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了
我們居住的這個星球,海洋大于陸地,山地大于平原。
我出生、成長、生活的地方,群山簇?fù)?,處處屏障,猶如如來佛的神掌,山把我的世界圍得團(tuán)團(tuán)轉(zhuǎn)轉(zhuǎn)。山是那樣龐大,人是那樣渺小。祖祖輩輩,世世代代,即便費(fèi)盡心思地騰轉(zhuǎn)挪移,也仍然在大山的皺褶里翻滾,難以擺脫大山的庇護(hù)與束縛。
1965年,我出生在蘭坪一個不太大的小山村,坐落在滇西北那南北縱貫的橫斷山系的某個山梁上,這里的一座山就綿延幾百里,且山高谷深,山勢猶如斧砍刀切一般陡峭而險峻。我是山的兒子,在我的生活里,山就是永恒的世界。
俗話說:開門見山。生活在群山的懷抱里,山即是大地的代名詞。山不僅是我須臾不能離開的支撐與依托,也是我認(rèn)識的第一個世界。是大山養(yǎng)育了我,接納了我,也包容了我。今天的我雖然生活、工作在縣城,但縣城仍舊是在山的懷抱里,可以說,我的人生從沒有走出過大山的包圍。大山始終是我成長的搖籃,生活的領(lǐng)地,忙碌的場所,歌唱的舞臺。
俗話說得好:土生土長。正如城市里孩子的童年是山里孩子所無法企及的那樣,山里孩子所擁有的童年,同樣是城里孩子所無法想象的。山能給予每一個孩子的樂趣與記憶是恒久的,難以磨滅的。因為山的世界無窮大、無限量,讓人無法知曉的太多,更無法掌握全部。山是最自然的所在,也是最廣博的世界。山有生命的四季,時光的輪回,自然的眷顧和生存的加持。
開門就見山,出門就爬坡。作為山里的孩子,可以說,從走出家門那一刻起,人就在山上開始了一天的摸爬滾打,不是奔波在山路上,就是在山上干著各種農(nóng)活,從小就見識并經(jīng)受了大山給予人們的出行之艱難。小時候,放牲口、找豬食、砍柴火、耙松毛是最常干的活兒。這些活兒都得到山上、田野里去完成,常常需要走很遠(yuǎn)的路。而作為農(nóng)民的孩子,除了日常的活兒,每年的秋收時節(jié),總要跟大人一起到地里收割莊稼,然后把糧食用背簍背回家里。村里的地最遠(yuǎn)的要數(shù)“躍進(jìn)壩”了,有四五公里遠(yuǎn),一個來回就是八九公里的路程,每天從早到晚也只能背三四趟,需要連續(xù)幾天才能把所有的糧食背回家。身上的負(fù)重,路途的遙遠(yuǎn),行進(jìn)的艱難,始終考驗著稚嫩的肩膀與心力。小小的年紀(jì),就得承受生活的重壓,汗流浹背地負(fù)重前行,不斷地品嘗著汗水的辛咸味道。雖然看著自己的汗水一顆一顆地滴落到腳下的泥土里,但絕不放棄身上的重?fù)?dān),絕不半途而廢。我就是在這樣生活環(huán)境的磨煉下,漸漸養(yǎng)成了一種面對挫折毫不氣餒、面對困難堅忍不拔的性格。
常言道:靠山吃山。大山給予人的山珍可以說是數(shù)不勝數(shù)。山里有各種各樣的樹、各種各樣的花、各種山茅野菜、各種野生食用菌、各種野果,還有各種各樣的鳥和各種野生動物。山是無私的,只要你是勤勞的,只要你不怕吃苦,你就會在山里找到無數(shù)的珍寶。
山上一年四季都有著各種山珍,在那物資貧乏的年代,山里的孩子總是少不了找野菜的經(jīng)歷。就我而言,大多數(shù)是摘蕨菜,也有幾次是尋找長在深山里的野菜。蕨菜總是隨著夏天的來臨,在向陽的山坡上長得密密麻麻,有時隨手就能采摘一些;而要找野菜就得起個大早,帶上晌午的干糧,爬到高山上有竹林生長的地方才能找到。當(dāng)時的生活是艱苦的,吃野菜完全是不得已而為之,不像現(xiàn)在,野菜倒成了城里人愛吃的稀有佳肴。
在六七十年代,尚沒有禁獵限令,山里的男人們都有過打獵的經(jīng)歷。那是一種充滿刺激、挑戰(zhàn)和樂趣的行為,也是男子漢勇敢和智慧的象征,許多山里的漢子對打獵都是樂此不疲的。記得小時候,有一次,在獵犬的追逐下,在一陣人聲的鼎沸中,一只麂子被獵人從山上攆到村子邊上的田地里捉住了。人們常說“打到獵物見者有份”,可是一只麂子夠幾個人分呢?獵人們?yōu)榱颂娱_太多的人,就遠(yuǎn)遠(yuǎn)地躲到樹木繁盛的松坡林里去了。
