這些目的可分為3類:其一,譯者的基本目的,如為了謀生;其二,譯文的交際目的,如啟迪讀者;其三,使用某種特殊的翻譯手段所要達到的目的,如為了說明某種語言中的語法結(jié)構(gòu)的特殊之處采用了某種翻譯方式。通常情況下,“目的”多指譯文的交際目的。以下運用翻譯目的論理論,對兩個譯本進行比較和分析。
首先,關(guān)于三浦尚司校注本的翻譯目的,譯者的目的在序章中可以探察。序文中寫道:“謙虛に善行を重ねながら自分の運命をより良き方向に変えていくという基本的な考え方は、現(xiàn)代の我々にも充分に通用する內(nèi)容ということができる……日本人の老若男女の中に、身の回りで小さな親切を?qū)g踐するといった地道な社會貢獻活動をしている人々がいるのだ。善行を積み重ねることとで幸運を得ることができるという考えが広まる素地は、いまだ衰得ていないと思うのである。朝起きて夜に就寢するまでの一日を振り返って自分の行動を反省し、更に善なる行動の意識を呼び起こして翌日の生活に生かすことは、まことに正しい有益な生き方である?!比稚兴菊J為書中提到將自己的命運朝著更好的方向改變的基本思想具有當代價值,“通過積累善行便能夠獲得幸?!边@一說法在現(xiàn)代社會仍然適用。由此可見,該譯文的目的是啟迪讀者,喚起民眾行善的意識,并鼓勵將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倡導這才是正確而有益的生活方式[3]。此外,在該校注本中,九州共立大學教授海老田輝巳也寫了一篇序文,文中提到:“三浦尚司氏は、作品全體を解読され、読者が平易に理解できるために校註を加えられた……この著書が、多くの人々に読まれて、道義心の回復や世情の安定に役立つことを念じて止まない?!庇纱丝梢姡ㄟ^在譯文中增加注釋,能讓更多人理解書的內(nèi)容;且通過讓世人閱讀這本書,使大眾恢復道義心,并穩(wěn)定世態(tài)是編譯者的目的。
其次,關(guān)于三浦尚司意譯本的翻譯目的,也可以通過序文對其進行探察。序文中同樣也倡導民眾通過閱讀該書內(nèi)容,養(yǎng)成在日常生活中積德行善的意識。九州大學教授柴田篤也為該意譯本作序,文中寫道:“三浦尚司先生の手によって、『和語陰シツ録』が若い皆さんにもよく分かるような形で意訳されました。どうか、この本を通して善き行い、善き心とは何だろうか、と考えてみてください。皆さんが自分自身の心と向き合うとき、古典の素晴らしい言葉、先人たちの多くの體験と豊かな知恵が、きっと皆さんを勵まし、善き人生へと導いてくれるでしょう?!毙蛭闹刑貏e提到這個意譯本能使年輕讀者更容易理解《日語了凡四訓》,進而思考什么是善行、善心;且通過學習古代典籍中的精彩話語,體會古人的智慧,思考如何將這些智慧運用到現(xiàn)在的學習、生活之中。由此可見,譯者的目的是通過介紹先人的經(jīng)驗和豐富的智慧,激勵年輕人努力實現(xiàn)美好的人生。
3 兩個譯本的構(gòu)成
通過對比兩個譯本的構(gòu)成,來分析譯者如何通過譯本的構(gòu)成實現(xiàn)翻譯目的。
首先,校注本主要包括序文、譯文、譯注和附錄。意譯本主要包括序文、譯文、附錄和結(jié)語。兩個譯本的序文內(nèi)容比較相似,譯文部分有一個明顯不同之處,即校注本中的一章在意譯本中沒有刊出。校注本的譯文部分與原著基本一致,包括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徳之效”4個篇章,而意譯本中刪除了“改過之法”這一篇章。校注本的“改過之法”開篇指出:“この編には學者の為に歩を進めて、心術(shù)の上に於いて教え暁す者なり?!庇纱说弥?,這一篇章主要為學者端正做學問的心態(tài)提出建言。因此,在以青少年為讀者的意譯本中沒有提及這一章的內(nèi)容。
其次,兩個譯本的構(gòu)成還有一個不同之處,即在意譯本中增添了結(jié)語。譯者在結(jié)語中寫道:“このたび『和語陰シツ録』のなかから小學、中學、高校のみなさんにもぜひ読んでもらって、善い行いを?qū)g行してほしいという願いから、実話や逸話を中心に分かりやすく紹介しました。著者、袁了凡が実話として善行や謙虛な生き方をつぎつぎに説き明かしていますが、大きな善行を探すことよりも、一日一日、身近でできる小さな善行をいくつも積み重ねていくことが大切なのです?!苯Y(jié)語中不僅再次提到了讀者是“小學、中學、高?!保乙酝ㄋ滓锥?、平易近人的語氣再次強調(diào)要把“行善”融入日常生活中,并且比起尋找并實行大的善行,日常積累身邊能做的小善行更加重要。這一構(gòu)成部分體現(xiàn)了對譯介受眾的定位,體現(xiàn)了引導、激勵年輕人的翻譯目的。
4 兩個譯本的翻譯技巧
三浦尚司的兩個譯本在譯文特點、翻譯目的、譯本構(gòu)成方面都存在很多不同之處,兩個譯本的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也各有特點。以下可以從兩個方面分析兩個譯本中使用的翻譯技巧。
4.1 歸化和異化
歸化和異化是兩個翻譯術(shù)語,由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學家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譯者的隱身》中提出,至今為止,這兩個概念被廣泛應用于各類翻譯活動中?!皻w化”就是要把源語本土化,采取目標語讀者所習慣的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nèi)容[4]。在翻譯中使用歸化策略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譯文。“異化”就是遷就外來文化的語言特點,采取相應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語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nèi)容。使用異化策略有助于讀者更好地感受異域民族特征和語言風格特色。三浦尚司的校注本主要采用了異化策略,意譯本則主要采用了歸化策略。
例4:原文:兄看十人中,有恂恂款款,不敢先人,如敬宇者?
