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豐蘭,陳 斌,傅曉晨,楊詩彥,陳劍虹,林萬慶*
(1.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yī)院,福建 福州 350004;2.福建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學院,福建 福州 350122)
腦卒中具有發(fā)病率、病死率及致殘率高的特點,其導致的便秘是腦卒中后常見的功能障礙之一[1],有研究表明腦卒中后便秘的發(fā)病率達30%~60%[2]。便秘對腦卒中的預后與轉(zhuǎn)歸有重要的影響,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也增加復發(fā)的風險[3]。對于腦卒中后便秘的治療,西醫(yī)多采用口服瀉藥與促胃腸動力藥、外用灌腸劑等對癥治療,雖作用明顯,但停藥后容易復發(fā),易出現(xiàn)藥物依賴性[4]。中醫(yī)學認為氣虛型便秘病機為氣血虧虛,氣虛無力推動,大腸傳導失司,出現(xiàn)排便困難。隔姜灸作為中醫(yī)外治的特色療法之一,克服了長期服藥難和針刺疼痛的問題,臨床上得到越來越多的患者認可。目前諸多研究表明隔姜灸治療便秘有良好的臨床療效[5-6],但灸量的多少對療效影響鮮見報道。故本研究從隔姜灸灸量著手,運用重隔姜灸神闕穴治療腦卒中后氣虛型便秘34例,取得一定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西醫(yī)診斷標準 腦卒中診斷參照中華醫(yī)學會神經(jīng)病學分會和中華醫(yī)學會神經(jīng)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發(fā)布的《中國各類主要腦血管病診斷要點2019》[7];便秘診斷參照2016年頒布的《功能性便秘的羅馬Ⅳ標準》[8]。
1.2 中醫(yī)辨證標準 參照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發(fā)布的《便秘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9]辨為便秘氣虛證,主癥:排便無力;腹中隱隱作痛,喜揉喜按;次癥:乏力懶言;食欲不振;舌淡紅、體胖大、或邊有齒痕、苔薄白,脈弱。凡具備主要癥狀和次要癥狀任意1~2項,即可診斷本證。證型必須由2名主治及以上職稱的中醫(yī)師共同確定。
1.3 納入標準 ① 年齡18~80歲;② 患者1周以內(nèi)未服用治療便秘的藥物;③ 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神志清楚,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① 長期服用具有便秘毒副作用的藥物,如抗膽堿能藥物、抗抑郁藥物等;② 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嚴重的原發(fā)性疾病者;③ 存在交流困難、精神異常、不能正常配合研究的患者;④ 正在參加影響本研究結果評價的其他臨床試驗者。
1.5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9月—2022年8月在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yī)院針灸科、康復科及神經(jīng)內(nèi)科就診的腦卒中后氣虛型便秘患者68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34例。對照組中男16例,女18例;年齡(68.70±10.32)歲;病程3~24個月,平均(12.47±4.38)個月;其中腦出血20例,腦梗死14例。治療組中男17例,女17例;年齡(70.40±8.49)歲;病程3~25個月,平均(11.36±5.03)個月;其中腦出血18例,腦梗死16例。2組性別、年齡、病程和病種分類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
2.1 治療方法
2.1.1 對照組 參照指南[10-11]予基礎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康復訓練等。在上述基礎治療上予傳統(tǒng)隔姜灸,具體操作:患者取仰臥位,將生姜切片(厚約0.3 cm,大小約3 cm×3 cm,用針穿刺數(shù)孔),截取艾絨(廣東匯群中藥飲片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號:20211201,規(guī)格:1 kg/袋)約1 g,捏成圓錐狀,將姜片放置于神闕穴處,艾絨置于姜片中心并點燃,每次施灸3壯。如患者感覺灼熱不可耐受時,可將姜片向上提起片刻,旋即放下再灸,隔日施灸1次,每周3次,療程3周。
