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亮,姜順雷
(溧陽市中醫(yī)醫(yī)院脾胃病科,江蘇 常州 213300)
結腸息肉是常見的腸道疾病,其發(fā)病機制較多,有研究認為,其與基因、遺傳、炎癥因子等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1]。結腸息肉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fā)展為結腸癌,造成患者生活質量下降。目前,臨床對于結腸息肉的治療主要采取藥物、手術治療,由于藥物治療時間較長,會對患者身心造成諸多不利影響,故很少推薦臨床應用。近年來,隨著內鏡技術發(fā)展與進步,其逐漸應用于腸道疾病的治療中,手術方法包括內鏡下高頻電切術、內鏡下黏膜切除術等,其中內鏡下高頻電切術可以用于切除亞蒂、有蒂息肉,但是無法根除息肉,易殘留病灶,術后很有可能會出現(xiàn)二次復發(fā)[2];而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將電凝切除與黏膜下注射相結合,通過高頻電刀可一次性將病灶內消化道局部黏膜徹底切除,具有創(chuàng)傷小、安全性高等優(yōu)勢,預后效果良好[3]?;诖耍狙芯恐荚谔接憙如R下黏膜切除術對結腸息肉患者炎癥因子水平的影響,并探討其安全性,為今后治療結腸息肉提供參考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依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溧陽市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277例結腸息肉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138例)和研究組(139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89例,女性49例;年齡30~84歲,平均(57.32±3.01)歲;病程1~3年,平均(2.01±0.19)年;息肉個數(shù)1~4個,平均(1.37±0.32)個;息肉直徑0.44~2.68 cm,平均(2.11±0.34) cm;息肉類型:炎性息肉60例,腺瘤性息肉78例。研究組患者中男性64例,女性75例;年齡31~82歲,平均(57.52±2.94)歲;病程1~3年,平均(2.02±0.22)年;息肉個數(shù)1~4個,平均(1.40±0.25)個;息肉直徑0.46~2.82 cm,平均(2.14±0.59) cm;息肉類型:炎性息肉64例,腺瘤性息肉75例。比較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息肉個數(shù)、息肉直徑、息肉類型等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進行比較。納入標準:符合《外科學》[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且經(jīng)影像學檢查確診者;無手術禁忌證者;均為良性息肉者等。排除標準:患有其他腸道疾病者;重要組織器官衰竭者;伴有感染性疾病者等。溧陽市中醫(yī)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已批準本研究,且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的風險預估、方法等內容均有了解,并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手術方法兩組患者術前均行血常規(guī)、心電圖等常規(guī)檢查,術前12 h需禁食,手術當天予以患者復方聚乙二醇(3350)電解質口服溶液[舒泰神(北京)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23679,規(guī)格:25 mL/袋]口服,將1袋沖水2 000 mL分次服用,直至大便呈清水狀,同時實施腸道清潔。對照組患者行內鏡下高頻電切術,患者取左側臥位,常規(guī)消毒、麻醉,通過肛門插入電子結腸鏡(杭州先奧科技有限公司,浙械注準20212060580,型號:XD-130A),尋找病灶部位,根據(jù)患者結腸息肉大小、數(shù)量、位置等,明確切除次數(shù)。調節(jié)結腸鏡鏡端彎角、鏡身旋轉等,使得息肉暴露在最佳位置,便于操作。對于息肉直徑<0.5 cm者,采取熱活檢鉗電凝電切;息肉直徑0.5~2 cm者,采取高頻電圈套與電凝,借助高頻電圈套圈住病灶部位,實施電凝切除;息肉直徑>2 cm者,在病灶部位注射0.9%氯化鈉溶液使其隆起,然后進行高頻電圈套與電凝配合切除。研究組患者行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患者取左側臥位,實施常規(guī)麻醉消毒,將電子結腸鏡通過患者肛門插入,觀察患者息肉位置、大小、數(shù)量等,選擇息肉邊緣2 cm處的口側與肛側,分別注入2~4 mL 0.05%的腎上腺素氯化鈉溶液,促使息肉與其周圍顯著突起,待黏膜形成半凸起的半圓形,取一次性息肉切除器,借助圈套器,將突起息肉與其周圍黏膜圈套住,通電后切除其隆起的病變黏膜,然后吸引切下的病變組織與結腸鏡一同退出,術畢。兩組患者術后均禁食2 d,并進行抗生素、止血、補液等常規(guī)治療,以預防感染。兩組患者術后均隨訪8周。
1.3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參照《外科學》[4]中的療效判定標準評估,顯效:術后患者的病灶全部被切除,其切除組織后的創(chuàng)面無滲血,術后4周切除創(chuàng)面完全愈合;有效:術后患者的病灶基本被切除,其切除組織后的創(chuàng)面有輕微滲血的現(xiàn)象,術后6周切除創(chuàng)面基本愈合;無效:術后對患者進行入鏡檢查發(fā)現(xiàn)其有明顯的殘留病灶,其切除組織后的創(chuàng)面有明顯滲血或發(fā)生穿孔,且術后4周內病情出現(xiàn)復發(fā),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手術相關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以及術中出血量。③炎癥因子水平。采集兩組患者術前、術后24 h空腹靜脈血5 mL,先靜置1 h,離心制備血清,離心時間:15 min,離心轉速:3 000 r/min,離心半徑:13.5 cm,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法檢測患者血清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12(IL-12)、白細胞介素-8(IL-8)、白細胞介素-1β(IL-1β)水平。④并發(fā)癥。統(tǒng)計患者出血、腸穿孔、腹脹等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臨床總有效率、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手術相關指標,血清IL-6、IL-8、IL-12、IL-1β水平)符合正態(tài)分布且方差齊,以()表示,行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與對照組比,術后研究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與對照組比,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均縮短,術中出血量減少,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
