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村
新年是甜蜜的。以前每逢過年,家里都會買幾斤糖,用分格大盤呈上來待客。喜慶的日子消耗更多的糖,也因之更濃郁、熱烈。糖,像火把一樣點燃沉悶的生活,讓人的心情像波浪一樣活躍。
500年前,環(huán)球航路初開之時,糖對歐洲人來說,是熱帶的鮮艷品味,是春天的藥。人們對糖的渴求,讓甘蔗在新世界扎根,還催生出了現(xiàn)代工業(yè)。如今的糖變得如此便宜,以至于我們忘了它曾是一種奢侈品。
熱帶的饋贈
我第一次見到土紅糖,是在云南北部的一個縣?;璋档碾s貨店里,手掌大小的圓坨子,挨著墻根垛了不少,芝麻醬一樣的顏色,5塊錢一塊。這是蔗糖最原始的樣子。
土紅糖是這樣生產(chǎn)的:甘蔗榨汁,入鍋,邊熬邊攪;將黏稠的棕色液體舀進幾十個襯一條底布的小碗里;等糖漿冷卻,一拉布條,一排糖塊兒就跳出碗來。和晶瑩剔透的白砂糖不同,粗糙灰暗的土紅糖保留了甘蔗的植物氣息。
1萬年前,新幾內(nèi)亞人就懂得享受甘蔗了。甘蔗一半的質(zhì)量是甜汁,合成碳水化合物的效率更高。它現(xiàn)在是世界上產(chǎn)量最大的農(nóng)產(chǎn)品,產(chǎn)量比小麥的還大。
甘蔗喜歡炎熱和多雨。它是多年生植物,種一次可以砍好幾年。橫著往土里一埋,每一節(jié)都能發(fā)出一棵苗來。照料也簡單:適時剝掉葉子,讓它往高躥。它還不挑地,多上點兒鉀肥就行。
古代的甘蔗不好運,因為一砍下,甘蔗就開始變質(zhì)。而且它的纖維太硬,費牙。公元前500年,印度人想出來一個方法:用磨盤榨出甘蔗的甜汁,再把汁水熬成棕色的糖塊,就可以無限期地儲藏和運輸了。印度為糖的全球化立下頭功。
蔗糖除了甜,還有增添風味的本事。蔗糖分子是一個葡萄糖環(huán),通過一個氧原子連接一個果糖環(huán)。加熱時,蔗糖的結(jié)構(gòu)會破裂,產(chǎn)生焦糖的香味,還會產(chǎn)生雙酐果糖,與單糖反應形成風味物質(zhì)。
糖可以跟蛋白質(zhì)在滾燙的鍋底產(chǎn)生著名的美拉德反應,賦予食物褐色,也使食物的氣味更加馥郁。烹飪時加糖,可以讓蔬菜吃起來更鮮。烘焙也要用糖影響面筋,使甜點的質(zhì)地綿密或松軟。飲料加糖,則口感更濃稠、順滑……
總之,糖是一件百搭神物,難怪它不愁銷路。
甘蔗的“遷徙”
英文“sugar”,源自梵文“sarkara”,意思是礫石。隨亞歷山大東征的尼阿庫斯寫道:“印度有一種蘆葦,沒有蜜蜂卻能造出蜂蜜;不結(jié)果,卻充滿迷人的瓊漿?!辈ㄋ谷藦挠《纫N甘蔗,希臘人和羅馬人從波斯進口甘蔗。
阿拉伯人占領(lǐng)波斯后,把甘蔗帶到了地中海。阿拉伯菜大量用糖,一本9世紀的中東菜譜里,1/3是甜點。阿拉伯人發(fā)明用炭灰吸附雜質(zhì),把紅糖變成淺色(16世紀的中國人則利用黃泥水造出雪一樣白的糖)。
歐洲人在1096年發(fā)動了十字軍東征,在東征過程中,他們發(fā)現(xiàn)了中東的“裝滿蜂蜜的叫Zucar的蘆葦”。貴族、牧師和士兵都愿意飲用Zucar的汁液,“它能報償他們的辛苦磨難……朝圣者不會厭倦這種甜味”。
12世紀的歐洲作家說,糖是“最珍貴的產(chǎn)品,對人類的健康非常必要”。14世紀和15世紀的英國,糖的價格和肉蔻、生姜、丁香、胡椒等亞洲香料差不多。歐洲太冷,歐洲人就在剛發(fā)現(xiàn)的馬德拉群島、加納利群島、圣多美島上種甘蔗,哥倫布又把那里的甘蔗帶到了美洲。
