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從黃梅戲小戲看戲曲語言與文化的關(guān)系

        2023-02-07 11:49:53
        關(guān)鍵詞:戲曲語言

        張 瑩

        (安慶師范大學(xué) 人文學(xué)院,安徽 安慶 246011)

        地方戲曲與民俗文化之間關(guān)系密切。很多學(xué)者都注意到戲曲的發(fā)展與民俗活動息息相關(guān),而且戲曲中“保留有民間民俗文化的傳統(tǒng)和烙印”[1],還有學(xué)者將地方戲曲歸入“游藝民俗”[2]261。但同時學(xué)者們也意識到“關(guān)于戲曲語言文化的研究,對現(xiàn)代語言學(xué)來說,尚是一個有待開發(fā)深入的重要領(lǐng)域”[3]。黃梅戲作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分為本戲和小戲。小戲一般被認為是黃梅戲的早期形態(tài),主要以表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為主。考察黃梅戲小戲劇目語言,從語音、詞匯、語法入手分析戲曲語言與民俗文化、基礎(chǔ)方言的關(guān)系,梳理黃梅戲小戲的語言及其演變,對于保護語言文化生態(tài)平衡具有重要意義。

        一、地方戲曲語言是民俗文化的產(chǎn)物

        民俗文化“是民間社會生活中傳承文化事象的總稱”[2]1,“是特定的民族、時代、地域的產(chǎn)物”[2]7,一般分為“生活民俗、社會民俗、信仰民俗和游藝民俗”[2]3。安慶地區(qū)的民俗文化影響著黃梅戲小戲的語言。安慶被稱為中國竹鄉(xiāng),盛產(chǎn)竹子,因此該地區(qū)人民群眾的生活與竹子息息相關(guān)。以小戲《打豬草》為例,該戲圍繞少女陶金花偷摘了金三矮子家的竹筍展開,其中反映了竹子對當(dāng)?shù)厝嗣袢罕娚畹闹匾?。?dāng)?shù)厝罕娙粘R灾窆S為食,其中的唱詞“筍子年年興,一家人吃飯,全靠一園筍”就反映了這一飲食文化①本文中引用的所有小戲均出自安徽省文化局劇目研究室1958年編,安慶室文化局1998年重印的《安徽省黃梅戲傳統(tǒng)劇目匯編》第九集、第十集。。生活中常用的物品也多用竹子制作,如金三矮子拒絕給陶金花竹筍時的兩句道白:“那一根,不行不行,那是我家婆留著打澡盆箍的”,“不行不行,這是我舅娘做漿布篙的”。可見,“澡盆箍”“漿布篙”這兩種生活用品就是用竹子制作的。生活中還有以制作竹制品為生的手藝人“篾匠”,如:

        (1)金三矮子:沒有關(guān)系,從小我媽給我學(xué)過夾匠。陶金花:篾匠!

        金三矮子:手藝沒到家叫夾匠,一夾就好著。(《打豬草》)

        《安徽民俗》中記載“篾匠”是“篾工”的俗稱,“多出自皖西一帶,潛山、舒城尤多”[4]35。從地理位置上看,潛山屬于安慶市,舒城與潛山臨接,因此黃梅戲小戲中的“篾匠”可以看作是安慶地區(qū)行業(yè)民俗的體現(xiàn)。

        正因為在安慶地區(qū),竹子與人民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所以在黃梅戲小戲的語言中可以看到與“竹子”有關(guān)的歇后語。如:

        (2)a.竹子無節(jié)——大通(《登州找子》)

        b.澡盆炸了箍——彭澤(同上)

        另外,安慶位于長江下游,曾經(jīng)是下游的一個重要港口,船是當(dāng)時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所以,黃梅戲小戲中也有不少與船有關(guān)的歇后語,如:

        (3)a.船頭上架菜刀——池州(《登州找子》)

        b.桅桿上掛燈籠——登州(同上)

        安慶的太湖、望江地區(qū)有“還年”習(xí)俗,即“在除夕那天祭拜祖宗,灶神和土地神等的儀式活動”[5]。黃梅戲小戲中就反映了這一傳統(tǒng)的“還年”習(xí)俗。如《二百五過年》中講述了年關(guān)將至,智商不高的丈夫外出賣紗被騙,夫妻二人只好借魚、肉、柴、米、香紙過年的故事,其中就涉及到“還年”習(xí)俗,如:

        (4)a.說好話。你兩個人還·年·吧。(《二百五過年》)

        b.把東西拿來。我兩個人還·年·說好話,莫說壞話。(同上)

        黃梅戲小戲中的“還年”還有特殊用法,請看《打哈叭》中的一段夫妻間的對話。

        (5)哈叭:你叫我出來做么事?

