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晨煜
看過《西游記》的人都知道,神通廣大的孫悟空有一個弱點,那就是水性差。在取經(jīng)的路上,每當遇見江河湖海,孫悟空都會難為情地撓撓頭,表示自己不善水性,請二位師弟下水一戰(zhàn),或把妖怪引上岸來。
其實,孫悟空并不是不能下水,只是不擅長水戰(zhàn),每次下水的時候,他都需要念避水訣或者變成水生生物的樣子,這樣固然可以在水中自由穿行,但無法和妖怪全力搏斗。一邊念避水咒,一邊掄金箍棒打妖怪實在是太困難了。這樣的一心二用會導致戰(zhàn)斗力大大下降,所以他盡可能避免直接下水和妖怪搏斗。
當年,菩提祖師教了孫悟空很多本領(lǐng),卻并未將“分神二用”的法術(shù)教給他?!胺稚穸谩逼鋵嵕褪恰耙恍亩谩?,這可能不僅是因為最初拜師學藝的孫悟空急功近利,惹得菩提祖師生氣,更大的一個原因或許是“一心二用”在科學上就是個偽命題。
同時做兩件事對孫悟空來說很困難,但是對現(xiàn)代人來說好像輕而易舉,我們可以一邊聽音樂一邊寫作業(yè),一邊吃飯一邊看短視頻,每個人都好像熟練掌握了一心二用的本領(lǐng),甚至把它作為一種常規(guī)化的生活方式,難道我們比神通廣大的孫悟空更厲害嗎?
小時候,我們總會碰到一些關(guān)于時間管理的經(jīng)典數(shù)學題,如早晨起來刷牙洗臉要花5分鐘,洗水壺要花1分鐘,燒開水要花10分鐘,整理書包要花3分鐘,沖牛奶要花1分鐘,吃早飯要花10分鐘。怎樣合理安排這些事情才能使所花時間最少?安排這些事情最少要幾分鐘呢?
而“一心二用”是我們從小就引以為榮的本領(lǐng),因此解答上面那道數(shù)學題時,很多人都會自信滿滿地立刻給出答案:“先洗水壺,接著燒開水,在等水燒開的10分鐘里刷牙洗臉和整理書包,水開了沖牛奶,然后吃早飯?!边@井井有條的安排聽起來好像節(jié)約了時間,然而,在使用了“一心二用”這項本領(lǐng)很多年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感受到了它的后遺癥的影響。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要處理的事物難度遠遠高于上面那道數(shù)學題,耗費的精力和腦力也只多不少??墒牵斘覀兠鎸碗s的事物再使出“一心二用”時,卻發(fā)現(xiàn)它失靈了,甚至產(chǎn)生了不少副作用。
首先,本來是用來節(jié)約時間的“一心二用”好像更浪費時間了。舉個例子,當你一邊吃飯一邊刷手機時,你會發(fā)現(xiàn),本來半小時內(nèi)就可以吃完飯,卻硬生生被拖長了許久,“一心二用”大大降低了我們的效率。
其次,很多人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注意力越來越難以集中,好像很難再體會到專心做事的感覺,我們對于需要長時間完成的事都失去了耐心,很難再閱讀一本厚厚的書或者從頭做一項長遠的計劃,“一心二用”的確偷走了我們的注意力。
“一心二用”在計算機術(shù)語里被叫作“多線程操作”,指的是在同一時間執(zhí)行多個線程,進而提升整體處理性能的概念。然而,就連擅長“一心二用”的電腦也不得不承認它的弊端,那就是同時處理的任務(wù)越多,運行速度越慢,這無疑是效率降低的表現(xiàn)。
科學家研究得知,人腦并不適合“多線程操作”,“一心二用”的本質(zhì)其實并不是同時做幾件事,它的秘密在于不停地“切換”。當你一邊聽音樂一邊工作的時候,你其實并不是同時在完成這兩件事,而是把注意力在這兩件事之間不停地切換。實驗也表明,在處理事務(wù)時,只專注于同一件事會比在兩件事之間來回切換效率高出25%。而“切換”就意味著大量損耗精力,當我們把注意力切換到另一件事上之后,再想返回原來做的那件事并投入其中,至少需要十幾分鐘的時間。至此,你就會知道效率為什么不知不覺地降低了。
而醫(yī)學家也證實,“一心二用”會加重你焦慮的風險。在幾件事之間不斷切換,你的壓力值會升高好幾倍。這不僅不利于你保持良好的情緒,還會影響身體健康。同時,這樣的“多線程操作”會影響你的記憶力,并扼殺你的創(chuàng)造力。
現(xiàn)在看來,如果孫悟空學會“一心二用”,他的注意力可能真的會下降。當孫悟空一邊念著避水決一邊和妖怪搏斗的時候,他就需要在這兩件事上不斷地切換,而戰(zhàn)斗如此緊張,他卻不能夠集中注意力,自然很容易就被打敗。所以,還是一心一意的陸戰(zhàn)更適合這位神通廣大的人物。同樣,一心一意的生活也更適合我們這些普普通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