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萍
臨縣位于晉陜黃河峽谷中部,呂梁山西麓,北靠興縣,東連方山,南接離石、柳林,西瀕黃河與陜西佳縣、吳堡縣隔河相望,境內(nèi)四面環(huán)山,峁梁起伏,重巒疊嶂,溝壑縱橫。1948年春,為了更好地指揮全國的解放戰(zhàn)爭,迎接即將到來的全國范圍內(nèi)的勝利,黨中央決定實行戰(zhàn)略轉移,將中央機關由陜北轉移到華北。于是,有了毛澤東的第二次山西之行。3月23日,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中央前委機關東渡黃河進入山西臨縣,取道三晉大地,最后抵達河北平山縣西柏坡村,勝利完成了這次偉大的戰(zhàn)略轉移。一路上,毛澤東一面指揮全國的解放戰(zhàn)爭;一面調研山西老區(qū),指導全國各解放區(qū)的工作,在山西這片熱土上留下永恒的紅色記憶。2023年仲春時節(jié),我們懷著崇敬之情走進革命老區(qū)臨縣,循著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光輝足跡,探尋和感受這一重要戰(zhàn)略轉移的歷史印記。
黃河東岸感悟偉人情懷
沿著寬闊暢達、紅藍相間的黃河旅游公路,我們來到臨縣高家塔村毛主席東渡黃河紀念廣場。這里地處黃河東岸,與陜西吳堡縣川口村隔河相望。早在1978年3月毛澤東東渡黃河30周年之際,在高家塔村川落畔建立登岸處紀念碑。2011年,又在高家塔村黃河岸畔新建紀念碑及廣場。新建的這座紀念碑高27米,碑身正面“毛主席東渡黃河紀念碑”鎏金大字為國防部原部長遲浩田將軍題寫,背面碑文指出:
一九四八年春,隨著人民民主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不斷鞏固和擴大,土改運動的深入開展以及人民解放軍戰(zhàn)略進攻的進一步展開,國民黨統(tǒng)治搖搖欲墜,為了統(tǒng)一指揮作戰(zhàn),迎接中國革命的全面勝利,黨中央決定東渡黃河,向河北轉移。
一九四八年三月二十三日,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中央領導率領中央機關,由陜西省吳堡縣川口村乘船東渡黃河,在臨縣磧口鎮(zhèn)高家塔村登岸,后經(jīng)興縣蔡家崖、岢嵐、五寨、神池、雁門關、代縣、繁峙、五臺、阜平,最后到達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并在此指揮了震驚中外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zhàn)役,召開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七屆二中全會,奠定了新中國誕生的基石。
東渡黃河是中國革命歷史轉折關頭的又一重大戰(zhàn)略轉移,從此中國革命進入歷史性的戰(zhàn)略大決戰(zhàn)階段,并奪取了全國的勝利,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
值此建黨九十周年之際,為了緬懷毛主席和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的豐功偉績,我們修建了毛主席東渡黃河紀念碑,教育和啟迪后人。紀念碑高二十七米,意為中國共產(chǎn)黨一九二一年成立至一九四八年東渡黃河,為建立新中國而浴血奮戰(zhàn)二十七年,八級臺階,象征八年抗戰(zhàn)的偉大勝利,花崗浮雕(走向勝利)描繪了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的英雄氣概,臺基四角的石雕,再現(xiàn)了東渡黃河的宏偉場景。整個碑體勝似一艘巨輪,寓意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全國人民乘風破浪,一往無前,從勝利走向勝利!