男孩子們雖然沒有機(jī)會打獵,但卻特別喜歡掏鳥窩。有的鳥把窩搭在樹上,有的在石頭下面,有的則在草叢當(dāng)中。掏鳥窩,那是在夏天進(jìn)行的把戲。還有一種捕獵鳥雀的方法,那是在深秋過后的冬天,每天早晚總有成群的鳥雀集中在爛水塘周圍。男孩子們就會采摘一種叫作“旺奈”的果子(至今我都不知道漢語該怎么稱呼,實際上那是一種寄生草),然后用石頭把它砸碎,去掉果皮,里面的青灰色果泥就會粘連在一起,就像糯米面團(tuán)一樣。然后就把這些像黏膠一樣的果泥敷在木棍或者樹枝上,在水塘邊的樹上架好后,就躲在一邊觀察。當(dāng)發(fā)現(xiàn)吸水的小鳥飛到樹枝上被粘住,就飛也似的跑過去爬上樹去捉拿。如此這般反復(fù)十幾次,就可以捕到十多只小鳥,一頓噴香可口的飯菜就有了。
山里人與大山總是結(jié)合得那么緊密,人與自然的關(guān)聯(lián)是那么融洽。山里孩子的成長與大山也總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每個人的性格與品行總是在勞動中、在與大山的親密接觸中漸漸形成。人們長期與山為伴,身上也就有了某些山的秉性和自然的屬性。山是裸露的,也是坦然的;山是粗獷的,也是樸實的;山是自由的,也是慷慨的;山是放任的,也是無私的;山是危險的,也是豁達(dá)的……
同時,山也是冷酷無情的。山重水復(fù)不僅隔阻了交通,阻擋了視野,拉遠(yuǎn)了距離,人也變得那么渺小,常常面對大自然的威力不得不俯首稱臣。有道是:山高路自遠(yuǎn)。山還是最能考驗人的意志和體能的所在。當(dāng)你不得不徒步行走,并需要翻越幾座大山才能到達(dá)目的地的時候,你便會體會到這山的巍峨龐大。畢竟,用腳丈量大山是一件極其艱苦的事情。在山的世界里,人是如此渺小。有時,山的無情,會讓人哭天喊地,或者欲哭無淚。如果村里有老人生病或者什么人受到意外傷害,在缺醫(yī)少藥的情況下送出去醫(yī)治就成了一個大問題。碰到這樣的情況,你會抱怨路途的遙遠(yuǎn),抱怨時間的急迫。記得上初中的時候,村里的一個同學(xué)在回家的路上,被山上的滾石砸碎了腳掌,為了治傷不得不休學(xué)從而完全影響了學(xué)習(xí),在人生的道路上無異于碰到了一個天大的“攔路虎”,并從此被徹底改變了命運(yùn)。我想,如果不是這個變故,他也許同我一樣,順利地完成學(xué)業(yè),從而找到一個好的工作,而不是最終只能留在村里,成為像父輩一樣辛苦的人。
由此,我曾時常思考我們的先人為什么要選擇在深山老林里定居,突然有一天,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從前人們還處在小農(nóng)經(jīng)濟(jì)社會,那是一種自給自足的、相對封閉的世界,人們只要衣食無憂、祖祖輩輩平安健康就行,對于城鎮(zhèn)街道的依賴沒有現(xiàn)在這么嚴(yán)重。人們選擇的是安居樂業(yè)、與世無爭的生活,而需要逃避的是戰(zhàn)亂、瘟疫等災(zāi)禍。所以,我們許多民族的先人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大山。山是一種艱難的險阻,阻擋了視野,也阻擋了出路,阻擋了夢境的拓展,阻擋了闖蕩的雄心。但人們靠山吃山,沉迷在山中的歲月,不思外界的誘惑,恰如《桃花源記》所記載的那樣: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而現(xiàn)在的人,寧可選擇在城市里奔波、拼搏,即使陷于困頓、無助的境地,也不愿在經(jīng)濟(jì)上貧窮、文化上困乏的大山里棲居。許多地方的年輕人,出去打工,一去就是幾年、十幾年,有的一去無回。農(nóng)村里剩下的都是些老弱病殘,也許,這只是時代的不同罷了??墒牵瑹o論身處什么時代,人生的選擇始終是一道讓人不易破解的難題。當(dāng)生活的常規(guī)一旦被打破,就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陣痛。這是必然的,這同樣是時代發(fā)展所不可回避的課題。
