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軍
自新冠疫情發(fā)生以來,食品安全問題一直備受各國關注。為全面了解公眾對食品安全狀況的客觀評價與消費行為,分析食品安全風險治理中存在的短板,引導公眾正確認識食品安全風險。
2022年底,江南大學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研究院聯合國內相關高校與科研機構,對全國年齡在18周歲及以上公民進行了線上的網絡調查,獲得102697個有效調查樣本,并發(fā)布了《中國公眾食品安全狀況評價的網絡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我國公眾對食品安全狀況的總體評價如何?公眾的食品消費行為有哪些變化?公眾對未來食品安全還有什么期待?《民生周刊》記者專訪了江南大學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研究院首席專家、院長吳林海,就相關調查結果進行解讀。
受訪者對食品安全狀況走勢的評價。數據來源:《中國公眾食品安全狀況評價的網絡調查報告》
公眾滿意度是檢驗食品安全風險治理效能最直觀的標準。
報告顯示,39.51%、7.68%的受訪者對當地食品安全狀況分別持比較滿意、非常滿意的評價,遠遠超過非常不滿意與不滿意的受訪者比例之和(9.86%)。
按照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關于食品安全滿意度(食安全辦發(fā)〔2021〕10號)的計算公式,本次調查公眾食品安全滿意度分值為68.38分。而且調查結果還表明,44.65%、14.75%的受訪者對未來食品安全比較有信心、非常有信心,遠遠超過沒有信心與很沒有信心的受訪者比例(9.86%)。雖然食品安全滿意度尚沒有達到70分,但與10年前的縱向相比有了極大的提升。
《小康》雜志與清華大學發(fā)布的《2011—2012中國飲食安全報告》顯示,2011年80.4%的受訪民眾認為食品沒有安全感,超過50%的受訪民眾認為2011年的食品安全狀況比以往更糟糕。有數據表明,2011年廣州市、南京市公眾對食品安全滿意度的比例均不足50%。而在2008—2009 年北京的一項調查表明,食品安全滿意度在五點量表上的平均得分僅為2.76。吳林海介紹說,國家市場監(jiān)管總局公布的抽樣調查的數據表明,2019年全國公眾食品安全滿意度比2014年提高了15.3個百分點。在吳林海看來,江南大學對公眾食品安全滿意度調查與近年來官方發(fā)布的數據基本吻合。
事實上,公眾食品安全滿意度的穩(wěn)步提高不是偶然的。吳林海認為,這是黨和政府與全社會共同努力的結果。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全面貫徹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食品安全“四個最嚴”,特別是嚴厲打擊食品安全犯罪確保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吳林海對此提供了以下一組數據:2021年,全國公安機關共破獲食品安全犯罪案件1.1萬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3萬余名;全國檢察機關起訴制售有毒有害食品假藥劣藥等犯罪1.1萬人,辦理食藥安全領域公益訴訟3萬件;國家市場監(jiān)管總局在“鐵拳”行動中查辦違法案件5.22萬件,“山寨”酒水飲料、節(jié)令食品案件2.59萬件。
吳林海介紹說,調查結果也表明,約70%的受訪者對近年來政府依法打擊食品安全犯罪表示滿意。
報告顯示,雖然新冠疫情給食品安全工作帶來巨大挑戰(zhàn),國內面臨新冠病毒污染食品、進口食品與冷鏈食品或包裝物上可能攜帶新冠病毒等一系列不確定性的威脅,但受訪者對新冠疫情發(fā)生后政府食品安全監(jiān)管工作總體上較為滿意,總體滿意度分值為72.19分。
3年來,我國政府在防控新冠病毒污染食品、穩(wěn)定人心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2020年7月初,國家市場監(jiān)管總局在北京新發(fā)地市場發(fā)生疫情后,就發(fā)出通知要求全國各地切實加強農貿市場等重點場所的食品安全監(jiān)管,著力排查農貿市場安全風險隱患,并要求逐步取消活禽市場交易。
在國家市場監(jiān)管總局的指導下,諸多地方政府大力改造農貿市場。
