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寧 王吉喆 李習龍 蔣顯仁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飼料研究所,農業(yè)農村部飼料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北京100081)
在生豬養(yǎng)殖中,大約有20%的仔豬在哺乳期增重緩慢,其腸道發(fā)育異常,會導致后期生長緩慢、飼料利用率低、抗病能力弱、胴體瘦肉率低、肉質差等,更容易在斷奶后出現(xiàn)腹瀉,繼而影響經(jīng)濟效益[1]。目前,關于生長遲緩(failure to thrive,F(xiàn)TT)哺乳仔豬的研究報道甚少,因此,如果能夠充分了解仔豬哺乳期生長遲緩的形成原因并采取正確的調控措施,對提高養(yǎng)豬生產效率和提升豬場經(jīng)濟效益具有重要意義。
生長遲緩哺乳仔豬是指在哺乳期前2周的增重速度明顯低于同窩其他仔豬的健康仔豬,這個概念由描述兒童生長障礙的術語“生長遲緩”[2]和仔豬的斷奶期生長遲緩綜合征(periweaning failure to thrive syndrome,PFTS)[3]延伸而來。生長遲緩哺乳仔豬不同于宮內發(fā)育遲緩(intrauterine growth restriction,IUGR)仔豬,它們出生時均為健康仔豬,表觀形態(tài)正常,經(jīng)后期營養(yǎng)調控后,可以恢復到正常生長水平,本實驗室前期已建立了該類仔豬的分選方法[4-5]。仔豬生長受阻是由出生前宮內發(fā)育受阻和出生后生長受阻引起的,其中出生后生長受阻主要原因可能是斷奶前乳液攝入不足,不能滿足新生仔豬機體的正常發(fā)育,即哺乳期生長遲緩。
近年來,高產母豬的選擇導致了每窩新生仔豬數(shù)量增加。后果是窩產仔數(shù)越多,仔豬初生重越低,低初生重(low birth weight,LBW)仔豬的比例增加,窩內均勻度降低,窩內仔豬間的體重差距較大[6]。仔豬LBW的主要原因是宮內生長受阻,但并非所有LBW仔豬都是宮內生長受阻以及身體和器官受損,部分LBW仔豬身體健康,與正常初生重(normal birth weight,NBW)的仔豬體重差距相對較小。在同一窩生產的仔豬中,LBW的仔豬與NBW仔豬和高初生重(high birth weight,HBW)仔豬相比成活率低,維持體溫的能力差,抵抗力弱,缺乏活力。當窩內仔豬體重差異過大時,LBW仔豬會在哺乳期選擇乳頭時處于弱勢,可能獲得泌乳性能差的乳頭甚至無乳頭,導致仔豬在哺乳期間攝取較少的初乳和常乳,使體重增加遲緩,抗病力低,甚至會導致死亡或影響到后期的生長性能[7]。
仔豬對初乳和常乳攝入量不足是其哺乳期生長遲緩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仔豬哺乳期增重與母乳的攝取量高度相關,會影響其整個生長周期的腸道健康和生長性能[8-9]。初乳具有較高濃度的蛋白質和較低濃度的乳糖和脂肪[10],為新生仔豬提供了體溫調節(jié)和身體生長所需的能量[11-12],還刺激了內臟器官和骨骼肌蛋白質合成[13]。因此,攝入足夠的初乳和常乳對仔豬的存活和健康發(fā)育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當母豬營養(yǎng)攝入不足或機體有產后炎癥時,會導致母豬泌乳能力減弱、乳成分改變以及乳品質下降。