歲月無聲,豐碑為證。上述碑文凝練介紹了中共中央東渡黃河的來龍去脈,高度評價這次東渡是“中國革命歷史轉折關頭的又一重大戰(zhàn)略轉折,從此中國革命進入歷史性的戰(zhàn)略大決戰(zhàn)階段”;還詳細記述了紀念碑的修建目的和具體細節(jié),生動彰顯出黨領導人民“從勝利走向勝利”的自信豪邁的精神氣象。站在碑下極目遠眺,萬里黃河奔流不息,遠處山巒巍峨壯麗,仿佛歷史時空隧道在眼前展開,偉人率部從身邊走過,步伐堅定且從容,身上依稀殘存著戰(zhàn)火硝煙的味道……
1947年底,中國革命形勢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全國解放勝利在望。毛澤東率部轉戰(zhàn)陜北,取得西北戰(zhàn)場的決定性勝利;劉(伯承)鄧(小平)大軍、陳(賡)謝(富治)大軍、陳(毅)粟(裕)大軍問鼎中原,人民解放軍從戰(zhàn)略防御轉入戰(zhàn)略進攻。這一系列勝利標志著戰(zhàn)爭形勢的根本轉變和中國革命新高潮的到來。毛澤東指出:“這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這是蔣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統(tǒng)治由發(fā)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是一百多年以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tǒng)治由發(fā)展到消滅的轉折點?!睘檫m應解放戰(zhàn)爭勝利發(fā)展的形勢,中共中央決定將中央機關遷往華北,與中央工委和后委機關會合。
1948年3月21日,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中共中央機關和人民解放軍總部部分人員,從陜北米脂縣楊家溝出發(fā),趕赴吳堡縣川口村。3月23日中午時分,他們來到川口村園則塔渡口。
據(jù)警衛(wèi)員閻長林回憶,毛澤東對前來送行的區(qū)、縣干部及老鄉(xiāng)深情地說:“我知道陜北的人民群眾對我們很好,現(xiàn)在就要離開陜北了,還真有點舍不得。等全國解放了,我們還會來看望大家的,謝謝你們,陜北的鄉(xiāng)親們!”說罷,他向送行眾人揮手致意。登船前,又同陜北老鄉(xiāng)握手告別,直到船開動了,還不住地招手。
木船在一陣粗獷渾厚的船工號子聲中漸漸遠離西岸??吹桨哆叡娙巳栽趽]手告別,毛澤東也起身高舉右手向西岸揮動。船隊駛到河心后,船開始不停地晃動。警衛(wèi)員李銀橋過來請毛澤東坐下,他卻不肯坐,望著滔滔黃河,饒有興致地吟誦起詩句來。這時正值黃河凌汛期,不時地有一塊塊浮冰直沖而來,船工們緊張地操控著木船繞過漩渦,躲過浮冰,在激流中顛簸前行。
沖出激流后,毛澤東等人的船隊經(jīng)過一片淺灘,在黃河東岸的臨縣高家塔村下灘里平穩(wěn)靠岸。登岸后,他主動與船工交談,當?shù)弥ツ暝馐茏匀粸暮蟠兊纳钍掷щy時,當即指示給船工們360斤邊區(qū)糧票,還不忘叮囑河防司令部的負責同志,要關心水手工人生活,模范執(zhí)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毛澤東心里時時牽掛著人民,即便是在轉戰(zhàn)途中,也不忘關心人民的生活,力所能及地解決他們的困難。正是因為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贏得了人民的真心擁護和全力支持,才為最終取得革命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通過幾次渡黃河的經(jīng)歷,毛澤東曾感慨:“黃河真是一大天險?。∪绻皇屈S河,我們在延安就住不了那么長時間,日本軍隊打過來,我們可能又到什么地方打游擊去了。過去,黃河沒有很好地得到利用,今后,應當利用黃河灌溉、發(fā)電、航運,讓黃河為人民造福?!彼€深情指出,這個世界上什么都可以藐視,就是不可以藐視黃河。為了使黃河真正造福人民,他后來更是發(fā)出“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偉大號召,成為動員和激勵幾代人治理黃河、變害為利的響亮口號。
