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雷
(黑龍江外國語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25)
麥克盧漢在其著作《理解媒介》一書中曾經預測過媒介的變革,且提出了相關的概念,比如,“地球村”“媒介即人的延伸”“媒介即訊息”“熱媒介、冷媒介”。互聯網時代,這種預測逐漸成為顯性的狀態(tài),直至今天的新媒體時代,這些預言都成為了現實,新聞媒介對社會領域的影響已經成為事實,媒介徹底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生活方式,新聞信息已經成為人類社會存在的必要條件。新聞理論源于實踐,又反過來指導實踐。當前,我國新聞傳播事業(yè)日新月異,傳統媒體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新媒體的崛起與成熟,使媒體間的競爭變得日異激烈,在這樣的媒介生態(tài)下,只有加快新聞理論學習與研究,才能保證新聞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1]。因此,新聞傳播理論教學在新媒體背景下的教學改革變得異常重要。
“理論新聞學”“歷史新聞學”“實務新聞學”構成了傳統新聞傳播理論教學的“三駕馬車”。新聞傳播理論教學模式是基于傳統媒體的技術水平及現狀所構建的。新聞傳播理論來源于新聞實踐活動,新聞傳播實踐活動影響新聞傳播理論體系的構建。隨著媒介技術的變革,新聞傳播理論體系也在不斷變化和豐富,新聞傳播學成為了交叉學科,這主要是由于多重因素所決定的。首先,新聞傳播學學科體系不斷吸收其他學科內容,理論教學體系內容日益豐富;其次,新聞傳播學發(fā)展受到媒介技術變革因素的影響,新聞傳播理論教學內容應融入更多新鮮元素;最后,國家話語體系的變遷與政治語境的構建也影響新聞傳播理論體系的構建,導致傳統的新聞傳播理論教學處于“瓶頸期”。因此,傳統新聞傳播理論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單一的授課模式。新聞傳播理論教學是以人類社會所存在的客觀新聞傳播現象為研究對象,研究新聞傳播事業(yè)與人類社會之間的關系,以及新聞傳播事業(yè)的產生和發(fā)展,探尋新聞傳播事業(yè)規(guī)律的學科[2]。“新聞傳播理論”是新聞傳播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傳統的“新聞傳播理論”課程教學多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師通過歸納、演繹、推理、綜合、分析等教學方法,對新聞傳播學的概念、特點、規(guī)律等相關的學科理論內容進行講授,這種單一的授課模式并不受學生的歡迎。以黑龍江外國語學院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yè)為例,作者通過問卷調查得出,50%的學生對新聞傳播理論教學“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表示“不喜歡”。在進行新聞傳播理論教學改革后發(fā)現,69.3%的學生對“新聞學概論”這門課程的實用性、應用性、案例型教學的融入表示“很喜歡”,并意識到了課程的重要性[3]??梢姡瑐鹘y的新聞傳播理論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單一的理論講授、不完善的課程體系、案例教學的缺失都會影響新聞傳播理論教學的實際教學效果。
單一的教學方法。傳統的教學方法缺少現代媒介技術手段的運用,師生互動少。新媒體時代,給新聞傳播理論教學也帶來了深遠的影響?;ヂ摼W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背景下,線上教學、慕課、翻轉課堂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出現,改變了傳統的黑板、PPT等單一的教學方法,00后又是在新媒體技術不斷變革中出生的一代,他們是信息傳播的接受主體,因此,在新聞傳播理論教學中,教師要不斷融入新的教學方法,善于利用新媒體軟件及相關APP進行教學,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使學生意識到理論知識的重要性,并培養(yǎng)其新聞傳播學的學科素養(yǎng)。同時,學生應參與到教學互動中,使理論教學變得更具有現實性、接近性、人情味。教師應將釘釘、騰訊會議、學習通、云班課等軟件引入到課堂中,從課堂管理到作業(yè)布置,以及課堂隨機提問都會增加新聞傳播理論教學的閃光點,也會引起學生對新聞傳播理論學習的興趣。
