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方孝孺殉道620周年之際"/>
李金坤
(江蘇大學(xué) 文學(xué)院,江蘇 鎮(zhèn)江 212013)
姓名字號,是一個人的家族血脈、思想修養(yǎng)、文化氣象、精神品格的具體表征與折射,故而,人們對之都是鄭重其事、絕不隨意的。常言道:字如其人,文如其人,畫如其人。而一個人的名、字、號,則同樣是“如其人”的。“應(yīng)當(dāng)說,名實相符是大多數(shù)人的追求。據(jù)《明季北略》云,闖王李自成是米脂人,原名鴻基。少時孔武有力,好習(xí)刀棒騎射,自謂大丈夫當(dāng)自成自力,橫行天下,故改名曰自成。他的名和實是相符的?!盵1]明朝遭受“株連十族”慘絕人寰凌遲酷刑的大臣、學(xué)者、文學(xué)家、散文家、思想家方孝孺,更是名與實相符的典型人物。讀懂、了解、弄通了方孝孺的姓名字號,其精神品格便一目了然,令人油然而生崇敬、欽仰之情焉。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曾以“遜志”名其書齋。因其故里舊屬緱城里,故稱“緱城先生”,又因在漢中府任教授時,蜀獻王賜名其讀書處為“正學(xué)”,亦稱“正學(xué)先生”,浙江臺州府寧??h人。后因拒絕為發(fā)動“靖難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擬即位詔書,方孝孺被凌遲于南京聚寶門外,時年46歲。后來,南明弘光帝時追謚號為“文正”。今年是方孝孺于南京殉道620周年紀念日,鑒此,本文擬就方孝孺之姓、名、字、號等作一較為全面而系統(tǒng)的探論,以窺其精神品格之一斑。
其一,方孝孺姓名之意蘊——正直仁孝誓報國。先看“方”之姓。方氏,漢族姓氏。方姓,在新百家姓中排第67位,舊百家姓中排名第56位。出自方雷氏,至今已有近4700年的歷史。黃帝伐蚩尤時,雷因功被封于方山(今為河南省禹州市),稱方雷氏,子孫以地為氏。周宣王時,方氏的始祖方雷的63世孫方叔先后奉命征伐淮夷,擊退北方少數(shù)民族獫狁的侵擾,又率兵車三千討伐不聽號令的楚國,平定過荊蠻的叛亂,為周室的中興立下了大功?!对娊?jīng)·小雅·采芑》云:“顯允方叔,征伐獫狁,蠻荊來威?!编嵭{云:“方叔先與吉甫征伐獫狁,今特往伐蠻荊,皆使來服於宣王之威,美其功之多也?!焙笕怂於嘁浴巴》绞濉钡墓зR用語,希望對方有如方叔的崇高的名望與聲譽。因此,后世不少方姓宗譜即采用了“周大夫方叔之后”之說。方孝孺之姓亦屬周大夫方叔之脈承。方者,端也,正也。正直剛貞、心正志宏的端莊品格,為國立功、以德服人的家國情懷,這些無疑是對方姓意蘊的最佳詮釋。
次看“孝孺”之名。孝,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核心思想之一,歷來為人們所高度重視?!啊ⅰ幕亲罹咧袊厣膫鹘y(tǒng)文化,是中國社會長期穩(wěn)定的黏合劑,中華文明的深層底蘊,也是東方文明的突出標(biāo)識。它是維系中華民族團結(jié)穩(wěn)定的文化紐帶,對中華文明的長期賡續(xù)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盵2]8孔子的學(xué)生曾子還專門撰著了一部百世流芳的經(jīng)典著作《孝經(jīng)》,成為后世人們積善行孝、報恩家國的行為指南與不二法門。所謂“百善孝為首”,正是體現(xiàn)了孝道的必要性、重要性及永恒性的無可替代的思想價值與社會意義。方孝孺姓名中的“孝”字,由其行事經(jīng)歷觀之,主要包含以下三個方面的內(nèi)涵。