        陳氏:我叫你出來打主意。

        哈叭:我家祖宗三代都是母·雞·還·年·。

        陳氏:你家爹爹?

        哈叭:奶奶。

        陳氏:你父親?

        哈叭:媽媽。

        陳氏:你呢?

        哈叭:是你嘛。

        陳氏:是我當(dāng)家,你要聽我吩咐,你到隔壁伯伯家去,借點米來,煮飯吃。

        根據(jù)上下文,這里的“我家祖宗三代都是母雞還年”應(yīng)是指哈叭家里祖孫三代都是女性當(dāng)家。這一解釋似乎與“還年”習(xí)俗毫無關(guān)系。但《安徽省志·民俗志》已經(jīng)指出“母雞還年”這一說法其實與性別禁忌有關(guān)。由于“男尊女卑”“男主內(nèi)女主外”的傳統(tǒng)觀念,祭祀活動一般“只限于男性參加”,“人際交往時,家庭內(nèi)一般都是由男性出面,主持接送”,“女性絕不輕易出頭露面。否則,就會被譏為‘母雞還年’”[6]。由此可見,黃梅戲中的“母雞還年”是安徽地區(qū)對女性當(dāng)家的蔑稱。

        綜上所述,民俗文化影響著戲曲語言,地方戲曲語言可以看作是民俗文化的產(chǎn)物,而且可以通過民俗事象來考證語言材料。

        二、戲曲語言是民俗文化的載體

        學(xué)者已經(jīng)認識到“通過方言的研究可以透視方言所反映的民俗、文化、心理等”[7],“民俗事象無所不在,它必然也直接反映在方言詞匯里”[8]。地方戲曲是重要的民間口頭語言藝術(shù),有其特定的基礎(chǔ)方言,下面我們就來探討黃梅戲小戲語言中所蘊含的民俗文化。如:

        (6)a.正月里,正月八,爹娘將我嫁婆家,請先生,日子查,請屠戶佬忙把豬來殺,請轎夫忙把轎子扎,吹長的,是喇叭,吹短的,是嗩吶,吹吹打打小女子到婆家。來在婆家門,忙把轎子下,兩代牽·娘·來牽奴家,先拜天和地,后拜二爹媽,拜過祖先新房踏,先吃交杯酒,后吃交杯茶。(《打哈叭》)

        b.駝子三巧:兄弟三人都沒有接·老婆。(《陳廣大上門》)

        (7)陳氏:一心心反·穿·羅·裙·嫁別人。(《打哈叭》)

        上面的例子反映出傳統(tǒng)的婚嫁習(xí)俗。例(6a)反映了男女結(jié)婚時包括擇吉日、迎娶、拜堂等的一整套程式化的操作程序。安徽“各地迎娶的方式通常有三種:迎親、送親和等親”[4]51。例(6a)反映了送親習(xí)俗,即“男方家不派人去接新娘,女方家自備鼓樂、彩轎向男家送女兒”[4]51,而例(6b)中的“接老婆”,則反映了“迎親”或“等親”習(xí)俗,即結(jié)婚時男方派人(新郎或新郎的兄弟、叔侄)去接新娘子。

        例(6a)中的“牽娘”則是傳統(tǒng)婚禮中的重要人物,必須是夫婦同在、兒女雙全、福壽兼?zhèn)?、并且會說吉利話的女性親戚長輩,負責(zé)攙扶新娘上下花轎,一般男女雙方都要請兩位牽娘。“牽娘”這類承載民俗要素的語言符號可以稱為“民俗語匯”[9]。

