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力木·艾爾肯,古再努爾·吐洪
(喀什大學,新疆 喀什 844000)
思想政治教育在落實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進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和正確的價值觀念。新時代,我國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存在一些共性的問題,具體體現(xiàn)為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質內容認識不深、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重視度不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用結合不夠緊密等[1]。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中,一些高校依然采取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教學方式方法較為單一,教學內容也比較陳舊,缺乏吸引力,教師在思政課堂上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弱化。
大學生是思想正趨于成熟的群體,正確的價值觀、良好的思想教育基礎對大學生未來發(fā)展方向的選擇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中,若不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不采用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方法以提高大學生對思政課的興趣,思想上不加以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大學生會很容易誤入歧途,思想也會越來越偏離正確的軌道。因此,在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實效,使大學生適應新時代的發(fā)展需要,提升綜合素質,就必須重視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讓思政課成為大學生熱愛的一門必修課。
隨著社會物質財富越來越豐富,人們的精神需求不斷地增強,社會上也開始出現(xiàn)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錯誤觀念和腐朽思想。一些大學生被奢靡之風所誤導,思想和行為上出現(xiàn)盲目跟風現(xiàn)象,時代青年應有的集體主義、榮譽意識逐漸弱化,理想信念逐漸缺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發(fā)揮亟待加強。
新時代需要新人,需要各方面素質過硬的新青年。對于大學生在思想和心理上出現(xiàn)的形形色色問題,各大高校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精心開展心理疏導工作,正確引導大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三觀”。高校要順應新時代的新要求,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上狠下功夫,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充分發(fā)揮思政課鑄魂育人的作用,努力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其成為新時代所需的有用之才。
隨著我國教育體系不斷優(yōu)化,高校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已不合時宜,無法滿足和提高大學生對思政課的興趣。很多高校在思政課教學方法上缺乏創(chuàng)新之舉,依然采取“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進行授課,教學靈活性不強,內容比較乏味,學生很難從中獲取對自身發(fā)展有用的信息,進而對課程失去興趣,甚至產生厭倦心理,課程教學的實效性大打折扣。
在新的教學模式探索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尤為重要,它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需要,也是檢驗其成效的有效途徑。高校要重視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鼓勵教師在教學方式和方法上靈活創(chuàng)新,采取豐富多樣、學生樂于接受的方法,引導大學生積極投入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中,激發(fā)他們對思政課的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而提升教學質量。
新時代,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變化,隨之各種問題也層出不窮。一些大學生過于強調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卻忽視了團隊意識的培養(yǎng),不能很好地處理個人與團隊之間的關系,無法做到舍己為人、舍己為公。有些大學生過于自我封閉,缺乏與周圍人的交流溝通,心理素質較差,遇到困難和挑戰(zhàn)容易退縮或逃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把大學生作為培育對象,促進其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作為神圣職責和教育目標,為社會主義事業(yè)育人育才。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培養(yǎng)和發(fā)展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綜合素質,使其具備靈活的思維和健康的心理。通過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大學生能夠主動投入教育實踐當中,在實踐中掌握理論知識,深刻領會教育的本質,建立樂觀向上的心態(tài),增強解決問題的本領,進而促進其身心全面健康發(fā)展。
理論是行動的先導,理論需要與時俱進,需要不斷的發(fā)展。一方面,現(xiàn)階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比較陳舊,缺乏相對的針對性和與時俱進性。大學生普遍認為目前所接受的思政課內容與他們高中時期所學過的理論知識大致相同,缺乏新鮮感,再加上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較強的政治理論性、思想灌輸性,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探索現(xiàn)實問題的環(huán)節(jié)比較少,不能充分地與當代思潮和焦點要聞緊密聯(lián)系,導致理論不能靈活用于實踐,學生無法深入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內涵,不能真正做到入腦入心和學以致用。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的熱情有所減弱,對課程也逐漸失去興趣,產生乏味心理。另一方面,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大學生越來越熱衷于運用網絡平臺進行學習和交流,互聯(lián)網已深入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作為使用互聯(lián)網最為廣泛的群體,大學生卻對網絡思政課感到有些陌生,高校網絡思想教育陣地建設不夠健全,缺乏通過網絡即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去把握和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手段,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普及力度還不夠,網絡教學缺乏改進和創(chuàng)新。
新技術的發(fā)展、社會主流意識的變化對思政課教學方法提出新的要求。通常來講,思想政治教育應采用理論教育、實踐教育的教學方法,通過講授解答、研究討論、啟發(fā)激勵、考察體驗等多種途徑,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引導學生學思踐悟,不斷加深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認識,不斷深化理論功底。然而,當前很多高校的思政課教學中,教師普遍采用課堂上講授理論知識的方法來授課,這是一種單方面的理論灌輸過程,這種教學方法的弊端就是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較少,學生投入課堂教學的主動性和熱情度不高。另外,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對課程內容通常是一概而論,注重歸納和總結,卻忽略具體的細枝末節(jié)和舉例印證等,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對該課程的興趣。這種在課堂教學中采取單方面理論灌輸?shù)慕虒W方式,一味地“教”,而忽略了“育人”的實際效果,削弱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被動地學習,思想政治教育事倍功半。相比之下,學生對課外教學,如體育、藝術類課程的投入和熱情程度比較高,這些課程教學氣氛比較活躍,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交流也很多,師生之間能夠相互促進、共同進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有待豐富拓展,多元化、多主體、多渠道的授課方式有待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感召力亟須提高。