歐洲糖癮拉動了美洲經(jīng)濟
近代歐洲人喜歡在所有飲料里加糖。
巧克力,美洲人喝苦的、咸的,歐洲人喝甜的。
咖啡,阿拉伯人摻肉桂,歐洲人摻糖(當年里斯本人在咖啡里放糖之多,連勺子都能立起來)。
糖跟各種成癮物似乎有一種天然的契合。歐洲人在酒里摻糖,美洲的煙草也要混合糖和糖蜜(生產(chǎn)蔗糖的剩余產(chǎn)品)來保鮮、上色、增添滋味。
尤其重要的是,近代英國人愛喝甜茶。1750年,一位英國醫(yī)生說:“大多數(shù)人覺得,茶里不放糖,就像酒淡而無味?!?/p>
英國工業(yè)革命讓許多人走入工廠,為了調(diào)劑枯燥勞累的生活,工人們不停地喝茶,大量放糖。1740年,英國人均消耗1.8千克糖,到了1898年,人均消耗40千克糖。當時英國人攝入熱量的1/5來自糖。
總之,近代歐洲人嗜甜的口味,讓美洲大片熱帶土地有了價值。
馬克思曾經(jīng)說過:“你們或許以為咖啡和糖是西印度群島的自然作物。然而,200年前的西印度群島,跟貿(mào)易毫無關(guān)系的自然界里實際上連一棵咖啡樹、一株甘蔗也沒有長出來過?!?/p>
500年前,加勒比地區(qū)的糖業(yè)剛剛興起。哥倫布把加納利群島上的甘蔗帶到了伊斯帕尼奧拉島。1515年,加納利的制糖專家被請到了伊斯帕尼奧拉島,建造制糖機器和工廠。同一時期,葡萄牙探險家把甘蔗帶到了巴西。今天,巴西是最大的甘蔗生產(chǎn)國,產(chǎn)出占全世界產(chǎn)量的四成。
歐洲人為了黃金來到美洲,到頭來,甘蔗才是真正的美洲黃金。
工廠原型和奴隸地獄
加勒比的制糖車間,被史學家稱作“現(xiàn)代工廠的原型”——大資本投入、先進的機器、密集人員一同勞動——歐洲有“血汗工廠”之前,加勒比早就有了。
哥倫布將歐洲的蚊子和瘧疾帶到了加勒比海群島(后來又加上了黃熱病),讓這里變成了地獄。種植園的歐洲工人死亡率極高。1550年后,種植園開始依靠非洲奴隸,因為非洲人對瘧疾有更好的免疫力。
一位英國作家來到加勒比的制糖中心巴巴多斯島后,這樣描述道:山坡沒有樹和灌木,只有一片片甘蔗。島上有2.5萬名黑奴。他們帶著砍刀,砍倒甘蔗,垛在一起,拖回工廠。
3個巨大的水力滾筒,碾壓甘蔗。汗流浹背的工人將甘蔗送入機器。一不小心,手指、四肢甚至身體就會卷入滾筒被碾碎,所以機器旁邊通常放著一把斧頭,以便緊急時砍斷手腳。
一桶桶甘蔗汁被工人搬到煮沸房,灶臺24小時燃燒甘蔗渣,一個灶同時燒一排鍋。大鍋的液體熬稠了,就轉(zhuǎn)到更小的鍋里。棚子里煙熏火燎,為了防火,棚頂要定時澆水。工人如果粘上了鍋里的糖,可能會被卷到鍋里。
島上的流浪漢、刑滿釋放人員和酒鬼混作一團,不時發(fā)生瘟疫,幾百具尸體被丟入沼澤,散發(fā)出地獄的氣息。
1791年,一本揭露糖業(yè)苦難的小冊子在英國賣出了40萬冊,隨之興起了反對奴隸制的社會熱潮。西印度群島的糖銷量一年下降了三分之一,公眾轉(zhuǎn)而購買東印度的糖。西半球的廢奴運動也從此開始。但糖的產(chǎn)量仍然在上升,一直到今天。
隨著19世紀歐洲人部分轉(zhuǎn)向用甜菜制糖,以及20世紀開發(fā)了玉米糖漿,我們逐漸忽視蔗糖在現(xiàn)代世界經(jīng)濟中扮演過多么關(guān)鍵的角色。(責任編輯: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