2.1.2 治療組 在對照組相同基礎治療上予重隔姜灸治療。患者取仰臥位,將生姜切片(厚0.8 cm,大小為6 cm×6 cm,用針穿刺數(shù)孔),截取艾絨(廣東匯群中藥飲片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號:20211201,規(guī)格:1 kg/袋)約3 g,捏成圓錐狀,將姜片放置于神闕穴處,艾絨置于姜片中心并點燃,每次施灸3壯。如患者感覺灼熱不可耐受時,可將姜片向上提起片刻,旋即放下再灸,反復進行。隔日施灸1次,每周3次,療程3周。
2.2 療效觀察
2.2.1 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jù)文獻[12]判定,① 痊愈:大便正?;蚧謴椭良韧?,其他癥狀全部消失,療效指數(shù)≥75%;② 顯效:便秘明顯改善,排便間隔時間及糞便性質(zhì)接近正常,或便質(zhì)稍干而排便間隔時間在48 h以內(nèi),其他癥狀大部分消失,75%>療效指數(shù)≥50%;③ 有效:排便間隔時間縮短1 d或便質(zhì)干結改善,其他癥狀均有好轉(zhuǎn),50%>療效指數(shù)≥30%;④ 無效:便秘及其他癥狀均無改善,療效指數(shù)<30%。
2.2.2 便秘癥狀嚴重程度 治療前后采用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學分會肛腸外科學組于2005年制定的《便秘癥狀及療效評估》[13]中的便秘癥狀量化問卷評分評定,該問卷包括6個癥狀:排便困難或過度用力、糞便性狀、每次排便時間、下墜或不盡或脹感、每周排便次數(shù)、腹脹。每個癥狀按無、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計為0~3分,得分越高代表癥狀越嚴重,6個癥狀評分相加便為便秘癥狀總積分。
2.2.3 便秘患者生活質(zhì)量 根據(jù)便秘患者生活質(zhì)量量表(PAC-QOL)[14]評分評定,PAC-QOL包括28個條目,從生理狀態(tài)、心理狀態(tài)、焦慮感、滿意度4個維度對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程度,按照從一點也不、有一點、一般、比較嚴重、非常嚴重分別計為0~4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生活質(zhì)量越低。
2.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軟件統(tǒng)計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s)表示,組內(nèi)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1 2組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2組療效比較
3.2 治療前后2組便秘癥狀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便秘癥狀評分比較(±s) 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1) P<0.05;與對照組比較,2) P<0.05。
組別對照組例數(shù)34治療組34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排便困難或過度用力2.85±0.06 1.83±0.241)2.86±0.02 1.57±0.411)2)糞便性狀 1.81±0.10 0.94±0.141)1.78±0.11 0.42±0.091)2)每次排便時間/min 1.98±0.16 1.34±0.141)2.01±0.10 0.51±0.061)2)總積分 12.27±0.56 7.14±1.011)12.28±0.71 4.32±0.971)2)組別對照組例數(shù)34治療組34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下墜或不盡或脹感 2.45±0.17 1.12±0.161)2.43±0.16 0.67±0.121)2)每周排便次數(shù) 1.55±0.07 0.90±0.231)1.52±0.10 0.54±0.191)2)腹脹 1.63±0.34 1.01±0.201)1.68±0.15 0.61±0.221)2)
3.3 治療前后2組PAC-QOL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PAC-QOL評分比較(±s) 分