        例(7)中的“反穿羅裙”則反映了婦女改嫁的習(xí)俗。

        再如黃梅戲小戲中有大量的“粑”,反映了安慶地區(qū)獨特的飲食文化。“粑”指一種餅狀食物。目前安慶地區(qū)較為常見的為“蒿子粑”,由米粉、臘肉、蒿子制作而成。但是在黃梅戲小戲中,我們可以看到“粑”可以由小麥粉、蕎麥粉、米粉等多種原料制作,甚至還有雞肉做成的雞粑。如:

        (8)a.小麥粑吃多了,肚子內(nèi)發(fā)燒,我不把茶給你喝。(《賣斗蘿》)

        b.蕎麥粉磨上一斗多,大粑做了幾十個,小粑做了一百多。(同上)

        c.沒得米磨粉,怎能做粑吃?(《打哈叭》)

        d.殺雞,做粑,雞粑帶酒,樣樣都有。(《打豬草》)

        這其實是傳統(tǒng)節(jié)日“三月三”在安慶地區(qū)的遺留,吃蒿子粑以紀念死者、祈求平安。

        “三月三”是“我國古代最為流行的節(jié)日之一”[10]225,“上古時稱之為上巳節(jié),魏晉以后固定為三月初三”,“據(jù)傳,三月上巳到水邊洗澡,能洗去污濁,除去舊年不詳。人們也趁此機會舉行一些娛樂活動”。而且“事實上它已成為青年男女互相結(jié)交的節(jié)日。漢朝以后,三月三與求偶探友的關(guān)系在漢族地區(qū)雖已消失,但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仍保持著古風(fēng),至今盛行不止”[10]224-225。如壯族的“三月三”現(xiàn)在又稱為“歌墟節(jié)”(或“歌圩節(jié)”)。“三月三歌圩是一個集祭祀、社交、擇偶、娛樂、商貿(mào)于一體的綜合性節(jié)日”[11]。

        我們可以看到,黃梅戲小戲中還完整保留著“三月三”這一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民俗。如:

        (9)a.年年有個三月三,先生放學(xué)我轉(zhuǎn)回還。一來回家看父母,二來是回家調(diào)換藍衫。(《藍橋汲水》)

        b.楊三笑:你三月三可曾祭墳的?白氏:是祭墳的。(《釣蛤蟆》)

        c.去年間三月三夫帶我一陣,一為祭掃二帶游春。(《郭素貞自嘆》)

        小戲《藍橋汲水》講述了魏魁元與藍玉蓮井邊相會的故事,與“三月三”男女求偶的舊俗吻合,男主人公魏魁元在三月三這一天回家換洗衣服,則是上巳節(jié)沐浴風(fēng)俗的反映;小戲《釣蛤蟆》中記錄著“三月三”祭祀的風(fēng)俗;小戲《郭素貞自嘆》中記錄了“三月三”祭祀與踏春游玩的習(xí)俗。

        從上面的論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戲曲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我們可以通過小戲語言發(fā)掘民俗文化。

        三、戲曲語言是方言的活化石

        語言和文化關(guān)系密切,語言不僅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吳功敏指出“小戲唱詞、念白的語言風(fēng)格,都充盈著濃郁的安慶方言特色”[12]517。而方言是發(fā)展變化的,有“老派”和“新派”的區(qū)別。通過黃梅戲小戲語言,我們可以看出安慶方言的面貌及其發(fā)展演變的軌跡,進而探索語言與文化生態(tài)的關(guān)系。

        語言的三要素是語音、詞匯、語法。黃梅戲小戲在語音、詞匯、語法方面都顯示出安慶方言的特色。

        下面先來分析黃梅戲小戲語言中所反映的安慶方言語音特色。請看上文例(2)和例(3)所示的歇后語,重述如下:

        (10)a.竹子無節(jié)——大通(《登州找子》)

        b.澡盆炸了箍——彭澤(同上)

        c.船頭上架菜刀——池州(同上)

        b.桅桿上掛燈籠——登州(同上)

        歇后語是漢語口語中特有的熟語形式,一般分為前后兩個部分。根據(jù)前后兩個部分所用修辭手法的不同,可以將歇后語分為兩類,喻意歇后語和諧音歇后語。其中,例(10a)為喻意歇后語,其后一部分是對前一部分的解釋,利用竹子的形態(tài)特征構(gòu)成;例(10b-d)為諧音歇后語,其后一部分是借用同音字來表意,前后兩個部分都構(gòu)成說明的關(guān)系。

