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 湖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xué)生能欣賞、鑒別和評價不同時代、不同風(fēng)格的作品,從而養(yǎng)成正確的價值觀及高尚的審美情趣。在蘇軾詩詞的閱讀教學(xué),教師要引導(dǎo)學(xué)生分析詩詞中的重點意象,幫助學(xué)生更好地體會蘇軾詩詞的內(nèi)涵與情感,從而提高學(xué)生古詩詞的鑒賞能力,培養(yǎng)良好的語文學(xué)科素養(yǎng)。
意象是中國古典詩詞蘊含的重要藝術(shù)素質(zhì),是客觀物象經(jīng)過創(chuàng)作者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藝術(shù)形象。意象作為情感的載體,承載著作者的主觀情感。古詩詞為什么能牽動人的情感,引發(fā)人的共鳴,就是因為意象在其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因此,我們可以說詩詞是因為意象的存在而存在的,也是因為意象的生發(fā)而升華到美的境界。
蘇軾作為宋詞的集大成者,對詞的發(fā)展做出了極大貢獻。蘇軾以改革創(chuàng)新的精神和豐富創(chuàng)作實踐改變了婉約綺靡的詞風(fēng)。蘇軾的詞意境宏大、而氣勢磅礴,在他的詞中,我們能感受到蘇軾的生活態(tài)度和廣闊的胸襟。蘇軾的詞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這些都是我們窺探蘇軾詞作的內(nèi)涵及內(nèi)在情感的重要抓手。下面筆者以高中語文教材中選錄的蘇詞為范例進行分析探討。
王國維曾說過:“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痹娙巳绻麑⒃娫~作為情感的載體,那么所見景色就會賦予個人的感情色彩。蘇軾也是一樣,因為有跌宕起伏的人生經(jīng)歷,先后遭遇了喪妻、被貶,坎坷的人生造就了蘇詞凄涼、悲憤的情感基調(diào)。因此,通過意象分析,能迅速抓住蘇軾詞作的情感特點,從而了解蘇軾的創(chuàng)作初衷和寄托的情感。如在《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中,“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看似是在寫月亮,但實際上卻是在訴說情感的遷移軌跡,并最終引出“但愿人難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愿景。
蘇詞能傳承至今的重要原因是其詞作中蘊含深厚的文化意蘊。而意象則是承載這些文化意蘊的重要載體。所以,在蘇詞的閱讀中,我們要著重分析這些意象,從而挖掘詩詞蘊涵的文化意蘊。這一點在高中語文教材中的綜合性學(xué)習(xí)板塊就有說明:“解意象,品詩歌”,這就充分顯示了意象在詞作中的重要作用。如,蘇軾的《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中有“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這里的“白發(fā)”“流水”“黃雞”,這些意象都是比喻時光流逝,這些意象的連綴表達出蘇軾對時光流逝的感嘆,并在其中反用典故“黃雞催曉”來奉勸世人不要因為時間流逝而心灰意冷。
“明月”是古詩詞中較為常用的意象,蘇軾的詞作中也大量出現(xiàn),在具體的語境中,“明月”意象的涵意也十分豐富。
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中,就借“明月”寄托了對弟弟的思念之情。此時,蘇軾出任密州太守,中秋之夜,作者舉杯望明月,不禁想起了身處異地的弟弟,于是就有了這首千古傳誦的名篇。該詞渲染了皓月當空、親人千里的悲傷氛圍?!懊髟聨讜r有?把酒問青天?!闭故玖颂K軾奔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安恢焐蠈m闕,今夕是何年?!备前褜γ髟碌馁澝篮拖蛲橛滞七M了一層,表現(xiàn)了蘇軾創(chuàng)作極強的想象力,作者想象天宮中的歲月,以仙家事來說人間世,比喻巧奪天工,將自己執(zhí)著于仕途但又猶豫徘徊的心理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一句借“明月”來表達了對人生離合的惋惜與自我的超然。“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眲t表達了對親人相互思念卻不能相見的感慨與無奈。