寨則山村見證繁忙點滴
1948年3月23日,毛澤東偕同周恩來、任弼時等人在臨縣登岸后,顧不上休息,立即沿著黃河畔曲折蜿蜓的道路,時而步行,時而騎馬,途經(jīng)索達干、磧口兩個村鎮(zhèn),于下午到達寨則山村,住進離石工讀學校。于是,我們從高家塔村黃河岸畔向南車行約11公里,來到寨則山村。該村西與黃河相望,前臨湫水河,依后山而建房窯,具有濃郁的黃土高原特色,與磧口古鎮(zhèn)僅一河之隔,是百里湫川南端孔道的“瓶頸”,在磧口興起前是該地區(qū)最早的商貿(mào)集鎮(zhèn)。
穿過精致古樸的院門,我們走進位于村東北角的毛主席東渡路居處。這里當時是離石工讀學校(1945年12月由離石縣委和臨縣縣委聯(lián)合開辦)駐地,早前是地主兼商業(yè)資本家陳懋勇的莊院,始建于1929年,坐東朝西,占地面積1770平方米,建筑堅固,院落寬闊敞亮,上、中、下三院連為一體,下院大門兩側還各有偏院。共有窯洞、房間50余間,另有馬棚一處,四周圍墻全部為砌石構筑,易于防守。毛澤東路居在上院的北廂房,房間內(nèi)是復原生活場景展陳,頗具地方特色。青磚砌成的土炕連著灶臺,在圍炕一側的墻上還繪有半米多高、墨色為底的精美彩繪,土炕正中的一個小炕柜上擺著油燈、茶杯等物品。房間深處還陳列著書桌、柜子等家具。
在寨則山村入住后,毛澤東不顧行軍勞頓,立即開展調查研究,派人到村民家中詢問1947年臨縣地區(qū)受災情況和群眾的生活安排。天色漸晚,他還召集村長兼黨支部書記陳斌、老農(nóng)會會員張茂福就上述情況和土地改革情況進行座談。送走眾人,他坐在院子里的木凳上看起文件來,直至天黑。吃過晚飯,周恩來、任弼時來到他居住的窯洞,商量工作,很晚才離開。之后在油燈的搖曳微光下,毛澤東或閱批各地發(fā)來的電報,或為中共中央、中央軍委起草發(fā)往解放區(qū)的電報,或閱看有關資料,直到天亮才熄燈。其中,他為中共中央起草致中央工委并中原局的電報,同意“由中原局管轄津浦路東隴海路南包括豫、陜、鄂整個地區(qū),統(tǒng)一該區(qū)黨政軍民一切工作之領導。陳(毅)、鄧(子恢)加入中原局。蘇北仍歸華東局”。
這封電報關乎著一段重要歷史。早在解放戰(zhàn)爭進入第二年,鑒于中原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及形勢發(fā)展,中共中央開始考慮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向中原出動、轉至外線作戰(zhàn)的問題。為便于統(tǒng)一領導和組織各方面力量經(jīng)略中原,在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進行轉入戰(zhàn)略進攻的準備期間,中共中央于1947年5月16日決定組成以鄧小平為書記的新的中原中央局。新成立的中原局率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承擔起實施戰(zhàn)略進攻,轉入外線作戰(zhàn),向南進軍,問鼎中原的重擔。按照中共中央部署,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陳謝大軍迅速在豫西展開,陳粟大軍挺進豫皖蘇平原……三路大軍在中原地區(qū)展開,使這一地區(qū)成為人民解放軍奪取全國勝利的前進基地。1948年3月,劉伯承、鄧小平致電中共中央,提出要設法解決中原三軍(即劉鄧、陳粟、陳謝大軍)的供應困難。還向中央建議,立即加強豫皖蘇、豫陜鄂財經(jīng)機構,“建議鄧子恢同志統(tǒng)一主持中原各區(qū),首先是三部分野戰(zhàn)軍的財經(jīng)事宜”。