江蘇南京市自2017年新一輪農貿市場提檔升級改造工作,新冠疫情暴發(fā)后,進一步加快農貿市場提檔升級,5年的時間內全市完成了300多家農貿市場的升級改造。到目前為止,南京全市354家農貿市場全部建成食用農產品快檢室,日檢測能力在8000批次以上,檢測品種覆蓋蔬菜瓜果、生鮮肉品、水產品、豆制品、糧油、調味品等農副產品,檢測項目包括農藥殘留、非法添加等8種風險指標,切實守護了疫情期間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吳林海表示,農貿市場改造取得了成效,也得到了老百姓的認可。本次調查就顯示,約60%的受訪者認為新冠疫情以來當地農貿市場的衛(wèi)生管理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3年來,全國各地對進口冷鏈食品的監(jiān)管更是花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與財力。
據吳林海估算,全國大多數縣(市)建立了智能化的進口冷鏈食品監(jiān)管庫。以我國重要的進口食品門戶廣西為例,2021年全區(qū)檢查各類冷鏈食品市場主體6.89萬次,冷庫3.27萬次,下架封存問題食品188噸,發(fā)現進口高風險非冷鏈集裝箱貨物1439批次,穩(wěn)妥處置流入廣西境內的29起涉疫境外食品應急事件。所有這些,為當時最大限度地防范進口冷鏈食品可能出現的疫情風險奠定了基礎。
新冠疫情暴發(fā)以來的3年間,全國外賣餐飲行業(yè)呈現出“規(guī)模大、增長快、覆蓋用戶多、參與企業(yè)多”的特點。
2022年全國外賣餐飲行業(yè)市場規(guī)模約為9417.4億元,是2020年6646億元的1.42倍,約占整個餐飲收入比重22%左右;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上外賣用戶規(guī)模達5.44億人,較2020年12月增加1.25億人,占網民整體的52.7%;全國外賣企業(yè)注冊量由2016年的8848家迅速增長到2021年的197萬家。
網絡外賣餐飲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對擴大就業(yè),特別是在近年新冠疫情突襲期間對保障居民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
吳林海介紹,江南大學的調查顯示,82.18%的受訪者具有網購食品的行為。在具有網購食品行為的受訪者中,44.57%、38.21%、31.49%、26.73%的受訪者網絡在線購買的主要品種是餐飲食品、牛(酸)奶、生鮮農產品、進口食品,半數以上的受訪者表示,疫情發(fā)生以來自己網購食品的頻次有了不同程度增加。
不僅如此,調查還發(fā)現,受訪者食品消費場所也發(fā)生了新的變化。受訪者日常購買食品的場所主要是超市或商場、農貿市場和家庭住所周邊的小賣部,占比分別為86.85%、56.08%、49.00%,而把路邊流動攤販作為購買食品主要場所的受訪者較少,僅占受訪者的17.18%,而且主要是農村或城鄉(xiāng)接合部的受訪者。這反映了消費者進一步提升了在超市或商場中購買的食品更安全的意識。
吳林海在分析調查數據后表示,雖然公眾近年來對食品安全滿意持較高的評價,但他仍認為有諸多方面需要進一步改進。
受訪者對目前與未來食品安全存在問題的擔憂反映了新時代公眾不僅要求“吃得安全”,更期盼“吃得健康”的新要求。
比如,分別有63.55%、58.70%、56.98%的受訪者對網絡外賣餐飲食品、保健食品質量、兒童的評價一般,認為有很大的改進空間。與此同時,分別有77.30%、70.71%、46.98%、42.98%、19.62%的受訪者認為濫用食品添加劑或非法添加化學物質、農藥獸藥殘留物質超標、微生物污染、重金屬超標、食品本身帶有的有害物質超標是目前與未來食品安全面臨的主要風險。
對此,調查表明,77.16%、71.89%、65.84%、56.21%、52.77%的受訪者分別認為,政府必須依法懲處食品安全犯罪、應及時公開食品安全信息、實施最嚴格的監(jiān)管、完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嚴肅問責失職瀆職的政府官員。
吳林海認為,受訪者對目前與未來食品安全存在問題的擔憂反映了新時代公眾不僅要求“吃得安全”,更期盼“吃得健康”的新要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再次強調要強化食品安全監(jiān)管。未來5年是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也是食品安全保障體系開局起步的重要時期,應牢牢把握食品安全治理的中國制度優(yōu)勢和現實國情,以更加有力的措施縱深推進食品安全治理,重點解決食品安全質量供給不平衡性、不同食品種類質量安全不平衡性,以及保健營養(yǎng)食品供給不充分的矛盾,重點聚焦兒童食品、保健食品、特殊醫(yī)學用途的配方食品與米、面及其制品,食用油,蔬菜,水果,肉及肉制品,乳制品,酒水飲料,水產品,飯店與餐館食品等大眾化食品,有效維護人民群眾健康權益,進一步提升廣大人民群眾食品安全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