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大海
恐懼,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情緒,作為防御機制的一種,恐懼可以看成我們記憶深處對危險的映射,恐懼的情緒可以讓我們遠離危險的環(huán)境。不過對于有些人來說,恐懼可不僅僅是情緒上的問題,還會讓他們產生心悸、出汗、血壓變化、無力甚至昏厥等自主神經癥狀。
比如人們都害怕黑暗,但在黑暗的環(huán)境中,很多人只是害怕,最多會心跳加快或者尖叫,但有的人在黑暗的環(huán)境中會被嚇暈過去。而有的人明知道恐懼的程度與實際的危險并不相稱,但依然對這樣的行為感到恐懼而必然的選擇回避,比如有的人在高層建筑里不敢呆在窗邊,更別說透過窗子往下看了。這種不合理的恐懼情緒,就被稱為恐懼癥。
在過去傳媒不發(fā)達的時候,我們很少聽說過恐懼癥,大多數都是通過書籍和影視作品知道的,比如在暢銷書《達·芬奇密碼》中知道主角羅伯特·蘭登教授患有幽閉空間恐懼癥,在電梯里會有異常緊張和恐懼的情緒產生。但到了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有足夠的空間暢所欲言的時候,我們發(fā)現各種奇奇怪怪的恐懼癥也隨之出現了,并且很多都可以引起大量的共鳴。
在國外一個名叫Fearof的網站上,甚至列舉了超過100種的恐懼癥,里面有相對正常的,比如恐高癥、黑暗恐懼癥、尖銳物體恐懼癥等對危險的恐懼情緒,還有一些對具體事務的恐懼,比如蛇類恐懼癥、蜘蛛恐懼癥,等等。還有一些就顯得有些無厘頭了:比如理發(fā)恐懼癥,是對理發(fā)這種行為感到恐懼;胖子恐懼癥,這對肥胖人士非常不友好;長詞恐懼癥,顧名思義就是害怕很長的單詞,但是諷刺的是長詞恐懼癥的命名就是一串很長的單詞。越來越多的恐懼癥讓人匪夷所思,甚至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懷疑,恐懼癥到底真的是心理疾病還是純粹的“矯情”。
密集恐懼癥可以說是互聯網時代最早被廣泛傳播的恐懼癥之一了,很多人表示看到大量密密麻麻聚集在一起的相同物體,就會產生緊張、恐懼、惡心等令人不適的生理反應,比如蟻群、蜂巢,有人對鼻子上的黑頭、飲料中的泡沫、甚至一顆草莓都會產生恐懼的情緒從而導致一些激烈反應,更有甚者表示一到下雨天,看到細密的雨點和地上濺起的水泡都會頭皮發(fā)麻、呼吸急促,只有跑到室內癥狀才會消失。對于這種千奇百怪的“恐懼癥”,有人深表認同,也有人表示不解甚至不屑,認為這不是病癥而是矯情,最多的質疑就是“你們吃米飯的時候怎么不難受呢?”密集恐懼癥,真的是矯情嗎?
幽閉空間恐懼癥屬于場所恐懼癥的一種,患者害怕密閉或者擁擠的場所,因為擔心這些場所會發(fā)生未知的恐懼,嚴重的甚至會出現焦慮和強迫癥狀,一旦離開這種環(huán)境,患者的生理和行為都會迅速恢復正常。
作為網上最受關注的恐懼癥之一,密集恐懼癥也是讓很多心理醫(yī)生有些犯難的概念,因為很多心理學家根本就沒聽說過這種癥狀,也就是說,密集恐懼癥并不是正式醫(yī)學文教認可的癥狀。甚至連密集恐懼癥的名字都是一名來自紐約的大學生創(chuàng)造的,這個詞源于希臘語,是由“trypo”(孔洞)和“phobia”(害怕)拼接在一起構成的,這也是密集恐懼癥最早出現的流派:凹陷密集恐懼癥。就是在一個立體的物體上出現很多空洞就會覺得恐懼,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蓮蓬和海綿。而密集恐懼癥也誕生了新的“流派”:有人不光看到孔洞會覺得恐懼,看到平面上畫著密集的斑點也會覺得恐懼,這就是平面密集型恐懼癥;還有人對突出的密集物體感到恐懼,比如密密麻麻的蟲卵,甚至對別人臉上鼓起的青春痘也會覺得恐懼……
