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臣,張超凡
(河北科技大學 食品與生物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18)
心理健康是支撐教師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前提和基礎.隨著生活工作節(jié)奏的加快以及需求的多樣化,高校教師心理亞健康現(xiàn)象越來越普遍.高校工會作為職工之家,做好教師心理健康服務是其新時代的重要使命和職責.高校工會可以發(fā)揮橋梁紐帶作用,通過加強對教師心理健康服務的組織領導、維護好教師合法權益、竭誠做好教育引導服務、抓好陣地平臺建設等措施,培育高校教師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tài),進一步增強他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1].
我國正在邁向新經濟社會形態(tài)的新社會轉型階段,社會對高等教育的期望值越來越高,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急劇演變的校內外環(huán)境在有力推進高等教育快速發(fā)展的同時,也對高校教師的心理產生巨大的影響.有研究表明,1994~2011年18年間我國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呈現(xiàn)逐年加速下降的趨勢[2].2012年,對5138名高校青年教師生活狀況的調查顯示,72.3%受訪者表示“壓力大”或“壓力非常大”[3].2020年,有研究調查了全國30個?。ㄗ灾螀^(qū)、直轄市)的145所高校的29000名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指出高校教師承受的壓力持續(xù)增大,心理抑郁、情緒焦慮等問題越來越突出[4].2021年發(fā)布的《2019年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顯示,近25%的受訪者有抑郁情緒、50%以上的有焦慮癥狀、6.4%的屬于高度抑郁風險群體;對比2009年和2017年兩次調查結果,受訪者的抑郁水平和焦慮問題均呈逐漸上升趨勢.可見,高校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5].
近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心理健康服務和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衛(wèi)生與健康大會上提出,要規(guī)范發(fā)展心理治療、心理咨詢等心理健康服務;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和《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等中央和國家文件中都對心理健康服務做出了部署要求;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多次強調心理疏導、人文關懷的重要性.《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fā)展報告(2019~2020)》研究團隊發(fā)現(xiàn),與2008年相比,認為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的受訪者比例提高了6.1%,人們的心理健康意識正在逐步增強[5].
教師的工作處于全社會的焦點,一定程度上已經被神話.“社會楷?!钡纳鐣谕c“普通人”的現(xiàn)實角色沖突,讓教師承受著巨大的社會道德壓力.在社會的期望中,教師是人類最神圣的職業(yè),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高校在國民教育體系中處于最高層次,所以高校教師更是被社會認為是知識精英、道德楷模,是學術殿堂中的無所不能的傳道授業(yè)解惑者,理所應當是完美無瑕、點石成金的圣人.但現(xiàn)實中高校教師只是一個“普通人”,他們也有喜怒哀樂,也有缺點和不足[6].社會往往容易忽略他們現(xiàn)實中的個人需求,稍有失誤便會被無限度的口誅筆伐,對其近乎苛刻的多元性的角色要求和期望,給高校教師背上沉重的精神壓力,不僅增加了工作的難度,也給他們的身心造成極大的壓力.
追求完美主義,自我期望值太高,一旦受挫就會給身心帶來很大的壓力.當前社會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認知還處于發(fā)展階段,教師還是忌諱談論自己的心理壓力,害怕被人解讀為自己存在缺陷.當下高校教師在住房、撫養(yǎng)子女、贍養(yǎng)老人等方面的壓力與日俱增,生活的清貧與其他行業(yè)高收入群體形成鮮明反差,很容易產生自卑感和不平衡心理.同時,高校教師是一個需要終身學習提高的職業(yè),無論是面對學??己?、職稱晉級的需要,還是教學科研的需要,都需要他們持續(xù)地學習充電,自我加壓.由于個體的差異,每個人的抗壓能力不同,對一些自信心差、自我調節(jié)能力弱的個體,面對挫折或不順時,容易產生焦慮、郁悶等負面情緒,從而對其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7,8].