毛澤東在寨則山村起草的電文是對這一建議的答復,以此進一步加強中原局的領導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據(jù)時任離石工讀學校校長鄧向業(yè)回憶,當年出于安全考慮,毛澤東一行的行程是高度保密的。中央首長們?nèi)胱『?,他在偏院待命,一位和藹可親的首長專門找到他,與他親切交談。先是問了些基本情況,比如叫什么名字?搞什么工作的?這是誰家的院落?他一一作答。當聽到這里是工讀學校時,首長問為何不見學生?是否因去年遭災而停辦?他解釋說:“學校沒停辦,因學校準備搬遷校址,師生臨時放假回家換衣服去了。去年,晉西北雖遭嚴重的自然災害、辦學經(jīng)費有困難,但我們遵照毛主席提出的‘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偉大號召,堅持半工半讀,一面上課學習一面紡紗織布。利用生產(chǎn)收入,不僅解決了辦學經(jīng)費和師生的生活費用,而且供給了邊區(qū)軍政人員和群眾的生活用布?!闭f話間還拿來一匹織好的“三鹿牌”土布請首長過目。這位首長邊看邊稱贊,殷切地說:“學校是培養(yǎng)革命人才的地方,你們肩上的擔子同樣很重,希望你們繼續(xù)努力,把我們革命的學校辦得更好一些,這樣的學校群眾是歡迎的,對革命也是有功的?!敝钡胶髞?,鄧向業(yè)才知道與他交談的是周恩來。
24日中午時分,周恩來找到毛澤東的警衛(wèi)員閻長林,問主席起床沒有,閻長林回答說:“他一直到天亮才睡,可能很累了,還沒起床?!敝芏鱽韲诟赖溃骸跋葎e叫醒他,讓他多休息一會兒,你們告訴機關領隊的,他們可按時出發(fā)。”毛澤東起床后,一看太陽已偏西,就嚴肅地批評閻長林:“告訴你12點叫我起床,你為什么不叫?”閻長林連忙解釋:“周副主席已安排好了,留下的人什么時候出發(fā)都可以?!背霭l(fā)前,毛澤東還不忘叮囑警衛(wèi)班班長張瑞岐要把他們住過的窯洞打掃干凈,把借的東西一一送還老鄉(xiāng)。
中央后委駐地回顧難忘歲月
臨縣三交鎮(zhèn)雙塔村,東靠呂梁山脈,湫水河繞村而過,背山面水,交通便利。中共中央后方委員會曾在此駐留一年多,在軍事、政治、經(jīng)濟等方面為前線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保障。3月24日,毛澤東一行從寨則山村出發(fā)沿著湫水河向北行進,于傍晚抵達這里,同后方支隊司令員楊尚昆等后委留守人員會面,后委書記葉劍英這時已先期前往西柏坡。作為毛澤東山西之行的重要一站,我們驅車20余公里來到這里。
走進雙塔村,這里仍留存著中央后委機關舊址、中央外事組舊址、毛澤東同志路居等許多紅色遺址。其中,毛澤東同志路居坐落在一座清代窯洞式小四合院內(nèi)。一進院布局、靜謐安全。走進狹小考究的院門,青磚門石依稀能看出這個小院曾經(jīng)的輝煌。在當?shù)匚谋2块T和黨史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小院古樸典雅,整潔豁亮,坐北朝南的3孔磚窯修舊如舊,保留著濃厚的歷史風貌。正窯內(nèi)復原了當年的生活場景,還展陳著一些相關的歷史圖片和文字資料。正是在這里,他們研究決定了下一步的行軍路線: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在此稍作逗留后,乘車經(jīng)晉綏軍區(qū)前往晉察冀;中央機關和后委機關留守人員由楊尚昆率領直接前往西柏坡。
漫步在青石鋪就的村中小路上,流連于一處處依地勢而建、錯落有致的舊址之間,仿佛回到當年的雙塔村,眼前是井然有序晝夜運轉的后委各機關,身邊是戰(zhàn)士們穿梭往來匯報請示的匆匆身影……