        例(10b)中,歇后語的前一部分“澡盆的箍炸開了”導(dǎo)致“盆拆”(即“盆被拆”)的結(jié)果。根據(jù)班友書的考察,黃梅戲中“盆”與“彭”同屬定字韻,陽平,都讀作[ph?n];而“澤”與“拆”同屬結(jié)字韻,為入聲,都讀作[tsε][13]。因此,安慶方言中“盆拆”與“彭澤”語音相同,形成諧音?!芭怼弊x作[ph?n]還反映出安慶方言中沒有后鼻韻母的特點。

        例(10c)中,“船頭上架菜刀”的目的是“吃舟”。根據(jù)班友書的考察,黃梅戲中,“池”和“吃”同屬起字韻,前者是陽平,后者為入聲;“州”和“舟”同屬求字韻,陰平[13]。因此,安慶方言中“池州”與“吃舟”語音相似,形成諧音。

        例(10d)中“桅桿上掛燈籠”形成的是“燈州”。根據(jù)班友書的考察,黃梅戲中,“登”和“燈”同屬定字韻,陰平;“州”和“舟”同屬求字韻,陰平[13]。因此,安慶方言中“登州”與“燈舟”語音相同,形成諧音。

        通過分析例(10b-d)所示的諧音歇后語,我們可以看到黃梅戲小戲語言中保留著安慶方言語音的特色。

        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從黃梅戲小戲中看出其語音變化的痕跡。例如:

        (11)昨天去晏·了,嗬啥,今天要趕早,呀子伊子呀。(《打豬草》)

        例(11)中的“晏”表示晚的意義,這是老派安慶方言語音的遺留。根據(jù)鮑紅的考察,在老派安慶方言中既有“晏”,又有“晚”,二者語音不同,“晏晚”語音為[?an],而“晚”的語音則與普通話一致為[uan][14]。而《黃梅戲唱腔賞析》中所收錄的由嚴鳳英演唱、王文治和時白林記譜的《打豬草》唱段中,該句唱詞已經(jīng)變?yōu)椤白蛱炱鹜砹?,嗬舍嗟!今天要趕早”[15]。從“晏”到“晚”的變化過程中,既可以看出黃梅戲小戲語言中所帶有的安慶方言語音特色,同時也可以看出黃梅戲語音逐漸向普通話靠攏的趨勢。

        下面以“吃”為例探討黃梅戲小戲語言中所反映的安慶方言詞匯特色。

        黃梅戲小戲中,“吃”的組合能力較強,能和“吃”組合的詞語可以是固體、氣體、液體,如例(12)和例(13)所示。

        (12)a.伢,把樓上的干菜割點,打幾個雞蛋把哥哥吃·。(《砂子崗》)

        b.火在這里。你吃·煙,我到后面去拿被條子。(《瞎子鬧店》)

        c.一天要吃·三頓酒。(《打紙牌》)

        (13)生意做成了,我家吃·茶煙,可好吧?(《賣老布》)

        不過,從黃梅戲小戲中已經(jīng)可以看到,“吃”的使用范圍有了縮小的趨勢?!俺浴钡挠梅ㄕ谙蚱胀ㄔ捒繑n,能與液體、氣體搭配的,已經(jīng)不再限于動詞“吃”。如:

        (14)a.此茶我不喝·哇。(《賣瘡藥》)

        b.我沒有打酒喝·。(《打豆腐》

        (15)a.打火抽·筒煙。(《打豬草》)

        b.我的哥不吸·煙福福氣氣。(《辭院》)

        根據(jù)鮑紅的考察,安慶方言中“除了可以說‘吃飯’,也可以說‘吃煙’。如:這人幾好多好,不吃煙不喝酒?!盵16]可見,在安慶方言中“吃”仍然可以和表示氣體的名詞組合。不過“吃”已經(jīng)不和表液體的名詞組合,即不能說“吃酒”而需要說“喝酒”。安慶方言同樣顯示出向普通話靠攏的趨勢。