社會個體人際關系的處理結果直接影響著其心理健康狀況發(fā)展.世界上最復雜的工作莫過于做人的工作.高校教師肩負著教書育人、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工作任務,既要做教育家又要做科學家和社會活動家,面臨著復雜的人際交往關系和不同角色的適應轉換.高校教師存在與同事之間的合作競爭關系、與學生之間的教學師生關系、與合作單位的協(xié)同配合關系等,在這種復雜的人際交往中缺少心理支持,長此以往產生挫敗感、職業(yè)倦怠感在所難免,對身心健康極其不利.
高校教師已成為一項永遠在工作的職業(yè),有備課、上課、批改作業(yè)、做實驗、寫論文、寫課題申請書、作進展報告、項目結題等等各種工作,上下班已經沒有明顯的時間界線.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高校教師工作方式、考核方法和利益分配等制度的變革,極大地提升了高校內部的競爭性,激發(fā)了高校發(fā)展的內生動力,給高校教師帶來了更大活動空間和自由選擇機會,但同時也給高校教師帶來了巨大的心理沖擊.激烈的競爭讓他們不得不面臨工資待遇低、教學壓力大、科研壓力重、職稱難評等現(xiàn)實問題,再加上“非升即走”、競聘上崗等競爭性政策,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
近年來,高校高度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比之下對教師的心理健康服務普遍存在理念偏舊、重視不夠、投入不足、缺少有效措施等問題,沒有建立完整的教師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比如,體制機制不健全,沒有明確組織領導的責任主體,工作還停留在零散碎片化階段;工作重點主要集中在對有心理障礙的職工的“小范圍矯治”上,忽視了對全體職工的心理發(fā)展及心理問題預防;宣傳教育工作不到位,心理咨詢和危機干預處置能力不強,多數高校沒有建立教師心理輔導或解壓中心,沒有與專業(yè)的心理咨詢治療機構有效銜接,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培訓只是在業(yè)務培訓中心略有滲透,團建活動、專題輔導嚴重缺失.
新《工會法》明確指出,維護職工合法權益、關心職工的生活、竭誠服務職工群眾是工會的基本職責[9].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直接關系到其個人的身心健康,也關系到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和和諧勞動關系的構建.所以,高校工會應主動肩負起職責使命,順應廣大教師對高品質生活的期待,扎實開展心理健康服務,為職工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讓廣大教師時刻感受到“家”的溫暖,“親人”的關懷,提升他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高校工會作為黨領導下的群眾組織,是黨聯(lián)系廣大教師的橋梁紐帶,在高校具有廣泛而扎實的群眾基礎.其在開展教師心理健康服務中具有3個顯著優(yōu)勢.首先是組織優(yōu)勢,高校工會組織有著嚴密的組織體系、規(guī)范的工作體制機制、成熟的干部隊伍,能夠為開展工作提供必要的組織條件;其次是陣地優(yōu)勢,各級工會組織建設的“職工之家”等活動場所、網站櫥窗等宣傳平臺和豐富多彩的宣傳手段,能夠為推進工作提供必要的陣地支持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第三是群眾基礎優(yōu)勢,高校工會覆蓋了學校所有的教師,作為“娘家”更容易了解教師的需求、意愿和呼聲,相比于其他部門具有最廣泛的群眾基礎,對開展心理健康服務更為便利[9].
黨中央高度重視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工作.黨的十九大強調要進一步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中國工會十七大報告也提出要注重對職工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中華全國總工會等22部門《關于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等文件也分別就加強心理健康服務、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提出了指導意見,各地工會組織也開始制定出臺心理健康服務工作實施方案.可見,高校工會開展心理健康服務是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工人階級和工會工作的重要論述,深入貫徹落實中央、中華全國總工會關于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要求的重要舉措.
與時俱進、改革創(chuàng)新是工運事業(yè)蓬勃發(fā)展的不竭動力.中共中央印發(fā)的《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的意見》指出,新形勢下,黨的群團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只能改進提高,不能停滯不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同中華全國總工會新一屆領導班子成員集體談話時強調,要把竭誠為職工群眾服務作為工會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所以工會開展心理健康服務是聚焦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主動把握時代脈搏,適應社會發(fā)展變化,豐富工作和活動形式,增強工會組織吸引力凝聚力戰(zhàn)斗力的有力舉措.
