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營
隨著苔蘚植物園藝景觀價值的推廣,苔蘚逐漸走進我們的生活。而隨著苔蘚相關(guān)科學知識的普及,就不得不提到“孢蒴”這個詞。孢蒴是苔蘚植物形成孢子的部分,位于蒴柄頂端,有球形、卵形、圓柱形、梨形、壺形等。
“孢蒴”這個詞,在生物課本介紹苔蘚植物的相關(guān)內(nèi)容中出現(xiàn)過。第一次見到這個詞的同學通常不認識“蒴”字,需要查字典再注上拼音(shuò)。通常只是這時候用一回這個詞,之后就再也用不到了,除非需要學習高等院校的《植物學》時,才會在教材中再次遇到這個詞。原因主要就是苔蘚植物與我們?nèi)粘I盥?lián)系不夠緊密,“蒴”字也比較生僻。
苔花:孢蒴的最早稱呼
苔蘚雖然不起眼,和梅、蘭、竹、菊、桂花、牡丹等比起來,它沒有那么鮮艷,也沒有那么富有特色,但是就是這么不起眼的植物,也有很多文人墨客來欣賞和吟詠。
唐代詩人文丙寫有一首詩《蘚花》:“寂寞人偏重,無心愧牡丹。秋風凋不得,流水泛應難。怪石縱教遍,幽庭一任盤。若逢公子顧,重疊是朱欄?!泵鑼憽疤\花”的詩句,還有“一片如屏紫翠間,風吹日炙蘚花斑”“叢生嫩蕨粘松粉,自落干薪帶蘚花”“春暖蘚花隨雨到,夜深寒月落溪明”等。
描寫“苔花”的詩句也有好多,如“濺石苔花潤,隨流木葉紅”“荒徑掃稀堆柏子,破扉開澀染苔花”“閑階雨過苔花潤,小簟風來薤葉涼”“云蓋數(shù)重橫隴首,苔花千點遍松陰”等。
這些詩句中的蘚花、苔花,都可以理解為泛指苔蘚植物(或易與苔蘚混淆的類群),把苔蘚植物的生境描述得恰到好處。
唯獨清代詩人袁枚的“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開始給“苔花”賦予了新的含義,專指現(xiàn)在植物學上苔蘚的孢蒴。盡管受到當時植物科學知識體系的局限,詩人仍然把苔蘚的孢蒴看作是和牡丹一樣的花兒,但是已經(jīng)觀察到了其如同米粒那般大小,這是我國文字記載中最早的對苔蘚孢蒴形態(tài)的描述。當然,那時候還沒有“孢蒴”這個名字。
苔花專指苔蘚的孢蒴,長期以來并未被植物學研究者所關(guān)注,僅被少數(shù)關(guān)注古詩的人注意到。直到2018年春節(jié),央視《經(jīng)典詠流傳》節(jié)目中,貴州威寧鄉(xiāng)村教師梁俊感人演繹袁枚的《苔》一夜刷屏,才讓“苔花”走進尋常百姓家,才引出苔蘚研究者的考證。
如果沒有袁枚限定“如米小”的形態(tài)描述,苔花則可泛指苔蘚植物或者苔蘚的其他結(jié)構(gòu)部位,甚至和苔蘚容易混淆的類群,皆可說得通。
果實的類型:從落子裂果到蒴果
東漢醫(yī)學家張仲景所著《金匱要略》記載:“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采;蒴藋(zhuó)細葉十分,七月七日采?!痹┟鞒跷娜藙⑨略娫唬骸盎脑比张Q蛳?,一路西風蒴藋紅?!边@里的蒴藋又是什么呢?