表2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
組別 例數(shù)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d) 住院時間(d)對照組 138 102.89±33.10 51.28±10.30 26.48±4.49 6.48±0.32研究組 139 92.84±33.07 38.68±10.24 16.42±4.30 4.85±0.59 t值 2.528 10.210 19.045 28.552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術后24 h,兩組患者血清IL-6、IL-8、IL-12、IL-1β水平與術前比均升高,但與對照組比,研究組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
表3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
注:與術前比,*P<0.05。IL-6:白細胞介素-6;IL-8:白細胞介素-8;IL-12:白細胞介素-12;IL-1β:白細胞介素-1β。
組別 例數(shù) IL-6(pg/mL) IL-8(ng/mL)術前 術后24 h 術前 術后24 h對照組 138 116.45±10.50 298.46±45.64* 0.62±0.24 1.53±0.19*研究組 139 116.48±10.53 143.76±45.38* 0.63±0.21 0.73±0.11*t值 0.024 28.287 0.369 42.922 P值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shù) IL-12(pg/mL) IL-1β(ng/mL)術前 術后24 h 術前 術后24 h對照組 138 78.51±11.49 213.86±38.98* 8.48±3.56 20.34±2.53*研究組 139 78.48±11.43 94.39±38.47* 8.42±3.52 11.27±2.18*t值 0.022 25.677 0.141 31.970 P值 >0.05 <0.05 >0.05 <0.05
2.4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與對照組比,術后研究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結腸息肉是臨床上常見的腸道疾病之一,是指任何隆起于結腸黏膜表面病變的總稱。在胃腸道息肉中,以結腸息肉最為多見,臨床病癥表現(xiàn)為腹痛、腹瀉等,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與日常生活。此外,結腸息肉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導致病情加劇,如果在早期未進行及時的治療,將有可能進展為結腸癌。手術是治療此病常用的方式,但是臨床上術式較多,如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內鏡下高頻電切術等,具有不同的治療效果,因此,治療此病并沒有統(tǒng)一的術式。內鏡下高頻電切術的操作是借助高頻電壓、電流,在病灶部位進行點灼,并且產生的熱能可以促使病灶部位氣化或是凝固,進而方便切除息肉,起到一定的治療效果[5]。內鏡下高頻電切術術式的優(yōu)點在切割更準確,創(chuàng)面美觀,利于醫(yī)師操作,便于避免損傷周圍組織,同時還能更加精準分離粘連,但是該術式存在不少缺陷,比如采取電刀切除容易留不住皮橋,導致術后看不到皮橋或者粘連融合,疤痕較大,影響患者創(chuàng)面愈合速度,提高創(chuàng)面感染率[6]。
內鏡下黏膜切除術聯(lián)合了內鏡下黏膜注射術與息肉切除術的優(yōu)勢,具有可獲得完整病理標本的優(yōu)點,可以根據(jù)患者早期病變的部位、大小、形狀及組織類型,來制定合理的個體化的治療方案,既能保證腫瘤的徹底切除,又能最大限度保留正常組織與其功能。與內鏡下高頻電切術相比,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可以把帶有瘢痕的腫瘤一次性從固有肌層表面剝離下來,明顯減少了腫瘤的殘留和復發(fā)[7]。同時在內鏡下將腎上腺素注射液與亞甲藍注射液注射在病灶部位,有效分離病灶黏膜組織,有助于控制血管收縮,緩解組織腫脹,暫時阻斷血供,可起到止血作用,降低術中出血量,從而起到顯著的治療效果[8]。本研究通過分析臨床療效、手術相關指標,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研究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升高,手術時間、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均縮短,術中出血量減少,提示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結腸息肉患者,可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加快患者康復速度。
相關研究顯示,患者在進行內鏡治療時,易損傷消化道黏膜,激活相關信號通路,釋放大量血清IL-6、IL-8、IL-12、IL-1β等炎癥因子,使其分泌至血液循環(huán)中,加重患者炎癥反應[9]。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可保證患者切除息肉范圍更加精準,尤其對于較大息肉,可多次取套切除,使息肉切除更徹底,且不易損傷黏膜肌層,使術中出血量減少,應激反應較輕,進而減少炎癥因子的釋放,患者炎癥反應較弱[10]。此外,有研究表明,內鏡下高頻電切術對于切除大于0.2 cm的病灶部位,切除的深淺度難以控制,若是切除過深,容易造成組織損傷、出血等,引起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若是切除過淺,出現(xiàn)病灶部位殘留在體內,術后可能會引起二次復發(fā)[11];而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只需要在術中實施局部黏膜層切除即可,減少了因切除過深或切除過淺所引起的術后出血、腹脹等并發(fā)癥[12-13]。本研究分析4項炎癥因子,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術后24 h研究組患者血清IL-6、IL-8、IL-12、IL-1β水平均下降,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也降低,提示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結腸息肉患者,可減輕炎癥反應,且術后安全性較高。
綜上,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結腸息肉患者,可有效減輕患者炎癥反應,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加快患者康復速度,且可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