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洪偉 李倫 豐文俊 杜俊達
冠心病屬于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的一種,其發(fā)生率較高,并呈明顯升高趨勢,嚴重威脅患者的健康和安全[1]。PCI 手術是臨床上治療該病的常用手段,在改善患者病情、促進患者心肌血流灌注恢復方面有積極作用[2]。同時為預防PCI 術后血栓形成,治療期間還應配合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療。鑒于此,本研究就阿司匹林聯(lián)合小劑量替羅非班預防冠心病PCI 術后血栓形成的效果進行分析,具體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1 年1 月本院收治的500 例冠心病行PCI 術治療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患者均符合冠心病診斷標準,且均行PCI術治療;患者均知情同意,對手術耐受,并愿意參與研究。排除標準:合并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者;合并惡性高血壓或心源性休克者;伴有精神疾病、意識障礙不能配合研究者。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250 例。對照組中男135 例,女115 例;年齡25~74 歲,平均年齡(53.93±8.02)歲;穩(wěn)定型心絞痛133 例,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117 例。觀察組中男129 例,女121 例;年齡23~76 歲,平均年齡(53.38±8.18)歲;穩(wěn)定型心絞痛131 例,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119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氯吡格雷聯(lián)合阿司匹林治療,術前口服阿司匹林,300 mg/次,1 次/d;同時口服氯吡格雷,75 mg/次,1 次/d,連續(xù)用藥5~7 d。術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 U/次,2 次/d,連續(xù)用藥7 d;同時口服阿司匹林,300 mg/次,1 次/d;口服氯吡格雷,75 mg/次,1 次/d,連續(xù)用藥6 個月。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小劑量替羅非班治療,術后予以患者小劑量替羅非班治療,初期治療予以患者靜脈推注5 μg/kg,維持推注時間為3 min,繼以0.075 μg/(kg·min)的速率維持靜脈滴注48 h。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術后血栓發(fā)生情況,包括急性血栓及亞急性血栓。②比較兩組術后血小板減少癥發(fā)生情況,術前患者血小板計數(shù)正常,術后血小板計數(shù)下降>50%即為血小板減少癥。血小板減少癥分型標準:用藥后24 h 內,患者血小板計數(shù)下降至<100×109/L 即為輕度血小板減少癥;用藥后24 h 內,患者血小板計數(shù)<50×109/L 即為中度血小板減少癥;用藥后24 h 內,患者血小板計數(shù)<20×109/L 即為重度血小板減少癥[3]。③比較兩組術后出血情況,出血程度評估標準:治療后患者血紅蛋白下降程度≤30 g/L,或出血量<100 ml/d,但可見齒齦出血、消化道出血、皮膚瘀斑等現(xiàn)象為輕度出血;治療后血紅蛋白下降程度>30 g/L,但<50 g/L,或出血量≥100 ml/d,但無需行出血治療為中度出血;治療后血紅蛋白下降程度≥50 g/L,并可見心臟壓塞、顱內出血等癥狀,需輸血治療為重度出血[4]。④比較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變化情況,包括左室射血分數(shù)(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左室收縮末期內徑(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mension,LVESD)等,由2 名經(jīng)驗豐富的超聲科醫(yī)生采用VIVID7 心臟超聲診斷儀(美國通用電氣公司)進行檢測。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術后血栓及血小板減少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血栓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血小板減少癥發(fā)生率略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血栓及血小板減少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n(%)]
2.2兩組術后出血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輕度出血22 例,中度出血7 例,出血率為11.60%(29/250);對照組術后輕度出血20 例,重度出血6 例,出血率為10.40%(26/250)。兩組術后出血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184,P=0.668>0.05)。
2.3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變化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LVEF、LVEDD、LVESD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LVEDD、LVESD 均小于本組治療前,LVEF 均高于本組治療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LVEF、LVEDD、LVESD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變化情況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變化情況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冠心病為臨床上發(fā)生率較高的一種心血管系統(tǒng)性疾病,其主要是由動脈粥樣硬化所致,是造成心功能不全的重要原因[5,6]。該病不僅有較高的發(fā)生率,同時還有較高的致死率,有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冠心病死亡人數(shù)已經(jīng)占據(jù)疾病死亡人數(shù)的20%以上,其對患者健康與安全的威脅極大[7]。近年來,老齡人口的增多、飲食習慣的改變,致使冠心病的發(fā)生率呈現(xiàn)出升高趨勢,成為威脅患者健康與安全的一項重要疾病。PCI 手術為目前臨床上治療冠心病的常用方式,其在改善患者動脈管腔狹窄及堵塞癥狀方面可發(fā)揮重要作用,有利于恢復患者心肌血流灌注情況,對患者病情改善有重要意義[8]。但研究發(fā)現(xiàn),術后放置支架的過程及術后不良的抗凝方式都可能會造成術后血小板凝聚,從而增加血栓及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風險[9]。因此,在予以患者PCI 術治療的同時,配合有效的抗血小板凝聚治療,以降低術后血栓發(fā)生率非常必要。
以往臨床上多采用阿司匹林聯(lián)合氯吡格雷方式進行抗凝治療,此兩種藥物均為臨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藥物,在抗血小板聚集方面可以發(fā)揮一定積極作用,但部分患者術后仍可能會有血栓形成。為了進一步改善治療效果,本研究中在常規(guī)抗血小板治療的基礎上配合使用小劑量替羅非班治療,該藥物屬于高效、高選擇的可逆性非肽類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 受體抑制劑的一種,用藥后能夠競爭性地結合血小板受體,從而對血小板和纖維蛋白的結合進行抑制,發(fā)揮較好的抑制血小板凝聚效果;并且可以有效切斷微循環(huán)栓塞路徑、預防凝血酶生成,進而可達到改善患者冠狀動脈血流、降低血栓形成風險的效果[10,11]。此外,該藥物還有利于加速膠原表面血栓脫落的作用,從而發(fā)揮血栓松解效果[12]。將其和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聯(lián)合應用可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進一步預防血栓形成。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術后血小板減少癥發(fā)生率、出血率、心功能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血栓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阿司匹林聯(lián)合小劑量替羅非班預防血栓形成的效果更為理想。
綜上所述,阿司匹林聯(lián)合小劑量替羅非班對冠心病患者行PCI 術治療有積極作用,可有效預防術后血栓形成,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