同樣,在《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一詞中,“明月”還表達了蘇軾對人生的獨特感悟,因為蘇軾一生充滿了曲折苦難,對政治和家庭充滿憾恨悲愁,所以他問出“何事長向別時圓?”詩人想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眱?nèi)心充滿憂傷,但這卻是人無法改變的,這里,將“悲歡離合”與“陰晴圓缺”進行類比,通過明月來展開詩人對生命本質(zhì)的探究。詩人因受老莊思想與佛家思想的復(fù)雜影響,形成了其超然脫俗的廣闊胸懷,因此在詞的結(jié)尾寫道:“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倍@也是詩人對于弟弟的美好祝愿。
蘇軾常以“明月”作為意象,這和他跌宕起伏的人生有很大的關(guān)聯(lián)。在蘇軾作品中,有很多“不如歸去”的感情,所以,作品中往往用“歸月”來構(gòu)想未來。因老莊及佛家思想的影響,蘇軾逐漸形成了自己超然灑脫的人生哲學(xué)。在蘇軾看來,人生并不圓滿,于是從“陰晴圓缺”中體悟到人生的常態(tài)?!端{(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的“我欲乘風(fēng)歸去”,也同樣表達了蘇軾歸隱山林的理想,只是一直在出世與歸隱間徘徊不定?;蛘哒f,歸隱只是他對于自己人生出路的終極構(gòu)想。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隱居常常是與山水林月聯(lián)系在一起的,因此蘇軾借月來表達自己的追求。通過蘇軾詞作中的“明月”意象,我們看到了蘇軾的人生觀與政治理想之間的矛盾,“問月”體現(xiàn)了蘇軾的人生理想和豁達的胸襟,但“懷月”又表現(xiàn)了其坎坷的人生,而“歸月”則是對自己最終出路的反復(fù)思考和自問后的無奈。
“孤鴻”在蘇軾的詩詞中也大量存在。如成語“飛鴻留爪”“雪泥飛鴻”都源于蘇軾的詩詞??梢哉f,除了“明月”意象,“孤鴻”意象在蘇軾的詩詞中也有著重要的意義。蘇軾出生在北宋,此時朝庭內(nèi)憂外患,蘇軾才學(xué)卓絕,但因得罪了奸佞小人,致使他不斷受到排擠,從而遭受陷害,幾次被貶。正是因為坎坷的人生經(jīng)歷,導(dǎo)致蘇軾心中有著眾多不為人知的孤獨與怨恨,因此,在其被貶期間寫作的眾多詞作,頻繁出現(xiàn)“孤鴻”的意象,這個意象突出地體現(xiàn)了蘇軾當時的心境。
蘇軾《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所》寫道:“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边@首詞是在蘇軾被貶黃州時期所作,形象地描繪了蘇軾當時的情境,“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鴻雁不愿在樹上棲息,寧愿在江州蘆葦里面棲息,這本來是鴻雁的天性所致的,但是蘇軾卻給鴻雁賦予了獨特的意義,賦予了鴻雁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而這樣寫的目的也是為了突出自己被貶后寧愿孤芳自賞,也不愿向世俗屈服的高潔品格。
在蘇軾的詞作中,“孤鴻”意象,既有悲愴,也有豁達,就如《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所》中所寫的“寂寞沙洲冷”的寒冷寂寞,也有如“快哉亭”的豁達和超然,這些都是蘇軾內(nèi)心最真實的寫照。所以,他即使被奸佞小人陷害,仍然保持著自己高尚的品行??梢哉f,蘇軾將自己與“孤鴻”融為一體,雖然政治不得志,但是卻始終保留了自己的清醒狀態(tài),而“孤鴻”意象也在不同層面上印證了蘇軾的情懷,寧愿自己孤獨寂寞,也不愿意與小人同流合污,表達出詩人超脫于外界的精神境界。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要想深度解析古詩詞的內(nèi)涵,就必須從意象入手,挖掘古詩詞蘊含的深刻內(nèi)涵,進而感知意境,深入領(lǐng)會詩詞作品的內(nèi)容及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