質量差的乳液缺乏營養(yǎng)物質,仔豬無法從其中獲得能量和相應的抗體,抵抗力較差而容易引起腹瀉,嚴重影響了仔豬的生長發(fā)育甚至導致死亡。此外,仔豬有固定乳頭的習性,在出生后的最初幾天,會出現(xiàn)直接、激烈的乳頭競爭,大多數(shù)仔豬在競爭中建立了對特定乳頭的“所有權”。具有高競爭力的仔豬可能會在出生后早期壟斷多個乳頭,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初乳攝入量[14-15];而未能建立持續(xù)使用乳頭的仔豬,可能會死亡或通過機會性哺乳而存活,導致體重增加遲緩[16]。這種直接競爭可能體現(xiàn)在乳頭競爭的頻率、哺乳期間獲得母乳的頻率較低以及仔豬始終返回相同乳頭的程度[17]。這些都會導致新生仔豬對初乳和常乳的攝入量不足,不能滿足機體的正常發(fā)育而造成生長遲緩。Andersen等[18]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窩產仔數(shù)的增加,仔豬之間對乳頭的競爭加劇,導致一些仔豬吮吸不到母乳,或者比其他更有競爭力的同窩仔豬吮吸更少的母乳,增加了仔豬因饑餓而導致的死亡率。
仔豬的斷奶窩重和斷奶窩增重是反映哺乳仔豬生長性能的重要指標。哺乳仔豬生長性能與母豬泌乳量多少及乳品質有直接的關系。仔豬在哺乳期因初生重低和營養(yǎng)物質攝入不足造成的生長遲緩會降低仔豬斷奶體重,對仔豬斷奶后的生長性能造成長期影響。Devillers等[9]觀察了初乳攝入量對仔豬生長的長期影響發(fā)現(xiàn),前24 h攝入初乳少于290 g的仔豬斷奶后體重比平均體重低約15%。Lessard等[19]發(fā)現(xiàn)了相似的結果,生長遲緩哺乳仔豬的乳液攝入量少于生長快的哺乳仔豬,以至于生長性能也較生長快的哺乳仔豬差,并且2組之間的平均體重差異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Morissette等[8]研究發(fā)現(xiàn),最低增重(the lowest weight gain,LWG)的仔豬與最高增重(the highest weight gain,HWG)的仔豬之間的體重差異隨時間增加而增加,從出生時的0.26 kg增加到第16天時的2.1 kg,且HWG仔豬的初乳和常乳攝入量也高于LWG仔豬。因此,生產遲緩的哺乳仔豬的斷奶體重往往會更低,而仔豬斷奶體重嚴重影響著仔豬斷奶后的生長發(fā)育。
生長遲緩哺乳仔豬可能因為母乳攝入量不足,而導致免疫功能不健全。仔豬在初出生時血液中存在單核細胞、B細胞和不同亞群的T細胞[20-21],可以對抗原和炎癥因子做出反應,并能相互作用產生特異性的免疫反應[22-23];但是,由于新生仔豬的腸道免疫系統(tǒng)發(fā)育不成熟,上皮細胞和固有層中存在很少的淋巴細胞[24],CD4+、CD8+和γδ+T淋巴細胞群大約在2周齡左右才開始在腸道黏膜中出現(xiàn)并穩(wěn)步增加[24-26]。此外,由于豬胎盤的上皮絨毛膜特性,新生仔豬必須從攝入的初乳和常乳中獲得母體免疫球蛋白,以進行被動免疫保護,直到仔豬的免疫系統(tǒng)發(fā)育完全[27]。