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雨麗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狀動脈發(fā)生增生、炎癥、病變和退化導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易損斑塊出現(xiàn)破裂,冠狀動脈痙攣引發(fā)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從而造成血小板異?;罨c聚集,加快冠脈血栓的形成速度,冠狀動脈突然閉塞引發(fā)心肌缺血壞死[1]。冠心病患者同樣存在血液流變學改變以及高脂血癥,由于血液自身處在高粘狀態(tài),導致心肌缺血缺氧和負荷進一步加重。目前急性心肌梗死采取西藥治療的整體治療效果不佳,通過中西醫(yī)結合方案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絞痛,可從多種機制、多種途徑以及多環(huán)節(jié)進行防治冠心病,進一步改善患者心絞痛發(fā)作次數(shù)以及持續(xù)時間,治療效果理想,引發(fā)的毒副作用較小,更加容易被患者接受與認可[2,3]。本文選擇本院2020 年1 月~ 2021 年1 月接診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絞痛患者80 例作為研究對象,探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絞痛采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的臨床療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接診的80 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絞痛患者,根據(jù)患者入院順序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0 例。對照組中男22 例,女18 例;年齡45~78 歲,平均年齡(60.7±5.5)歲。研究組中男23 例,女17 例;年齡46~76 歲,平均年齡(61.1±5.3)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臨床常規(guī)西藥進行治療,當患者進入醫(yī)院之后,為其提供吸氧以及鎮(zhèn)痛處理,選擇消除心絞痛的硝酸磷脂類藥物開展治療,為患者提供硝酸甘油靜脈滴注,依照患者的心功能情況為其選擇β-受體阻滯劑進行治療[4]。
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之上應用血府逐瘀湯進行治療。組方包含川牛膝12 g,當歸20 g,桃仁12 g,桔梗10 g,桂枝12 g,法半夏12 g,人參8 g,生地黃15 g,枳殼12 g,柴胡8 g,赤芍11 g,黃芪15 g,紅花8 g,炙甘草11 g;如果患者存在胸痛癥狀,加入郁金和鹽胡索;如果患者存在頭痛以及麻木癥狀,加入女貞子、何首烏、鉤藤以及生龍骨;如果患者存在心律失常癥狀,加入龍池與紫石英。上述藥物用水煎煮,1 劑/d,一共口服4 周[5,6]。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以及各項臨床指標(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左室短軸縮短率、心絞痛發(fā)作次數(shù)、心絞痛持續(xù)時間)。療效判定標準: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血清心肌酶檢查以及心電圖檢查無異常,判定屬于顯效;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癥狀以及體征獲得顯著好轉,心電圖檢查基本趨向平穩(wěn),判定屬于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沒有任何好轉,心電圖檢查結果顯示不穩(wěn)定,判定屬于無效[7]??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0.0%高于對照組的6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比較 研究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48.18±6.48)%、左室短軸縮短率(30.04±7.38)%均高于對照組的(40.21±6.55)、(25.72± 5.84)%,心絞痛發(fā)作次數(shù)(4.81±2.00)次少于對照組的(3.42±1.23)次,心絞痛持續(xù)時間(3.22±1.39)min 短于對照組的(4.81±1.84)min,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絞痛具體指的是出現(xiàn)在急性心肌梗死之后48 h~1 個月內的心絞痛,能夠嚴重影響到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倘若患者沒有獲得臨床及時有效的救治,那么會引發(fā)惡性心律失常以及心力衰竭,預后效果非常不理想[8]。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絞痛屬于比較特殊的一類心絞痛,存在明顯的心絞痛癥狀,此疾病的發(fā)病比較突然,容易導致各類并發(fā)癥,同時患者的死亡率比較高,需要接受臨床及時有效的治療,現(xiàn)在臨床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絞痛患者普遍選擇西醫(yī)治療,但是整體治療效果不佳[9]。中醫(yī)學認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絞痛主要是由于淤血內,胸部以及氣機郁滯所導致,氣虛血瘀是疾病的主要病機,痰淤伏邪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fā)病的主要病理機制,所以中醫(yī)學治療此疾病需要依照活血化瘀以及補血通氣的原則為患者用 藥[10]。根據(jù)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0.0%高于對照組的6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48.18±6.48)%、左室短軸縮短率(30.04±7.38)% 均高于對照組的(40.21±6.55)、(25.72±5.84)%,心絞痛發(fā)作次數(shù)(3.42± 1.23)次少于對照組的(4.81±2.00)次,心絞痛持續(xù)時間(3.22±1.39)min 短于對照組的(4.81±1.84)min,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選擇血府逐瘀湯為患者提供治療,組方中的桃仁、紅花和赤芍存在活血去瘀作用;柴胡以及枳殼能夠有效調節(jié)患者身體機能,發(fā)揮疏肝行氣以及養(yǎng)血作用;全方配伍可以共同發(fā)揮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改善胸中血瘀、不傷血、不耗氣的效果[11]?,F(xiàn)代藥理學證實,當歸有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環(huán)以及抗血栓的作用,紅花可以有效促進冠狀動脈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促使纖維蛋白溶解,川芎可以發(fā)揮擴張血管以及改善微循環(huán)的作用。
綜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絞痛患者選擇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的整體效果理想,具有推行空間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