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賢濤,聶 劼
(1.深圳市寶安區(qū)福永人民醫(yī)院急診科;2.深圳市寶安區(qū)福永人民醫(yī)院心血管內科,廣東 深圳 518128)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臨床較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其病理表現(xiàn)為冠狀動脈內血栓形成,伴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導致冠狀動脈管腔不同程度閉塞,患者心電圖顯示T波倒置與ST段壓低,該病具有發(fā)病急、病情進展迅速等特點。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能夠增加心肌供血和供氧量,從而減輕心臟的負荷,改善心肌功能,但支架的植入亦會加重患者血管炎癥反應,影響患者術后恢復[1]。同時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前、術后均需行抗血小板治療以減少術后“罪犯”血管再次閉塞。臨床常用藥物組合為阿司匹林聯(lián)合氯吡格雷,氯吡格雷為P2Y12受體拮抗劑,可達到較好的抗炎效果,同時還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但其藥效作用時間較短,因此尚未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2-3]。替格瑞洛是環(huán)戊基三唑嘧啶類抗血小板藥物,其可阻止血小板受體與二磷酸腺苷的結合,從而阻止血栓形成,且此藥物不需要經(jīng)過肝臟代謝,口服后胃腸道就能快速吸收[4]?;诖?,本研究旨在探討替格瑞洛對急診收治的擇期進行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率、血漿黏度(PV)、紅細胞沉降率(ESR)、紅細胞壓積(HCT)水平的影響,并分析心功能的變化情況,現(xiàn)報道 如下。
1.1 一般資料 依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深圳市寶安區(qū)福永人民醫(yī)院收治的擇期進行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的80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分為兩組,各40例。對照組中男、女患者各20例;年齡59~85歲,平均(70.59±2.59)歲;梗死部位:前壁12例,下壁13例,前間壁15例。研究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2、18例;年齡61~86歲,平均(70.63±2.77)歲;梗死部位:前壁11例,下壁12例,前間壁17例。兩組患者上述資料(年齡、梗死部位)經(jīng)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心血管內科常見病的診斷與防治》[5]中的心肌梗死相關診斷標準者;心電圖顯示兩個鄰導ST段呈現(xiàn)出低壓者;胸痛持續(xù)時間在20 min以上者等。排除標準:有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有先天性心臟疾病者;對本研究所用阿司匹林腸溶片、硫酸氫氯吡格雷片、替格瑞洛片過敏者等。研究經(jīng)院內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對各項生命體征進行監(jiān)測,均進行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治療[6]。對照組患者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前1周采用阿司匹林腸溶片(Bayer HealthCare Manufacturing S.r.l.,注冊證號HJ20160685,規(guī)格:100 mg/片)、硫酸氫氯吡格雷片(樂普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23116,規(guī)格:75 mg/片)口服治療,服用劑量均為300 mg/次, 1次/d;術后口服阿司匹林100 mg/次、硫酸氫氯吡格雷片 75 mg/次,1次/d。研究組患者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前1周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劑量、頻次同對照組術前,再服用替格瑞洛片(深圳信立泰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83320,規(guī)格:90 mg/片),180 mg/次,2次/d;術后口服阿司匹林,劑量與頻次同對照組術后,替格瑞洛片90 mg/次,2次/d。所有患者均持續(xù)治療3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于治療前后使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儀[通用電氣醫(yī)療系統(tǒng)(中國)有限公司,型號: LOGIQ F6]檢測兩組患者左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水平。②清晨空腹狀態(tài)下,采集患者治療前后靜脈血(2 mL),經(jīng)抗凝處理后離心(3 000 r/min)10 min,取血漿,采用全自動血液流變儀(北京賽科希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型號:SA-9800)檢測PV、ESR、HCT水平。③血液采集方法同②,離心(3 000 r/min)10 min,取血清,對兩組患者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C-反應蛋白(CRP)進行檢測,檢測方法為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法。④對比兩組患者皮下出血、穿刺位置出血、胃腸道反應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為計數(shù)資料以[ 例(%)]表示,行χ2檢驗;心功能、血液流變學、炎癥因子水平為計數(shù)資料首先進行正態(tài)性和方差齊性檢驗,若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且方差齊則以(±s)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LVESD、LVEDD水平與治療前比均顯著降低,與對照組比,研究組顯著降低;LVEF水平與治療前比均顯著升高,與對照組比,研究組顯著升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P<0.05。LVESD:左室收縮末期內徑;LVEF: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DD:左室舒張末期內徑。