1947年3月,中共中央面對國民黨34個旅25萬人的重點進攻,于3月29日在陜北清澗縣棗林溝村舉行政治局會議,決定由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軍總部機關留在陜北,指揮全國各解放區(qū)人民解放軍的作戰(zhàn);由劉少奇、朱德、董必武等率一部分中央機關人員轉移到華北,組成中央工作委員會,劉少奇為書記,“進行中央委托之工作”。4月11日,中共中央又決定中央和軍委大部分機關工作人員暫駐晉西北的臨縣地區(qū),組成以葉劍英為書記、楊尚昆為后方支隊司令員的中央后方委員會,統(tǒng)籌后方工作。按照中共中央指示,葉劍英、楊尚昆對轉移到黃河東岸的中央機關、軍委機關及人員作出安排:以三交鎮(zhèn)為中心,取15里半徑,將中央機要處、秘書處與中央辦公廳,軍委總參謀部一、二、三局一部分,法律委員會、中央城工部、情報部、軍委總衛(wèi)生部、外事組、交際處、中央婦委、工會、供給部、托兒所等機關安排在湫水河沿岸的幾十個村莊。雙塔村,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群眾基礎,成為中央后委樞紐機關駐地。葉劍英、楊尚昆等主要領導同志都曾居住于此。
在當?shù)攸h史部門負責人的帶領下,我們走進與中央后委舊址鄰側的中央后委駐臨縣歷史陳列室,這里以圖片為主,輔以檔案文獻、實物、沙盤模型等資料,生動地展陳了中央后委在全國解放戰(zhàn)爭中的特殊貢獻。中央后委既是中央軍委的總參謀部,又是統(tǒng)籌后方的樞紐。大多數(shù)無線電臺都跟隨后委被集中到三交鎮(zhèn)一帶,中共中央和軍委的命令、指示,絕大多數(shù)由后委轉達,各戰(zhàn)略區(qū)和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地下黨的許多電報,也由后委轉報中央。后委實際上成為中央前委、工委和各戰(zhàn)略區(qū)、野戰(zhàn)軍及地下黨的聯(lián)絡中心,其提供的情報信息為中央指揮全國解放戰(zhàn)爭提供了重要決策依據(jù)。同時,中央前委轉戰(zhàn)陜北期間,后委還承擔著前委機關及中央縱隊幾乎所有的補給物資、彈藥兵員的供應,由中央工委和各解放區(qū)給中央籌措的物資、經(jīng)費以及兵員,也都是先集中到這里,再由后委運送至前委。在參觀中,通過細細品味一件件實物、一張張圖片、一段段文字,我們了解了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當年為解放全中國而嘔心瀝血的高超謀略,以及后委駐臨縣期間的艱辛付出,不禁肅然起敬。
參觀中,我們駐足于一張“1948年12月西北軍工人員在西北軍工烈士塔落成典禮后合影”的歷史圖片前,聆聽了其背后的故事。據(jù)說,毛澤東一行在赴雙塔村途中,專程到林家坪鎮(zhèn)林家坪村瞻仰正在修建的“西北軍工烈士塔”并為之題詞“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表達了對軍工烈士的崇高敬意和深切哀思。革命戰(zhàn)爭年代,林家坪鎮(zhèn)是晉綏邊區(qū)的軍工重地,眾多軍工戰(zhàn)士先后在此工作、生活,甚至獻出生命。這座烈士塔就是晉綏軍區(qū)工業(yè)部為緬懷那些為軍工事業(yè)獻身的死難烈士而修建的。
我們也專程來到林家坪村進行瞻仰。烈士塔雖已被村中房舍圍攏起來,空間狹窄擁擠,但一走近這里,立刻給人莊嚴肅穆之感。烈士塔坐東向西,在近1米高的臺基上,塔高6米,三層八面,由石條石板砌成,鐫刻有塔記塔志和毛澤東、賀龍、李井泉、甘泗淇、續(xù)范亭等人的題詞,塔頂鑲嵌有一顆鐵質紅色五角星,與刻在塔基各面上的紅五星相呼應。鐫刻在第一層正中的“西北軍工烈士塔記”記錄著修建這座塔的重大意義:
半殖民地半封建壓迫下的中國人民,在共產(chǎn)黨領導下挺身而起為民族爭生存,為自己求解放,與敵人斗爭而光榮犧牲。這些光榮犧牲的同志們,不論他功績的大小,事跡的輕重,都要被搜集起來而流傳,籍以表揚過去,激勵將來。
太陽余暉照射在塔身及其四周,烈士塔成了一座閃耀著金色光芒的豐碑。仰望塔頂?shù)募t五星,腦海中軍工烈士們舍生忘死的英雄形象也活了起來,他們?yōu)榱四芏嘣鞓屌趶椝幹г熬€正在排除萬難積極生產(chǎn)。這一刻,觸碰塔身就能感受到他們那熾熱滾燙的信仰力量和甘獻此身的英雄浩氣。是啊,只有將個人的奮斗融入民族復興的壯闊斗爭中,才能真正將家國情懷轉化為奮斗激情,書寫屬于我們每個人的精彩華章!