雖然密集恐懼癥絕大多數都是自己“診斷”出來的,但是如此多的案例還是引起了心理學家的興趣,于是英國埃塞克斯大學的兩名學者在2013年首次對密集恐懼癥進行了學術上的探索,他們在調研中發(fā)現參加測試的286名成年人中有16%對密集的空洞圖案會產生生理反應上的厭惡。而英國肯特大學也做了相應的研究,他們在網絡論壇上招募了300名自我診斷患有密集恐懼癥的人進行測試,測試表明大多數人對于密集孔洞的感覺不像是害怕,而更多的是感覺到惡心和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學者表示,這其實是對傳染病和疾病的一種本能的逃避反應。
不止是寄生蟲,各種危險的蟲卵,毒物沾染皮膚后形成的皰疹、坑洞、難以辨別的混亂感等等,千百萬年的生存經驗沉積在我們的意識當中,使我們對密集物感到惡心、頭皮發(fā)麻,從而想盡快離開,甚至以嘔吐的方式表現“排出體內可能致病的物質”。相比較而言,米飯這種長時間被我們大腦認定為“安全”的食物就無法刺激我們潛意識當中的恐懼感,但如果把米飯換成珍珠,就會有人認為像蟲卵而感到緊張。
總而言之,密集恐懼癥并不是憑空產生的,也不是所謂的“矯情”,從生理上來說,神經系統(tǒng)警覺水平比較高的人往往敏感、警覺,更容易激活潛意識中的自我保護系統(tǒng),所以容易對密集事物產生危險的信號,導致生理上的種種不適。從心理上來講,膽小、容易退縮、成長過程中被過度保護的人更容易對密集事物產生過激反應。但大多數人的密集恐懼癥并不嚴重,通過積極的心理暗示進行一定的脫敏訓練就可以消退這種條件反射一般的反應。
如果遇到下面情況你會感覺恐懼,那你可能會有各種恐懼癥。
密集恐懼癥。
恐高癥。
密集恐懼癥。
深海恐懼癥。
左圖:蜘蛛恐懼癥。右圖:尖銳物體恐懼癥。
社交媒體的發(fā)達讓人們的“社交圈”變得前所未有的龐大,可是隨著社交工具的逐漸升級,年輕人卻經歷著“社交降級”。隨便翻開一個社交媒體就會發(fā)現,“社恐”這個標簽被很多人頂在頭上?!吧缈帧?,即社交恐懼癥,是如今互聯網上最為常見的標簽之一,根據某社交媒體平臺的調查,超過四成的用戶自稱患有社交恐懼癥。而另外一個社交媒體的“社交恐懼癥”詞條下有數百萬條留言討論,數十萬用戶發(fā)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社交恐懼癥情景。根據《光明日報》的一項投票調查顯示,參與投票的2532名網友中,存在回避甚至恐懼社交情況的居然達到了97%!社交恐懼癥,儼然從一類嚴肅的精神疾病成了一種文化流行病。
與密集恐懼癥不同,社交恐懼癥是真實存在的精神疾病。社交恐懼癥又被稱為社交焦慮障礙(Social Anxiety Disorder,簡稱SAD),在1980年就被收錄在權威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上,被認為是一種在社交場合中的恐懼和焦慮情緒為特征的焦慮癥。在最新版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中,社交恐懼癥被認為是對于社交場合有著明顯的、不合理的恐懼;暴露于社交場合下會感到強烈的焦慮,擔心別人有負面評價;回避社交場合,如果無法回避,則會變得非常緊張,癥狀持續(xù)時間超過6個月就可以被診斷為社交恐懼癥了。
越來越多的人更愿意呆在一個名為“孤獨”的舒適圈中,而互聯網空間給他們提供了留在舒適圈的可能性。
生活在小城市,擁有相對持續(xù)穩(wěn)定社交圈的人很少會出現社交恐懼癥。
