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彬 鐘慧鑫 張 亭 黃睿婧 馮建迪
1 山東理工大學建筑工程學院,山東省淄博市新村西路266號,255000
電離層總電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是用來研究電離層時空變化的重要物理量之一。自Leonard等[1]研究美國阿拉斯加大地震發(fā)現(xiàn)震區(qū)上空電離層會在地震期間出現(xiàn)異常變化以來,電離層被廣泛應用于地震研究中。此后,國內(nèi)外學者對地震前震區(qū)上空TEC的變化特征進行大量研究[2-7],這些研究為探索震前震區(qū)上空電離層的異常變化提供了參考依據(jù)。當前研究大多是利用震前電離層物理量的變化來分析震前異常,但由于地震事件的特殊性,在空間上存在的電離層中緯夏季夜間異常(mid-latitude summer night anomaly, MSNA)和電離層赤道異常(equatorial ionization anomaly, EIA)這兩大異?,F(xiàn)象的研究較少。電離層赤道異常對電場中所有變化都很敏感[8],因此本文針對2019-05-26秘魯北部MW8.0地震,利用全球電離層圖(global ionospheric map, GIM)和GPS-TEC數(shù)據(jù),研究此次地震前與地震活動有關(guān)的低緯度電離層異常變化規(guī)律。
本文采用的TEC數(shù)據(jù)可從歐洲定軌中心(center for orbit determination in Europe,CODE)發(fā)布的GIM中獲得。CODE中心根據(jù)IGS組織提供的時間分辨率為2 h、空間分辨率為5.0°×2.5°的全球TEC網(wǎng)格數(shù)據(jù)計算出相應的GIM。
GPS雙頻接收機能夠有效消除電離層誤差,從而獲取更加準確的TEC數(shù)據(jù)。目前,基于GPS雙頻觀測數(shù)據(jù)計算TEC值的方法有3種:根據(jù)偽距觀測值反演電離層絕對TEC值、根據(jù)載波相位觀測值反演相對TEC值、聯(lián)合偽距觀測值和載波相位觀測值反演TEC值[9]。聯(lián)合偽距觀測值和載波相位觀測值反演TEC方法與其他兩種方法相比,具有時間分辨率更高、適用范圍更廣、可靠性更強等優(yōu)勢。因此本文采用第3種方法計算GPS-TEC。原始觀測數(shù)據(jù)來自IGS數(shù)據(jù)服務中心(https:∥cddis.nasa.gov/archive/gnss/)。
2019-05-26秘魯北部發(fā)生MW8.0地震,此次地震位于秘魯拉古納斯東南約80 km,震中位于5.85°S、75.18°W,震源深度100 km,秘魯首都利馬震感十分明顯。電離層活動與太陽和地磁場具有密切關(guān)系,為判斷震前某一時段的電離層異常是否因孕育地震而引起,需要考慮該時期的空間環(huán)境狀況,綜合分析電離層異常變化的原因。針對此次地震,本文選取2019-05-19~30太陽10.7 cm輻射通量(F10.7指數(shù))、地磁活動指數(shù)Dst、Ap和Kp指數(shù),給出所選時間內(nèi)Dst、Kp、Ap指數(shù)及F10.7指數(shù)相對該時期平均值的變化曲線,綜合分析此次地震過程中太陽和地磁活動對電離層的影響(圖1)。
圖1 2019-05-19~30地磁和太陽活動狀況Fig.1 Geomagnetic and solar activity from May 19 to 30, 2019
從圖1可以看出,在2019-05-19~30期間,F(xiàn)10.7指數(shù)波動較小,與均值的偏差均在-2~2 sfu之間。2019年正處于第24個太陽活動周結(jié)束前的太陽活動極小值期,太陽活動水平較低。因此,在此次地震過程中太陽活動對電離層異常變化并不會產(chǎn)生較大影響。對于地磁活動指數(shù),在05-20~25期間,Kp指數(shù)均小于2 nT,Ap指數(shù)均小于7 nT,且Dst指數(shù)均大于-30 nT。根據(jù)磁暴強度劃分標準可知[10],此次地震前地磁活動較為平靜。因此,太陽活動和地磁活動對此次地震前電離層異常變化均不會產(chǎn)生較大影響,從而為研究地震與震前電離層異常變化的關(guān)系提供了條件。
為分析秘魯北部地震前電離層TEC的變化情況,選取IGS組織提供的2019-05-21~26 CODE-TEC數(shù)據(jù),繪制地震區(qū)域05-21~26 EIA變化明顯時刻的TEC分布圖。選擇區(qū)域為40°S~40°N、50°~130°W,結(jié)果如圖2~7所示。
從圖2~7可以看出,2019-05-21~22期間,電離層存在明顯的赤道異?,F(xiàn)象:TEC在磁赤道南北15°~20°區(qū)域出現(xiàn)2個極大值,且TEC最大值約為29 TECu。而在05-23~26期間,“雙峰”消失,且TEC最大值為20 TECu左右,與05-22前相比最大值減少9 TECu,電離層赤道異常極不明顯。為更詳細地分析震前電離層赤道異常的變化情況,選取秘魯北部地區(qū)電離層赤道異常表現(xiàn)最明顯的時刻20:00 UT,繪制05-20~28全球電離層TEC圖(圖8)。從圖中可以看出,在地震前3 d內(nèi),電離層赤道異?!半p峰”消失,且TEC濃度顯著減小,與05-20~22相比,TEC值減小10 TECu左右。而在地震后05-27又能觀察到明顯的電離層赤道異常現(xiàn)象,且峰值處TEC濃度恢復至29 TECu。