說起在山里的日子,總會有著無盡的感慨。山是綿延無際的,也是無限包容的。山是沉默無語的,卻又是鳥語花香、聲色無盡的。山就像一本厚重的書,有時淺顯易懂,一目了然;有時又神秘莫測,奧妙無窮。山這本書,對于每一個山里人而言,一旦打開了扉頁,就是一本沒有結(jié)尾、沒有盡頭、永遠(yuǎn)讀不完的書。畢竟,人們對于大山的認(rèn)知總是有限的。
有山就有水,水是生命的源泉,自古以來,人類總是逐水草而居。就是在大山里,人們依山而居,也必定要選擇一個有水的地方,哪怕只是一小股溪流,然后才能生息、繁衍。坐落在半山陽坡上的故鄉(xiāng)始終是珍藏在我心底的那一幅最美的圖畫。不論我走到哪里,身處何方,總是忘不了故鄉(xiāng)的山,忘不了故鄉(xiāng)的樹,忘不了故鄉(xiāng)的人,忘不了故鄉(xiāng)的情,忘不了太多的童年往事……忘不了的實在太多太多,但最難忘的還是故鄉(xiāng)那永不干涸的山泉。
我的家鄉(xiāng)有著兩股從山肚子里冒出的山泉水,直線距離不到一公里。其中的一股冬暖夏涼,特別神奇。給我留下了許多美好而又難忘的童年記憶。
那是一股特別清澈、甘甜如飴的山泉水,汩汩地從山肚子里直往外冒。平時就有小腿般粗的一股,要是到了雨季,就會有人的大腿般粗了。村里人用石塊圍了三個水塘,最上邊的是飲用的,中間的洗菜,最下邊的洗衣。說來讓人難以置信的是,這股山泉不僅甘甜如飴,從不枯竭,而且還冬暖夏涼,就是在冬天最寒冷的早晨,人們洗衣被照樣洗得不亦樂乎,因為越洗就越能感覺這水的溫暖,就像是溫水一般。而到了炎熱的夏天,就算家里的水缸里有水,人們碰到有人剛背水回來,也會在背桶里舀一瓢喝喝。那個清涼甘甜而又解渴的勁兒呀,真真是說不出的爽。
而讓人感到驚奇的是,這股山泉水里還有一種大如米粒的粉紅小蝦。以前,村里人少不了要找野菜,吃得最多的是蕨菜。蕨菜可以新鮮的時候煮著吃,也可以曬干儲存起來以備后用。平時,煮一大鍋蕨菜或者干板菜,人們都喜歡拿來在泉水里浸泡一夜,然后再拿回家。如果是夏季,第二天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在泉水里浸泡過的菜里夾雜著一些小蝦,拾掇出來會有一小飯勺那么多。但也許是小蝦的數(shù)量太少的緣故吧,村里人從來不打小蝦的主意,從來沒有人抓這小蝦。
村里有這么一股山泉,實在是一件令人感到愜意的事情。實際上,一年四季來洗衣服的人總是很多,所以,村里的山泉始終很熱鬧。特別是春節(jié)前夕,為了辭舊迎新,家家戶戶都要進(jìn)行大掃除,把全家所有的被褥、衣服都要洗個遍才罷休。人們總是習(xí)慣把洗好的衣物晾曬在山坡的樹木或者草地上。如此,只要有人洗衣服,不出個把小時,山坡就被不同顏色的衣服、被褥所覆蓋,花花綠綠的,煞是好看。
在我們豐登片,有四個自然村:上豐登、下豐登、松坪、松木場。在這四個自然村里,我的家鄉(xiāng)下豐登是唯一飲用自然的山泉水的村子,其他三個村喝的都是出水量很少的滲水塘里的水,水質(zhì)不太好。要是遭逢干旱的年份,常常需要排隊打水,有時竟然嚴(yán)重到半夜起來排隊背水的地步。后來,這三個村就喝從玉龍箐挖過來的水利上引來的水。可是,有一年旱情特別嚴(yán)重,這條水利全干了,這三個村的人們就得到更遠(yuǎn)的地方去背水。松木場是距離我們村最遠(yuǎn)的,有六七公里的路程,我的一個堂姐就嫁到那里。干旱這年,她就常常跑回村里來背水,背一趟來回就得跑十二三公里的路程。來的時候是下坡,回的時候就是上坡,那個辛苦就不用說了。