一是承傳父志,好學(xué)上進。其父方克勤5歲能讀書,10歲即能將“五經(jīng)”爛熟于心,長成之后,讀書益勤,涉及面亦更廣。如此苦讀好學(xué)的良好家風(fēng),自然使得年幼的方孝孺耳濡目染、潛移默化,自覺傳承著方家好學(xué)上進的良好家風(fēng)。孝孺虛3歲時,即能識數(shù),虛5歲時即能讀書作詩,虛6歲時即能作出用語老到而識見高遠的《題山水隱者》七絕。詩云:“棟宇參差逼翠微,路通猶恐世人知。等閑識得東風(fēng)面,臥看白云初起時?!毙⑷嬗讜r讀書時,“見典冊所載圣賢名字,或良將相形貌,輒默記,欣然有愿慕之志”[3]。9歲時,孝孺已能將“五經(jīng)”全部背誦,日積月累,讀書甚廣。而所作文則雄邁醇厚,下筆千言,鄉(xiāng)人有“小韓子”(小韓愈)之稱。孝孺承傳其父好學(xué)家風(fēng),無疑也是孝道的真切體現(xiàn)。
二是感念恩師,不負厚望。孝孺拜致仕回浦江家鄉(xiāng)的68虛歲宋濂為師。宋濂博學(xué)鴻才,氣質(zhì)豪曠,秉性剛正,元朝廷征其出任翰林院編修,固辭不受,帶領(lǐng)弟子入龍山潛心著書立說。其文集為劉基推為當(dāng)今文章第一。朱元璋甚重其才,明朝建立后,宋濂即任《元史》總修,歷官至翰林學(xué)士承旨,知制誥,名重一時,威揚八方。朱元璋曾評價說:“事朕十九年口無毀言,身無飾行,寵辱不驚,始終若一,抑可謂賢矣。”(《罪惟錄》列傳卷八《啟運諸臣列傳》中《宋濂》)對孝孺而言,他能夠拜學(xué)于如此鼎鼎大名的老師,委實是三生有幸的美事。因此,在浦江太史門4個寒暑,他如饑似渴,如魚得水,廢寢忘食,盡心問學(xué),焚膏繼晷,情高萬丈。故而文章日佳,見識日精。據(jù)說有一次明太祖令宋濂作《靈芝甘露頌》,并賜酒,宋濂不勝杯杓,結(jié)果大醉,忘記了作頌大事。這還了得,違背皇旨,必死無疑。宋濂驚恐萬狀,惶惶不可終日。誰知孝孺已替老師寫好了。師命無礙,皆大歡喜。平素,宋濂非常喜歡孝孺這位得意門生,將他喻之為百鳥之鳳凰。師生情深,難以言表。后來,當(dāng)孝孺聽聞恩師宋濂因胡惟庸案在遭全家發(fā)配途中自縊而亡的噩耗時,肝腸寸斷,慟哭淚飛。在祭文中,他以萬分悲憤與沉痛的心情,抒發(fā)了對專制政權(quán)的憤懣與不滿之意緒,為恩師大鳴冤屈。其云:“公之量可以包天下,而天下不能容公一身;公之識可以鑒一世,而舉世不能知公之為人。道可以陶冶造化而不獲終于正寢,德可以涵濡萬物而不獲益其后昆!”(《遜志齋集》卷二○《祭太史公八首》之四)從這段義憤填膺的慷慨陳詞中,我們不難感受到孝孺對恩師的刻骨銘心的崇仰與欽敬之情。感恩師德,恒念師情,亦是孝的一種行為與美德。
三是誓死忠君,以身殉道。如果說承繼父志、感念師恩是孝心的直接體現(xiàn)的話,那么誓死忠君則是孝心的最高境界?!靶⒌牧x務(wù)方都是‘子民’——在家為子女,在國為‘子民’‘臣子’,在家國同構(gòu)的傳統(tǒng)社會政治體制中,尊長、忠君與孝老是一致的,所以,以孝修身、以孝齊家、以孝治國、以孝平天下不僅不矛盾,而且是步步遞進的,孝無逃于天地間。”[2]4方孝孺正是一位將孝父德報師恩的孝道自然擴大到忠于國君層面的忠孝和諧統(tǒng)一的完美踐行者。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逝,惠帝即位后,即遵照太祖遺訓(xùn),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后讓他出任翰林侍講及翰林學(xué)士。燕王朱棣誓師“靖難”,揮軍南下京師?;莸垡嗯杀狈?當(dāng)時討伐燕王的詔書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進京后,文武百官多見風(fēng)轉(zhuǎn)舵,投降燕王。方孝孺拒不投降,結(jié)果被捕下獄。當(dāng)初,朱棣率軍從北平出發(fā)時,朱棣最主要的謀士僧道衍(俗名姚廣孝)把方孝孺托付給朱棣云:“方孝孺者,素有學(xué)行,武成之日,必不降附,請勿殺之。殺之則天下讀書種子絕矣!”