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穎
進餐是幼兒園一日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對幼兒身體需求的滿足,又是對幼兒進行社會交往、學習進餐禮儀、了解飲食文化、開展勞動等社會需求的滿足,具有不可替代的生理、教育、社會等方面的價值。幼兒從膳食中獲取生長發(fā)育所需的營養(yǎng)物質,通過進餐習得受益終身的生活習慣,發(fā)展身心健康的自我。因而,進餐環(huán)節(jié)的組織與指導值得重視與研究。受幼兒生理特點與年齡特征、教師的教育觀念與專業(yè)能力、幼兒園餐飲制度與管理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幼兒進餐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的問題層出不窮,不利于幼兒獲得積極的進餐體驗,影響幼兒進餐的質量?;诖耍瑥纳眢w社會學視角出發(fā),剖析幼兒園進餐活動的常見問題,探索進餐活動的實踐策略,以期提高教師對幼兒進餐指導的適宜性和有效性,改善幼兒園進餐活動實施現(xiàn)狀,更好地發(fā)揮進餐對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的價值。
一直以來,身體都是自然科學研究的對象,后逐漸被人文社會科學關注。由此,身體社會學成為一種新的社會學分支學科,討論身體的社會性及其與社會的互動實踐。身體社會學以身體為切入點,以身體實踐為分析對象,理解身體的社會表征與符號意義,關注日常生活世界中具有感受性和體驗性的“具體人”[1],重視對身體特性、功能和地位的研究。
第一,身體兼具生物肉體屬性和精神社會屬性。身體的生理特性始終未被忽略,骨骼、肌肉、血液等組成的軀干肉體是個體認知功能、情感活動、意志行動的生物基礎。身體是自然給定的肉身,更是社會建構的形象,以特定方式活動于社會場景中。置于社會系統(tǒng)中的自然身體,被賦予了社會意義,以社會身體的形式存在,受到權力規(guī)訓的干預、約束和限制,被加工、塑造成理想的身體。
第二,身體是個體社會化的基礎和手段。個體參與社會生活離不開身體及身體的運用[2]。身體連接自我和周圍環(huán)境,是人類與世界建立聯(lián)系的媒介,是個體與環(huán)境不斷互動實現(xiàn)社會化的載體,在個體社會化過程中發(fā)揮著不可低估的作用。身體是個體社會化過程中最為自然的技術物和技術手段。不同社會、年齡、性別的個體為保護自我和適應社會所做出的特別的行動方式,其身體所產生的一整套技術,就是身體技術。個體社會化的過程是身體技術不斷完善的過程。身體技術是個體完成社會化的必備條件,隨年齡的增長而發(fā)生變化。幼兒處在社會化的初期,在成人的指導下逐步掌握和熟練運用身體照顧、身體活動的身體技術,包括獨立進餐、入睡、如廁、盥洗、穿脫衣物、跳躍、攀登、鉆爬、快跑等。幼兒對食欲、食量、食速等進餐狀態(tài)的自我調整和控制就是對身體進行塑造的一項身體技術。
第三,身體具有主體性和實踐性。一方面,身體這一物質性實體,有不可侵犯的自主權,受其擁有者主導和支配。個體加工、操作自己的身體,習得各種身體技術。另一方面,個體通過身體實踐也在不斷重塑自我。身體與精神、意識、行為統(tǒng)一,是社會環(huán)境的一部分。身體是社會建構的產物,但不是被動接受社會的塑造和訓練,而是以身體發(fā)展的特性和需求為根本遵循,通過主動實踐來獲得經驗、內化準則和建構自我。在不同的社會語境下,個體能夠運用身體技術,自主控制言行舉止和儀容儀表,達到與他人良好互動、符合社會規(guī)范要求的目的。
【案例一】吃不下了
