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美芳,朱明月
(杭州市西溪醫(yī)院 口腔科,浙江 杭州 310024)
下頜阻生智牙拔除是牙槽外科中較為復雜的手術類型。傳統(tǒng)的手術方法多以局部阻滯麻醉下骨錘輔助拔除的方式,不僅視野小且操作的難度大,需要的手術時間相對長,切口大、去骨量多、對機體的損傷性大,術后會引起患者疼痛、腫脹、牙齒敏感等情況,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1]。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微創(chuàng)拔牙手術也已經在臨床中得到了較好的應用。T形切冠法是當前臨床上常用的微創(chuàng)療法,可根據切割方式的不同分為縱T與橫T切冠法,能夠較好地解決阻生齒牙冠的縱向及橫向阻力,盡可能地保護牙周組織健康[2]。但是臨床對兩種手術方式的效果存在一定爭議性,本研究比較縱T與橫T切冠法的臨床效果,以期為后續(xù)患者的治療提供良好的指導。
1.1 臨床資料 回顧杭州市西溪醫(yī)院2019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224例下頜阻生智牙拔除患者臨床資料,其中接受橫T切冠法治療患者(105例)設為橫T組,接受縱T切冠法治療患者(119例)設為縱T組。納入標準:①經檢查發(fā)現(xiàn)口腔內有1顆下頜阻生智牙,且沒有溢膿、紅腫、叩痛等情況;②全身狀況良好,沒有麻醉藥物以及手術禁忌;③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患者存在過度惡心、嗆咳反應;②患者對于疼痛耐受度低、依從性差;③合并有神經、認知功能異常者。縱T組中男70例,女49例;年齡21~56歲,平均(41.55±5.69)歲。橫T組中男58例,女47例;年齡20~57歲,平均(42.01±6.06)歲。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切冠療法
1.2.1 切冠前 術者給予碘伏消毒相應區(qū)域后,利用濃度為2%的利多卡因進行下牙槽神經、舌神經、頰神經阻滯麻醉,且局部給予4%阿替卡因浸潤麻醉,在起效后用生理鹽水沖洗;切口取智牙遠中切開、翻瓣,必要時在第二磨牙頰側加以輔助切口,以充分暴露牙冠。
1.2.2 橫T切冠療法 牙冠暴露后使用仰角渦輪手機配合車針(型號:SSWHITE GW-557SL)進行冠向切割,使智牙分成遠近兩部分,后續(xù)對近中部分進行矢向切割,再利用微創(chuàng)拔牙挺將分成的小塊取出;在用拔牙挺松動牙根后,進一步利用渦輪手機去除遠中部分牙槽骨,用牙挺挺出,以減少牙槽骨受到擠壓后失去完整性的情況,牙冠全取出后,將切割破碎的牙體、組織取出,再進行牙根拔除;術者檢查傷口,沒有異常后結束手術。
1.2.3 縱T切冠療法 牙冠暴露后于距離第二磨牙遠中夾角4 mm以上距離處用鉆去除覆蓋牙冠上的骨質(保留牙槽骨高度);根據T字形截斷牙冠,利用手機在阻生齒牙冠頸部鉆一個橫向的切口,分離阻生齒牙冠,再向冠面正中用裂鉆鉆以垂直的切口將冠部分開;取出分離的牙冠,再使用渦輪手機將多個小裂塊取出,解除鄰牙與牙冠阻力后,為牙根前移創(chuàng)造條件,最后將牙根取出。
1.2.4 術后 指導患者咬住棉球1 h,且進行冰敷,檢查沒有出血后方可離開,預防性使用抗生素48 h,告知患者術后2、7 d復診,7 d后拆線。
1.3 觀察指標
1.3.1 疼痛程度 術后3 d疼痛程度對比:在一張白紙上畫一條10 cm長線,兩端分別代表無痛與劇烈疼痛;0分為沒有疼痛感;2分(1~3 cm)為有輕度疼痛但不影響生活、工作;4分(4~6 cm)疼痛感明顯,對工作有輕微影響,但不影響生活;6分(7~10 cm)患者疼痛劇烈,對生活以及工作有嚴重影響[3]。
1.3.2 手術相關情況 對比2組手術用時、開口度、腫脹程度。開口度分為3度:Ⅰ度為開口度≤2.5 cm,Ⅱ度為開口度≤2.0 cm,Ⅲ度為開口度≤1 cm。腫脹程度的測定方法:從患側耳垂下通過頦部直至健側耳垂下的距離,與術前進行對比,≤3 mm為0度,4~6 mm為Ⅰ度,7~12 mm為Ⅱ度,>12 mm為Ⅲ度。術后開口受限:≤37 mm為Ⅰ度,≤25 mm為Ⅱ度,≤10 mm為Ⅲ度。
1.3.3 炎癥介質水平 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后齦溝液中的炎癥介質水平,包含:前列腺素E2、髓過氧化物酶水平。采樣過程:利用濾紙條法獲取標本,利用whatman3號濾紙,并將其剪成2 mm×10 mm紙片,先刮出齦上菌斑,漱口后,將濾紙前段輕輕插入齦溝入口處,有阻力后,再向齦溝深處插入,停留30 s取出,獲得齦溝液標本;將采集的標本利用酶聯(lián)免疫法(北京貝爾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匹配試劑盒)進行測定。
1.3.4 并發(fā)癥 統(tǒng)計2組術后并發(fā)癥,包括開口受限、水腫、鄰牙溫度敏感、松動。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SPSS 24.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等級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秩和檢驗,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疼痛程度 術后3 d,2組的疼痛程度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術后3 d 2組患者的疼痛程度比較[n(%)]