(谷應(yīng)泰《明史紀事本末》卷一八《壬午殉難》)朱棣點頭應(yīng)承。燕師進入京城,燕王4次派人召方孝孺,可他堅決不從,逼他去見,他則干脆穿上喪服而去,晝夜號哭,如喪考妣。朱棣想要方孝孺起草即位詔書。方孝孺被召至朝廷,仍然身著喪服,慟哭不止。當(dāng)朱棣示意左右侍者授予方孝孺文房四寶,并告之曰:“詔天下,非先生草不可?!毙⑷鎰t大批數(shù)字:“燕賊篡位?!彼鞌S筆于地,邊哭邊罵道:“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敝扉μ岣呱らT吼道:“汝安能遽死。即死,獨不顧九族乎?”孝孺回敬道:“便十族奈我何!”(谷應(yīng)泰《明史紀事本末》卷一八《壬午殉難》)朱棣勃然暴怒,命衛(wèi)士將孝孺的嘴割裂至兩耳,孝孺掙扎著猶將鮮血飛濺到御座之上,罵聲喃喃不絕。建文四年六月二十五日(1402年7月25日),方孝孺慷慨赴死,作《絕命詞》云:“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三綱易位兮四維不俢。骨肉相殘兮至親為仇,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猷。忠臣發(fā)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嗚呼哀哉庶不我尤?!庇忠婇苑驍y斧砍松,孝孺又口占七律一首:“樵夫攜斧入山巔,斫倒蒼龍撼九天。老骨劈開鱗剝落,赤心剖出血腥鮮。精魂化作三更火,正氣翻成半壁煙。只恐鶴歸無立處,長空依舊月娟娟?!币淮笕宓摹俺讨鞆?fù)出”的“讀書種子”方孝孺在聚寶門(今南京中華門)就這樣極其悲慘地結(jié)束了短暫的一生,時年46歲。就在方孝孺遭戮的次日,其先人墓全部被掘開焚尸滅跡。凡與孝孺關(guān)聯(lián)的九族,皆受刑于聚寶門外,共殘殺7日才畢。行刑之際,慟哭之聲遍地,觀者無不為之潸然淚下。連同誅殺的門生朋友,共計十族873人,開中國歷史上殘酷株連之最。可是,對于他的慘死,卻未能得到大多數(shù)人的公正評論。許多人都認為方孝孺的行為乃是“愚忠”的表現(xiàn),有的還批評他言辭過激才導(dǎo)致誅滅十族,又說他不識時務(wù)、死讀書所致,是“腐儒”“書呆子”。如今更有人指責(zé)“方孝儒是沒有心肝、極端自私地漠視他人生命的十足的自私之人”,“是冷血、泯滅人性之人”。當(dāng)代眾多思想史、文學(xué)史、學(xué)術(shù)史著作等也對此人避而不談。其實,這些都是偏頗一面之詞,不切合孝孺的思想實際與道義境界。
當(dāng)然,也有主持正義、甚中肯綮的公道評價者。如黃宗羲在《明儒學(xué)案》的《師說》一文中對方孝孺的殉難作了充分的辯解,嚴正指出:“以九死成就一個是,完天下萬世之責(zé)。其扶持世教,信乎不愧千秋正學(xué)者也。”黃宗羲所言之“是”與“責(zé)”二字,指的是“扶持世教”的政治主張和不與謀王篡位亂臣賊子同流合污的擔(dān)當(dāng)與責(zé)任。用今語論之,就是出于信仰與主張。據(jù)《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記載,胡適對方孝孺之死的評價亦甚為中肯公允。他說:“方正學(xué)就是方孝孺,是明初一個了不起的人。有人常說中國很少殉道的人,或說為了信仰殺身殉道的很少;但仔細想想,這是不正確的。我們的圣人孔夫子在二千五百年前,就提倡有殺身以成仁,毋求生以害仁,這是我們的傳統(tǒng)。在中國歷史上有獨立的思想、獨立的人格而殉道的人不少。方孝孺就是為主張、為信仰、為他的思想而殺身成仁的一個人?!毖灾忚?令人信服。趙映林先生對方孝孺之死的看法亦頗為圓融而切實公正。他指出:“方孝孺之以死抗?fàn)幎磺?除……君臣思想契合,猶如榫卯投合,以及報答建文帝的知遇之恩外,更為重要的深厚思想基礎(chǔ)乃是他秉承儒家的一貫道統(tǒng),恪守儒家‘正統(tǒng)’觀念,注重理氣修養(yǎng),承襲固有文化傳統(tǒng)。