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淑亮
嘴巴,是人體的一個重要器官,主要用來說話與進食。從茹毛飲血到饕餮盛宴,可以說,人類嘴巴“吃”出來的歷史,那是一部書也寫不完的?,F(xiàn)在,我們只選取有一定代表性的食物,看一看人類這張大嘴巴究竟吃出了什么花樣來。
馬鈴薯,俗稱土豆,老家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脈的秘魯和智利一帶。在距今7000年前,一支印第安部落由東部遷徙到高寒的安第斯山脈,在那里以狩獵和采集為生,最早發(fā)現(xiàn)并開始食用野生的土豆。
那么,土豆這種植物又是怎么走出南美洲的呢?1570年,土豆從南美的哥倫比亞被引進到歐洲的西班牙。當時,土豆開出的花朵很美麗,得到人們的青睞,經(jīng)常被作為裝飾品。1586年,英國人在加勒比海擊敗西班牙人,把土豆帶到了英國。后來,法國農(nóng)學(xué)家安·奧巴曼奇在長期觀察和親身實踐中發(fā)現(xiàn),土豆不僅能吃,還可以做面包等。1650年,土豆已經(jīng)成為愛爾蘭的主要糧食作物,并開始在歐洲普及。17世紀時,土豆成為歐洲的重要糧食作物并且傳播到中國。18世紀初期,俄國彼得大帝游歷歐洲時“認識”了土豆,并用重金購買一袋土豆種在宮廷花園里,后來逐漸發(fā)展到民間種植。
瞧,土豆用幾個世紀的時光在地球上漫游,幾乎轉(zhuǎn)了一圈!
現(xiàn)在,土豆是世界各地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它的食用量僅次于大米。在歐美人的餐桌上,土豆日常的吃法是制成薯條、薯片和土豆泥。
薯片的發(fā)明純屬偶然,竟然與廚師的泄怒有關(guān)。1853年夏天,印第安人喬治·加林在美國紐約東部一處旅游勝地當廚師。那里的月亮湖旅館餐廳提供法式炸薯條,喬治通常按照標準的法國尺寸制作。這種食品在17世紀風靡法國,那時托馬斯·杰弗遜是美國駐法大使,他非常喜歡吃薯條,就把制作方法帶到美國。
有一天,喬治像平常一樣做薯條,可是一位客人嫌他做的薯條太厚,一臉不悅,并因此拒絕付賬。無奈的喬治又做了一份薄一點的,但同樣不能讓他滿意。被激怒的喬治決定教訓(xùn)一下這位客人,他把薯條做得非常薄、非常脆,以至于叉子都叉不起來。誰知薯片剛端上桌子,那位客人非常喜歡,對這種淺黃色、像紙一樣薄的薯片贊不絕口,很快把一盤薯片吃得精光。
喬治做夢也想不到,自己的突發(fā)奇想原本是為了發(fā)泄不滿,卻使薯片成了該餐館的一道特色食品。后來,這種薯片被包裝出售,喬治也開了一家屬于自己的餐廳。遺憾的是,粗心的喬治忘記了第一次做薯片的日期。雖然薯片日后風靡全球,卻無人知道它的“生日”。
當然,在喬治生活的那個時代,馬鈴薯要靠手工削皮和切片,薯片產(chǎn)量極為有限。到了20世紀20年代,馬鈴薯削皮機的發(fā)明使得薯片大規(guī)模制作成為可能。當時,推銷員赫爾曼·雷帶著皮箱在美國南部的雜貨店叫賣薯片,后來利用汽車把薯片運到美國各地,使它漸漸流行起來。1961年,赫爾曼·雷把自己的薯片公司和得克薩斯州的弗里托公司合并,大力推銷他的薯片,并成為美國第一個市場化的成功品牌。
在密封包裝發(fā)明以前,薯片是保存在大桶或罐頭里的,在底部的薯片常常會不新鮮或潮濕。后來,人們發(fā)明了將兩張蠟紙燙在一起的袋子,創(chuàng)造了密封包裝,使薯片的新鮮度一直保存到開封,也讓薯片在世界上流行起來。
科學(xué)知識小鏈接
薯片的含油量通常在30%左右,屬高油高鹽食物,與其他油炸食品一樣,長期食用對健康不利。特別是還處在生長發(fā)育階段的青少年和新陳代謝比較緩慢的老年人,還是要管住嘴巴為好。
(責任編輯:陸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