Ogawa等[28]研究發(fā)現(xiàn),在出生后24 h內,正常吮吸初乳的初乳飼喂組(CoF組)與飼喂配方奶粉的初乳剝奪組(CoD組)相比,在斷奶期,CoF組糞便中免疫球蛋白A和血漿中免疫球蛋白G含量是CoD組的2倍以上,CoF組血漿中B淋巴細胞數(shù)顯著高于CoD組,結果表明,仔豬在初生的24 h內攝入初乳對仔豬的黏膜和系統(tǒng)免疫的早期發(fā)育起重要作用。因此,哺乳期的仔豬主要依靠攝入初乳獲得免疫能力。同時,隨著日齡的增長,哺乳仔豬機體中參與組織發(fā)育、功能和免疫的基因表達通路開始在小腸中被激活,并受到母乳成分和攝入量的影響[29]。Lessard等[19]研究發(fā)現(xiàn),生長遲緩哺乳仔豬的腸道組織中與免疫和氧化應激相關基因的表達下降,導致生長遲緩哺乳仔豬的免疫系統(tǒng)發(fā)育受損,可能會影響其在生命后期對病原體感染的抵抗力。
仔豬腸道菌群在出生到斷奶后2周這段時期趨近成熟,如果在仔豬哺乳期生長遲緩,致使腸道菌群定植與固化效果較差,后期的生長發(fā)育會受到嚴重影響。有研究表明,仔豬哺乳期的糞便微生物區(qū)系的組成和功能與母豬基本相似,隨著時間增加糞便中微生物豐富度和多樣性顯著提高30],其中厚壁菌門和擬桿菌門是仔豬斷奶前腸道微生物中的優(yōu)勢菌門[31]。乳桿菌屬是厚壁菌門的菌屬,可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長,減少炎癥反應的發(fā)生,調節(jié)免疫活性,從而維持機體健康。同時,母豬的腸道細菌群通過母乳或糞便垂直傳播給后代,其中來自母乳的微生物大多都能定植,并且會直接影響新生仔豬腸道菌群的演替過程。Bian等[32]研究表明,母乳中的乳糖可以促進潛在有益細菌(乳桿菌屬、擬桿菌屬、瘤胃球菌屬和糞腸球菌屬)的生長和抑制潛在的致病菌(梭菌屬、鏈球菌屬、葡萄球菌屬和志賀氏菌屬),從而有益于新生仔豬的腸道健康。因此,哺乳期仔豬的母乳攝入量與腸道健康高度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LWG和HWG仔豬在哺乳期前2周腸道微生物群的建立存在差異,相對于生長遲緩仔豬,生長快速仔豬的腸道中瘤胃球菌屬和擬桿菌屬相關有益細菌數(shù)量增加,而放線桿菌和淀粉乳桿菌數(shù)量減少[8]。生長快速和生長遲緩仔豬腸道微生物群的差異,可能對仔豬的健康產生長期影響。Mach等[33]的研究結果與之相似,該研究表明,生長速度較好的哺乳仔豬糞便中擬桿菌屬和瘤胃球菌屬相對豐度較高。Ding等[34]研究表明,空腸微生物豐富度與仔豬斷奶前體重增加呈正相關,結腸中的厚壁菌門和擬桿菌門是與體重增加相關的菌門,而回腸中的月形單胞菌屬和莫拉菌屬以及盲腸和結腸中的乳桿菌屬是與仔豬斷奶前體重增加相關的菌屬。此外,由于擬桿菌門與腸道微生物的穩(wěn)定性有關,生長遲緩仔豬腸道菌群的差異可能會加重仔豬斷奶的應激反應,斷奶應激會使穩(wěn)定的腸道菌群失衡、抵抗力下降、生長速度減慢等,會導致仔豬胃腸道的生長和發(fā)育停止,腸道穩(wěn)定性顯著下降。
4.1.1 保障母乳供給
初生后早期是哺乳動物腸道功能發(fā)育和腸道菌群穩(wěn)定的關鍵時期[35]。Chalkias等[36]研究發(fā)現(xiàn),母豬有數(shù)量充足、發(fā)育良好、功能完善的乳頭對仔豬生長發(fā)育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后備母豬飼養(yǎng)的過程中,應該注意觀察母豬的乳房發(fā)育狀況,及早淘汰那些乳房發(fā)育狀況不良的后備豬。母豬前面乳頭的產奶量多于后面的乳頭,固定的乳頭越往前哺乳期仔豬增重速度越快。