表3 2組治療前后PAC-QOL評分比較(±s) 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1) P<0.05;與對照組比較,2) P<0.05。
滿意度 16.75±2.16 13.01±1.351)17.89±1.20 8.11±1.121)2)組別對照組例數(shù)34治療組34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生理狀態(tài) 13.21±1.01 10.23±0.761)12.05±1.82 6.53±0.691)2)心理狀態(tài) 25.12±3.87 16.78±2.571)24.76±2.50 13.85±1.231)2)焦慮感 22.37±0.65 18.37±3.201)21.04±1.15 15.37±1.861)2)
腦卒中后便秘的大便以糞便干結、排便時間延長、糞便量減少、排便不盡感等臨床表現(xiàn)為特點。中醫(yī)學認為:便秘病位主要在大腸,與脾、胃、肺、肝、腎等臟腑功能密切相關;基本病機為大腸傳導失司;其病性有虛、實兩端,氣血陰陽虧虛均可致便秘。根據(jù)“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治療原則,治療腦卒中后氣虛型便秘當以益氣通便為法,但若內(nèi)服補氣方藥,一則恐其虛不受補,二則慮其難以長期堅持服藥,故依“外治之理,即內(nèi)治之理”,本研究采用隔姜灸重灸神闕穴,以達益氣通便之效。
現(xiàn)代研究表明,隔姜灸從艾絨、生姜到皮膚上穴位的熱傳遞,是通過熱傳導及熱輻射完成,再到深部組織和其他部位的熱傳遞則是由生物傳熱效應完成[15]。隔姜灸通過熱傳遞使藥物由外向內(nèi)發(fā)揮作用,激活機體穴位,疏通經(jīng)絡,推動氣血運行,實現(xiàn)溫、通、補的作用,從而使胃腸功能恢復,腦卒中后氣虛型便秘患者大便得通。此外,神闕穴為先天之氣所在之處,人體氣之根也,故通過灸其培補先天之氣,并養(yǎng)護后天之氣。有研究顯示:神闕穴隔姜灸將穴位、生姜、艾灸相結合,具有通絡益氣健脾功效,可調(diào)暢氣機,促進腦卒中后便秘患者胃腸道功能復常,有效改善排便情況、大便性狀和改善生活質(zhì)量[16-17]?,F(xiàn)代研究亦表明:艾灸可改善腦卒中患者的血液循環(huán),具有抗炎、調(diào)節(jié)免疫功能與機體代謝的作用[18]。
灸量,是指施灸時對穴位所產(chǎn)生的刺激量,不同疾病灸量不同。灸火大小、時間長短、施灸距離、艾炷大小、施灸面積、是否發(fā)灸瘡等因素都會影響灸量[19]。臨床運用時應根據(jù)疾病的特點及患者的年齡、體質(zhì)、病情輕重、病位淺深等選擇最佳灸量。如宋代竇材《扁鵲心書》載:“大病灸百壯,小病不過三、五、七壯”,提示艾灸治療重病、慢性病、難治性疾病需要加大灸量。中醫(yī)學認為腦卒中后氣血虧虛,加之患者久臥傷氣,氣虛無力推動,大腸傳導失司,從而易出現(xiàn)氣虛型便秘。全省名老中醫(yī)梁棟富教授認為腦卒中后便秘有別于一般便秘者,根據(jù)“虛則補之”的治療原則,運用隔姜灸治療此類便秘,應加厚、加大姜片,增大艾炷大小,延長灸的時間,以擴大施灸范圍,使熱量具有更強的穿透感,加強益氣補陽之功[20]。現(xiàn)代研究表明:不同灸量對胃腸道刺激不同,產(chǎn)生的效應亦不同,能夠調(diào)節(jié)胃腸激素胃動素、P物質(zhì)、一氧化氮的表達,促進胃腸蠕動,從而改善便秘癥狀[21-22]。陳日新等學者[23]指出施足灸量是激發(fā)艾灸灸感的關鍵要素之一,艾灸發(fā)動灸感感傳,能大幅度提高療效。
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組運用重隔姜灸治療后便秘臨床癥狀評分以及PAC-QOL評分均顯著降低,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重隔姜灸通過增加姜片厚度及艾絨量,擴大施灸范圍,較傳統(tǒng)隔姜灸加強了益氣補陽的作用,可進一步改善腦卒中后氣虛便秘患者胃腸功能,提高生活質(zhì)量。灸量并非越大越好,應根據(jù)患者具體病情進行個性化,本研究僅設2種灸量,最佳灸量還需進一步完善觀察。研究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一些腦卒中患者熱感覺較為遲鈍,因此,隔姜灸操作中需避免燙傷或灼燒患者皮膚,并注意觀察患者耐受程度,如有不適應及時對癥處理。本研究在傳統(tǒng)隔姜灸的基礎上,從姜片的厚度與寬度、艾絨的數(shù)量上進行改進,增強了隔姜灸的作用,且操作簡單,患者接受度好,臨床滿意,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