吃點心時,浩浩覺得老師幫他盛多了,他吃不下。老師覺得浩浩挑食不肯吃甜的,要求他必須吃完,不然不能出去玩。
身體是進餐的直接實施者和參與體驗者。進餐情緒、進餐習慣、進餐技能、社交狀況、對食物的反應等進餐行為通過身體表達。幼兒借由身體表達對進餐的要求、想法和期望,如對食物種類、味道和加工食用方式的喜歡程度,對進餐環(huán)境的滿意程度,對教師和同伴的接納程度。幼兒“吃不完”“吃不下”“不想吃”是身體對食物的生理反應和對關系的社會反應。幼兒用身體的行動表達生理需求和社會訴求,以達到自己的意愿,這是以身體為媒介的生理表達、社會表達和自我意識的表達。因而,教師應關注進餐中幼兒身體的多元表達,解讀幼兒身體表達的內容和意義,尊重幼兒身體的“表達權”。
教師強迫幼兒進食主要體現(xiàn)在對食物種類和進食量兩方面的控制上[3]。浩浩未能達到教師“盛多少就吃多少”的要求,面臨不能外出游戲的懲罰。教師強制規(guī)定幼兒的進食量和進食內容,以自己的意志評估和控制幼兒的進餐需求,一方面會加重幼兒腸胃消化負擔,降低幼兒食欲;另一方面會引發(fā)幼兒對食物的負面情緒,產生緊張、壓抑的心理反應,影響師幼關系,破壞幼兒進餐體驗。由于幼兒的胃容量、飯量和飲食習慣、個性特點均存在個體差異,教師應注意觀察每個幼兒的身體反應、食量、食速等進餐狀態(tài),基于幼兒自身的身體節(jié)律,制定讓幼兒身體做主和大膽表達的進餐制度,構建平衡、協(xié)調、放松的進餐環(huán)境,實現(xiàn)幼兒與身體、身體與食物、幼兒與食物的相互調節(jié)和適應。年齡較小的幼兒進餐可采取“少盛多添、適當增加”的辦法,初步培養(yǎng)幼兒感知和控制食量的能力。年齡較大的幼兒可自主盛餐,根據自己的食量自由選擇,發(fā)展身體自我表達、自我控制的能力。
【案例二】又說話了
午餐前,幼兒們坐著等待取餐,說話聲此起彼伏。老師邊做取餐準備邊注意幼兒們的動靜。期間,軒軒扭頭和旁邊的幼兒小聲說話,老師讓他晚點吃飯。墨墨告訴老師,他同組的一名幼兒講話,老師讓這一組幼兒最后拿飯。幼兒排隊取餐時,老師叮囑幼兒不要說話。幼兒用餐時,老師巡視著,不時地告誡幼兒不準發(fā)出聲音,對多次說話的幼兒顯得不耐煩。
幼兒園集體進餐能夠增進幼兒互動、拉近幼兒關系。幼兒圍坐在一起,進食同樣的食物,討論分享生活經驗,在和食物、同伴的互動中生成對進餐規(guī)則的生動理解,賦予進餐的獨特意義。進餐規(guī)則不應是抽象、空洞、固定和單獨存在的,而應和幼兒的真實生活和切身體驗密切相關,是幼兒、教師、進餐環(huán)境和進餐活動交互作用的結果。進餐規(guī)則的建立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幼兒在變化的活動情境中不斷“試誤”,運用自我解釋修正和完善規(guī)則,自主建構一種基于深刻感受、內心認同且自覺執(zhí)行的自我規(guī)則。每一次的突發(fā)事件或一個從未遇到的問題都會產生臨時規(guī)則,并隨著出現(xiàn)和使用頻率的增加而內化為幼兒的進餐價值。
禁止幼兒說話可以避免噎食、嗆咳等危險,還可以加快進餐速度。但是,幼兒處在口頭言語迅速發(fā)展時期,口語表達能力增強,社會交往需求強烈,意志力薄弱,絕對安靜的規(guī)則違背了幼兒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特點。當幼兒出現(xiàn)“試誤”行為時,與其用指出、批評甚至懲罰的方式迫使幼兒暫時安靜,不如引導其嘗試運用自我觀察和自我分析來調整。例如,可啟發(fā)幼兒們思考“吃飯時,我們的教室里有哪些聲音?”“什么聲音是不好聽的聲音?”“什么時候小嘴巴能發(fā)出聲音?”“發(fā)出多大的聲音合適?”“什么時候小嘴巴不能發(fā)出聲音?”,給予幼兒和同伴交談的時間,發(fā)揮進餐對于幼兒社會性發(fā)展的價值,促進幼兒理解進餐情境下有關“說話”規(guī)則的具體意義,幫助幼兒學習自我調整進餐速度和管理言語的身體技術。
