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俊 王逸塵
(臨沂大學,山東 臨沂 276000)
1.勞動教育的氛圍不足。目前我國的勞動教育氛圍存在明顯不足,這與我國自古以來的一些不良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息息相關。“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這是我國自古對讀書人的一種刻畫,認為秉燭夜讀、不為外事所動才是知識份子的模樣,從而將勞動的作用貶低,導致我國社會層面對勞動存在一定的錯誤認知,導致“重智力輕勞動”現象在我國的存在。
2.勞動崗位的供給不夠。根據調查發(fā)現,盡管整個社會對勞動教育越來越重視,勞動教育的氛圍也在逐漸變得濃厚。但整個社會面向大學生所提供的勞動教育的支持仍是不足,尤其是在勞動崗位、實習機會的提供上存在明顯不足,很難滿足大學生參與勞動教育的需求。社會崗位和機會的欠缺,社會勞動實踐平臺的不足,最終導致大學生校外勞動教育難以實現。
3.大眾傳媒的引導不利。隨著大眾傳媒的發(fā)展,其對于個人的影響卻越來越大,在帶來豐富信息的同時,卻也夾帶著一些不良的思想,例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功利主義等。而當下部分大學生由于社會經驗的缺乏,是非判斷能力不足,很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襲,進而阻礙其勞動觀念的樹立和勞動習慣的養(yǎng)成。
4.應試教育的影響也存在。“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我們教育的根本任務,但是當下的人才選拔方式,仍然更多的是對理論知識的考量。家長對分數的看重,學校對升學率的重視,使得“唯分數論”錯誤觀念仍然存在。也導致大中小學校教育中,勞動教育停留在表面。通過調查發(fā)現,很多大學生在中小學階段并沒有開設勞動教育課程,即使開設也經常會被文化課所占用,從全社會看對勞動教育都不重視。
1.家庭缺乏勞動教育意識。家庭是勞動教育的主戰(zhàn)場和基礎,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家庭基礎作用的發(fā)揮較為薄弱,目前仍是以“家長不重視,孩子不參與”的家庭勞動教育局面為主。中小學階段,家長將對孩子的關注點集中在孩子的學習上,不要求甚至不準孩子參與家庭勞動。升入大學后,孩子在校生活,回家后也不舍得讓其勞動。傳統的重學習成績輕視其他發(fā)展的教育理念,讓家長忽視了家務勞動的育人價值,從而將孩子的勞動參與放在家庭教育無足輕重和可有可無的位置。
2.家長勞動價值觀偏差。孩子成人找到好工作是當下中國家長對子女的期待,而家長往往將工作類型與個人價值直接掛鉤,將職業(yè)進行三六九等的劃分,尤其是將工人、保潔人員、安保人員等體力勞動為主的職業(yè)當作是反面教材,這些錯誤的勞動價值觀灌輸給孩子,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孩子的勞動價值觀念的形成與發(fā)展。
1.對勞動教育的重視不足。當下教學科研成果、畢業(yè)生就業(yè)率等是衡量高校教育成果的重要指標,導致高校對學生的評價仍然是以學習成績作為主要參考,勞動活動的分值在對學生的考評中沒有太大的實質性作用,進而導致勞動實踐“不重要”錯誤思想在學生群體中的蔓延,學生輕視勞動活動,缺乏參與的積極性等不良現象也隨之而來。此外,因為資金不足,以及考慮到安全因素,部分高校沒有將校外勞動納入教育整體規(guī)劃,導致學校對勞動教育的投入和場地建設不足,進而影響到勞動教育的實施。
2.勞動教育體制機制不健全。通過調查發(fā)現,雖然當下高校開始陸續(xù)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設置勞動教育相關課程,但仍然存在有些體制機制方面的不足。一是課程設置不完善。勞動教育課程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整體占比比較小,更多的是與思政課、專業(yè)課、日常管理等摻雜在一起,很少設立單獨的勞動課程。二是全員參與度低。調查發(fā)現,部分高校并未將勞動教育融入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沒有全學科、全課程、全過程的滲透。當前勞動教育的主要職責還是主要集中在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對其他教師的參與度較低。三是對勞動教育教師的考核不完善。勞動教育當下更多是依附于思政課或者日常管理,并沒有單獨的設置,因而導致對其的考核也較為模糊,因而降低教師對其的重視程度。四是缺乏對學生勞動教育的考核和反饋。通過調查發(fā)現,高校對學生的勞動活動參與情況的考核沒有成熟的機制。當前勞動教育作為一門新學科,考核的方式主要是考查,大多數教師采用論文形式對學生勞動教育情況進行評價,大多數學生按照教師要求完成論文即可獲得分數,導致考核的主觀性強,考核的結果不受學生重視。
3.勞動教育師資隊伍不足。目前,高校雖已逐漸認識到勞動教育在學生成長中的重要作用,也將勞動教育相關課程歸屬至思政部門或學生工作部門,但是擔任勞動教育課程的教師多為兼職教師,并沒有因此招聘勞動教育專職教師。尤其是缺乏學科帶頭人,任課教師也很少接受過專業(yè)的課程培訓和指導,多數是通過自身積累備課與授課,對學生勞動教育的深度不夠。