將弱小仔豬固定在前幾對乳頭,較強的仔豬固定在后幾對乳頭,使弱小仔豬獲得大量母乳彌補先天不足,減小同窩仔豬體重增長的差距,降低因乳頭競爭而咬傷乳頭、壓死仔豬和饑餓導致的死亡率?,F(xiàn)代養(yǎng)豬業(yè)中,窩產仔數(shù)量的增加提升了母豬功能性乳頭的重要性,當母豬生產的仔豬數(shù)量多于功能性乳頭時,母豬則沒有能力飼養(yǎng)多生的仔豬。使用母乳替代品或者使用補充奶(即向母豬飼養(yǎng)的仔豬提供配方奶)進行人工飼養(yǎng),是緩解哺乳期仔豬母乳攝入不足的重要手段。De Greeff等[37]研究發(fā)現(xiàn),讓仔豬在出生后第2天到第21天自由采食營養(yǎng)密集的復合代乳品,可明顯提高仔豬的體重和提高小腸細胞的增殖速率,這可能與仔豬的空腸中編碼促生長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1,IGF-1)的基因表達趨勢提高有關。
4.1.2 完善寄養(yǎng)管理
母豬繁殖能力的持續(xù)提高增加了窩產仔數(shù),同時導致平均初生體重顯著下降和初生體重較輕的仔豬數(shù)量增加[38-39]。這使仔豬的轉窩和飼養(yǎng)在現(xiàn)代養(yǎng)豬業(yè)中成了不可缺少的步驟。當母豬產后母乳不足或產后死亡,以及窩產仔數(shù)過多時,可以寄養(yǎng)給分娩2~3 d內、性情溫順、泌乳量高且有空余乳頭的母豬。寄養(yǎng)和自養(yǎng)的仔豬日齡盡量相近,最好不超3 d,為提高成活率,仔豬寄出前要攝入足量的初乳。通過交叉寄養(yǎng)產生均勻體重仔豬的窩,可減少窩內體重差異大和平衡窩仔豬數(shù),以減少仔豬對乳頭的競爭,從而降低斷奶前死亡率,并可使較輕初生重仔豬的斷奶體重增重[17,40-41]。Huting等[42]研究發(fā)現(xiàn),仔豬在出生時被交叉飼養(yǎng),以產生只有相似大小的仔豬(輕或重,均勻窩)和具有相同數(shù)量的輕和重仔豬的窩(混合窩);與混合窩中的輕的仔豬相比,均勻窩中的輕的仔豬斷奶重增加6%,并且被淘汰的數(shù)量更少,這種重量優(yōu)勢對屠宰很明顯,也可以彌補母乳攝入不足所帶來的負面影響。Vande等[43]同樣通過交叉寄養(yǎng)將仔豬分為體重相似的均勻窩(均為輕、中或重仔豬)和包含相同數(shù)量輕、中和重仔豬的混合窩,發(fā)現(xiàn)混合窩仔豬斷奶前死亡率大于均勻窩仔豬;與混合窩相比,在均勻窩中的重仔豬的斷奶前死亡率更高,斷奶重更低;中仔豬在均勻窩和混合窩中的斷奶前死亡率和斷奶重相似,結果表明,對于仔豬斷奶前的生長和死亡率,使用交叉寄養(yǎng)形成均勻窩對出生體重較輕的仔豬有利,對體重較重的仔豬有害,對體重中等仔豬的影響有限。
4.1.3 精準飼喂教槽料
母豬在產后約18 d達到泌乳高峰期[44],然而隨著仔豬的生長速度越來越快,母乳供給量無法滿足仔豬的營養(yǎng)需求,為了保證哺乳仔豬的營養(yǎng)需求,應在仔豬7~10日齡開始采食教槽料[45]。生長遲緩哺乳仔豬在哺乳早期獲得的母乳較少,更需要攝入營養(yǎng)成分較高的教槽料。有研究表明,母乳的攝入量在仔豬對教槽料的吸引程度上起著一定的作用[46]。由于后部乳頭的產奶量和質量低于前部和中部乳頭[47],而位于乳房中部的乳頭則比其他乳頭更容易發(fā)生乳頭競爭[48],因此,哺乳后乳頭的仔豬比哺乳前乳頭的仔豬消耗更多的教槽料。