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文
二百三十四年了,雙虹橋依然活著。
歷經(jīng)風雨滄桑,這座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而今依然“生活”在滇西怒江大峽谷境內(nèi)的古橋始終意志堅定地見證著南方絲綢古道的生命軌跡。
古往今來,歲月無痕,雙虹橋承載的不僅是風吹、日曬、雨淋和行人馬幫,而且還有一部厚重的歷史。
雙虹橋美麗。世界上很少有一座橋分成兩段來建造的,特別是鐵索橋,而雙虹橋卻在工匠們的巧奪天工之下“天生麗質(zhì)”地讓世人驚嘆了幾百年。
站在雙虹橋頭平望,兩道橋就如行走著的兩兄弟,一前一后,手拉著手,毫無分開的意思。穿越時空,依然情深意長,讓真正的“人類兄弟”感悟著、想象著。而坐在怒江邊被流水撫摸成圓潤光滑的礁石上仰望雙虹橋時,這部橋就成了名副其實的兩道飛虹,遇上雨后初晴,彩虹高掛,這兩道以鐵鏈為“筋”,以木頭為“骨”的虹比天空中的彩虹更具動感——彩虹雖彩卻一動不動,雙虹吊橋卻在清涼的風中和行人馬幫的走動中優(yōu)美地擺動著身軀,猶如一幅流動的水墨畫,真讓人分不清哪是天上,哪是人間。當站在雙虹橋的上空俯瞰時,雙虹橋又成了巨人邁步跨越怒江的兩只大腳,一步緊跟一步,橋間飛檐斗拱的涼亭仿佛扶手,而滔滔江水只是潺潺溪流。不經(jīng)意間,這兩大步跨越了二百多年的歷史,步履還依然那么堅定從容,總讓人讀也讀不完。
雙虹橋厚重。當古道的生命即將在怒江邊斷裂時,遙遠的夢想?yún)s被一根根鐵鏈與木板相擁的“搖橋”連接,彩虹雙雙飛舞的黎山怒水之間,一座與怒江水相依相伴的鐵索橋一頭連著歷史和風雨,一頭奔向未來與希望。雖然雙虹橋在流淌的時光顯得老態(tài)龍鐘,一步三搖,但在行人的記憶里卻是生龍活虎、步履堅定。每次摟著它走過,總讓人有一種沐浴在祖先溫暖而寬大的懷抱里的感覺,它的年齡讓我感到慈祥,它的堅定讓我感到年青,在我心里,它不只是一座橋,更是一位站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的圣賢。
雙虹橋多情。渾然天成的礁石橋墩周圍的石頭已被江水沖磨得七形八狀,有的圓滑如球,有的扁似蚌殼,有的尖如劍梢,有的平如桌面,有的胖如肥豬,有的瘦如害狗(家鄉(xiāng)方言,指瘦骨嶙峋的狗)。雖然形態(tài)各異,卻是不離不棄,造就了一個水波與頑石、柔美與剛硬的世界。而關于橋名的由來,還有一個情深意切的傳說:雙虹橋初建時不叫此名,而叫“雙猴橋”,原因是當時橋剛建成,還未等縣太爺來“踩橋”(建橋竣工落成的一種典禮),就有怒江東岸的一對情侶——兩只猴子手牽手蹣跚過橋,引得人們歡呼大笑,戲稱“雙猴橋”。后來,有人覺得此名不雅,加之兩道吊橋猶如兩條飛虹連貫東西兩岸,遂改名為雙虹橋。
雙虹橋堅硬。雙虹橋以巨石為墩,以鐵木為身,歷經(jīng)風雨滄桑,始終從容自若、巋然不動。雙虹橋通向怒山一邊的東段凈跨67米。共系鐵鏈15根,底鏈13根,扶手鏈兩側(cè)各1根,橋面鋪覆枋板,寬3.1米;通向高黎貢山的一邊的西段凈跨38米,共系12根鐵鏈,底鏈10根,扶手鏈2根、橋面寬2.8米。全橋總長162.5米。這樣“剛?cè)嵯酀钡臉蚺c現(xiàn)代鋼筋混凝土的橋相比,雖然沒有那么雍容華貴與富麗堂皇,但卻是那么的古色古香與質(zhì)樸內(nèi)涵。歲月無情,將雙虹橋侵蝕得銹跡斑斑;歲月有意,又將雙虹橋磨礪得光芒四射。
雙虹橋悠遠。每次路過、走過、撫過雙虹橋,心中都會蕩起一陣陣波瀾——她是那樣恬靜、那樣優(yōu)美地懸掛在那里,傾聽著清脆的駝鈴和沉悶的馬蹄聲忽近忽遠,一次次把文明與希望迎來送往,一次次把生活與理想拉近,以一種高貴而悠遠的姿態(tài)在風塵飄搖的南方絲綢古道中成為一部永恒而無言的歷史。讀它,總是思緒萬千,深沉悠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