4.勞動教育形式和內容單一。當前,高校開設的勞動教育課程,主要是以借助思政課程進行相關理論講解,內容和形式較為單一,學生不能進行相關的勞動體驗,進而勞動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一是勞動教育形式單一。當下學校在勞動教育中占主導位置,但是在勞動教育課程中,教師講授依舊是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教學方式,缺乏實踐性和活動性的課程參與,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的參與度不高,教學的效果低。二是勞動教育內容單一。當下勞動教育課程的主要內容是對勞動教育的意義和目的進行概述,主要借用“大國工匠”、勞動模范等典型人物故事作為勞動教育素材,缺乏身邊實際案例,更加缺乏實際的體驗,導致學生對勞動教育內容感受不深,無法將勞動理論、勞動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1.學生勞動意識淡薄。經過調查發(fā)現,大學生愿意接受勞動教育的課程設置,但是對勞動教育開設的目的和意義卻沒有過多思考。認為勞動課程的設置是為了“培養(yǎng)民族復興人才”,培養(yǎng)勞動技能,而忽視了勞動教育對個體全面發(fā)展的積極作用。因而對勞動教育的課程安排和參與更多的是被動的接受,缺乏主觀能動性。
2.學生勞動價值觀存在偏差。因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當下大學生極易受到功利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錯誤思想的影響,對勞動活動產生偏見。
3.學生勞動技能缺乏。當下大學生因缺少家庭勞動教育和中小學階段的勞動教育,缺乏勞動經驗的積累,勞動技能的匱乏,在從事勞動實踐活動中容易重受挫,降低勞動活動的參與性。
1.借助政府機構職能作用。在大學生的勞動教育中,要充分發(fā)揮政府的職能和作用,為勞動教育提供強有力的支持。首先,要加強對輿論的管理和把控,積極挖掘和宣傳典型勞動人物,形成正向價值導向。其次,要加強監(jiān)督和審查。做好企業(yè)監(jiān)督工作,保護和保障好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做好新聞媒體監(jiān)督,加強對網絡媒體監(jiān)督審查,防止不良思想的傳播。
2.借助媒體平臺加強宣傳。大眾傳媒是新時代信息傳播的主要工具,在傳播信息、傳遞價值觀等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傳播正確的勞動價值觀上不可替代。首先,大眾媒體要積極傳播國家在勞動教育方面的政策、思想,幫助大學生了解到國家對勞動教育的重視。其次要積極借助新媒體平臺,采用創(chuàng)新且具有吸引力的形式和內容進行勞動教育的宣傳,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
1.營造積極勞動的家庭氛圍?!皠趧咏逃獜耐尥拮テ稹保议L要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摒棄錯誤的教育理念,為孩子打造一個良好的家庭勞動氛圍。孩子是家庭的一部分,家長要鼓勵孩子參與家務勞動。對家庭中的家務可以進行分工,每個人均分到一部分家務,既可以幫助孩子在實際勞動中獲得參與感和家庭歸屬感,也可以幫助孩子樹立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另外,家長要以身作則,用自身的敬業(yè)愛崗、艱苦奮斗、辛勤勞作來營造愛勞動、愛工作的家庭氛圍。
2.打造家校共育的教育方式。就業(yè)技能可以在上學尤其是大學和工作期間逐步熟練掌握,但生活技能則絕大部分來源于家庭。教育并非只是學校的責任,而勞動教育也絕非只是學校的責任,家長要樹立家校共育的教育理念,要積極配合學校開展的各項活動,協助學校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并鼓勵孩子積極參與寒暑假社會實踐活動,同時要做好實踐活動的安全教育和引導工作。
1.提高重視,完善機制。高校要逐步提高對勞動教育的重視程度,從校領導、教師到學生,從思想層面加大勞動教育宣傳工作,讓勞動教育思想真真正正入腦、入心。將勞動教育納入到學校整體教育規(guī)劃中,從學校層面制定大學生勞動教育制度文件,組建勞動教育團隊,打造一支專兼結合、學科合理的勞動教育教師隊伍,加大對勞動教育的資金和場地投入,制定合理的師生勞動教育的考核評價機制,用制度保障勞動教育的順利開展。
2.創(chuàng)新形式,豐富內容。高校要抓好課堂這一勞動教育主陣地,要不斷完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建設,使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相融合,優(yōu)化課程結構,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完善課程設計,提升學生在課堂教學的參與度和活躍度。理論課程的設計要注重對勞動觀念的傳播和引導,實踐課程的設計要偏于對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將理論與實踐巧妙融合,便幫助學生將勞動理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時,高校要積極打造形式多樣、靈活多變的勞動教育形式,豐富勞動教育的手段和途徑,要積極運用第二課堂和文娛活動,借助校園新媒體、社會實踐活動、志愿服務活動等第二課堂,宣傳勞動教育的知識和弘揚勞動精神。
3.凝練精華,打造特色。習近平總書記說,“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fā)揚光大?!弊鳛榕R沂市的高校更要積極將沂蒙精神融入到大學生的勞動教育中。革命戰(zhàn)爭時期,鄉(xiāng)鄉(xiāng)有紅嫂,村村有烈士;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有發(fā)揚愚公移山精神,改造中國的典型案例厲家寨;改革開放時期的九間棚精神;再到現在的鄉(xiāng)村振興典范代村,都反映出沂蒙精神在當下人民生活中的歷久彌新。高校要進一步研究沂蒙精神的育人功能,將沂蒙精神融入到學校整體育人體系當中,將紅色教育與課程深度融合。勞動教育也要結合沂蒙精神的內涵,弘揚沂蒙精神,并利用好沂蒙地域優(yōu)勢,打造有鮮明地方特色的紅色勞動教育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