Chen等[49]研究表明,在出生后第14天至第22天飼喂軟顆粒教槽料的仔豬采食量高于飼喂粉狀教槽料和硬顆粒教槽料的仔豬;在十二指腸和空腸,飼喂軟顆粒教槽料的仔豬絨毛高度與隱窩深度比值高于飼喂軟顆粒教槽料和硬顆粒教槽料的仔豬,這可能是由于較軟顆粒中的水分含量和淀粉糊化濃度較高,使飼料的適口性較好而產生了積極影響。正如Tokach等[50]報道,教槽料本身的組成,主要是飼糧的適口性,會影響采食量和進食仔豬的數(shù)量。另有研究發(fā)現(xiàn),試驗飼糧(26日齡斷奶后)中的谷物來源為大麥、水稻-小麥麩皮、玉米、裸燕麥、燕麥或大米,這些谷物來源對回腸和盲腸微生物群的組內相似性有顯著影響;仔豬哺乳期采食教槽料對其斷奶后的生長性能和微生物群的影響,取決于斷奶后飼糧中谷物的性質,以及這幾種飼料之間的相似性,決定了斷奶后仔豬的生長性能[51]。通過建立完善的分選方法,即確定仔豬從出生到14日齡的日增重,以此為評價指標,篩選出生長遲緩哺乳仔豬[4-5],對生長遲緩哺乳仔豬針對性飼喂高能量、高蛋白質、營養(yǎng)全面、適口性好、易于消化的教槽料,此外還可以根據(jù)需要灌服一定的功能性添加劑,可以有效改善生長遲緩哺乳仔豬的生長發(fā)育。
4.2.1 蛋白質和氨基酸
仔豬在哺乳期快速生長,需要大量的蛋白質,對蛋白質需求的本質是對氨基酸的需要。氨基酸除了作為蛋白質合成的底物原料外,還通過自身及其代謝產物所具有的生物活性,在動物體內發(fā)揮著調節(jié)生理功能、提高生長性能的作用,其中包括支鏈氨基酸(亮氨酸、異亮氨酸和纈氨酸)、精氨酸、色氨酸、谷氨酸和甘氨酸等。因此,可以通過氨基酸對仔豬的生長進行調控。在豬生產上,精氨酸被當作半必需氨基酸或條件性必需氨基酸,新生仔豬對精氨酸需求很高,而母乳中精氨酸含量相對較低,很難滿足仔豬生長需要。Kim等[52]研究發(fā)現(xiàn),在哺乳仔豬的乳代品中分別添加0.2%和0.4%的精氨酸,可以使血漿中精氨酸濃度分別增加了30%和61%,血氨濃度分別降低了20%和35%,尿素濃度分別降低了19%和33%;在7~21日齡,仔豬平均日增重分別增加了28%和66%,體重分別增加了15%和32%;添加0.4%的精氨酸也使仔豬血漿胰島素和生長激素濃度分別增加了24%和27%。N-氨基甲酰谷氨酸(NCG)可以促進內源性精氨酸的合成,還可以促進生長,提高肌肉蛋白質合成速率,促進器官發(fā)育,增強免疫力,改善胃腸道功能。Frank等[53]研究發(fā)現(xiàn),持續(xù)7 d給仔豬口服0或50 mg/kg的NCG,并在食物匱乏或喂養(yǎng)狀態(tài)下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口服NCG會增加血漿精氨酸和生長激素濃度,從而提高哺乳仔豬的生長速度和肌肉蛋白質合成。纈氨酸也是豬不可或缺的營養(yǎng)物質,對促進母豬乳腺的發(fā)育、改善泌乳性能以及提高仔豬斷奶體重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纈氨酸不能在動物體內合成,必須從飼糧攝取充足的纈氨酸才能滿足需要。因此,纈氨酸只能通過母乳提供給哺乳仔豬,繼而對生長性能和免疫功能產生影響。Richert等[54]研究表明,在高產母豬泌乳期的飼糧中分別添加0.85%、0.95%、1.05%和1.15%的纈氨酸,母豬的纈氨酸攝入量呈線性增加,哺乳仔豬在0~7 d、0~21 d和0~26 d(斷奶)的體重都呈線性增加,以上結果表明,增加高產母豬的飼糧中纈氨酸含量可增加仔豬哺乳期的體重。