為更詳細地分析地震前電離層赤道異常處電離層TEC的空間變化,繪制75°W處低緯區(qū)域電離層TEC隨緯度的變化曲線,結(jié)果如圖9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與2019-05-10~20電離層TEC均值曲線相比,總體來看,2019-05-23~26電離層TEC值均有不同程度減??;在靠近震中區(qū)域,電離層TEC存在明顯的下降趨勢;在02:00~14:00UT,與平均值相比,05-23~26期間電離層TEC在20°~40°N區(qū)域存在一個峰值,在02:00 UT,05-25與05-26峰值濃度最高,在08:00 UT和10:00 UT,05-23峰值濃度最高。本次地震發(fā)生在23:00 UT,可以看出在16:00~22:00 UT,電離層TEC在赤道附近出現(xiàn)明顯的雙峰現(xiàn)象,均值曲線雙峰現(xiàn)象最明顯,與均值曲線相比,除05-25能看出雙峰現(xiàn)象外,05-23~24與05-26日雙峰現(xiàn)象不明顯,且05-23~26峰值處電離層TEC均減少約10 TECu;在22:00 UT,所選時間曲線與均值曲線符合最好。
圖2 2019-05-21電離層TEC圖Fig.2 Ionospheric TEC map on May 21, 2019
圖3 2019-05-22電離層TEC圖Fig.3 Ionospheric TEC map on May 22, 2019
圖4 2019-05-23電離層TEC圖Fig.4 Ionospheric TEC map on May 23, 2019
圖5 2019-05-24電離層TEC圖Fig.5 Ionospheric TEC map on May 24, 2019
圖6 2019-05-25電離層TEC圖Fig.6 Ionospheric TEC map on May 25, 2019
圖8 秘魯北部地區(qū)電離層赤道異常最大顯示時刻的全球TEC圖Fig.8 Global TEC map of the maximum display time of EIA in northern Peru
圖9 75°W電離層TEC隨緯度變化曲線Fig.9 Ionospheric TEC variation with latitude at 75°W
為進一步研究地震前電離層TEC日變化異常,選取距離震中較近的RIOP和GLPS IGS跟蹤站進行分析,表1為所選取IGS跟蹤站的相關(guān)信息。計算2019-05-10~20期間TEC日變化均值和05-21~26電離層日變化序列,結(jié)果如圖10~11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在地震前6 d,每日電離層TEC含量均小于TEC均值,在12:00 UT兩者差值最小,而在18:00~22:00 UT差值較大,在20:00 UT最大差值可達10 TECu,且該現(xiàn)象在05-23~26最明顯。
表1 IGS跟蹤站相關(guān)信息
圖10 RIOP站地震前電離層TEC日變化曲線Fig.10 Daily variation of ionospheric TEC before the earthquake at RIOP station
圖11 GLPS站地震前電離層TEC日變化曲線Fig.11 Daily variation of ionospheric TEC before the earthquake at GLPS station
選取2019-05太陽活動指數(shù)F10.7、地磁指數(shù)和CODE-TEC數(shù)據(jù),對2019-05-26秘魯北部地震前電離層赤道異常變化進行分析。研究結(jié)果表明,地震發(fā)生前3 d,電離層赤道異常發(fā)生變化,赤道兩側(cè)“雙峰”消失,且電離層TEC濃度顯著減小,與05-20~22相比,電離層TEC值減小10 TECu左右;且在05-23~26,電離層TEC值較05-10~20 也減小10 TECu左右。在地震發(fā)生前,電離層TEC隨緯度變化呈現(xiàn)雙峰特征,震中附近存在一個低谷,這種現(xiàn)象在地震前幾小時最為明顯,推測可能為地震準備階段,震中附近產(chǎn)生的異常電場可能使震中兩側(cè)產(chǎn)生“噴泉效應”,從而導致電離層赤道異常“消失”。因此,本文推測地震電離層效應可能是電離層赤道異常的一種特殊修正。
致謝:感謝IGS組織提供觀測數(shù)據(jù)和GIM電離層格網(wǎng)數(shù)據(jù),NASA和IUGG提供太陽及地磁場數(shù)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