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胡同博物館內(nèi)的沙盤模型( 局部),懷舊“老物件”以及博物館的正門。
有人說,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韻致,一個地方的人有一個地方人的品性。這種韻致和品性互相影響,共同滋養(yǎng)出了這方水土特有的味道。
北京的味道是什么?郁達夫先生在《故都的秋》中寫道:“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這里不僅有畫面,也有聲音,是一份剪不斷的思念,是一份意無窮的味道。除了生活中細心品味,那些承載城市回憶的寶庫也是我們體味北京味道的好去處。
博物館、檔案館、方志館是北京城市文化的重要標志,對北京城市性格進行了集中、全面的展現(xiàn)與闡釋,是展示城市形象、引領(lǐng)城市發(fā)展的內(nèi)在力量。隨著展陳方式日漸豐富多樣,聲音往往成為獨具特色的環(huán)節(jié),它們或作為展示對象,或成為展陳方式,給觀者不一樣的感受與思考。讓我們行走在這些文化場館中,由聲音讀取信息,從細節(jié)和互動里發(fā)現(xiàn)北京、體味北京,感受北京風格和風貌。
北京的博物館規(guī)模大、數(shù)量多,地域特色鮮明。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這類綜合館,展品豐富,陳設(shè)典雅,聲音形式點綴其間,全面反映了國家或北京的歷史脈絡(luò)。但筆者認為,那些散落京城各處的專題館各有千秋,去其中尋覓北京的聲音印跡,也別有韻味。
城市的中心往往是文化薈萃的所在。就在北京城市中心區(qū),喧鬧的前門大街旁,一座白色的建筑很是醒目,它曾是京奉鐵路正陽門東車站,現(xiàn)為中國鐵道博物館(正陽門館)。展廳從正陽門火車站與蒸汽機車,到北京站與內(nèi)燃機車,再到北京南站與和諧號、復興號動車的浮雕引入,用豐富的展品勾勒出中國鐵路從無到有、從追趕到超越的歷程。
漫步北京鐵路初起年代展區(qū),一口懸掛于墻上的鐘很特別,那是京張鐵路報站鐘(復制品),它與另一側(cè)復刻的清華園車站呼應,還原了那段令國人振奮的歷史。這座火車站建于清宣統(tǒng)年間,由鐵路工程師詹天佑題寫站名,見證了京張鐵路的寒來暑往。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起,老站房逐漸沒落于水泥森林的小胡同中,但在展覽中這座百年車站向人們重新展示出它的風采。佇立在老車站復原場景內(nèi),耳畔仿佛響起列車進站的鐘聲,遠處火車正隆隆駛來。穿過展廳,你可以看到,一根柱子上承托著一個碩大的表盤,北京站大鐘指針停在8點的位置上,靠近后,隱約聽到整點準時奏響的《東方紅》樂曲,一下子就將思緒拉到了人頭攢動的北京站。當代鐵路展區(qū),屏幕上復興號疾馳而過,猶如風聲貫耳,展現(xiàn)著當代的中國速度。
如果說,人們在鐵道博物館里聽出了交通方式的變遷,那么梅蘭芳紀念館里的吟唱,則給世人留下了藝術(shù)的想象。紀念館位于西城區(qū)護國寺街東口,踏入小院,青石磚瓦的影壁前,綠植掩映下,佇立著梅先生的半身塑像。梅先生的最后10年在這里度過,1961年他逝世后,周總理提議建立梅蘭芳紀念館,于是梅先生家人捐出了很多照片、劇本、紀念品等文物。1986年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
紀念館是一座兩進的四合院,面積不算大,但十分精致。前院為展廳,大量的照片、實物展示了梅蘭芳的藝術(shù)生涯。后院基本保持了故居原貌,北房三間是梅先生生前生活的地方。會客廳內(nèi)擺放著梅先生使用過的硬木家具、穿衣鏡等。小院循環(huán)播放著梅大師的經(jīng)典佳作,伴隨婉轉(zhuǎn)悱惻的戲曲韻腔,駐足于一處處圖文實景,仿佛院主人音容猶在,我們正在緩緩走近京劇大師的精彩人生。