        綜上所述,從“吃”組合能力的變化中,可以看出黃梅戲小戲詞匯使用中的安慶方言特色,及其逐漸向普通話靠攏的趨勢。

        黃梅戲小戲的語法中同樣反映出安慶方言的特色。下面我們以“把”字句為例進行分析。

        根據(jù)季艷[17]、劉玉倩[18]的討論,安慶方言中的“把”具有動詞、介詞、量詞和助詞等多種詞性。黃梅戲小戲中的“把”同樣具有上述多種詞性。

        第一,動詞“把”。動詞“把”在黃梅戲小戲中可以表示多種詞匯意義。最常用的有下述兩種。一種相當(dāng)于普通話中的動詞“給”。比較:

        (16)a.你老人家吃得好就把·幾個錢。(《借妻》)

        b.你老人家吃的好就給·幾個錢。(同上)

        另一種則相當(dāng)于普通話中的致使動詞“使、叫、讓”。比較:

        (17)a.倒把·我藍玉蓮不好開言。(《藍橋汲水》)

        b.倒叫·我藍玉蓮不好開言。(同上)

        “把”相當(dāng)于致使動詞時,用法與“使、叫、讓”一致,其后必須帶上表示受事的名詞,如:

        (18)a.倒把·我二八女臉帶紅光。(《羅鳳英撿柴》)

        b.自幼爹娘把·我學(xué)會了藝。(《紡棉花》)

        c.自小我母親把·我包腳,我怕痛,所以我沒有包腳。(《釣蛤蟆》)

        “把”相當(dāng)于普通話中動詞“給”時,用法較為復(fù)雜。這類“把”可以單獨使用,如例(19)所示;“把”后也可以帶上賓語,如例(20)所示。

        (19)a.把·就是大方客,不把·就是滴滴鬼。(《打豬草》)

        b.好好,我把·,我把·。(同上)

        (20)a.肚子餓了,把·兩個我吃吃。(《鬧花燈》)

        b.請大姐把·點水我解口干。(《藍橋汲水》)

        c.一百把·郎做買賣,一百把·郎做盤川。(《剜木瓢》)

        如例(20)所示,“把”的賓語可以是數(shù)量短語(如例(20a))、指物的名詞短語(如例(20b))、指人的名詞短語(如例(20c))。

        動詞“把”還可以像普通話中的動詞“給”一樣①關(guān)于現(xiàn)代漢語口語中動詞后“給”的詞性,學(xué)界還有爭議。這里采用朱德熙的觀點,將其看作動詞。,用于動詞后,形成“動詞+把”結(jié)構(gòu)。比較:

        (21)我沒有好東西送·給·你,這短褂子送·把·你,做做抹布也要得。(《剜木瓢》)

        這類結(jié)構(gòu)在黃梅戲小戲中大量存在,如:

        (22)a.賣紗,賣·把·我嘛。(《二百五過年》)

        b.一一說·把·為夫聽。(《鬧花燈》)

        c.我這褲子脫·把·你穿。(《剜木瓢》)

        d.如今我送點么事給她,把這襪子給·把·她。(《剜木瓢》)

        e.賣與·把·富豪家富豪不要,貧窮人想娶奴并無分毫。(《煙花女自嘆》)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黃梅戲小戲中,“把”可以用在大部分動詞后,卻不能用在動詞“把”后,即不存在“把把”連用的現(xiàn)象。如例(22d)所示,雖然小戲中的動詞“把”相當(dāng)于普通話中的“給”,但小戲中允許“給把”連用。更有意思的是例(22e),“賣”后已經(jīng)有了“與”,而且“與”和“給”為同義詞。但“與”后可以再加上與之同義不同音的“把”,構(gòu)成“與把”連用。