積極心理學興起于20世紀末,是相對于傳統(tǒng)的消極心理學而發(fā)展起來的心理學的一個新分支.積極心理學以研究人的積極心理品質、關注人的幸??鞓放c和諧發(fā)展為目的.積極心理學不僅開辟了心理學的新領域,也給新時代高校工會開展教師心理健康服務帶來了更多的新啟示.
積極心理學注重挖掘人的心理潛能、開發(fā)人的積極力量,它改變了傳統(tǒng)的消極心理學偏重于關注恢復病人心理健康的不平衡現(xiàn)象,認為心理治療不僅是對病人心理創(chuàng)傷、缺陷的修復,更應該關注人們的幸??鞓?,更提倡用積極的視角來看待和解釋問題,增強人們的心理抗壓能力,緩解焦慮情緒,預防心理問題發(fā)生.概括來講,傳統(tǒng)心理學注重治療心理疾病,追求“治療效果”,而積極心理學注重增強心理承受能力,追求“免疫力”[10].這為高校工會開展心理健康服務提供了新的理論支撐.工會可以借鑒積極心理學的創(chuàng)新理論,將培養(yǎng)職工的積極人格、塑造職工的積極心理品質作為工作重點改進心理健康服務工作.
積極心理學更強調“治未病”的理念,提出積極預防的思想,倡導積極情緒和積極人格品質的塑造[11].這讓高校工會心理健康服務工作方式由被動轉為主動、工作重點由心理矯治轉為全面預防、工作范圍由重點人群變?yōu)閷處煹娜娣?這與新時代工會的基本職責高度契合.工會不是專業(yè)的心理醫(yī)療機構,開展心理健康服務的重點不應該是給有心理疾病的職工治療心理疾病,而在于教育引導職工不斷提高思想道德、技術業(yè)務和科學文化素質,使其全面發(fā)展,保持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tài).概括來講,培養(yǎng)職工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tài)是工會參與社會心理服務的主要方向[12].
積極心理學倡導從主觀上的積極情緒、個體上的積極人格特征、群體上的積極組織環(huán)境三個層面出發(fā),系統(tǒng)性構建服務對象積極樂觀心理[10].高校工會應將積極心理學理念融入到工作之中,充分發(fā)揮“娘家人”的作用,著眼于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加強對教師心理健康服務工作的組織領導,維護好教師合法權益、竭誠做好教育引導服務、強化組織效能及團隊的向心力,營造互動良好的組織文化,努力從工作環(huán)境、人際關系、自身成長3個維度對教師進行積極品質的培養(yǎng),幫助他們提高自我主觀獲得感、幸福感,切實提高自身心理免疫力.
高校工會要提高政治站位,強化服務理念,充分認識做好教師心理健康服務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將關心關愛教職工身心健康作為促進學校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任務抓緊抓實,要將其列入單位的重要議事日程,秉承黨政領導、工會協(xié)調、機構服務、職工參與、普遍受益的工作原則,加強與黨政及社會資源的溝通協(xié)調,聯(lián)合教師工作部、人事處、宣傳部等相關部門和社會力量,共同做好教職工心理健康服務工作;要探索建立長效機制,加大經費保障,提高宣傳力度,努力營造全校、全社會關心支持教師心理健康服務工作的良好氛圍.
積極心理學倡導積極情緒和積極的個人塑造.教師如何看待自己在學校的地位和角色,這對于有效增強他們的自尊自信至關重要.讓教師更多參與學校的民主管理,可以有效增強教師的“主人翁”意識,強化教師對學校的歸屬感和責任感,提升主觀幸福感、快樂感和潛力激發(fā).新《工會法》將“民主選舉”與“民主協(xié)商”增列進第六條,進一步強化了工會組織和推動職工民主管理工作的權利和職責.高校工會要進一步健全完善民主協(xié)商機制、訴求表達機制、聯(lián)席會議機制,在職稱評聘、考核方法和利益分配等涉及教師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項上,堅持以人為本,充分聽取教師代表意見,努力實現(xiàn)學校整體利益與教師切身利益的有機統(tǒng)一,推動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努力增強教師的“主人翁”意識,讓教師們感受到人文關懷,增強職工自尊自信的個人優(yōu)勢,精神上得到慰藉和滿足,保持健康愉悅的工作心態(tài).