從交通工具發(fā)展到風云人物傳奇,有了聲音的加持,參觀者更加真切地體會著社會變遷和人生際遇。當然,最尋常的聲音往往最能打動人心。不少北京人心里,胡同是繞不開的情懷。史家胡同是北京老胡同之一,至今保存著傳統(tǒng)風貌。胡同的24號院是一座特殊宅院——史家胡同博物館。它是北京第一家胡同博物館,由原有宅院改造而來,院落主人凌叔華,是民國三大才女之一。她常在院內(nèi)舉辦名流聚會,被稱為“小姐家的大書房”。
2013年,史家胡同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雖說面積不大,但內(nèi)容豐富。有趣的是,博物館收集了很多胡同生活的“老照片”和“老物件”。搪瓷茶缸、糧本、煤證、老式相機、小人書,在這里都能找到。或翻開展板一腳,或按下按鍵,還能聽到貨聲、童聲、鴿哨聲,胡同聲音夾雜著記憶中大雜院里人們的嬉笑喧鬧聲,一間間展廳走下來,生機勃勃的市井生活畫面就這樣被喚醒。
北京市檔案館在2023年初,展出的關(guān)于市井文化的檔案照片、手工業(yè)勞動者的泥塑以及北京發(fā)展的影像記錄。
檔案是直接形成的歷史記錄,是再現(xiàn)歷史面貌的原始文獻。檔案館便是集中保存、管理檔案的機構(gòu)。北京市檔案館新址,位于朝陽區(qū)南磨房路北側(cè),整體外觀氣派,承擔收集保管、查閱利用、展覽陳列、史料研究等眾多功能。
北京市檔案館的展覽又有怎樣的特色呢?常設(shè)展《檔案見證北京》給出了答案。以館藏史料為依托,用檔案講故事,一張張老照片、一份份老檔案向人們訴說時間的腳步,多維度、全過程地講述北京從營城之初,經(jīng)過封建王朝,走向民主共和及同筑中國夢的歷史過程。這里展廳很大,觀者不算多,大可慢慢走、細細看,每個地方都有二維碼,可掃碼聽講解。
每個展區(qū)都有電子屏,輕輕點開便可抽取查閱相關(guān)檔案資料,更難得地是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東西,像蔡元培先生出任北京大學校長的任命狀、1913年內(nèi)務部秘書洪述祖因涉嫌刺殺宋教仁被捕的案卷。當然,在筆者心中最能體現(xiàn)古都風韻的是住家兒,是衣食住行,是茶米油鹽。正是這份念想,我看到展廳中舊京天橋的場景時不由眼前一亮。
一個個形象生動、神態(tài)各異的泥塑,呈現(xiàn)出一幅五行八作皆具,煙火氣息十足的眾生圖。不經(jīng)意間,拿起一旁的老式聽筒,“老吳”將老北京的風情、飲食、商市、娛樂、交通故事,一一講給參觀的人聽,講述平實,娓娓道來。聽講者耳畔仿佛傳來了商販抑揚頓挫的吆喝:“冰盞淋嘞個雪花酪,買的多來給的多,又甜又涼就是好喝。讓您喝,您就喝,叫您吶嘗來您就嘗,冰糖玫瑰往里頭攘,好吃不貴拉拉主張。果子干兒嘞,玫瑰棗,外帶糊涂膏。玉泉山的水來,什剎海的冰,喝到您的嘴里是沙啦啦啦……”賣雪花酪的,賣糖葫蘆的,挑扁擔剃頭的,焊洋鐵壺的,說書唱曲的……檔案折射出了民生大觀,配合聲音,文獻有了活力,參觀者也倍感親切。
時代洪流奔涌向前,古都迎來和平解放。觀者眼前呈現(xiàn)的是北平和平解放,人民解放軍進城的畫面,配合雄勁的進行曲和人群的歡呼聲、鑼鼓聲,古都歷史的重要一刻被生動展現(xiàn)。沿著走廊,拾級而上。一段段有聲的新聞紀錄片,一張張珍貴的歷史影像,一整墻黑白電視畫面合集,刻畫了北京在發(fā)展道路中的“探索前行”,展現(xiàn)了北京人的生活狀態(tài)。
展覽走到最后,當然少不了的是一段大氣現(xiàn)代、動感十足的視頻。炫麗的畫面隨主題切換,再嵌入鳥叫、空竹、鴿哨、慶賀成功的鼓掌聲、有軌電車的鐺鐺聲、校園的讀書聲、地鐵的行駛聲、孩子的歡笑聲,一系列操作下來,一座未來之城、夢想之城、璀璨之城躍然而出。
作為地方志和地情資料收藏展示中心,北京市方志館按照地方志“橫排門類、縱述史實”的原則,以北京歷代地方志書和社會主義新方志為資料根基,用全新視角,解讀北京這座城市的歷史與現(xiàn)狀。
