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編|朝暮
2023年1月,我們迎來小寒和大寒節(jié)氣。在這一年中最冷的日子里,我們應該如何保護自己的身體,預防各種冬季易發(fā)的疾病呢?牢記下面“三個五”,一起安穩(wěn)度過寒冷冬季。
護好
五個部位
護好頭
民間有“冬天戴棉帽,如同穿棉襖”的說法,在寒冷時節(jié),如果不戴帽子,體熱會迅速從頭部散去。冬天在室外,即使戴一頂很薄的帽子,也有助于防寒。
護好頸
頸部是人體的“要塞”,不但充滿血管,還有很多重要的穴位。脖子一旦受寒,便可能引發(fā)血管收縮、肌肉痙攣和神經(jīng)水腫,誘發(fā)頸椎病或讓原有的頸椎病雪上加霜。讓脖子不受寒,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圍條圍巾或者穿高領衣服。
護好腰
中醫(yī)認為,腰乃腎之府,腎是人體先天之本,喜暖怕寒,是人體重要的健康敏感區(qū)。除了衣著保暖外,也可通過按摩緩解受涼帶來的不適。雙手快速揉搓,把手掌搓熱后捂在后腰上,同時雙手轉圈按揉,溫暖腰腎。
護好鼻
氣溫驟降,鼻炎多發(fā),建議每天早晚用冷水洗鼻,出門前用冷水搓鼻翼,以增強鼻黏膜的免疫力,提高御寒能力。
護好腳
腳踝部有200多個穴位,是人體“小心臟”。寒氣一般從腳底侵入人體,做好足浴有利于防寒。做足浴要注意三個方面:第一是溫度,水溫最好控制在40 ℃左右;第二是時間,每次浸泡20~30分鐘,不時添加熱水保持水溫,泡后皮膚呈微紅色為好;第三是按摩,泡完以后擦干足部,用手按摩腳趾和腳掌心2~3分鐘。
防好
五類疾病
呼吸內(nèi)科疾病
由于冷空氣刺激,氣道免疫力下降,功能受損,繼而氣道反應性增高,容易引起咳嗽、胸悶甚至哮喘、呼吸困難等。
氣溫驟降時,患有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慢阻肺等疾病的人群容易病情反復或加重。體質弱的人寒冷天氣最好減少出門,出門時建議戴口罩,重視頭部、胸背和足部保暖,以免著涼。
消化內(nèi)科疾病
低溫的刺激會引起毛細血管收縮,影響胃酸分泌和胃部血液循環(huán),從而引發(fā)急性胃痙攣、胃潰瘍、胃腸炎等胃腸道疾病。
胃病患者冬季要特別注意保暖,根據(jù)氣候的變化及時增減衣服,防止腹部受涼。在飲食上也要注意暖胃、養(yǎng)胃,多喝熱水,少吃冷食,按時吃飯。
心內(nèi)科疾病
大部分冠心病患者對天氣變化的敏感性很高,特別是寒冷天氣。突然的寒冷刺激會引起冠狀動脈痙攣,出現(xiàn)急性心肌缺血,誘發(fā)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
神經(jīng)內(nèi)科疾病
氣溫驟降,晝夜溫差懸殊,低氣壓、高濕度,都容易刺激體內(nèi)控制血管活動的神經(jīng),造成小動脈血管的持續(xù)痙攣,血壓驟然上升,腦卒中風險隨之而來。
骨科疾病
冬天氣溫低,人體肌肉和韌帶柔韌性較差,對關節(jié)的保護力度減弱,運動中稍有不慎就會造成關節(jié)損傷及骨折。此外,在冷空氣的刺激下,還容易誘發(fā)腰痛、肌肉痙攣等。
做好
五件小事
用鹽袋熱敷關節(jié)
在寒冷的冬季,很多人會出現(xiàn)關節(jié)不適、酸脹等癥狀,可以用熱敷來緩解。將200~300克食用鹽放在鐵鍋中炒熱,放入縫制好的袋子中,在局部關節(jié)或是肌肉處熱敷。這樣做能起到消炎止痛、祛風散寒、消除疲勞等作用。
適量食用辛味食物
冬天可以適量食用一些辛味食物來防寒。從中醫(yī)角度講,胡椒味辛,性熱,具有除寒氣、消積食的效用。胡椒分為黑胡椒和白胡椒兩種。一般來說,白胡椒藥用價值更高。有些人一受風寒就容易肚子痛、拉肚子,這是腸胃虛寒造成的,將白胡椒與紅糖放入水中,煮開后趁熱喝下,就能得到緩解。
吃點蒸梨
冬季寒冷干燥,再加上經(jīng)常有霧霾,很容易導致呼吸系統(tǒng)疾病發(fā)作,此時吃點蒸梨,可以潤肺止咳,緩解不適癥狀。將梨去皮挖核后切成塊,放在蒸碗中,再加少量百合與冰糖,放入鍋中蒸煮即可。一般早晚各一次,連梨帶湯一起吃。如果咳得厲害,還可以加些橘皮絲。
飲用黃芪防風茶
冬季,不少人容易著涼、感冒。這時候,可以喝點黃芪防風茶,能起到益氣、祛風、防感等作用。取黃芪30克、防風10克、鮮生姜5克,洗凈晾干,用開水浸泡30分鐘,分次當茶飲用。
喝點紫蘇茶
渾身發(fā)緊、發(fā)冷,流清鼻涕,打噴嚏,如果出現(xiàn)上述癥狀,可以喝點紫蘇茶。紫蘇葉具有解表、散寒、理氣、和營等功效,取15克紫蘇葉,用開水泡幾分鐘,或者在鍋里用沸水煮2~3分鐘即可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