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南洋理工職業(yè)學院 葉潤平 齊曉琪
《論語》中有關子夏的文字敘述共有二十三處,在《學而篇》《為政篇》《八佾篇》《子張篇》等篇章中均有記載,這些篇章可以窺見出子夏的性格特征,包括善學、好思、通達、博學等。其中能體現子夏君子觀的記載在《顏淵篇》《子張篇》等,從中可以看出子夏所認為的君子不僅要做到終身學習,有自己的人格養(yǎng)成方法,而且還要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為人處世觀及學術觀等。子夏的君子觀在當代具有一定價值。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卜商,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歲?!弊酉牡纳甏蠹s是公元前507年,卒年大約是公元前400年,姓卜名商,南陽郡溫邑(今河南溫縣黃莊鎮(zhèn)卜楊門村)人。據《孔子家語》記載,子夏是衛(wèi)國人,比孔子小了四十四歲。他非常聰慧,學習過程中能舉一反三,他最大的愛好是辯論,能從細微之處論證詩歌中所蘊含的思想??鬃尤ナ乐?,孔門弟子四散,子夏在魏國的西河講學,開宗立派,魏文侯把他當做自己的老師,向他請教治理國家的辦法。子夏在西河講學長達六十七年之久,培養(yǎng)出了包括吳起、公羊高等在內的各個方面的人才??鬃釉鴮ψ酉恼f:“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边@句話既包含了孔子對子夏在學術上的期待,也要求子夏要盡力去做一個德才兼?zhèn)涞木邮降娜逭摺?/p>
“君子”一詞,廣見于先秦典籍,其本意指“君王之子”,又從社會地位角度延伸出與“小人”相對的含義。但隨著先民政治思想的成熟,特別是入周以后,道德與政治緊密關聯,“為政以德”成為君主的執(zhí)政根據,“君子”也就被賦予了濃厚的道德色彩。君子指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人。子夏作為孔子的得意門生,有著自己獨到的君子觀。
《論語·子張篇第十九》:“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弊酉拿鞔_表示,君子需要終身學習,才能獲得道。這里的“道”有兩層涵義,一指道德修養(yǎng),二指建功立業(yè)。其中道德修養(yǎng)是對內,建工立業(yè)是對外。其實無論是百工成事還是君子致道,都是需要通過自身的努力才能實現。子夏認為君子也要如同百工一樣,不斷努力不斷學習才能成事。無論何人做何事,想要有成就就必須得靠奮力學習才能達到目的。子夏認為,君子的核心任務就是致道,就是提高修養(yǎng)、道德,其他任何事情都要圍繞“致道”這個中心,為這個中心而服務。如何致道,只有一個辦法,即終身學習。人只有通過學習才知道道理,不學習就無法明白道理,而且學習時,要平心靜氣、踏踏實實地學,把學習到的知識應用于生活當中,在實踐中踐行君子之道。
《論語·子張篇第十九》:“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边@是子夏從貌、色、辭三方面論君子,體現出對“仁”“禮”的理解和認識。這里的“三變”是指君子的人格是如何養(yǎng)成的,即通過威嚴、溫和、堅定三種方式養(yǎng)成的,這也是君子優(yōu)秀品德的表現。這“三變”其實是子夏從孔子身上總結出來的,《論語·述而篇》中對孔子的性格形態(tài)進行了評價,說孔子既有溫和、威儀、安詳的一面,又有嚴厲、莊嚴、隨和的一面,孔子的這種性格形態(tài)就是子夏所說的君子身上所具有的“三變”。第一變“望之儼然”,就是剛和君子接觸的時候,君子給人一種莊嚴的感覺,讓人看了之后心底油然生起崇敬之心,并愿意與其親近學習;第二變“即之也溫”,就是真正和君子親近之時,在他身邊會覺得他是一個溫和、笑容可掬、和顏悅色的一個人,因此更加愿意呆在他的身邊并成為他的學生;第三變“聽其言也厲”,就是當你成為君子的學生之時,他就要對你嚴格要求了,因為只有讓學生知道自己的不足,學生才會有長足進步。子夏所說的君子的“三變”,都不是君子故意而為之的,君子道德修養(yǎng)達到了一定境界,“三變”皆是君子內心之誠而成。