組別 例數(shù) LVESD(mm) LVEF(%) LVEDD(mm)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0 53.16±4.95 46.41±3.52* 38.96±2.19 45.15±3.29* 62.77±5.29 53.49±4.07*研究組 40 52.39±5.61 40.73±3.09* 39.69±2.75 52.51±4.13* 61.83±6.16 48.76±3.29*t值 0.651 7.670 1.313 8.816 0.732 5.716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兩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液流變學(血小板聚集率、PV、ESR、HCT)水平與治療前比均顯著降低,與對照組比,研究組顯著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水平比較( ±s)
表2 兩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水平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P<0.05。PV:血漿黏度;ESR:紅細胞沉降率;HCT:紅細胞壓積。
組別 例數(shù) 血小板聚集率(%) PV(mPa·s) ESR(mm/h) HCT(%)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0 69.11±4.52 32.46±5.13* 2.46±0.61 1.79±0.45* 28.25±6.32 21.86±5.95* 38.19±4.19 32.55±4.53*研究組 40 69.05±4.49 29.41±5.21* 2.42±0.55 1.31±0.39* 28.55±6.66 15.22±4.61* 38.26±4.11 25.71±3.89*t值 0.060 2.638 0.308 5.098 0.207 5.579 0.075 7.245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水平與治療前比均顯著降低,與對照組比,研究組顯著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s)
表3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P<0.05。IL-6:白細胞介素 -6;TNF-α:腫瘤壞死因子 -α;CRP:C- 反應蛋白。
組別 例數(shù) IL-6(pg/mL) TNF-α(pmol/L) CRP(m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0 5.55±1.22 2.95±1.16* 9.35±2.02 5.85±1.03* 8.62±2.69 6.79±1.99*研究組 40 5.39±1.19 2.21±1.02* 9.26±2.05 4.35±1.12* 8.59±2.66 5.59±1.89*t值 0.594 3.030 0.198 6.235 0.050 2.765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用藥期間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例(%)]
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屬于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一種類型,該病病因主要為冠脈嚴重狹窄或易損斑塊破裂所致的急性血栓形成,造成冠脈急性狹窄,起病急且兇險,治療應以開通血管為主,防止心肌細胞進一步死亡。臨床常采用經(jīng)皮冠脈介入手術擴張閉塞的冠狀動脈管腔,但手術治療會增加血栓脫落的風險,導致患者治療后血管血流存在無復流現(xiàn)象。氯吡格雷是一種二磷酸腺苷受體拮抗劑,配合阿司匹林藥物進行口服治療,可達到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的效果,阻止血栓形成,進一步提高心肌灌注量,促進心功能的恢復,但其需經(jīng)肝臟代謝,起效較慢[7]。
替格瑞洛可通過選擇性地抑制二磷酸腺苷與血小板 表面P2Y12受體的結合,阻斷信號傳導和血小板活化,改善冠狀動脈血流,預防冠狀動脈內血栓形成;替格瑞洛還可抑制紅細胞膜上平衡型核苷轉運體-1對腺苷的攝取,增加血漿腺苷濃度,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速度、改善血液循環(huán)[8-9]。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患者LVESD、LVEDD及血小板聚集率、PV、ESR、HCT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而LVEF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表明替格瑞洛+阿司匹林治療急診收治需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可有效改善其心功能與血液流變學指標,促進冠狀動脈血流狀態(tài)的恢復。
當患者發(fā)生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時,心肌缺氧就會產(chǎn)生大量的炎癥介質促使血栓的形成,導致梗死面積擴大,進而使心血管事件風險升高;另外,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冠狀動脈血流通暢,梗死區(qū)缺血再灌注后,會導致氧自由基大量釋放,損傷心肌細胞,并刺激炎癥因子釋放[10]。替格瑞洛可通過抑制細胞攝取和促進三磷酸腺苷釋放,導致細胞外腺苷濃度升高,達到擴張冠狀動脈、縮小心肌梗死面積、抑制動脈內膜增生的作用,對缺血心肌再灌注起到保護作用;另外,替格瑞洛還可發(fā)揮抗炎作用,減輕心肌細胞損傷[11-12]。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治療后血清炎癥因子(IL-6、TNF-α、CRP)水平較對照組顯著降低,兩組患者用藥期間皮下出血、穿刺位置出血、胃腸道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阿司匹林治療的基礎上增加替格瑞洛治療可有效降低機體炎癥因子水平,安全性良好。
綜上,替格瑞洛+阿司匹林治療急診擇期進行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可有效改善其心功能與血液流變學指標,促進冠狀動脈血流狀態(tài)恢復,另外還可降低機體炎癥因子水平,安全性良好,可為臨床治療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提供有效參考依據(jù),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