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浩
在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中,教師的表揚相當于一種強化物。當合適的行為出現(xiàn),教師通過表揚來強化這種行為,如果這種行為的出現(xiàn)頻率提高了,那么表揚就起到了正強化作用。常見的表揚分為個人表揚和集體表揚,為了強化表揚的效果,教師還要注意表揚的頻率和強化物的選擇。
個人表揚,要針對具體行為并定制表揚方案
教師對學生個人進行表揚時,要讓學生知道哪些行為可以獲得表揚,方便學生清楚自己的行為與行為標準之間的差距,并做出反應。表揚是對學生行為的認可,而不是對學生品質(zhì)或性格的評價。教師不要隨意評價學生的品質(zhì),而要讓學生專注于自己具體行為的改變。同時,教師要為學生量身定制表揚方案,鼓勵學生堅持合適的行為。
1. 表揚前,為學生建立問題檔案和表揚方案
表揚前,教師要細致地觀察學生,發(fā)現(xiàn)學生需要改進的地方,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問題行為,并與家長溝通,明確問題行為的改進方向。同時,教師根據(jù)學生的需求,與學生、家長一起協(xié)商設計表揚方案,確定行為改進的近期、中期和長期目標。為了幫助學生,教師可以使用線索提醒的方式,例如,在學生的書桌上貼便簽條,提醒學生要注意的問題。
2. 表揚后,認可學生的努力并進行獎勵
當學生做出合適的行為后,教師馬上給予表揚,并清楚地說明被表揚的“點”是什么,讓學生知道自己為什么受到表揚。同時,教師要著重表揚學生的努力,幫助學生將自己的成果歸因于努力,讓他們相信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xiàn)目標。教師根據(jù)表揚方案實施獎勵。例如,有一次改進行為則獎勵一顆小星星,持續(xù)一周有進步則獎勵一根棒棒糖,堅持一個月則獎勵學生期待的某種活動或榮譽稱號。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改進行為,還增強了師生之間的信任,為進一步改進行為打下基礎。
教師可以為每名學生建立個人檔案,根據(jù)教育實踐情況,記錄學生的表現(xiàn)、進步、存在的問題和后續(xù)的改進方案。這種方式可以幫助教師、學生和家長對學生的行為表現(xiàn)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知,幫助學生持續(xù)成長。
集體表揚,要顧及全員表現(xiàn)和班級共性問題
方式得當?shù)募w表揚能夠打造良好的班風,讓集體影響學生個體。
1. 及時診斷班級共性問題,明確行為規(guī)范
學校的行為準則能給學生提供行為參考,但教師仍要根據(jù)班級的具體情況制訂班級的日常行為規(guī)范。一般在開學一到兩周后,教師就能發(fā)現(xiàn)班級的共性問題,并根據(jù)共性問題制訂學生在校不同時段的行為規(guī)范。教師可以通過班會課的形式,讓全體學生了解班級的行為規(guī)范。如果全部學生達到行為規(guī)范要求,教師就進行集體表揚。
2. 確定班級問題解決方法,落實積分機制
處于不同階段的班級會產(chǎn)生不同的問題。針對當下班級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問題行為,教師可以通過班會課與學生探討問題行為產(chǎn)生的根源、造成的不良影響以及解決方法,并建立班級表揚和懲戒的積分機制。教師將行為規(guī)范和得分明細以表格的形式張貼在班級公告欄中,根據(jù)學生及其小組成員的行為進行表揚加分。
如果小組全員行為達標,那么小組全員可以得到表揚和加分。小組個別成員不遵守行為規(guī)范,則會影響小組的整體積分。對于個別不配合的學生,特別是經(jīng)常違紀的學生,教師可以把這些學生分散到各個小組,利用團隊力量幫助這些學生。如果極個別學生仍然我行我素,教師就需要另外單獨處理,以免影響全體小組成員的積極性。
表揚頻率,要根據(jù)時間間隔和學生反應調(diào)整
當學生做出正確行為后對其進行表揚強化,能幫助學生不斷練習正確的行為。但是,當表揚的方式不再吸引學生時,有的學生就容易失去興趣,不再做出合適的行為。這時,教師要使用間歇強化程序,也就是以兩次表揚之間的時間間隔和學生的反應次數(shù)為基礎,進行不定時的表揚強化。特別是對表現(xiàn)一直很好的學生,教師也要時不時表揚他們,鼓勵他們堅持良好的行為習慣。
1. 強化物分等級,間隔時間越長,獎勵越大
當學生需要習得一種合適的行為時,教師可以先對學生進行連續(xù)強化——只要學生做出合適的行為,就給予一次表揚,但獎勵比較小,例如一個星星貼紙。通過大量的連續(xù)強化,學生建立起新的行為規(guī)范。接下來,為了鼓勵學生堅持剛習得的行為規(guī)范,教師要使用學生認可的表揚方式進行間歇強化。教師可以以時間間隔為標準,例如,學生堅持一個月的良好行為,則可以得到他們期望的獎勵;也可以以學生的反應次數(shù)為標準,例如,連續(xù)10次單詞拼寫獲得優(yōu)秀,就可以得到1次獎勵。相對于連續(xù)強化的獎勵,間歇強化的獎勵更能吸引學生。
強化物的選擇也要因人而異。集體表揚中的強化物可以按照價值分成不同等級,也可以是免作業(yè)卡、抽獎次數(shù)等。個體表揚的強化物可以由師生共同協(xié)商,也可以讓學生從教師提供的強化物清單中選擇。還有一種方法是利用普雷馬克原理,即學生要做完教師讓他們做的事情后,才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教師也可以利用學生對某物、某事的期待去強化學生的良好行為。
2. 學生耐性分等級,耐性低則高頻表揚
每個學生的耐性不同,教師使用間歇強化程序時,要考慮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對于耐性低的學生,教師要從改變學生的簡單行為開始,用學生認可的小獎勵不斷進行表揚強化,直到學生習得良好的行為。之后,教師再稍微延長獎勵的時間間隔。例如,教師可以將一天一次獎勵改為一周兩到三次獎勵。以周為時間間隔單位進行獎勵,對耐性低的學生來說是比較容易接受的。如果以學生的反應次數(shù)為單位進行獎勵,對于耐性低的學生,反應次數(shù)可以要求少一點,目標也要根據(jù)學生的能力來定。例如,如果一周聽寫單詞三次,那么對于耐性低的學生來說,只要有一次優(yōu)秀即可獲得一次獎勵。對于耐性高的學生,時間間隔可以長一點,反應次數(shù)也可以多一些。
集體表揚的間歇強化,可以結(jié)合學校的集體榮譽來進行,例如每周一次的流動紅旗。如果全班學生通過一周的積極表現(xiàn)獲得學校的流動紅旗,那么全班同學都可以得到積分。為了鼓勵學生堅持良好的行為、培養(yǎng)學生的耐性和毅力,積分可以累積,學生可以等積分達到更高的等級時再兌換更大的獎勵。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中,有正強化,也有負強化。無論使用哪種策略,教師都要從學生和班級的實際情況出發(fā),綜合考慮整體的改進方案,并在實施的過程中不斷調(diào)整優(yōu)化,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