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潤薇,袁帥,李甜,張衛(wèi)紅
上海市寶山區(qū)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上海 201900
乳腺癌是女性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化療是整體治療中的重要方案之一,對提高乳腺癌患者遠期生存率、減少局部復發(fā)率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1]。但化療藥物在殺滅癌細胞的同時,也會損傷機體本身正常細胞及器官,導致出現(xiàn)不同的不良反應,其中消化道反應最為常見[2]。嘔吐、腹瀉和便秘等消化道反應的發(fā)生,不僅會使患者營養(yǎng)不良,還會導致其產生恐懼、焦慮等負面心理,從而排斥化療方案,影響整體療效及生活質量[3-4]。目前,西醫(yī)治療化療引起的消化道反應以止吐藥、緩瀉藥等為主,雖有一定的療效,但也存在不良反應。中醫(yī)治療乳腺癌化療后消化道反應有獨特之處。中醫(yī)認為,乳腺癌患者久病,脾胃素虛,脾虛難以化生精微物質,胃虛難以盛受水谷,加之化療之物為外邪侵犯胃府,胃失和降,水谷不納,氣逆而上,發(fā)為嘔吐[5-6]。迄今為止,中醫(yī)對于乳腺癌化療患者消化道反應的治療提出了諸多不同的方案[7],但從扶正健脾和胃角度出發(fā)的報道較少。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扶正和胃為治療原則,自擬扶正和胃方,并將其運用于乳腺癌化療前,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上海市寶山區(qū)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2020年9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123例乳腺癌化療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62例和對照組61例。對照組年齡(50.04±5.65)歲;臨床分期:Ⅰ期4例、Ⅱ期45例、Ⅲ期12例;采用AC方案化療37例、EC方案化療24例。研究組年齡(49.72±6.43)歲;臨床分期:Ⅰ期6例、Ⅱ期47例、Ⅲ期9例;采用AC方案化療41例、EC方案化療2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納入標準①符合乳腺癌診斷標準[8];②均在本院接受AC或EC化療,且為首次化療;③中醫(yī)辨證分型為脾胃虛弱型;④無嚴重器質性病變;⑤患者知情同意,且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3 病例排除標準①合并腸梗阻或內分泌系統(tǒng)疾??;②合并消化道器質性病變;③合并上腹疼痛綜合征者;④預計生存期<3個月;⑤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
1.4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根據病情分別給予AC或EC方案化療,對照組于化療前0.5 h給予鹽酸帕洛諾司瓊注射液(江蘇恒瑞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20140043)預防性止吐,將0.25 mg鹽酸帕洛諾司瓊注射液與5 mL生理鹽水混合,靜脈推注。研究組于第1次化療前1 h給予扶正和胃方口服,以后改為每日早晚服用,具體藥物組成:麥門冬、黃芪、白術、黨參各20 g,茯苓、葛根各15 g,生姜、半夏、吳茱萸、木香、神曲、谷芽各10 g,甘草6 g。每日1劑,300 mL水煎煮至200 mL,分早晚兩次服用。
1.5 觀察指標
1.5.1 中醫(yī)證候積分參考《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9],其中主癥包括惡心嘔吐、大便異常、食后腹脹、體倦乏力;次癥包括腹痛綿綿、噯氣等。主癥按照癥狀無、輕度、中度及重度分別計0分、2分、4分、6分;次癥分按照癥狀無、輕度、中度及重度分別計0分、1分、2分、3分。
1.5.2 胃腸功能指標于治療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胃動素(motilin,MOT)和胃泌素(gastrin,GAS)水平,采用硝酸還原酶法檢測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水平。
1.5.3 免疫功能指標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包括CD3+、CD4+、CD8+和CD4+/CD8+。
1.5.4 消化道不良反應比較兩組患者惡性、嘔吐、腹瀉、便秘、脘腹脹悶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1.6 療效判定標準痊愈:中醫(yī)臨床癥狀基本消失,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率≥95%;顯效:癥狀基本消失或明顯改善,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70%~95%;有效:癥狀有所好轉,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率為30%~70%;無效:癥狀無好轉甚至加重,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率<30%[9]。
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率=(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n×100%