理學(xué)強調(diào)的君臣大義,是孝孺矢志不渝的追求,‘事莫重于綱常,忠莫大于報主’,決定了孝孺為維護傳統(tǒng)文化精神而愿為之殉道,殺身成仁?!盵4]由中國君臣關(guān)系史角度觀之,歷代大臣們于改朝換代之際,一般都是秉承忠于本朝君主而不愿委身新朝君王的正統(tǒng)觀念的。以忠于本朝君王為榮,以委身新政君王為恥,所謂“好臣不事二君”“好女不嫁二男”是也。因此,乾隆皇帝在清史編寫中對那些侍奉過二君的臣子們,則專列《貳臣傳》,忠奸榮辱,涇渭分明。其宗旨就是告誡當(dāng)朝官員們,要忠于本朝,決不能做新朝之官。方孝孺之所以甘愿遭受如此殘酷的死亡悲劇,甚至于付出誅滅十族、殺戮873人的巨大代價,其關(guān)鍵就在于堅守正義道統(tǒng)與主張信仰,恪守愛國詩人屈原以來所形成的忠君報國、守正感恩之優(yōu)秀道統(tǒng),以彰顯士人君子的可貴精神與人格魅力。
孝孺之“孝”意內(nèi)蘊,以上所論三點,已基本包舉無遺。至于孝孺之“孺”意內(nèi)蘊,依然豐厚而誘人。孺,本意指小孩子,尤指幼兒。又當(dāng)親屬講。作形容詞,則可釋為幼稚、年少、親睦。也可當(dāng)動詞講,通“乳”,作生育講。若再延伸闡釋,孺即孺子牛也。孺子牛出自《左傳·哀公六年》所載一個典故,原意是表示父母對子女的過分疼愛。后來現(xiàn)代偉大文學(xué)家魯迅《自嘲》“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名句一出,便使孺子牛精神得以升華,人們用孺子牛來比喻心甘情愿為人民大眾服務(wù),無私奉獻的人。以孺子牛精神來衡量方孝孺忠君愛國、甘愿奉獻的無私行為,實在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其二,方孝孺字“希直”“希古”之寓意:崇尚剛直慕古賢。
這里的兩個“希”,都是指仰慕、希望的意思。因此,“希直”“希古”之字,則表達了孝孺崇尚剛直堅貞的品格,仰慕古代先賢的心志。燕王朱棣進京后曾4次派人召孝孺,他堅持不從,在強大威逼下,他即穿一身孝服去見,且晝夜號哭。朱棣要他草擬詔書,他仍然身著孝服,慟哭不止。直至面臨誅滅十族之極酷之時,孝孺毅然絕不草擬詔書。其“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剛直堅貞意志、忠于當(dāng)朝國君、絕不做貳臣的正直氣骨,正可謂“驚天地、泣鬼神”!孝孺一身尚古好學(xué),崇尚圣賢,以為立身行事之楷模。他回顧自己童年勤奮苦學(xué)的經(jīng)歷時說過:“自少唯嗜讀書,年十余歲,輒日坐一室,不出門戶,當(dāng)理趣會心,神融意暢,雖戶外鐘鼓鳴而風(fēng)雨作,不復(fù)覺也?!彼J為:“(唯有)圣賢之學(xué),可以自立,外至者不足為吾輕重也,遂有慕乎道德之心?!?《遜志齋集》卷一一《答俞子嚴二首》之二)及稍長,便以“伊尹、周公自望,以輔明王,樹勛業(yè)自期,視管、蕭以下蔑如也”(《遜志齋集》卷一五《茹茶齋記》)。堅信:“周公、孔子與吾同也,可取而師也。顏子、孟子與吾同也,可取而友也?!?《遜志齋集》卷一七《茹茶齋記》)孝孺以圣賢為師為友,正是其“希直”“希古”之字的最真最佳注腳。
