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中慧
作者:蘇虹
出版單位:作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11月
定價:68.00元
1916年7月,李大釗由上海到北京辦報。他給報紙起名為《晨鐘報》,寓意以清晨的鐘聲喚醒民眾、喚來黎明。
他可能沒想到,同年,上海孕育出了一顆民族制藥的種子。一家名為“信誼”的藥房在霞飛路(今淮海中路)悄然開設,之后經歷百年風雨而屹立不倒,成為中國民族工業(yè)和社會發(fā)展的一個縮影。
小說開頭以第一人稱的視角描繪了現代上海的都市風貌,外灘古老的建筑群、奔涌的黃浦江、旋律悠揚的《東方紅》、店里飄出的咖啡香氣,都是最熟悉不過的元素。作者通過視覺、聽覺、嗅覺的多官能描寫,還原了一種“生活的感覺”,構建起舒適的閱讀語境,令讀者有很強的代入感。
隨著情節(jié)的推進,傳奇非凡的人物、驚心動魄的戰(zhàn)爭、風起云涌的博弈、愛恨生死的選擇一一在讀者眼前展開,又陸續(xù)成為歷史中塵封的一頁。小說的最后,“我”依然站在黃浦江邊,江水翻涌,鐘聲回蕩,可人生航向已然發(fā)生了偏轉。
開頭那種代入感,在轟鳴的炮火、遠隔的年代、生死的別離中逐漸消弭。部分讀者可能會由此認為:“這是屬于主人公鄭筱韻的奇聞逸事,與我無關。”然而,我們真的能置身事外、作壁上觀嗎?
魯迅先生在《這也是生活》中寫道:“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边@不僅是對人類命運彼此相連的客觀敘述,更是對世間眾生冷暖的深切關懷。鄭筱韻是一個普通的小人物,偶然的機會和持續(xù)的好奇心,讓她一步一步踏入浩如煙海的歷史中,找尋到隱藏其間的人和事。在她困惑時,有人建議她找找“別的更大的檔案室”。事實上,所有歷史資料、文字記錄、只言片語,終歸要依托到某一個具體的人身上。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是行走的檔案館,生命的書頁上鐫刻著祖輩父輩扛著槍炮和鋤頭“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奮斗征程,記錄著“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偉大夢想,涂寫著“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的頓悟思索。
通過文學對生活中被遮蔽和遺忘的人們進行還原、記錄、敘事和探討,《海上晨鐘》的意圖或許正在于此。它通過“小人物”還原“大歷史”,鄭筱韻、張東國等人的故事,其實就是他們的生活日記、工作筆記、家族傳記、城市游記,是每一個為家庭付出、為生活努力的普通人的剪影,串聯起幾輩人的共同記憶。正是這些點滴記憶,匯集成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堅實基礎,繪就出后繼者踔厲奮發(fā)的精神底色。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面對驚濤駭浪,我們或許都可以成為像鄭筱韻一樣的“敲鐘人”,去關注更多湮沒在平凡生活中的不凡人,去探尋更多潛藏在歷史深處的不凡事,握緊鐘杵、擊向鐘身,擊起陣陣激濁揚清的聲浪,喚來縷縷沖破黑暗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