新聞傳播學是國家一級學科,下設新聞學、傳播學、廣告學、廣播電視學、網絡與新媒體、編輯出版學、國際新聞、數字出版、時尚傳播等專業(yè),高考文理兼招。新聞傳播學是研究執(zhí)政黨的新聞活動、傳播活動及其他各類信息傳播現象的學科[4]。還有兩個相關的藝術類專業(yè)——播音與主持藝術、廣播電視編導,在這些專業(yè)的基礎課中都會設置相關的理論課程,如“新聞學概論”“傳播學概論”“新媒體概論”“廣播電視概論”“編輯出版概論”等,這些相關的理論課程在新媒體語境下,其課程體系需要重新構建。
依據各專業(yè)的特點,在專業(yè)基礎課的教學中,教師要有學科融合性思維。新聞傳播學雖屬一級學科,但下設的二級學科由諸多學科內容不同的專業(yè)構成,這些專業(yè)有相似的專業(yè)基礎課,也有內容不同的專業(yè)課,因此,新聞傳播理論教學要有專業(yè)課授課的理論性,同時教師在授課時,要能將其他學科專業(yè)的不同特點融入到理論教學中。如在“新聞學概論”課程中,會講到受眾研究理論,作為授課教師不能只將理論教授給學生,而應從新媒體現實語境出發(fā),結合專業(yè)特點,從媒體把關人入手,對新聞信息傳播的途徑進行分析。這可能涉及傳播學的相關理論、編輯出版的相關理論、廣播電視學的相關理論。教師也可從社會學中的調查方法入手,運用傳播學調查方法,如設計調查問卷、調查內容、調查群體等,進而得出相應結論。作為授課教師,若是能結合所涉及專業(yè)的特點,融合各專業(yè)的學科精華,就會使公共基礎課在理論教學中具有普遍性、統一性、差異性、特色性等特點,而不會出現單一以課程名稱來劃分專業(yè)基礎課的情況。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做到融會貫通,在理論教學中融入多種學科的知識,打破學科壁壘,教學體系才會呈現出多元化,課程體系也會具有融合性、統一性、專業(yè)性等特點。
總之,教師應在新聞傳播理論教學中融入不同學科之間的同質性理論,同時還要融入差異性理論。在新媒體背景下,傳統的新聞傳播理論體系要有融合性思維,才能使學科體系呈現出學科之間的理論共生性,使學科體系更為科學有效。
新聞傳播理論來源于新聞實踐活動,新聞傳播實踐活動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同時,新聞實踐活動也是人類社會生存與發(fā)展的需要。在新媒體語境下,新聞傳播實踐活動的內涵變得更為豐富,這主要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尤其是受到新媒體技術手段的影響。大數據、人工智能、VR、無人機拍攝等技術的出現無疑對新聞傳播實踐活動產生了巨大影響,新聞傳播理論體系也必然因此產生相應的變化。在傳統新聞傳播理論教學的基礎上,融合新的媒介技術手段,相應的理論課程也應運而生,如“融合新聞學概論”“數據新聞”“視聽新聞報道”“融媒體視覺新聞設計與項目管理”“全媒體新聞采訪與寫作”等,這些相關的理論課程都是在新媒體語境下產生的,而課程中的相應理論在新聞傳播實務活動中,多角度呈現出新聞理論的報道理念,如融合新聞學的相關理論、數據新聞的理念與制作、全媒體新聞采訪與寫作的創(chuàng)新性理念等。與此同時,在教學中融入相應的技術手段,如無人機采訪、人工智能語音系統、機器人寫作等。新的新聞傳播活動的產生,直接改變了傳統的新聞傳播理論教學。
在新聞傳播理論教學中,融入新的媒介技術會產生新的元素。比如,對新聞價值的重新詮釋、媒體輿論的引導、宣傳理念的變化、大眾傳媒職業(yè)性的定義等基本的新聞傳播理論都會發(fā)生變化。而新聞報道不僅僅是簡單的符合新聞的內涵性報道,扎實的專業(yè)素養(yǎng)、深厚的理論知識、人物素養(yǎng)的形成都是新媒體語境下,新聞傳播理論教學中應該融入的新理念?!芭c媒介發(fā)展同行”是新媒體語境下新聞傳播理論教學的核心要素。新聞實踐活動的變化、采寫技巧的改變、新媒介技術獲取信息途徑的變化、學科之間的融合性使新聞傳播理論不斷變化。首先,在基本理論表述上,內容應該豐富多元。比如,對于新聞本身的定義,新聞傳播活動,新聞傳播與信息、宣傳、輿論之間的關系,大眾傳媒的功能及屬性,記者的職業(yè)理念的重新定義等方面都應該做到延展性。其次,在新聞實務操作理念上,應引入更多新媒體技術手段。比如,無人機拍攝的運用對新聞采訪活動的影響、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的應用對數據新聞制作及理念的影響、視頻連線對突發(fā)性新聞報道理念的影響等都是新聞傳播理論需要汲取的重要元素,這也符合新聞傳播理論是新聞傳播活動中客觀存在的新聞現象的規(guī)律。因此,新聞傳播實踐活動及新媒體技術的變化對新聞傳播理論體系的構建具有深遠影響。