雙塔村里領略遠見卓識
在雙塔村居住期間,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指示文件,進一步補充完善黨的請示匯報制度;召開座談會,教育大家要堅決糾正土改中“左”的偏向;提議開展行軍動員,發(fā)出“行軍是艱苦的,可前途是光明的”鼓舞號角。這看似互不相關的3件事,背后都閃耀著思想的光芒,從中可以領略偉人毛澤東高瞻遠矚的思想內(nèi)涵,汲取接續(xù)奮進的精神力量。
請示報告制度的確立是我們黨政治建設史上的一件大事。隨著解放戰(zhàn)爭的順利推進,大片地區(qū)成為新解放區(qū),各項新區(qū)政策亟待制定。在此形勢下,中共中央為迅速克服黨和軍隊內(nèi)部不同程度存在的地方主義、分散主義、經(jīng)驗主義的消極影響,逐漸確立和形成了請示報告制度。1948年1月7日,毛澤東為中央起草《關于建立報告制度》的黨內(nèi)指示,要求各中央局和分局由書記負責(自己動手,不要秘書代勞),每兩個月向中央和中央主席作一次綜合報告;各野戰(zhàn)軍首長和軍區(qū)首長,除作戰(zhàn)方針必須隨時請示報告外,每兩個月作一次政策性的綜合報告和請示。3月25日,他在雙塔村起草《關于建立報告制度的補充指示》,進一步要求各中央局、分局、前委,除已規(guī)定的報告制度務須嚴格遵守外,對于向下級發(fā)出的一切有關政策及策略性質的指示及答復,不論是屬于何項問題,均須同時發(fā)給中央一份;下級向他們所作政策及策略性的報告,其內(nèi)容重要者,亦須同時告知中央;每一個中央委員、中央候補委員均有單獨向中央或中央主席隨時反映情況及陳述意見的義務及權利。他還從戰(zhàn)略高度出發(fā),多次重申嚴格執(zhí)行請示報告制度的重要性。到西柏坡后,毛澤東于9月8日至13日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即九月會議),討論通過《關于各中央局、分局、軍區(qū)、軍委分會及前委會向中央請示報告制度的決議》,對各項工作中的決定權和請示報告制度作了更為詳細的規(guī)定。自此,請示報告制度在全黨全軍普遍確立起來。直到今天,這一制度仍在堅持黨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和加強黨的紀律建設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土地改革工作是毛澤東山西之行關注最多、牽掛最多的問題之一。繼之前在寨則山村調查土改情況后,3月25日上午,毛澤東、周恩來在雙塔村召集臨縣中央土改工作團和三交區(qū)委負責人進行座談,教育大家要搞好土改工作,堅決糾正土改中“左”的偏向。早在東渡之前,毛澤東除緊張指揮全國戰(zhàn)場外,就將很大精力放在調查研究土改工作中存在問題并制定完善具體政策和策略上。在1947年底召開的中共中央擴大會議(即十二月會議)上,毛澤東等中央領導旗幟鮮明地對土改等工作中“左”的偏向提出反對意見。1948年1月,他和陳毅談話時指出:“這一時期,是中國人民和國民黨反動派雙方斗爭最緊張最殘酷的時期。土地改革中發(fā)生偏差,也以這一時期為最多……發(fā)生這些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當時緊張的政治形勢和軍事形勢,同時,也由于我們的大多數(shù)農(nóng)村工作人員沒有土地改革的經(jīng)驗?!蓖?