雖然,從村子到山泉的直線距離沒有超過200米,可是,由于這山泉的出水口位置太低,在村子的下面,且地勢有些坡陡,路線一曲折拐彎就超出了一公里多,背一桶水就成了一件比較吃力的活兒。在農(nóng)村,每天都要燒水、煮飯、喂豬、喂牲口,這就需要大量的水。所以,家家戶戶的廚房里都安置一個大水缸或者水槽,并用大木桶來背水,每天起碼要背三四趟。背水不僅是一件重活兒,也是一件講究控制技術(shù)的活兒。有一句俗話:滿桶不搖半桶搖。村里的孩子到十二三歲開始就要學(xué)習(xí)背水??墒?,對于初學(xué)背水的人,桶大了或者水多了就背不動,可水少了又會搖晃得厲害,走起路來細(xì)腿桿子直哆嗦。一不小心,從桶里漂搖而潑出的水就會從頭上澆下來,把人渾身澆個透濕。為了控制水在桶里晃蕩,等背桶里的水打到八成滿以后,再折兩三根樹枝放在上面,這樣就能有效地壓住水的搖晃。如果再控制好行走的節(jié)奏,如此這般,很快就會掌握背水的技術(shù)。我十幾歲的時候,從頭到腳被水潑濕過好多次后,也就在不經(jīng)意中自然而然地學(xué)會了背水。
包產(chǎn)到戶以后,有的人家養(yǎng)起了毛驢,就用塑料桶裝水讓毛驢來馱。山泉在村子下方,山泉下面就是更陡的懸崖,所以,這山泉除了喝水、洗衣,幾乎就沒有更大的作用。那么好的泉水,就這么白白地浪費(fèi)了。
家鄉(xiāng)的泉水就在人們的嘆息聲中淌過山坡,跳下山崖,融入啦井河了。啦井河就在村子下方一兩公里的地方,一路攜帶著來自不同山谷的溪水,繼續(xù)朝南奔流十多公里后,就被卷進(jìn)了瀾滄江的滾滾激流。不擇溪泉,匯聚河流,終成大江。因為啦井河是距離故鄉(xiāng)最近的河,也是唯一的河,村里放牧幾乎都要到河對面的草山,所以啦井河就成了村里人必經(jīng)的河流。夏天,村里的牧童就會跳到河里亂游一氣,可在這淹不死人的河里,總也練不出什么技巧來,不過是降降暑熱罷了。
由于啦井鹽礦的存在,這河里也少有什么魚。不過,在我童年的記憶里,仍然有著捉魚的經(jīng)歷。記得有一次,村里的大人們帶著小孩子去捉魚。人們先摘來許多核桃葉在大石板上砸出汁液,然后同時弄到河里,不一會兒,就有魚兒漂了出來,人們就爭先恐后地在河水里捉拿它。一時間,歡聲笑語在河汊山谷間陣陣喧嘩回蕩開來,是那么開心和快樂。那會兒,只有六七歲的我也捉到了兩三條魚。因為專注于捉魚,而忽略了太陽的毒辣,一個白天下來,瘦瘦的脊梁和小小的胳膊都被曬蛻了一層皮,火辣辣地生疼了好多天……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故鄉(xiāng)的山,留下了令我難忘的成長足跡;故鄉(xiāng)的水,留下了我許多歡樂的時光;故鄉(xiāng)的山水,鐫刻著我太多太多無法抹去的記憶。生于山中,長于山中,終生與山水相伴,自己的身上也就有了山的秉性與氣質(zhì)??梢哉f,山與水,鑄就了我柔中帶剛的性格,揉捻成了我敦厚深沉的情懷。山是一種厚重的沉積,山是一份憨實的純樸,山的無言,讓人沉靜;山的強(qiáng)大,給人力量。山的裸露,使人坦蕩;山的給予,讓人無私。
而正因為山是我終生的陪伴,山的博大賦予了我人生最深刻的內(nèi)涵。山里的人生,很早就讓我懂得:人生猶如爬山路、攀山峰,時而向上,時而朝下;時而溝坎,時而平坦;時而直線,時而曲折;時而鄰淵,時而通幽。但不論路徑如何,不論沿途有沒有迷人的景色風(fēng)光,跋涉的腳步始終離不開山的背脊,行走的步伐始終不會那么輕松。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聰明人通達(dá)事理,反應(yīng)敏捷而又思想活躍,性情好動就像水不停地流淌一樣;仁厚的人安于義理,仁慈寬容而不易沖動,性情好靜就像山一樣穩(wěn)重不遷。智者,達(dá)于事理而周流無滯,有似于水,故樂水。仁者,安于義理而厚重不遷,有似于山,故樂山。
山為地之勝,雄偉高峻、博大精深、巍然屹立、氣勢磅礴,無欲則剛;水為地之靈,上善如水,水柔和至極,其性執(zhí)著,善于默默積蓄力量,水滴石穿,歷險致遠(yuǎn)。兼收并蓄,和諧共生,山與水構(gòu)成了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
山水,是天地的文章,是情懷的放縱。
哦,那山依舊青翠蔥蘢,那水依然流淌不息,那情懷依然無限繾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