北京地區(qū)歷史上是永定河古渡口,連接著農(nóng)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在此基礎(chǔ)上逐漸形成了城市?!氨本┑厍檎埂痹佻F(xiàn)了這一歷史場景,營造了身臨其境的體驗感,走到此處,古都之源的滄桑感油然而生。歷史車輪轉(zhuǎn)動,城市變遷亦由此開啟,北京聲音在這里幻化出另一種形式。方志館也成為“聽”北京的好去處。
智化寺建成于明正統(tǒng)年間,是一座佛教禪寺。
北京市方志館內(nèi)的北京話互動亭。
北京市方志館內(nèi)地情影片放映廳。
京音樂是在智化寺建寺之初由宮廷傳入,因其保留著唐宋遺風,被譽為“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
老舍先生說:“北京話是活的?!睘榱俗尫窖曰钇饋恚丝谡箙^(qū)內(nèi),將京郊特色語音和表達,融入互動游戲,參觀者邊聽、邊學、邊錄音,將自己的“北京話”錄下來,別有一番體驗。展覽流線曲折迂回,另一側(cè)展廳中一座桔色電話亭很是特別??此婆c馬路旁的公用電話亭無異,走近后卻別有洞天。拿起話筒、點亮屏幕,是一道道北京話測試,俚語、歇后語,充滿了對北京地方語音語義的懷念?!敖拦取薄拌F磁”“鬧了歸齊”“歇了虎子”,都是什么意思,能不能在答案里選對?“你昨兒怎么蔫不出溜就顛兒了?”這句話怎么講?看到屏幕上的問題,仿佛隔壁的發(fā)小正騎在二八車上,朝我打著招呼。這些今天依舊會在北京人生活中使用的俚語,親切且有趣。《北京志·方言志》里的記錄化成了語音、語義游戲,電話亭成了來方志館參觀的人們最喜歡打卡、駐足的地方之一。
走進文化展區(qū),在一組音樂點播器前站定,指尖一碰,空靈神秘、古樸典雅的曲調(diào)傳出,讓人神往,這就是著名的“京音樂”。關(guān)于這個樂種,《北京志·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志》中有著詳細記載,該樂種由北京智化寺傳承。智化寺建成于明正統(tǒng)年間,是一座佛教禪寺,雖歷經(jīng)五百多年,依然保存較好。建寺之初,這一樂種由宮廷傳入,代代傳習,從未間斷。因其保留著唐宋遺風,被譽為“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今天在方志館,京音樂作為北京古代音樂文化的重要遺存,成為展覽的有“聲”組成,別具魅力。
在“北京地情展”的最后,還可以點播《房山花會》《密云露八分》《通州運河號子》《延慶古城堡》等風物地情片。這些自制的地情片,把不為人熟識的北京帶到了我們面前?!昂傺嚼埠?,拉得這個勁兒吆,喂嘿喂;還得使把勁兒吆,嘿呀啦嘿;曲里拐彎到通州,嘿呀啦哄。”簡單質(zhì)樸的曲調(diào),鏗鏘有力的節(jié)奏,這是通州運河畔的船工號子。它見證過漕運鼎盛時期,南來北往船只如梭的繁華景象,是大運河的重要遺產(chǎn)。但隨著20世紀初運河斷航,船工轉(zhuǎn)行,會唱號子的人越來越少,船工號子幾近消失。30多年前,通州文化館的常富堯在搜集民歌過程中,意外發(fā)現(xiàn)了運河號子,于是開始搶救整理,幾經(jīng)周折,找到了鹽灘村的趙慶福。這位曾經(jīng)的“纖夫”會唱很多種號子,而且演唱極富感染力。在他的幫助下,常富堯完成10種22首運河號子的采集。后來,北京市地方志辦公室了解到這個故事,便將通州運河號子拍成視頻資料保存下來。2018年,趙慶福病逝,北運河最后的纖夫和喊號人不在了。不過,因為“搶救”及時,通州運河號子并沒有成為絕唱。今天,當我們在方志館的展廳里,聽到運河船工的號聲時,不得不感慨在號聲的背后,是人們對文化遺產(chǎn)的愛惜和努力。正如“留住運河號子的人”常富堯所說:“只要有聲音在,歷史的記憶就永遠不會被磨滅。”
博物館、檔案館、方志館,這些場館雖境遇不同,卻初心相似。他們的展覽主題各異,但都試著用聲音保留歷史,用聲音記錄北京,用聲音見證輝煌。參觀者行走其間,與前人對話,與未來握手,對北京也擁有了一份新的認識。
(責編:栗月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