月,毛澤東主持起草《中共中央關于土地改革中各社會階級劃分及其待遇的規(guī)定(草案)》,強調此舉是為“糾正黨內(nèi)廣泛地存在著的關于在觀察及劃分階級問題上的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及補足在土改中缺乏對各階級階層人們的具體明確政策的缺點”;提出“土地法的實施,應當分三種地區(qū),采取不同策略”,隨后形成一整套策略方案。3月,他為《山西崞縣是怎樣進行土地改革的》典型經(jīng)驗材料,加寫按語,指出:“現(xiàn)在是成千萬的人民群眾依照黨所指出的方向向著封建的買辦的反動制度展開進攻的時候,領導者的責任,就是不但指出斗爭的方向,規(guī)定斗爭的任務,而且必須總結具體的經(jīng)驗,向群眾迅速傳播這些經(jīng)驗,使正確的獲得推廣,錯誤的不致重犯。”在領導糾正土改工作“左”的偏向實踐中,毛澤東從黨的政策和策略這一全局高度切入問題,進而全面檢討工作,既糾正了錯誤偏差,又最大程度團結了同志、統(tǒng)一了思想。
剛到雙塔村的當晚,毛澤東在與眾人研究確定行軍路線后,提議道:“行軍是很艱苦的事,需要開會動員一下,給大家鼓鼓勁,要大家有個敵情觀念,還有遵守紀律方面的問題?!贝蠹乙恢沦澩?。3月25日下午,周恩來主持召開動員大會并講話:“這次我們離開陜北到河北平山縣去,到了那里,中央機關就匯合了,離徹底打敗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日子不遠了!”任弼時也講了話。接著周恩來問:“主席講話嗎?”毛澤東擺了擺手,“不講了”。與會人員卻鼓起掌來,希望他講講話。毛澤東大手一揮,聲如洪鐘:“同志們,行軍是艱苦的,可前途是光明的!”會場里響起一陣長時間的掌聲。這時有人大聲說:“一年多沒有聽見主席講話了,請主席多講幾句。”話音剛落,又是一陣掌聲。毛澤東被這熱烈的氣氛所感染,充滿激情地說:“咱們都是轉戰(zhàn)陜北的戰(zhàn)友啊!大家同甘苦共患難一年多,你們幫助我們做了許多事情,這要好好謝謝你們。你們記得嗎?那次十幾天的急行軍,走了幾百里、上千里的路程,打了沙家店,我們就算翻過了山坳,最困難的時候已經(jīng)過去了,作戰(zhàn)的主動權掌握在我們手里了。我們現(xiàn)在要到華北去,還要翻山越嶺,經(jīng)過華北的最高山脈,路上還有敵人,雖然我們有部隊掩護,敵人不敢輕舉妄動,但我們?nèi)砸岣呔?,不能粗心大意。到河北平山縣一帶,那里條件要好些,對指導全國有利,所以我說,行軍是艱苦的,可前途是光明的。翻過太行山,我們在全國也將度過最困難的時期,以后就越來越好了,全國的勝利很快就要到來,同志們,努力吧!”大家受到巨大鼓舞,都激動地熱烈鼓掌。毛澤東這番激動人心的動員講話源于他對中國革命形勢的深刻洞察和精準把握,誠如他所言:“這個事實(指人民解放軍從戰(zhàn)略防御轉入戰(zhàn)略進攻,作者注)一經(jīng)發(fā)生,它就將必然地走向全國的勝利。”
“行軍是艱苦的,可前途是光明的”。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對歷史最好的致敬,就是堅守偉大的道路;對未來最好的把握,就是開創(chuàng)更光明的前景。新征程上,無論前進道路上有怎樣的風雨兼程和驚濤駭浪,我們都將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接續(xù)奮進,沿著中國式現(xiàn)代化道路闊步前行。
(責編 張曉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