        朱德熙已經(jīng)討論過現(xiàn)代漢語口語中這類“動詞+給”結(jié)構(gòu)。朱德熙指出現(xiàn)代漢語口語中不存在與“賣/買+給+N’+N”平行的“給+給+N’+N”,“這是因為兩個連接出現(xiàn)的‘給’字融合成為一個”[19]。并進一步指出“‘我給他一本書’可以看成是‘我給給他一本書’的緊縮形式?!医o給他一本書’實際上不說,這是因為兩個相連的‘給’融合成為一個了。可是有的方言里有這種說法”[20]。邢福義指出張賢亮的小說《綠化樹》①《綠化樹》講述的西北地區(qū)的生活,作家張賢亮在西北地區(qū)生活多年。其中的例子“給給小郎郎不用”是一句帶有西北方言特色的歌謠。以及烏魯木齊方言中有此用法[21-22]。王東也觀察到“‘給給’連用的現(xiàn)象多集中在西北官話(如甘肅蘭州話、寧夏中寧方言、寧夏黃河湟水沿岸方言)和晉語(內(nèi)蒙古晉語區(qū)、山西文水方言、山西平定方言)中”,屬于中原官話信蚌片的河南羅山方言中也有此用法[23]。不過,王東也注意到河南羅山方言中“給給”連用時有兩種讀音,老派多讀為[kei13t?i54],新派多讀為[kei13t?i54][23]。顯然,不論新派還是老派都將兩個連用的“給”讀為不同語音。這恰好說明讀音不同是“給給”共用的前提。換句話說,連用的兩個漢字語音融合的條件是二者必須語音相同。黃梅戲中不存在“把把”連用同樣驗證了這一點。

        另外,黃梅戲中同義不同音的“給把”連用現(xiàn)象其實是安慶方言發(fā)展過程中的產(chǎn)物。由于安慶“位于吳越方言、楚方言、贛方言、湘方言、北方方言等中國幾大方言區(qū)的交匯處”,安慶方言“受到了多種方言的影響和滋養(yǎng)”[12]517。受北方方言的影響,安慶方言中引入動詞“給”,進入“把”“給”混用期,此階段“把”與“給”能夠替換使用。該發(fā)展階段在黃梅戲小戲中的反映就是在同一個劇目中“把”與“給”的交替使用,如例(16)所示。這就造成黃梅戲小戲中既存在“動詞+給”結(jié)構(gòu),也存在“動詞+把”結(jié)構(gòu)。當(dāng)選擇“動詞+把”結(jié)構(gòu),而主要動詞為“給”時,“給”“把”不同音,不會發(fā)生語音融合,于是形成了“給把”連用現(xiàn)象。

        第二,量詞“把”。當(dāng)“把”做量詞時,既可以是名量詞,如例(23)所示;也可以是動量詞,如例(24)所示。如:

        (23)a.坐在兩把·椅上。(《鬧花燈》)

        b.隨手撒把·沙。(《打豬草》)

        c.我抓了一把·糟吃著。(《打豆腐》)

        d.我這個人大概后來是還有點把··功名。(《瞧相》)

        (24)a.助我一把·水桶上肩。(《藍橋汲水》)

        b.王小六,你也來擲一把·。(《打豆腐》)

        第三,介詞“把”。當(dāng)“把”做介詞時,一般用于動詞前。如:

        (25)a.我把·你好有一比。(《鬧花燈》)

        b.就把·豬菜尋。(《打豬草》)

        c.同年嫂嫂真有情有義,把·我看得很不輕。(《剜木瓢》)

        d.我把·你稱給撇掉。(《紡棉花》)

        e.你把·拳打給我看看,我能破得開。(《打豆腐》)

        (26)a.大嫂子,把·手接著。(《紡棉花》)b.沒有,把·紗子抵嘛。(同上)

        (27)a.我賣著錢來家,你把·我買個紅燈籠,大爆竹噢。(《二百五過年》)

        b.你賣著錢來家,我都給·你買。(同上)

        (28)我家兄弟把·我家里走。(《苦媳婦自嘆》)

        例(25)中的“把”相當(dāng)于普通話中的介詞“把”,表示處置;例(26)中的“把”相當(dāng)于普通話中的介詞“用”;例(27)中的“把”相當(dāng)于普通話中的介詞“給”;例(28)中的“把”相當(dāng)于普通話中的介詞“往”。

        第四,助詞“把”?!鞍选弊鲋~時,一般附著在數(shù)詞或者量詞后,表示“有零頭”[24]。如:

        (29)a.把雞殺上百把·兩百只。(《借妻》)

        b.你怎么曉得我的雞斤把·半,半把·斤啥?(《罵雞》)

        c.說句把·閑言語也是有之。(《胡延昌辭店》)