對于大學生來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引導是最好的教育方式。高校思政課能否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喜愛,會直接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實際成效。新時代,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實踐教學中,可以通過采取豐富拓展教育方法和教學內容、積極開展創(chuàng)新性實踐活動、建設網絡新陣地等方式,進一步增強其吸引力,激發(fā)學生對思政課的興趣,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贏得學生自覺參與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的主動性,增強教學活力、魅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時代,高校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首先,要充分認識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加強策略研究、加大資金投入,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教學基礎設施,強化思政課隊伍建設,給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實踐教學予以人力和物力上的支持,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開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其次,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在教學方式和方法上不斷改進和創(chuàng)新,探索學生樂于接受的途徑,充分展現(xiàn)人格魅力和智慧風采,采用風趣幽默的教學方法,牢牢吸引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通過舉例、示范、印證等方式,增加學生對課程的興趣,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到教學互動中來,提高教學質量。并且,要緊密結合通用課程教材,進一步豐富和拓展教學內容,將思政課內容與學生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常見的典型事例相融合,以通俗易懂、津津有味的方式為學生答疑解惑,使學生感受到思政課的樂趣和收獲感。另外,高??梢越Y合學校的實際和特色,開設與思政課內容有關的公開課,舉辦演講、故事會等活動,組織教師和學生熱情高昂地講述具有正能量的人物和事跡,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吸引力,使學生在領悟真理、感受魅力中進一步深化認識和理解。再次,高校要不斷優(yōu)化教學資源,豐富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與學習平臺,為學生提供更為廣泛、更有價值的學習資源,專門為學生開通教育資源使用權限,暢通資源獲取渠道,免費提供最新、最具權威的文獻資料,增強學生參與課余學習的趣味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通過廣泛渠道、多種途徑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特征、功能目標,專心細致、奮發(fā)圖強地思索和研究,提升綜合素質和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tǒng)一,用科學理論培養(yǎng)人,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教育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斗者。”[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著力推行實踐教學,注重學用結合,積極開展創(chuàng)新性實踐活動,引導大學生在實踐中領悟理論真諦,進一步夯實理論基礎,提高思想認識。在實踐教學中,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同人的社會實踐、日常生活有機融合,通過舉例示范、親身體驗、誘發(fā)思考等方式,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在實踐教學中的吸引力,使學生培養(yǎng)理論聯(lián)系實踐、學以致用的本領,用實踐、用科學理論塑造高素質人才。
實踐是理論得以驗證的有效途徑,沒有經過實踐檢驗的理論無法得以發(fā)展和延續(xù)。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也是如此,如果理論與實踐相互脫鉤,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將會大大降低。通過深入開展創(chuàng)新性實踐活動,大學生可以親身參與到各類社會實踐,增強實踐能力。例如,組織學生參加公益性實踐活動,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帶領學生到企事業(yè)單位、基層組織進行學習實踐等,指導學生在不同的場合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各種社會實踐中獲得更多的體驗和感悟,并結合所學知識深入思考,領會實踐教學的意義,增強融入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這對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和使命感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與此同時,通過實踐活動,學生可以印證教育理論,展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將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義深植于心中,外化于實際行動,能夠做到知行合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相統(tǒng)一,對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3]。
在互聯(lián)網廣泛普及的新時代,高校在加強課堂教學的同時,更需重視網絡技術在思政課中的運用,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在應用互聯(lián)網技術上下功夫,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建設,借助互聯(lián)網平臺強化網絡宣傳和網絡教育,提高新媒體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一是要充分發(fā)揮網絡和信息技術的巨大作用,加強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用先進文化、先進思想占領網絡教育陣地,宣傳思想政治教育新政策新內容,傳播先進文化和廣博知識,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二是要善于運用各類互聯(lián)網媒體,通過微信、微博、校園網、融媒體等平臺,開設“微課堂”“微評論”專欄,將線下組織的教學活動與線上模式相結合,讓更多的大學生主動參與宣傳和普及,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廣度,不斷提升影響力[4]。
高校要積極探索大學生感興趣的網絡教育方法,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興趣愛好,以充滿人文關懷的方式,開展鮮活生動、極具創(chuàng)造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逐漸增強學生的興趣。要利用好互聯(lián)網的先進優(yōu)勢,將網絡教育新模式與傳統(tǒng)教學方法相結合,打破課堂教學固有的枯燥乏味印象,為學生提供自由發(fā)揮、傳播正能量的資源和平臺,促進良性互動,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讓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廣為人知。同時,高校思政課教師要提高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力,不斷加強自身能力和素質建設,正確引導大學生提高網絡信息辨別能力,加強自我教育和約束,強化政治素養(yǎng),營造清朗、安全的網絡教育環(huán)境,促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文明健康發(fā)展[5]。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主流意識的變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眾多的挑戰(zhàn)和不確定性因素。新時代、新環(huán)境、新要求迫使思想政治教育不斷創(chuàng)新、革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迫在眉睫,它是新時代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提出的新要求。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高校就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方法上不斷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打破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單一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進一步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拓展教學方法,采取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吸引和提高學生興趣,為學生提供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教育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專心研究,以此提升育人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