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雯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44
高校觀演建筑作為承擔藝術教育的物質空間,在文化傳播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社會意義。藝術教育作為幼兒師范學校中重要的教學內容,為校園空間的設計及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適應高校藝術傳播、藝術教育和教學的需求,基于使用目標準確進行決策定位,嚴格把控建設標準,建造符合幼兒師范學校使用標準及空間特性的演藝中心建筑是實踐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武安市高等教育園區(qū)位于武安市南部新區(qū),建筑用地面積93.33m2,是武安南部新城重點打造的區(qū)域;園區(qū)內部的東側為武安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校區(qū)建成后約有學生5000人,擁有洺湖和城市道路多重優(yōu)勢,使園區(qū)與城市融為一體,成為武安新城重要的人文景觀。(如圖1左所示)
演藝中心位于武安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西側,東臨藝術實訓樓,西側為學校外環(huán)路。建筑需要容納500人的多功能演藝場所,琴房266間及回課教室、辦公室等。滿足學校日常排練、教學、文藝演出等各種功能。建設用地呈東西窄南北長的條形,西側延學校外部道路構成弧形的用地線條。道路西側為洺湖支流水道,有微弱的景觀優(yōu)勢。在校園的西端,演藝中心作為學校教學區(qū)的收尾,提升了教學區(qū)的藝術層次,但與此同時,相對局促的用地,復合的功能,建筑面積的控制對建筑設計提出了苛刻的要求[1]。(如圖1右所示)
圖1 用地區(qū)位
推敲后的建筑總體布局順應場地形狀,將演播廳和琴房并置在基地南北兩側,并在場地中部圍合出公共空間。在用地西側引入弧形大臺階,連接了演播廳、琴房樓兩部分,并承接了西側校園外的河面景觀,靈活地將建筑形式、使用功能、校園景觀融為一體,營造出豐富的室外交流與觀景空間。建筑主體結合西側大臺階,將琴房樓部分層層退臺,利用室外樓梯將屋頂平臺與地面連通,極大地擴展了琴房樓的功能內涵。
哥德看見法國斯特拉斯堡大教堂贊嘆:“建筑是凝固的音樂[2]”。建筑與音樂一樣,都是觀者(聽者)通過歷時性的體驗而產生共鳴的藝術。這種歷時性體驗可能來自日光的運轉,可能來自步行的路徑,也可能來自風、水面、樹影、鋼琴聲等等。這些動態(tài)的片刻襯托出建筑的永恒性,從而體現(xiàn)出建筑靜默的美。如何運用建筑對場地周圍環(huán)境進行回應,是首先需要創(chuàng)造的場所氛圍。從外飾面材料上,優(yōu)先選用清水混凝土以及局部玻璃幕墻,其簡潔而富有變化的造型傳達了??茖W校求真淳樸、含蓄典雅的風格。(如圖2所示)
圖2 演藝中心東側透視圖
走近演播廳部分的觀眾主入口,拾階而上,首先進入空間集約而高聳的前廳。為了更有利于觀眾廳內部自然通風并滿足總面積的限制,前廳僅設置于建筑西側,整體呈L型。觀眾廳其余疏散口直通室外。前廳聯(lián)系一二層觀眾廳入口與西側大臺階,并設置室內寬大階梯供臨時講學與休閑使用。(如圖3所示)
圖3
演播廳室內采用傳統(tǒng)的鏡框式舞臺,演播廳臺口14m×9m,主舞臺進深12m,可以滿足學校小型歌舞劇表演需要。觀眾廳采用梯形平面,室內側墻與頂棚采用統(tǒng)一的建筑語言,利用不同角度重復折疊的木吸聲板,既優(yōu)化了室內建聲設計,又營造出身處教堂般的崇高感。建筑外部形態(tài)是室內空間的外在表現(xiàn)。演藝中心觀眾廳室內頂棚中部高起的屋脊,與建筑外部屋脊重合,達到建筑內部空間與外部形態(tài)的高度統(tǒng)一。演播廳的多面坡屋頂也降低了建筑的體量感,使其與琴房樓的建筑體量相和諧。(如圖4左所示)
圖4
266間琴房如何在建筑中有序的展開,在控制總建筑面積的前提下使絕大多數琴房具有自然采光通風,是琴房樓部分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音樂的韻律與留白給了設計較多的啟示。建筑實體與院落的交疊給了空間以喘息的機會,如交叉的手指一般互相扶持,從而體現(xiàn)出了空間的韻律感與節(jié)奏感。四排琴房樓如同琴弦般長短不一,聲色不同,充滿了親切感與藝術性。(如圖4右所示)
在解決好平面排布問題之后,在垂直方向上,建筑如何回應場地輪廓及東側河道景觀,是另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宋代的郭熙論山水畫,說“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3]”??尚?、可望、可游、可居,這也是園林藝術的基本思想。建筑作為校園內外、自然與人文之間的過渡空間,可否利用建筑外部空間起到互相因借,起承轉合的作用,是首要的設計回應。通過借鑒古代造園手法,從場所上營造輕松且具有互動性的對話空間,通過層層退臺與室外樓梯的設計,將建筑與場地的關系拉近,人與周邊景觀的關系拉近,讓獨人練琴與多人交往在同一棟建筑內共存,使建筑與校園內外的景致聯(lián)系在一起。整座建筑于場地西側河邊看來平和而有序,近觀則提供了豐富的外部游覽路徑,設計恰當地呼應了場地條件,給校園帶來了些許優(yōu)雅與藝術氣息。
演藝中心舞臺體積約為6200m3,觀眾廳體積約為4800m3,滿座510座,功能主要作為演出、報告、會議等多功能使用。室內建聲設計混響時間取值參考了歌劇、舞劇劇場,取值為1.3-1.5s(如圖5所示)。設計綜合考慮自然排煙,室內視覺效果等,觀眾廳側墻的迎聲面、背聲面后墻面等采用不同的聲學處理,以滿足劇場的使用需求。舞臺機械設備參照小型劇場采用局部明裝設計,利用舞臺裝置簡化上下場空間,構成親切多變的觀演氛圍[4]。
圖5 聲學設計模型
由于廳堂頂棚需要與屋面造型有機結合,無法將排煙與新風系統(tǒng)機房置于演播廳上方。如何利用好地下空間,解決排煙與新風問題是方案深化中需要著重考慮的。觀眾廳部分采用座椅送風系統(tǒng),于座椅下方設置空調機房送風,并處理好地下設備機房與地下暖溝之間的保溫及防水問題。舞臺、前廳部分的機房也避開利用頂棚區(qū)域,而是與演出后臺區(qū)域合并設置。在排煙系統(tǒng)的選用上,盡量利用自然排煙,減少機房面積。演藝中心部分的舞臺、觀眾廳、前廳均采用了自然排煙,自然排煙窗設置在廳堂頂部及外墻。利用室內裝修做法解決排煙窗的遮光問題,并預留排煙窗所需排煙面積大小的裝修縫隙,保證了室內自然排煙的效果[5]。
武安演藝中心從設計創(chuàng)意到落地成型,離不開各專業(yè)技術人員與施工團隊的通力協(xié)作。設計要求中對面積、使用功能的限制反而促使方案跳脫成熟的觀演建筑模式,創(chuàng)造了相對高效的符合幼兒師范學校使用習慣與要求的觀演空間。設計始終保持以人為本,才能突破經驗,超越現(xiàn)實,走向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