根據最新研究,社交恐懼癥的發(fā)生很可能與先天基因有關。這樣一種嚴肅的精神類疾病,如今在互聯網上卻越來越多的作為文化流行病傳播開來,早就遷徙了原本的概念。自稱社恐的人大部分并不會對“社交恐懼癥”貼上過于負面的標簽,很多人甚至將“社交恐懼癥”當成自己性格特點的一個談資。這些人也并不是久居于室,不能見人的病人,更像是表達一種身份的認同。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博士在為《害羞與社交焦慮癥——CBT治療與社交技能訓練》一書做序時寫道:“歷史上從來沒有哪一刻像當下這樣,對人們的社交技能有著如此高的要求。人們要想在當下社會立足,就需要嫻熟的社交技能,這樣才能和他人建立聯系并成為朋友,為自己編織牢固的社會支持網絡?!?/p>
隨著人類文明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的活動范圍也在前所未有的擴大,很多人不會像以前一樣有一個一直以來相對穩(wěn)定的社交圈,這就讓建立新的社交活動變成了需要經常發(fā)生的事情。以前的小朋友放學回家后大多都是約幾個小伙伴在家門口玩游戲,而如今的小朋友卻是一個人在家玩游戲或者刷短視頻。以前人們工作、生活都在家鄉(xiāng)周邊,而如今大多數人畢業(yè)后就要來到陌生的城市,甚至會隔幾年就換個地方生活,重新建立社交圈。這與世界衛(wèi)生組織在2017年的世界心理調查結果倒是非常貼切,這份調查報告顯示,在中低收入國家以及非洲、歐洲東部和拉丁美洲等地區(qū),社交恐懼癥患病率最低;而在高收入國家包括北美洲和西太平洋地區(qū),社交恐懼癥患病率最高。網絡上給自己貼上社交恐懼癥標簽的,也大多是獨自生活在大中城市的年輕人,生活在小城市擁有相對持續(xù)穩(wěn)定社交圈的人很少給自己冠以社交恐懼癥的名頭。
其實,網絡上社交恐懼癥的泛濫,更多的是人們賦予它的意義,當人們不想面對某些問題時,最方便的就是為它賦予一個疾病的名頭,社恐更像是一塊“擋箭牌”,人們心安理得地拿著它作為借口,去逃避自己越來越不擅長的社交活動。在如今的社會當中,社交變得越來越繁瑣、功利甚至讓人厭煩。所以,越來越多的人更愿意呆在一個名為“孤獨”的舒適圈中,不愿踏出來半步。而龐大的互聯網空間也給他們提供了留在舒適圈的可能性,于是,在社交恐懼癥不斷蔓延的同時,人們一方面在現實生活中逃避著社交,而另一方面又在互聯網上以社恐之名展開社交,所以在互聯網上經??梢钥吹竭@樣的對話——
“我社恐?!?/p>
“我也社恐,我們聊聊。”
在社交恐懼癥的詞條下,通過分享日常生活中社交恐懼癥的故事而在互聯網上建立新的社交關系的人也不在少數。但虛擬的網絡與現實的生活終究還是不同的,對于很多打著社恐標簽的年輕人來說,其實真實的社交也沒有那么可怕,當你跨過那一點點小的困難去接觸現實生活之后,就會發(fā)現,很多現實的樂趣是虛擬的互聯網所不能提供的。
2007年,日本科學家發(fā)明了一款有著仿生人身體的兒童機器人CB2,這款機器人被設計成兒童的樣子,擁有和人一樣的五官,科學家還用灰色軟性硅材料做成了它的皮膚。但是讓科學家萬萬沒想到的是,這個機器人一經推出就嚇壞了很多小朋友,就連很多成年人也對這個機器人的樣子感到強烈的不適。有很多人生活中也遇到過類似的事情:有些木偶或者洋娃娃看著就會讓人毛骨悚然。這種對“似人非人”感到恐懼的現象,就是恐怖谷效應。
恐怖谷理論最早可以追溯到德國心理學醫(yī)生恩斯特·耶特斯于1906年發(fā)表的論文《恐怖谷心理學》,1919年弗洛伊德在論文《恐怖谷》中對耶特斯的觀點做出了闡述。不過,最終定義這個理論的卻是日本的機器人專家——森政弘。1970年,森政弘提出,由于機器人與人類在外表﹑動作上都相當相似,所以人類亦會對機器人產生正面的情感,這種正面情感隨著它們與人類仿真度的提升而提升,也就是說它們越像人類,人類對它們的好感度越高,但是在相似度臨近100%之前,這種好感度會突然降低,越像人類反而越會讓人類感到恐懼,人類對它們的好感度會降至谷底??墒钱斚嗨贫壤^續(xù)提升的時候,人們對它們的情感又會逐漸變回到正面,貼近人類與人類之間的移情作用。簡單地說,不管是機器人還是玩偶,與人似像非像的時候,最容易讓人感到恐懼。