此外,F(xiàn)an等[55]通過母乳給哺乳仔豬口服甘氨酸,發(fā)現(xiàn)在斷奶前補充甘氨酸改善了仔豬斷奶后的腸道發(fā)育,這與CCAAT/增強子結合蛋白同源蛋白(CCAAT/enhancer-binding protein homologous protein,CHOP)信號通路改善了腸黏膜屏障和減少空腸上皮細胞凋亡有關。Li等[56]研究發(fā)現(xiàn),補充谷氨酰胺對仔豬的腸道和肝功能有影響,改善了LBW仔豬的生長和母乳攝入量,并影響了正常初生體重仔豬的脂質代謝和氨基酸代謝。以上研究表明,氨基酸可能通過母乳、直接灌服或適量添加到代乳飼糧等途徑供給哺乳仔豬,增加了仔豬的體重,提高了免疫力,表現(xiàn)出補償性增長,進而調節(jié)哺乳仔豬的生長遲緩。
4.2.2 能量
由于哺乳期仔豬生長發(fā)育速度較快,物質代謝旺盛,而且大腦皮層發(fā)育不完善,調節(jié)體溫的中樞神經(jīng)能力比較弱,體溫調節(jié)能力較差,皮薄毛少,體內能源儲備量不多,容易引發(fā)仔豬寒顫。因此,哺乳仔豬在生長發(fā)育的過程中需要從外部獲取大量的能量來提供生長和維持體溫。初乳和常乳是新生仔豬在哺乳期的唯一營養(yǎng)物質來源,初乳中的脂肪是新生仔豬存活的主要能量來源,大約提供了所需能量的50%;常乳中的乳糖是哺乳仔豬的主要能量來源。但是生長遲緩的仔豬母乳攝入量不足,所以對能量的需求更大,需要額外獲取來滿足生長需要。Chen等[57]研究發(fā)現(xiàn),在母豬飼糧中添加丁酸鈉、含有6~12個碳原子的中鏈脂肪酸或n-3多不飽和脂肪酸可增加母豬初乳中的脂肪、蛋白質和免疫球蛋白含量,并且通過調控哺乳仔豬空腸黏膜炎癥因子和緊密連接蛋白表達以及結腸內容物中腸道多樣性降低仔豬腹瀉率。Manzke等[58]研究發(fā)現(xiàn),給哺乳仔豬口服米糠油(rice bran oil,RBO)可增加仔豬斷奶時的體重,在教槽料中添加RBO可提高仔豬的采食量,口服椰子油可能會增加LBW仔豬出生后第1周的體重,而不影響死亡率、免疫反應或腸道形態(tài)。
4.2.3 微量元素
新生仔豬身體中微量元素含量較低,而且母乳所供給的各種微量元素不能滿足仔豬哺乳期的需求。因此必須對仔豬補充微量元素,與仔豬生長關系密切的微量元素有鐵、鋅和硒等。鐵是形成機體結構多種成分所必需的微量元素,缺鐵會導致營養(yǎng)性貧血,而補鐵可以改善仔豬生長性能、減少十二指腸黏膜損傷和促進腸道免疫系統(tǒng)發(fā)育。Zhou等[59]研究表明,與對照組相比,口服25 mg硫酸亞鐵和肌內注射100 mg右旋糖酐鐵均顯著促進哺乳仔豬的腸道發(fā)育和上皮成熟,鐵的作用可能與Wnt/β-連環(huán)蛋白(β-catenin)信號傳導無關。鋅是動物生長發(fā)育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缺鋅可能會使幼齡動物生長發(fā)育遲緩。李文[60]研究發(fā)現(xiàn),在母豬妊娠后期和哺乳期的飼糧中混合添加25 mg/kg硫酸鋅和50 mg/kg蛋氨酸螯合鋅可顯著改善母豬的繁殖性能、抗氧化性能、血清鋅含量和乳成分以及新生仔豬的生長性能和抗氧化性能。硒是參與機體組織的重要微量元素,缺硒容易引起白肌病。Chen等[61]研究發(fā)現(xiàn),在母豬妊娠和哺乳期的飼糧中添加有機硒(酵母硒)代替無機硒(亞硒酸鈉),可以改善新生仔豬和21日齡仔豬的血清和組織硒含量以及抗氧化能力,還可以改善仔豬斷奶時的體重均勻度;而硒和維生素E水平相互作用對后代的硒含量和抗氧化能力的影響較小。