《論語·子張篇第十九》:“子夏曰:‘君子信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后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奔矗颖仨毜玫叫湃我院蟛湃ミM諫,否則君上會以為你在誹謗他。由此可見,子夏認為,君子使民、事君,都要以信為先,信即是信仰、信任。這是君子內在的誠信,無論對上還是對下都是以信為本。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弊酉脑唬骸吧搪勚樱核郎忻?,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司馬牛和子夏對話,前者無不感嘆地說,“別人都有生死相依的好兄弟,而我卻孤孤單單沒有一個好兄弟?!弊酉膶λf,“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君子對待工作認真嚴肅,不出差錯,對待別人詞色恭謹,合乎禮節(jié),天下之大?!眱扇说恼勗拰嶋H上是討論了君子為人處事的道理,如何才能為人處事?關鍵就在于敬與恭,發(fā)自內心的一種對他人尊重、敬重,是內心端莊姿態(tài)的一種表現,無論是做人做事都要秉承正直的態(tài)度,公平公正,大家才能尊重你。內心對他人表示一種恭敬,彬彬有禮,能讓他人感受到來自你的尊重,他人內心也會受到感動,愿意反過來尊重你,恭敬實際上就是對于他人的尊重,你恭敬他人,他人才恭敬你。子夏對司馬牛說,只要你敬重他人,普天下的人都會和你成為朋友。也就是說品德高尚的人走到哪里都有朋友。君子就是品德高尚的人,君子周邊往往會圍繞著更多的君子,因為君子高尚的品德能對他人起到感染和號召作用,獨特的人格魅力也會影響到他人。
《論語·子張篇第十九》中詳細地描寫了子游和子夏的對話,子游對子夏學生的行為進行了評價,認為子夏的學生雖然非常勤快,每天都及時進行打掃,接待客人過程中表現得非常謙遜,進退有度,但是這種行為并沒有建立在學術基礎之上,沒有知識,沒有學問,依然不能稱之為君子。子夏聽了他的話,明確指出子游話中的錯誤,認為君子和學術同等重要,獲得學術和成為君子并沒有先后之分,就如同學術與草木,各有各的優(yōu)勢,各有各的特點,不能扭曲君子和學術,由此可見,子夏所認為的君子的學術觀即是教人有序,要根據人本身的情況來決定所學之深淺、生熟等,而不能一概以高、遠之學問教人。
子夏作為“孔門十哲”之一,他的君子觀在今天依然有意義,為人們提升個人修養(yǎng)實現人生價值提供借鑒,有利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增進民族文化自信。
古人做學問強調了要“活到老學到老”,也就是說倡導我們養(yǎng)成終身學習習慣,無論人年齡有多大,要持之以恒學習,學習伴隨人成長的每個階段,只有通過學習才能明智,學習也能影響人一生的發(fā)展,所以養(yǎng)成終身學習習慣,能對客觀世界有更理性判斷,這也是對人類的普遍要求。學習不僅僅要學習知識與技能,而且還要學習經驗,學習過程讓人品格能更加美好,智力更加聰慧,也能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所以反復學習、不斷探索學習,是人類永恒的主題。當前社會飛速發(fā)展,新思想、新理念、新發(fā)明新技術不斷推出,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人們只有通過學習,才能了解世界的變化,才能對客觀世界有更充分的認識,所以養(yǎng)成終身學習的習慣,能讓我們不斷成長,去解決各種問題,也能讓我們有更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在人類文明海洋中自由翱翔。
當今社會,人們更注重物質上的追求,在道德修養(yǎng)方面有所缺失。但其實一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對于一個人來講是十分重要以及必要的,因為優(yōu)秀、高尚的道德修養(yǎng)對人生的意義重大,它不僅會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而且有助于形成自己關于責任、義務的觀念。擁有完滿的道德人格,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能更好地融入到社會當中。
無論是在職場還是生活中,信任都是十分重要的。在職場上,從領導的角度來講,領導首先要取得員工的信任,才能讓員工心甘情愿地為領導、公司做事,不然的話,員工是不會真心支持領導,不會真心為領導、公司辦事。領導要努力積累員工的信任,幫助員工提升智慧、收入,讓員工時時刻刻都知道領導就是為了員工好,領導一切決定、行為,都是為了員工謀福利,員工就會真心支持自己的領導。從員工的角度來講,在規(guī)勸上級之時,也要先取得領導的信任才能進諫,不然的話有些領導可能會覺得員工是在誹謗他。在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也是需要信任的。只有這樣,就會迎來一個“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商旅野宿焉”大同社會。
子夏用他的行動和語言,智慧和魅力告訴了我們什么是君子,該如何成為君子,也向我們傳遞了他的君子觀,并且在他的言傳身教中向我們展示了君子的風貌,這對當今社會具有價值。我們要培養(yǎng)重視國民的道德素質,在全社會形成一種崇尚君子以及爭做君子的良好氛圍,保持君子態(tài)度,培養(yǎng)君子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