【案例三】等老師擦
午餐時,希希碰到了強強的湯碗,湯灑在了桌面上,強強告訴了老師。過了一會兒,老師來到強強身邊,一面責怪強強不擦桌子,一面自己擦干凈桌子。飯后,部分幼兒準備拿濕巾擦嘴,被老師制止了;緊接著,老師抽出濕巾挨個幫他們擦嘴。
湯從碗里翻出來后,強強沒有自己想辦法清理干凈,而是等待教師來擦。教師的內在意愿是幼兒自主清理,而“擦不干凈”“浪費紙巾”等主觀判定使教師代替幼兒擦桌和擦嘴。幼兒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做事”積聚自信心和自尊感,包辦代替剝奪了幼兒親身體驗、實踐操作的機會,不利于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幼兒身體不是無力無能、需要被照顧的對象,而是自理自立、獨立行動的主體。教師應鼓勵和支持幼兒自主管理進餐行為,遵從幼兒身體的自主發(fā)展需求,豐富幼兒身體的實踐體驗。
進餐中保持干凈、餐后自主清理是幼兒良好進餐習慣的體現(xiàn),是培養(yǎng)清潔意識和自我服務能力的重要事件。要相信幼兒的能力,激發(fā)其身體的內在行為動機,餐前可與幼兒一起布置餐桌,如為餐桌鋪上幼兒喜歡的干凈桌布,引導幼兒討論進餐時如何才能保持餐桌干凈整潔。桌上配備一塊干凈小抹布,暗示幼兒及時清理掉落在桌面的食物,指導幼兒餐后至盥洗室漱口擦嘴。幼兒運用身體自發(fā)調整進餐行為,為自己和同伴創(chuàng)造潔凈的進餐環(huán)境,享受自我勞動、自我照顧帶來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滿足健康所需的飲食能夠切實保障幼兒的生長發(fā)育和學習發(fā)展,但進餐的價值不僅限于此。幼兒在期待和享受食物的過程中感知自由、愜意、放松的身體狀態(tài),在與同伴共餐的過程中體驗愉悅、開放、溫馨的心理氛圍,在取餐、就餐、整理的實踐中養(yǎng)成自主、自律、自尊、自信的心理品質。進餐能夠培養(yǎng)幼兒對生活的熱愛,支持幼兒形成從容鎮(zhèn)定和樂觀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樂于自我服務和為他人服務的生活能力、健康安全和獨立自由的生活方式。
首先,教師應完善進餐觀念,明確進餐的功能。以進餐結果為幼兒進餐表現(xiàn)的評價標準,忽視幼兒的身體感受和內心需求,便是管中窺豹,窄化進餐的本源。其次,教師應重視幼兒進餐的過程。餐前注意觀察幼兒的準備狀態(tài)、取餐能力,師幼共同投入有序的餐前準備工作,幫助幼兒建立餐前儀式感,增強對進餐的重視和期待。餐中注意觀察幼兒的情緒狀態(tài)、進餐態(tài)度、進餐能力、社交狀況,以平等、尊重、靈活的方式處理進餐中的問題。餐后注意觀察幼兒整理、清潔行為,引導幼兒干凈、衛(wèi)生地結束用餐。
一些幼兒園教師非常關注幼兒是否能吃光飯菜,而較少關注幼兒的身體狀況、進食態(tài)度、情緒表現(xiàn)等身體感受和心理需求。進餐的身體感知與身體體驗隱匿于進餐結果、進餐規(guī)則之后。身體生物性和社會性的雙重屬性賦予了幼兒進餐的多重復雜體驗。身體的生物肉體屬性引起進餐的生理體驗。身體的精神社會屬性促成進餐的心理體驗和社會體驗。生理體驗包括食物口味是否符合喜好、飽腹感是否適度、坐姿是否舒適、胃腸消化是否正常;心理體驗包括是否能自如地取餐、就餐、整理和清潔,是否能自由選擇菜品和決定飯量,能否專注投入進餐;社會體驗包括進餐時能否和同伴愉快相處、能否遵守進餐規(guī)則、是否愿意服務他人。早期兒童美好的生活體驗能喚起對生活的愛和熱情,培育向著世界的積極生命情態(tài),活出生命的幸福與樂觀、秩序與和諧[4]。進餐體驗是幼兒在園生活體驗的一部分。因而,教師要順應幼兒身體發(fā)展需求、飲食習慣等方面的個體差異,關照幼兒身體感受,豐富幼兒在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的進餐體驗。