4.2.4 功能性添加劑
除了從仔豬需要的營養(yǎng)物質進行調控外,還可以通過在飼糧中添加功能性飼料添加劑進行調節(jié)。飼料添加劑一般具有抗氧化、抗炎、增強免疫力、改善腸道功能等功能,在飼料中占的比重較小,但作用較大,不僅能夠提高飼料的營養(yǎng)價值,還能夠一定程度上提高動物的生產性能,如具有增強食欲、提高繁殖機能、補充營養(yǎng)物質以及降低飼料成本等作用。生長遲緩哺乳仔豬的腸道菌群定植與固化效果較差,嚴重影響了仔豬后期的生長發(fā)育。益生元(單獨或組合)可以調節(jié)腸道微生物群,具有多種抗菌作用并在免疫系統(tǒng)發(fā)育中發(fā)揮作用。Alizadeh等[62]研究了益生元低聚半乳糖(galactooligosaccharides,GOS)在代乳品中的作用,在4日齡仔豬的代乳品中添加GOS后十二指腸的絨毛高度、絨毛面積和絨毛與隱窩的比率均增大,長期添加GOS還可以改善腸道功能(消化力、屏障功能)和黏膜免疫功能。Li等[63]在仔豬1~28日齡期間灌服菊粉(0.5 g/d),在28日齡時,灌服菊粉對小腸腸道形態(tài)產生了積極影響,增加了結腸、盲腸中丙酸鹽和異丁酸鹽的濃度;與對照組相比,灌服菊粉使結腸白細胞介素-8、腫瘤壞死因子-α、Toll樣受體4 mRNA豐度降低;然而,在49日齡時,這些差異大部分消失了。Bissonnette等[64]研究發(fā)現(xiàn),在脂多糖(LPS)刺激情況下,哺乳期生長遲緩仔豬斷奶后炎癥反應更甚,飼糧中添加功能性飼料添加劑(蔓越莓提取物、香芹酚、硒化酵母和酵母衍生物、維生素復合物)可減弱哺乳期生長遲緩仔豬腸道中趨化因子以及凋亡或急性期相關基因的表達。Xu等[65]研究了口服丁酸鈉對新生仔豬腸道微生物群和炎性細胞因子表達的影響,結果表明,丁酸鈉可調節(jié)新生仔豬回腸炎性細胞因子,對腸道微生物結構影響較小,這說明口服丁酸鈉可能對新生仔豬健康有益。本實驗室前期研究表明,飼糧中添加400 mg/kg沒食子酸可通過提高機體抗氧化能力,特異性改善哺乳期生長遲緩引發(fā)的低斷奶重仔豬的生長性能[66]。
生長遲緩哺乳仔豬的生長性能和免疫能力均低于正常生長的哺乳仔豬,是斷奶后腹瀉和僵死的高發(fā)對象,嚴重影響?zhàn)B豬企業(yè)的經(jīng)濟效益。因此,生長遲緩哺乳仔豬的早期分選和調控對養(yǎng)豬生產非常重要。
目前,生長遲緩哺乳仔豬生長和腸道發(fā)育的特征和調控措施尚處于起步研究階段,相關的研究數(shù)據(jù)還非常匱乏。為了在養(yǎng)豬生產中更有效地調控生長遲緩哺乳仔豬的生長和發(fā)育,尚需要從以下方面開展工作。首先,基于現(xiàn)有仔豬分選方法,運用人工智能算法,進一步提高分選生長遲緩哺乳仔豬的效率和準確性;其次,解析生長遲緩仔豬的腸道發(fā)育特征,明確介導生長遲緩的關鍵因子;此外,根據(jù)飼料添加劑不同功能性成分的生物學特性,評價早期供給功能性添加劑對生長遲緩哺乳仔豬生長和腸道發(fā)育的調控作用,從而制定早期調控生長遲緩哺乳仔豬的關鍵技術。通過優(yōu)化分選方法和營養(yǎng)調控措施,可為改善生長遲緩哺乳仔豬的生長和腸道發(fā)育提供新思路,對提高養(yǎng)豬生產效益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