高校工會要借鑒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將心理健康服務由“小范圍矯治”轉為“全員教育、全面發(fā)展”.新《工會法》將“竭誠服務職工群眾”增列為工會基本職責,從立法上要求工會樹立以職工為中心的鮮明工作導向,是新時代黨對工會組織的政治要求.工會要建好群眾之家、當好群眾之友,發(fā)揮組織體系嚴密和群眾基礎廣泛等工作優(yōu)勢,及時掌握教師的心理健康需求,堅持“兩個相結合”,科學有效地做好教師心理健康服務.
首先要堅持“預防性”與“干預性”相結合.“預防性”心理健康服務活動主要是借助積極心理學知識,通過團體講座、專題輔導和素質訓練等提升教師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幫助他們解決職業(yè)發(fā)展、人際交往和家庭關系等方面的心理困擾,學會接納、處理負面情緒,積極地面對生活、面對工作,預防心理問題演變成心理疾病[13];“干預性”心理健康服務活動側重組織開展個體危機干預和群體危機管理.要及時引入專業(yè)機構完善心理援助體系,并通過建立情緒宣泄室、開通心理咨詢熱線、建立網上心理咨詢平臺等方式,對高危人群持續(xù)開展心理健康援助.
同時要堅持“全員化”與“個性化”相結合.“全員化”是指心理健康活動要堅持多樣性、豐富性、全覆蓋原則,要通過開展心理健康宣傳、心理測評訪談、心理講座培訓、團體心理輔導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幫助教師對心理健康有科學的認知,并知曉獲取外界心理咨詢和幫助的渠道和方法;“個性化”是指開展心理健康服務一定要保護好教師的個人隱私,預約、訪談、記錄、回訪、轉介等都要制定個性化方案,建立心理咨詢數據安全保護機制,嚴格檔案管理,避免個人資料信息外泄.
區(qū)別于專業(yè)的心理咨詢治療服務機構,工會開展心理健康服務的重點是職工積極社會心態(tài)的培育,而不是給職工治療心理疾病.高校工會要發(fā)揮好組織協(xié)調作用,高度重視教師心理健康服務陣地平臺建設,通過拓展職工之家等已有陣地功能、推進教師心理健康共享平臺建設、做好專兼職結合的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加強教師心理健康調研分析研究等舉措,做到心理健康服務有組織、有隊伍、有陣地,為開展普惠和精準的心理健康服務提供有力保障.要探索建立心理危機轉介診療機制.暢通從學校心理健康服務機構到精神衛(wèi)生專業(yè)機構的心理危機轉介綠色通道.對疑似患有嚴重心理或精神疾病的教師,應及時與其法定監(jiān)護人溝通,轉介到專業(yè)機構接受診斷和治療.重視對危機事件當事人及其相關人員提供支持性心理輔導,最大程度地減少危機事件的負面影響.
積極心理學認為,良好、高效能的工作生活組織環(huán)境有助于個體積極心理品質的形成.因此,高校工會要努力為教師營造支持性的積極工作組織環(huán)境.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的觀念成為激勵廣大教師砥礪前行的動力;要通過內部管理體制改革、業(yè)務培訓、工作崗位輪換、團隊建設、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等舉措改善工作的軟環(huán)境,指明職業(yè)發(fā)展方向,消除教師的工作焦慮;要加大對各種文體等興趣協(xié)會的支持,通過豐富多彩的文體興趣活動,讓教師釋放壓力、激發(fā)生活熱情,在家庭、社會、國家需求中作出正確自我定位,建立積極的自我調節(jié)系統(tǒng);要注重總結推廣開展教師心理健康服務的好經驗好做法,推動服務體系持續(xù)健全完善,努力把職工之家建設成為教職工滿意信賴的幸福之家、溫馨之家、奮進之家.
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目前還處于試點中,高校工會開展教師心理健康服務也還處于探索階段.面對這項長期而復雜的重要工作,高校工會需要在工作實踐中加強學習和調查研究,不斷總結提高、開拓創(chuàng)新,促進高校教師心理健康服務工作深入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