        從“把”字的用法中,我們已經(jīng)看到動詞“把”逐漸替換為“給”的發(fā)展趨勢。同樣反映出黃梅戲小戲語言向普通話靠攏的趨勢。

        綜上所述,黃梅戲小戲中的語音、詞匯、語法都反映出安慶方言的特色,可以看作是方言的活化石。崔軍民等學(xué)者已經(jīng)指出“語言與其所處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構(gòu)成生態(tài)語言系統(tǒng),生態(tài)語言系統(tǒng)與其他系統(tǒng)一樣處于動態(tài)平衡之中”[25]。黃梅戲小戲中的語言從安慶方言向普通話發(fā)展的趨勢,其實是方言和普通話在競爭中相互影響并最終達到新的語言生態(tài)平衡的過程。而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載體,“作為文化載體的這些語言同樣是人類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的消亡對于人類文明所造成的損失,是對文化領(lǐng)域內(nèi)‘生態(tài)平衡’的破壞,無異于一場生態(tài)災(zāi)難或珍稀生物物種消亡所造成的損失”[26]。因此,研究黃梅戲小戲的語言及其演變,對于保護語言文化生態(tài)平衡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四、結(jié) 論

        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guān)系一直是學(xué)界探討的重要議題。王蒙的散文《我的另一個舌頭》中說:“一種語言并不僅僅是一種工具,而是一種文化,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群,是一種生活的韻味,是一種奇妙的風(fēng)光,是自然風(fēng)光也是人文景觀”[27],實際上就道出了語言和文化之間的關(guān)系。

        戲曲語言和文化之間同樣關(guān)系密切。第一,地方戲曲語言是民俗文化的產(chǎn)物。從黃梅戲小戲中可以看到,戲曲語言與安慶地區(qū)的風(fēng)土人情息息相關(guān)。如黃梅戲中的歇后語就是安慶地區(qū)生活民俗的體現(xiàn)。第二,戲曲語言是民俗文化的載體。黃梅戲小戲中記載著安慶地區(qū)的婚嫁、飲食等風(fēng)俗,甚至還保留著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三月三”風(fēng)俗,因此,可以從小戲的語言中發(fā)掘民間的風(fēng)尚習(xí)俗。第三,戲曲語言是方言的活化石。黃梅戲小戲語言中的語音、詞匯、語法三要素都體現(xiàn)出安慶方言的特色,同時反映了安慶方言向普通話靠攏的發(fā)展趨勢。

        總之,從黃梅戲小戲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戲曲語言和文化之間關(guān)系密切,一方面民俗文化影響著戲曲的語言,另一方面戲曲語言中也反映著民俗文化。這也反映出黃梅戲小戲既是安慶地區(qū)民俗文化研究的重要資料,也是安慶方言研究的重要資料。

        猜你喜歡
        戲曲語言
        戲曲的“形變”——“陌生化”表演凸顯戲曲寫意性
        戲曲從哪里來
        戲曲其實真的挺帥的
        語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用一生詮釋對戲曲的愛
        海峽姐妹(2018年9期)2018-10-17 01:42:44
        讓語言描寫搖曳多姿
        論戲曲批評的“非戲曲化”傾向
        戲曲研究(2017年3期)2018-01-23 02:50:39
        多向度交往對語言磨蝕的補正之道
        累積動態(tài)分析下的同聲傳譯語言壓縮
        戲曲的發(fā)生學(xué)述見
        人民音樂(2016年1期)2016-11-07 10:02:41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高清在线| 中文字幕无码日韩欧毛| 2022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永久精品日韩成人av| 亚洲av无码成h在线观看|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 国产a级网站| 免费看男女啪啪的视频网站| 日韩精品人妻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片| 青青草一级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麻豆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www| 欧美激情五月| 国产一区亚洲一区二区| 日本国产亚洲一区二区|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网站动态图| 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 人妻熟女中文字幕av| 极品粉嫩嫩模大尺度无码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www.日本一区| 丁香婷婷六月综合缴清| av无码av天天av天天爽|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16| 久久高潮少妇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日韩经典中文字幕| 亚洲av天天做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四虎| 亚洲天堂av路线一免费观看| 一本久道综合色婷婷五月|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忘忧草18| 国产精品无码mv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av在线| 中文字幕人妻中文| 青春草国产视频| 综合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五月四房播播|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成人| 国产在线拍91揄自揄视精品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