我國第一部按部首編排的楷書字典《玉篇》記載:“蒴藋,藥也?!边@里的“蒴”和“藋”共同組成一個我們不熟悉的名稱,據(jù)考證是現(xiàn)今忍冬科接骨草的別稱。此時,“蒴”字和苔蘚的孢蒴還扯不上關(guān)系。
《康熙字典》注解“蒴”字:“《本草》每枝五葉,子初青如綠豆顆,每朵如盞面大,生一二百子,十月熟?!边@里的“蒴”,可能就是植物學上“蒴果”名詞的源頭。
在植物學上,專業(yè)名詞“蒴果”(capsule)是指由兩個以上心皮合生而成,由于心皮的聯(lián)合方式不同,而有一室或多室之分,每室具多數(shù)種子。像牽牛、曼陀羅、罌粟、車前等的果實就屬于蒴果,成熟時干燥開裂。
1913年王兼善編寫的《植物學》,是民國時期中學、師范學校使用的一本教科書。書中把“capsule”譯為落子裂果,并解釋說:“凡當果成熟開時,果中之子能落出者,謂之落子裂果?!睍羞€說,落子裂果的裂開方法有多種,有橫向裂開的,有縱向裂開的,還有在果皮上裂開數(shù)個小孔的。
1923年胡先骕等編著的《高等植物學》,是我國第一部專供大學生物系學生使用的植物學教材。該書把“capsule”譯為蒴果:“凡果實之成于復心皮而開裂者如罌粟、馬齒莧等,通稱蒴?!敝链?,種子植物果實類型蒴果的名稱已經(jīng)形成。
產(chǎn)孢子的結(jié)構(gòu):從孢子囊到孢蒴
1858年英國傳教士韋廉臣、艾約瑟與中國學者李善蘭合譯的《植物學》,是第一部將近代西方植物學知識介紹到中國的著作。在翻譯中,李善蘭創(chuàng)譯了一系列易于國人接受的植物學術(shù)語,使得西方植物學知識體系本土化。書中無花之植物部分寫道:“莓苔之實,初生有帽,帽甚薄……帽落后,內(nèi)又有蓋,如啟其蓋,見無胚子,子囊之上有若芽者,或四或八,遇濕能自動亦所以獲其子也……”結(jié)合書中文字和圖示可知,這里的“莓苔之實”“子囊”就是蘚類的孢蒴。
胡先骕等編著的《高等植物學》中,苔蘚的孢蒴則使用的“孢子囊”一詞。
1953年陳邦杰發(fā)表的《葫蘆蘚》一文,是我國最早的苔蘚植物科學小品文。該文中,葫蘆蘚的孢蒴也使用“孢子囊”一詞,文中還使用了囊柄、囊帽、囊蓋、蘚齒和囊壺,分別對應現(xiàn)今的蒴柄、蒴帽、蒴蓋、蒴齒和蒴壺。
1954年是苔蘚植物“孢蒴”這一稱呼確立的關(guān)鍵時刻。新中國成立后,成立了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下設(shè)學術(shù)名詞統(tǒng)一工作委員會,開啟各學科學術(shù)名詞修訂工作。主攻苔蘚植物分類學研究的陳邦杰被邀請擔任專家,參與相關(guān)工作。在此背景下,1954年2月出版的《孢子植物形態(tài)學名詞》一書,正式確定了苔蘚植物的一系列名詞,如孢蒴、蒴柄、蒴壺、蒴帽、蒴蓋、蒴齒和蒴軸。
從名稱使用歷程上來看,無論是“落子裂果”還是“蒴果”,都和苔蘚的孢蒴的開裂方式相似,都給孢蒴名字的由來提供了基礎(chǔ)和啟發(fā),它們都對應同一個英文單詞“capsule”,拉丁文為“capsula”。應該是考慮到相似的開裂方式,又因苔蘚屬于孢子植物,不宜使用被子植物的“果”字,故而最終確定使用“孢蒴”一詞。
苔花、落子裂果、蒴果、孢子囊和孢蒴,這5個名稱都曾經(jīng)被用來指代苔蘚植物產(chǎn)生孢子的結(jié)構(gòu)。通過了解這一歷史過程,我們可以看出研究者對科學求真的執(zhí)著精神。
(責任編輯:白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