校注本譯文:御覧候え、十人の中に敬宇が如く恂々欵々とて真実にしてもの和らかに內(nèi)ばなる者有りや。 恂々:つつしみ深いさま。欵々:真心のあるさま。
意譯本譯文:まわりを見たまえ。十人ほどいる中で敬宇のようにひかえめで、ものごしのやわらかな者は他にはいない。
校注本的譯文忠于原文的語言特點和表達方式,甚至在譯文中使用了日語中的生僻詞“恂々欵々”,與原文中的“恂恂款款”保持了一致,句末語氣助詞也使譯文還原了原文的語境[5]。但是譯文并不適合一般讀者閱讀,以異化策略為主的校注本雖然附有注釋,但影響了閱讀的流暢性。而意譯本的譯文采用了歸化策略,把生僻詞“恂々欵々”換成了現(xiàn)代常用的口語化的詞“ひかえめ”,而且將原文的文言文譯成現(xiàn)代日語,增加了譯文的可讀性。
4.2 加譯
加譯是一種重要的翻譯方法,被廣泛運用在翻譯文本的過程中。通過該方法,既可以在原文基礎上加譯主語、謂語、賓語、補語、狀語等,也可以加譯名詞、代詞、動詞、形容詞、副詞、數(shù)詞等,還可以加譯詞組、短語、句子、段落等。但是必須維持文本原義,不能改變原文的信息內(nèi)容。在三浦尚司的兩個譯本中多處使用了加譯。
例5:原文:《易》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校注本譯文:易に云く「積善の家は必ず余慶有り」。この心は上の段に聞こゆる如く、善を積めば必ず余多の慶び來たる第一の証文なり。 易:易経の文言伝をさす。余多:多く。たくさん。証文:証拠となる文書。
意譯本譯文:中國には數(shù)千年も前に書かれた『易経』という本があります。聖人といわれた孔子は、本のとじ紐が三度も切れたほど熟読したと伝えられています。その本の中に「積善の家には必ず余慶あり」と書かれています。善いことを積み重ねていると、必ずその人の家にはたくさんの幸せやよろこびが起きてくるという意味なのです。
例6:原文:第一,與人為善。
校注本譯文:第一條 人と與に善を為す。第一、人と與に善を為すとは、言葉を以ってそれとあらわに云わず。人々の中へ打ち雑りて何となく誘ない導びく事なり。
意譯本譯文:第一條 人と與に善を為す。第一條 人と與に善いことをするということです。言葉で善をいうのではなく、人々の中にあって人々が善いことをしようとするように誘い導いていくことです。
在“積善之方”這一章中,原文只提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這句話出自《易經(jīng)》。在校注本中,除了直譯這句話之外,還補充說明了《易經(jīng)》中的這句話就是“行善必有福報”的有力證據(jù)。在意譯本中,除了用平實易懂的句子解釋了“積善之家,必有余慶”這句話,還補充說明了《易經(jīng)》是圣人孔子反復熟讀的書籍。譯者不僅通過加譯方法把句子譯得淺顯易懂,還證明了這句話的可信度和正確性,雖然增加了原文中沒有的內(nèi)容,但是并沒有破壞作者的本來意圖[6]。另外,在這一章中還提到了10種積善的方法。中文原文中提出方法是“與人為善”。而兩個日譯本則都在其后添加了說明,指出“與人為善不是用語言說善事,而是要引導更多的人做善事”。加上此句說明,讀者更容易理解其意。
5 結(jié)語
本文從《了凡四訓》的多個日譯本中選取了三浦尚司的兩個不同譯本進行了比較分析。通過分析兩個譯本的譯文特點、翻譯目的、譯本構(gòu)成、翻譯技巧可以看出,譯者根據(jù)不同的譯介受眾選取了不同的翻譯策略和方法。這兩個風格迥異的譯本在日本發(fā)行,說明中國典籍《了凡四訓》從江戶時期到現(xiàn)代,仍然適合多個年齡段的讀者。在中國文學“走出去”的過程中,譯介受眾對中國文化的傳播有著直接影響,通過有針對性地對不同讀者群體進行推廣,才能逐步擴大中國典籍在國外受眾中的影響力,使越來越多的人對典籍所代表的中國文化產(chǎn)生興趣。
參考文獻
[1] 三浦尚司.日語了凡四訓[M].福岡:梓書院,2014:9.
[2] 三浦尚司.寫給孩子們行善積德的建議:日語了凡四訓的意譯[M].福岡:梓書院,2014:7.
[3] 袁黃.了凡四訓[M].北京:團結(jié)出版社,2021:3.
[4] 米麗萍,米麗英.桂明佳《六祖壇經(jīng)》日譯本的翻譯研究[J].韶關(guān)學院學報,2022,43(4):74-80.
[5] 劉轉(zhuǎn)弟.目的論視角下魯迅《故鄉(xiāng)》日譯本的對比研究[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21,5(16):138-142.
[6] 鄧琦.《了凡四訓》研究綜述[J].嘉興學院學報,2022,34(2):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