其三,孝孺“遜志”之號之內(nèi)蘊:謙虛謹慎情志高。孝孺一貫勤奮好學(xué),謙虛上進,曾以“遜志”作為自己的書齋名,激勵鞭策,自立自強。正如其幼年作《言箴》所云:“發(fā)乎口,為臧為否;加乎人,為喜為嗔;用乎世,為成為敗;傳乎書,為賢為愚。嗚呼,其發(fā)也可不慎乎?”(《遜志齋集》卷一《幼儀雜箴》之九)這段話強調(diào)了“三思而后行”的“慎于言”(《論語·學(xué)而》)的重要性,繼而強調(diào)了謹慎行事美德之重要性?!断憽吩?“燕安溺人,甚于洪波。身溺可濟,心溺奈何?”又如《門銘》云:“非禮之事勿行,非義之貨勿入?!薄岸Y儀所出是為清門,悖傲所出是為禍門,貨財所出是為幸門,仁(圣)所出是為德門?!?《遜志齋集》卷一《雜銘》)以上所列諸條關(guān)于謹慎為人、智慧處世的名言警句,竟然出自一個小小少年之口,實在讓人驚嘆孝孺修身養(yǎng)性、韜光養(yǎng)晦的超凡脫俗的思想水平與精神境界?!笆朗露疵鹘詫W(xué)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紅樓夢》寧府上房對聯(lián))幼年時的孝孺身懷謙遜好學(xué)的美德、慎言謹行的品性,早已臻至學(xué)問洞明、文章練達的進退自如、從容淡定的人生理想境界。何以至此,遜志好學(xué)、虛懷若谷者也。
其四,稱譽孝孺兩“先生”之韻味:博學(xué)厚德為治國。孝孺故里舊屬緱城里,故稱“緱城先生”。又因在漢中府任教授時,蜀獻王賜名其讀書處為“正學(xué)”,亦稱“正學(xué)先生”。先生,一般是對文人雅士讀書或教書者的一種雅稱、美稱或尊稱。緱城先生,是孝孺故鄉(xiāng)對這位勤奮好學(xué)、聰慧超凡優(yōu)秀少年的美稱。換言之,即是勤學(xué)上進的楷模與典范。正學(xué)先生,是人們對其端莊儒雅性格與正派切用學(xué)問之教書人的贊譽。而緱城先生與正學(xué)先生兩個稱呼,合而論之,就是勤讀苦學(xué),報效國家,做一個切實有用、雅正誠實的棟梁之材。所謂“讀書種子”,正是緱城先生與正學(xué)先生兩稱呼的形象比喻。孝孺這種讀書勤苦、學(xué)品端正的可貴精神與美德,在今天仍然具有積極的激勵、批判、鼓舞與鞭策作用。
其五,孝孺謚號“文正”之美意:才茂品正百世芳。孝孺“文正”之謚號,乃南明弘光帝時所追賜。謚號是對一個人生平事跡的最簡潔、最準確、最權(quán)威的概括。謚號很多,如“文忠”“文襄”“文恭”“文成”等,而“文正”謚號規(guī)格則是最高。根據(jù)《逸周書·謚法解》載:“經(jīng)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勤學(xué)好問曰文;博聞多見曰文;忠信接禮曰文;……敬直慈惠曰文;與賢同升曰文;紹修圣緒曰文;聲教四訖曰文。”關(guān)于“正”則云:“……清白守潔曰正;圖國忘死曰正;內(nèi)外無懷曰正;直道不撓曰正;靖恭其位曰正;……淑慎持躬曰正;端型式化曰正;心無偏曲曰正;守道不移曰正。”可見,“文正”謚號,庶幾接近完美矣。從北宋始,“文正”謚號之地位正式被提高。這是司馬光首先提出:“文正是謚之極美,無以復(fù)加?!憋@然,“文正”謚號成為對于人臣最高之評價的褒詞了。方孝孺的“文正”謚號,明朝僅有5人獲得。而中國歷史上獲得“文正”謚號者,也僅30余人??梢赃@樣說,方孝孺受賜“文正”謚號,是對他學(xué)品與人品俱佳的最高評價。這對方孝孺而言,是何等不易,何等自豪,何等榮耀,何等偉大!孝孺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被譽為“讀書種子”的大儒。談到方孝孺,古往今來的志士仁人都會欷歔不已、感慨萬端而心情沉重,惟有“讀書種子”這一美譽,為人們所喜聞樂見、津津樂道。書籍乃人類進步階梯,知識可改變?nèi)松\。不論滄海桑田,朝代更迭,讀書求知永遠是人間真理、生活指南、幸福燈塔。
以上就方孝孺的姓名、字、號、稱譽等詞語符號,結(jié)合其生平事跡進行探究闡析,從中可以窺見一代大儒、名臣的非凡精神與可貴品質(zhì)。其剛正不阿的意志、忠君報恩的孝心、威武不屈的氣概、視死如歸的淡定、勤奮好學(xué)的品行、崇尚圣賢的美德、德才雙美的形象等,無一不是留給后人的一筆豐厚的精神財富,我們從中汲取思想元素、精神營養(yǎng),以為滋養(yǎng)靈魂,砥礪意志,豐富精神,提高境界,家國富情懷,鐵肩擔(dān)道義,為振興中華、繁榮祖國做出自己應(yīng)有的貢獻!