2.2 手術相關情況 縱T組的手術用時短于橫T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的開口度以及腫脹程度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患者手術相關情況比較
2.3 齦溝液中的炎癥介質水平 治療前,2組前列腺素E2、髓過氧化物酶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齦溝液中的炎癥介質水平與治療前、2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2組齦溝液中的炎癥介質水平比較
2.4 術后并發(fā)癥情況 術后,縱T組有4例發(fā)生并發(fā)癥,橫T組有12例發(fā)生并發(fā)癥,2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3.36%、11.4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術后2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n(%)]
阻生牙是指部分萌出或者是完全不能萌出的牙齒,由于其位置不佳或者是不能夠萌出到正常的位置,不僅對患者的咀嚼功能有一定的影響,且增加了牙周炎、囊腫、鄰牙牙根吸收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臨床上一般建議拔除治療[4]。傳統(tǒng)的拔牙方法以“敲、劈、鑿、撬”等操作劈冠分牙,再逐步挺出牙根進行治療,對牙周組織的破壞性較大,加之術中施力大小難以掌握,容易引發(fā)松動、牙槽骨骨折、軟組織撕裂等并發(fā)癥[5]。
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微創(chuàng)拔牙術也已經在臨床中廣泛應用,拔牙前對智牙阻力進行細致分析,明確阻力點,后續(xù)通過精細的操作,以最小的創(chuàng)傷將阻力去除是成功的關鍵點[6]。本研究通過T形切割牙冠以解除鄰牙與牙槽骨的阻力,使得牙槽窩的形態(tài)及頰舌側牙槽骨的高度盡可能地保持原狀,同時也減少了對第2磨牙遠中牙槽骨的破壞,有效保護了牙齦軟組織的形態(tài)。結果顯示:橫T與縱T切冠法,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2組患者的疼痛程度、手術效果、齦溝液中的炎癥介質水平比較均無差異,但縱T組的手術用時短,術后并發(fā)癥少于橫T組。
橫T法第1步是通過冠向切割將牙體分為近遠中部分;縱T法第1步是通過矢向切割,形成的溝槽則指向近遠中;相對而言,橫T法切割后形成一道開放的溝槽,相通于頰舌空間,利于冷卻水的引流以及組織的冷卻,患者的體驗感較為舒適。橫T法中第2步是近中牙冠的矢向切割,在冠向切割的基礎上,近中牙冠通常與遠中斷開,增加了精確分牙的難度;而縱T法采用冠向切割,利于擴大術野,且近中牙冠的頰側容易分離、脫位,為舌側部分的操作提供便利,有利于縮短手術時間。微創(chuàng)拔牙術對機體的損傷小,且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周圍組織與牙槽骨,有效減少了炎癥反應與應激反應,也利于減少疼痛介質的異常分泌,故而2組術后的炎癥介質水平上升均不明顯,提示2種手術方式對機體的損傷均輕微。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縱T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橫T組。林代均等[7]研究中提出,拔牙對機體的損傷較大,由于局部組織被破壞,使得炎性因子釋放,增加了血管通透性,導致液體滲出增多、局部腫脹,進而使神經末梢被不斷刺激,患者感覺有明顯疼痛,若刺激到咬肌、翼內肌、翼外肌等,則會使肌肉發(fā)生痙攣受挫,繼而造成張口受限。本研究中,雖然2組患者均徹底清除拔牙內的牙體碎片以及碎骨,且利用渦輪手機切割拔牙有效避免了干槽癥的發(fā)生,但橫T法在手術時需要將阻生齒牙冠的頰側骨質取出,以便于擴大牙槽窩口內徑,故而增加了局部創(chuàng)傷性,也加重了術后反應,容易引起牙齦隨著牙槽骨高度下降而退縮的問題,繼而出現(xiàn)牙齦敏感的牙周癥狀;相比而言,縱T法采用了遠中切口設計,最大程度暴露牙冠的同時減少了翻瓣時對周圍組織的損傷,可減少由于過度翻瓣造成的疼痛及張口受限。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少,需要繼續(xù)進一步研究以確保研究的科學性。
綜上所述,橫T和縱T切冠法在下頜阻生智牙拔除治療中效果均較好,但縱T切冠法手術用時更短、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更低,可根據患者情況優(yōu)先考慮縱T切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