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德剛
據(jù)最新的報道,截至本周一,土耳其和敘利亞上周大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shù)已經超過3.6萬人。與土耳其系統(tǒng)性地開展震后搜救、賑災工作不同,敘利亞的震后情況舉步維艱,更加令人揪心。雖然敘利亞不在震中,但連年戰(zhàn)亂導致其基礎設施脆弱,西北五屠尤其是伊德利卜省和阿勒頗省災情嚴重,上萬人傷亡。而且,霍亂肆虐、雨雪連天、道路中斷、糧食短缺等,使敘利亞近400萬地震災民雪上加霜,部分受傷平民因缺醫(yī)少藥、得不到及時救治而死亡。聯(lián)合國方面表示,敘利亞地震后可能有多達530萬人無家可歸。
更為值得關注的是,聯(lián)合國負責人道主義事務的副秘書長格里菲思坦言,由于敘利亞政府與反對派之間的矛盾,以及西方與敘政府的矛盾,地震發(fā)生以來,聯(lián)合國向敘反對派控制區(qū)人民提供的援助十分有限。美西方對敘利亞制裁已持續(xù)十幾年,加上敘地震災區(qū)位于政府軍、反對派和極端組織控制區(qū)的交匯地帶,導致震后救援協(xié)調工作一直進展不順,甚至引發(fā)更嚴重的次生災害。美西方宣布只與非政府組織合作,沙姆解放組織阻撓聯(lián)合國救援車隊進入地震災區(qū),敘利亞政府反對國際救援物資落入極端組織手中等,都增加了協(xié)調難度。此外,拜登政府在敘堅持“邊制裁、邊救災”的消極政策,宣傳阿薩德政府賑災“無能”,試圖將救災議題政治化和工具化。美國敦促敘政府開設跨境通道,卻不愿從敘政府控制區(qū)進入災區(qū)開展救援。
聯(lián)合國敘利亞問題特使裴凱儒呼吁各方擱置爭議、不分國界和邊界,全方位向敘利亞提供資源。他敦促西方國家不要給敘利亞震后救援行動設置障礙,同時建議敘利亞政府和反對派控制區(qū)都應獲得援助,不能把救援政治化。聯(lián)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也指出,面對敘利亞嚴峻的人道主義危機,國際社會應加強團結而不是加劇分裂,應以人道主義救援為要務而-不是以政治博弈為目標;任何形式的制裁都不應干擾目前對敘利亞人民的救濟,聯(lián)合國的聲音代表全球的共同呼聲,聯(lián)合國對敘利亞現(xiàn)狀的擔憂應引起國際社會的共鳴和高度重視。
但遺憾的是,圍繞著救援的政治博弈仍未結束。拜登政府高舉“價值觀外交”的大旗,但在地震發(fā)生后繼續(xù)堅持“凱撒法案”,拒絕改旻對敘制裁政策,反對同阿薩德政府開展抗震合作。之后,在國際社會壓力下,美國被迫暫時放寬對敘制裁措施,但僅限與地震救災賑災需求相關的交易,時限180天。美國這種形式的放松制裁只是在國際輿論面前做出一種姿態(tài),無意從根本上解決敘人道主義危機問題,甚至借人道主義危機向敘利亞政府施壓。眾所周知,“凱撒法案”授權美國總統(tǒng)以“戰(zhàn)爭罪和“侵犯人權罪”為由對敘追加制裁,但制裁釀成了新危機,使平民成為受害者,惡化了敘利亞人權狀況。國際社會此前已經多次敦促美國解除,但美國始終無動于衷。
長達12年的敘利亞戰(zhàn)爭導致50萬平民死亡、1000萬人流離失所,多達660萬難民涌向鄰國。美國以俄烏沖突中敘利亞同烏克蘭斷交、力挺俄羅斯為由,追加對敘制裁,實施貿易、能源、金融等立體制裁,導致敘利亞缺乏必要的食品、藥品和燃料,物價飛漲,70%的平民需要人道主義救助。美國的“長臂管轄”與脅迫外交還使歐洲及其中東盟國與美國一道對敘制-裁,使敘利亞危機雪上加霜。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在災難面前,國際社會應擱置政治分歧、向敘利亞施以援手。俄羅斯、印度和伊朗在第一時間向敘提供緊急援助;阿聯(lián)酋派出救援隊;卡塔爾宣布在敘北部為災民修建一座城市;連與敘利亞有矛盾的以色列也提供了人道主義援助?!≈袊c敘利亞感同身受,沒有忘記2008年汶川地震發(fā)生后,眾多中東國家慷慨解囊。如今,中國本著人道主義精神,向敘利亞派出救援隊,提供3000萬元緊急援助,申國紅十字會和民間力量向敘利亞提供了數(shù)千筆人道主義救援,包括資金、設備、醫(yī)療、糧食、生活品等,中國駐萩利亞使館及在敘華人華僑也博施濟眾,通過敘利亞紅新月會等捐款捐物。
無論如何,推動敘利亞人道主義救助問題得到解決,以免錯過救災最佳時間而引發(fā)新的危機,應當是當前首要府議題。相關各方無論在哪個環(huán)節(jié)都要為人道救援讓步,擱置,爭議,以敘利亞人民為中心,相向而行、共同行動。▲(作者是復旦大學中東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