2.1 兩組乳腺癌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對照組有效率為83.61%,研究組有效率為95.16%,兩組有效率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乳腺癌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乳腺癌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積分低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乳腺癌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分)
2.3 兩組乳腺癌患者治療前后胃腸功能指標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MOT水平高于本組治療前,GAS、NO水平低于本組治療前,治療后研究組MOT水平高于對照組,GAS、NO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乳腺癌患者治療前后胃腸功能指標比較
2.4 兩組乳腺癌患者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CD8+水平高于本組治療前,CD3+、CD4+/CD8+水平低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研究組CD8+水平高于對照組,CD3+、CD4+/CD8+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乳腺癌患者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比較
2.5 兩組乳腺癌患者消化道不良反應比較研究組患者惡心、嘔吐、腹瀉等消化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乳腺癌患者消化道不良反應比較 例(%)
化療可降低腫瘤的復發(fā)率,延長患者的生存期,但化療藥物會引起疲勞、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乳腺癌屬中醫(yī)學“乳巖”范疇,脾腎虧虛、正氣不足是乳腺癌發(fā)病的根本原因[10]。正氣不足、外邪入侵、乳絡受阻,致使氣血運行不暢,同時氣機郁結、瘀血停滯、濁痰內生,也會加重正氣的損傷?;熕幬餅樗幎?,在治療疾病的同時,也會損傷人體脾胃,胃虛而水谷不納,上逆而發(fā)嘔吐;藥毒與機體余毒相結合,可以耗氣傷陰,致使氣陰兩傷[11]。故乳腺癌化療患者出現(xiàn)消化道反應的病因在于藥毒熱邪,病機為脾胃虛弱,病位在脾胃,治當以扶中焦之正氣,補益后天之本[12]。
扶正和胃方中麥門冬、黃芪、黨參、白術為君藥,麥門冬可滋養(yǎng)胃陰,黃芪補中益氣、壯脾胃,黨參補脾補血,白術補脾化濕,四者同用,不僅可健脾和胃補氣,還可調節(jié)胃陰,達到氣陰雙補的功效;茯苓、葛根為臣藥,茯苓歸脾經,與黃芪合用有利于元氣的恢復,與黨參、白術合用又可健脾和中,葛根升脾陽,與麥門冬共用可滋補胃陰,而茯苓、葛根與補氣藥物配伍,可在補陽氣的同時兼顧胃陰;生姜、半夏、吳茱萸、木香、神曲、谷芽為佐藥,生姜、吳茱萸和半夏均具有溫中、降逆止吐的功效,木香可通暢氣機、和中理氣,谷芽可健脾開胃;甘草為使藥,與黨參、白術等合用,可增強補氣的功效,甘草還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可引諸藥入脾經,補中益氣。諸藥合用,可達到氣陰雙補、調理胃氣、滋補胃陰、止嘔的功效。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顯示,麥門冬、白術、茯苓、吳茱萸等均可保護胃黏膜[13-16];生姜中含有的生物堿可調節(jié)胃腸道的消化功能,抑制胃腸道過速運動,止瀉止吐[17]。因此,多種中藥共同作用可較好的防止化療藥物對胃腸道的損傷,從而緩解化療所致的消化道癥狀。
化療藥物對人體的損傷一方面可通過消化道癥狀來反映,如惡心嘔吐、腹瀉、便秘等[18],消化道癥狀的發(fā)生在生理上會增加患者化療的痛苦程度,同時也會導致患者心理上恐懼甚至排斥化療,進而影響療效和生活質量;另一方面可通過胃腸道指標反映,如GAS、MOT等,既往研究表明,化療會導致90%以上的患者胃腸激素分泌異常[19]。本研究結果顯示,扶正和胃方可降低乳腺癌化療患者消化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調節(jié)胃腸道功能。究其原因可能與該方中的諸多藥物對胃腸道的保護和調節(jié)作用有關,如茯苓苷可減少胃黏膜脂質過氧化反應,保護胃黏膜[20];木香可促進消化液分泌、增進消化功能、減少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21];半夏可通過減少胃腸液的分泌、抑制消化酶活性起到促進消化道黏膜修復的作用[22]?;熕幬飳C體正常的組織細胞有損傷作用,加之其引起的消化道反應會影響食欲,導致機體難以攝入足夠的營養(yǎng),從而會進一步降低患者的免疫力[23]。本研究結果顯示,扶正和胃方可增強患者的免疫功能,分析其原因,黃芪可增強細胞免疫功能[24],白術、黨參等可補人體氣血,神曲中含有多種酵母群,可促進消化道菌群平衡,在改善食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5],同時方中其他藥物可保護腸胃、促進胃腸道蠕動,減少消化道不良反應,進一步達到增強免疫功能的目的。
綜上所述,扶正和胃方治療脾胃虛弱型乳腺癌,可改善化療患者的臨床癥狀及胃腸道功能,降低消化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增強機體免疫力。但本研究納入樣本量小,且為單中心研究,可能影響結果,后期應采用多中心、大樣本的研究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