方孝孺誅滅十族之后,方孝孺在寧海臥(躍)龍山下的幼子方中憲,則被魏澤、余學(xué)夔、俞允、任勉等忠肝義膽的俠義之士冒死保護起來,使得方氏一族的血脈在極其險惡的環(huán)境下得以延續(xù)并發(fā)揚光大。方中憲從寧海逃脫后,為了躲避朝廷的殘酷追殺,遂改方姓為余姓,改中憲為德宗,成為新姓名余德宗,生活在華亭白沙鄉(xiāng)。德宗生三子:友直、友諒皆俞氏出,后繼娶許氏生友竹。今友直、友諒、友竹(俗稱“三友”)子孫繁衍約二百余丁,散居華亭之十四保白沙鄉(xiāng)、金匯塘二處。后“三友”子孫繼用余姓開枝散葉。友直后七世余廣(環(huán)),字文博,被推舉為郡里學(xué)生在學(xué)宮學(xué)習(xí)。1514年,余廣攜子余采從金匯塘白沙里遷居大鳧涇建兩宅(南北方家宅),因避難遷居至松江泖港。后轉(zhuǎn)輾再復(fù)遷居大鳧涇老宅。余廣生子三:長采(南村),次果,幼塾(北村),為孝孺八世孫。正德九年(1514年),余廣(環(huán))時年31歲,攜子余采從泖港復(fù)遷至航頭大鳧涇,先建居南方家宅,后建北宅,為航頭始遷祖。余采,字元亮,號竹臞,生兩子兩女:長子道東(早卒),次道南;兩女,長女婿是通許知縣唐志范,次女婿是石阡太守陸郯;孫子一個是繼儒。余采弟塾子有光。傳忠震,忠技、忠奕,為孝孺十世孫。雖經(jīng)艱辛和曲折,但航頭方氏一族詩書傳家,后繼有人。更在此處代代相傳,經(jīng)歷了明清兩朝后延續(xù)至今?,F(xiàn)有航頭支脈及其散居南匯地區(qū)人員約2 000余人。值得慶賀的是,方孝孺25世孫、上海浦東新區(qū)航頭鎮(zhèn)著名企業(yè)家方慶平先生,以舉家之力集巨資在航頭鎮(zhèn)豐橋村建立方孝孺紀念館,總面積1 400平方米。主要展現(xiàn)方孝孺一生勤奮好學(xué)、剛正不阿、威武不屈、赤誠愛國的正氣精神。紀念館分設(shè)“萬世忠魂”“千秋正學(xué)”“天佑遺孤”和“衍傳航頭”等內(nèi)容,簡要解讀“天下讀書種子”方孝孺成長、從政、以身殉道的全過程,重點講述方孝孺后裔在航頭衍傳、復(fù)姓、明萬歷松江府建“方正學(xué)祠暨求忠書院”以及近現(xiàn)代后裔如何繼承方孝孺精神的動人故事。這是全國規(guī)模最大、內(nèi)容最全、館藏最豐的方孝孺紀念館,此館之建,旨在通過弘揚、傳播方孝孺正學(xué)精神而達到傳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目的。使之成為培養(yǎng)人們、尤其是青少年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忘祖先美德、深具家國情懷的教育基地。紀念一館,流芳百年。意義重大,永載史冊!
行文至此,余意未盡,遂草擬聯(lián)語一幅及七絕一首,聊表對“讀書種子”“正學(xué)先生”方孝孺的欽慕與崇仰之情。
聯(lián)語為:
兩希遜志讀書種;雙正先生孺子牛。
七絕為:
十族殘屠四海憐,忠君不移泣蒼天。
讀書種子錚錚骨,英氣如虹映碧泉。
讀書種子千古!
正學(xué)先生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