一方面,教師應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生理發(fā)展的特性和規(guī)律組織進餐,明確各器官組織對于進餐的重要功能。例如,幼兒胃容量和消化功能不如成人,應合理安排餐點的間隔時間、食物數(shù)量和幼兒活動量,以此增強幼兒食欲,避免幼兒過饑、過飽。幼兒小肌肉動作發(fā)展晚于大肌肉動作,應注意為不同年齡階段幼兒提供適宜的餐具,組織盛餐、取餐時考慮幼兒的動作發(fā)展能力。另一方面,教師應為幼兒創(chuàng)設和諧的共餐環(huán)境,為幼兒提供與共餐者良好互動的機會。在不影響進食的情況下,允許幼兒與共餐者適度自由交流,促進幼兒放松身體、舒展情緒、消化食物,產生積極的進餐體驗。針對幼兒長期挑食偏食等不良飲食習慣,結合幼兒家庭的飲食狀況,把握幼兒對食品種類及烹調方法的偏好,有目的、有計劃地逐步改進,必要時給予科學合理的家庭飲食指導。避免強迫進食、過度催促等現(xiàn)象發(fā)生,以免加重幼兒生理和心理負擔,使幼兒產生害怕、厭惡、逃避等消極的進餐體驗。
身體具有主體實踐性,既受社會文化的影響和制約,又能通過自主實踐幫助個體重塑自我,融入社會環(huán)境,形成良好社會互動。自主是基本的人類需要和積極天性[5]。身體是人類活動的主動執(zhí)行者和親身體驗者,具有自我保護、自我照顧、自我管理的自主性。幼兒身體是進行日常生活、互動交流、游戲探索的載體,幼兒對自己的身體應有主導權和支配權。教師應歸還幼兒身體自主權,發(fā)揮幼兒身體的主體性和實踐性,為幼兒創(chuàng)設自由、靈活、輕松、愉悅的進餐氛圍,發(fā)展幼兒進餐中的各項身體技能。
自主進餐是幼兒能夠自主選擇共餐者、取餐量、食物種類、進食量等,以及自主收拾餐具的一種進餐形式。幼兒通過學習、模仿和控制盛餐、取餐、進餐、整理的身體動作和身體姿勢,獲得自主掌控身體的愉快體驗,展現(xiàn)身體的能量、靈活性、力量感與美感[6],習得保持正確坐姿、熟練使用餐具、合理調節(jié)進餐速度和飯量、不掉飯菜、自覺整理清潔的獨立進餐的身體技能。自主進餐的具體形式因為幼兒動作能力、自理能力、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年齡差異和個體差異而有所不同。為此,教師應結合幼兒年齡特征和個體差異,層遞推進自主進餐。一方面,教師可定期對幼兒的小肌肉動作、言語表達、同伴交往等方面的發(fā)展狀況進行觀察記錄和評估,根據評估的結果調整自主進餐的具體形式,以適應幼兒的能力水平。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和
幼兒平等對話,傾聽幼兒聲音,尊重幼兒的意愿與想法,師幼共同商定進餐的時間、地點、規(guī)則、環(huán)境等事項。對于“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應遵循幼兒身體節(jié)律,發(fā)揮幼兒身體的主體能動性。外部進餐規(guī)則的過多存在,會擾亂幼兒內在的身體感知和身體判斷,降低感受饑飽的能力,阻礙自我決定、自我規(guī)劃、自我調節(jié)等身體技術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