新聞傳播學是一門人文社會學科,是闡述人類社會及新聞傳播之間關系的重要學科。隨著新聞傳播學學科門類的變化,許多交叉學科的相關理論融入到了新聞傳播理論體系中,因此,新聞傳播學的跨學科研究變得異常活躍。如文學、心理學、社會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藝術學、語言學、法學、經濟學等學科融入新聞傳播學中,使新聞傳播理論體系更為完善,出現了一些相關的理論課程,如“傳播心理學”“新聞心理學”“傳媒職業(yè)道德與法規(guī)”“可視化新聞報道”“傳媒經濟學”“新媒體經營與管理”等,這些交叉學科在新聞傳播理論體系構建中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另外,其他學科的融入也在重構傳統的新聞傳播理論課程。比如,新聞傳播學借鑒文學寫作的相關要素,在新聞理論的指導下,形成固有的新聞采寫技巧;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融入,在“數據新聞的制作與傳播”“新媒體技術的運用”“網頁與設計”“H5融媒體產品制作”“新媒體編輯”等相關課程中都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傊徊鎸W科的引進,對新聞傳播理論體系的構建起到了積極作用,使新聞傳播理論體系變得具有包容性、融合性、體系化,從而使新聞傳播理論向縱深發(fā)展,更系統地指導了新聞傳播活動,構建了新聞傳播事業(yè)與人類社會之間的新關系,使社會信息系統與人類社會的互動變得更為緊密。
多學科的融合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聞傳播理論體系存在的基礎。客觀存在的新聞現象與新聞工作構成了新聞傳播理論體系,這也是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的基本內容。另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聞傳播理論體系的指導思想。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理論教學既要固本守正,又要不斷創(chuàng)新理論體系的構建,在理論教學中融入新的元素,積極汲取其他學科相關知識,才能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聞傳播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建立在實事求是、客觀存在的新聞事實基礎上的,具有學科體系特色。政治學、輿論學、外交學等學科的融入,使新聞傳播理論教學及學科體系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才培養(yǎng)路徑。在新聞傳播理論教學中,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豐富理論教學內容,從專業(yè)理論角度闡述中國特色新聞傳播理論的價值觀念、道德標準、宣傳標準等,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聞傳播理論學科體系,做到與時俱進,正確引導;同時,在學科理論體系的構建中,要把新鮮話題融入到理論教學實踐中,從歷史視角出發(fā),形成具有歷史感的史學新聞理論,比如,建黨百年、革命歷史事件等相關的重要史實,從歷史學的大視角出發(fā),融合新聞傳播理論的報道理念,傳播中國精神,有助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只有鮮活的史料及相關學科的融入,才會使新聞傳播理論更為豐富,從而也會促進新聞傳播理論教學的革新。
總之,在新媒體語境下,傳統新聞傳播理論體系應積極汲取其他學科的精華,豐富自己學科的理論體系。在新媒體技術變革的時代,“新聞傳播理論”課要適應媒介技術變革,適時做出調整,將新聞傳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融合,從而促進新聞傳播理論教學的改革,為國家培養(yǎng)出合格的傳媒人才,以實現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塑造好中國形象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