在游戲《Minecraft(我的世界)》中,所有的人物都是像素小人,讓人覺得非??蓯郏呛芏嗤婕曳答伩吹接螒蛑邢袼鼗膭游镄蜗?,尤其是它們的臉部時,會覺得非常的詭異和恐怖,因為這些動物的臉在像素化的游戲中越看越像人臉;有些機器人比如電影《機器人總動員》中的瓦力,《星球大戰(zhàn)》中的R2D2就會讓人覺得非??蓯?,但前文中提到的機器人CB2就會讓人厭惡甚至害怕。這就是因為那些形象超過了某個臨界點,墜入到了恐怖谷當中。
關于恐怖谷效應,目前主要有兩大類的解釋。第一種解釋認為恐怖谷效應是通過進化獲得的,是人類在漫長的生存當中逐漸產生的生理防御機制。為了證明這個理論,科學家做了一個實驗,他們制作了3張猴子的圖像,一張是低仿真的3D猴子圖像,一張是高仿真的3D猴子圖像,一張是真猴子的圖像??茖W家讓實驗的猴子分別觀察這3張圖,猴子目不轉睛地看每張圖像的時間標志了它對圖像的喜愛與厭惡程度。實驗表明,猴子看高仿真3D圖像的時間最短,表現出了本能的厭惡感。這說明恐怖谷效應并不是人類特有的,而是高級哺乳類動物生來就擁有的傾向??茖W家認為,這種進化而來的生理防御可能與交配和疾病預防有關,這種“似人非人”的外表也可能預示著疾病、殘疾、甚至死亡,會讓我們產生自然的規(guī)避行為。
另一種解釋則認為恐怖谷效應源于人類的認知模式,研究者將恐怖谷效應定義為人類對認知不確定所形成的焦慮。科學家對人類做了與猴子類似的實驗,讓人觀察普通機器人,仿真擬人機器人和正常人,實驗結果顯示觀察者在看到仿真擬人機器人的時候,大腦中的杏仁體和前額葉活動明顯高于其他兩組。這種解釋認為,我們的大腦最不適應的并不是恐懼,相反我們的大腦對“危險”的敏感度非常高,可以熟練地分清哪些是危險的哪些是安全的。但是當一種事物位于分類界線的模糊區(qū),讓我們無法輕易識別這種事物到底是什么的時候,就會產生認知焦慮,觸發(fā)大腦中的危險信號,形成恐懼情緒。
嚇壞無數小孩子的CB2機器人。
嚇人的小丑。
原本可愛的木偶可能也會非常嚇人。
左圖:游戲《我的世界》中的“嚇人羊”。右圖:在美國引起大面積小丑恐懼癥的殺人犯蓋西。
雖然目前研究認為恐怖谷效應是與生俱來,不過它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社會文化對恐怖谷效應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最典型的就是對小丑的恐懼。生活與文化的沖擊也是有人對小丑感到恐懼的原因。在1972年到1978年,美國芝加哥發(fā)生了一系列殺人案,一個名叫蓋西的男子偽裝成小丑引誘至少33名男孩到他郊區(qū)的農場,對這些孩子進行了殘忍的性侵犯、折磨和謀殺,這讓他成為了美國最為臭名昭著的連環(huán)殺手之一,大眾將他稱為“殺手小丑”。而在蓋西的殘忍行為敗露之后,很多人對小丑這個形象產生了強烈的恐懼感,而后來的很多影視作品中,小丑也不再單純的是給孩子帶來歡樂的形象,而是變成了殘忍的殺人狂魔,這也進一步加劇了人們對小丑形象的恐懼感。同樣受到文化影響的還有人偶、蠟像等,也是因為恐怖谷效應和影視作品的“雙管齊下”加劇了人們對它們的恐懼感。
當然,恐怖谷效應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在機器人或者玩偶設計的時候,設計人員會將作品設計在恐怖谷之外,讓產品不會引起人們的恐懼。而對于一些從事化妝和修圖的人來說,恐怖谷效應也給了他們足夠的提示,有時候照片P得太過分不但不會讓人覺得美麗,反而會失真得令人反感。
(責編:昭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