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部匯編
【適用話題】個性生活 懷舊復古 科技發(fā)展 安全與滿足感
那些走街串巷、常年帶著“舊手機換菜刀、不銹鋼臉盆”大喇叭的大哥大姐,肯定沒料到:收廢品這門老生意,如今竟然能在小紅書這種追逐年輕、潮流的平臺上翻紅。翻紅的方式也很出人意料——用菜刀、臉盆換回“電子垃圾”CCD相機。在小紅書上搜索“CCD相機”,除了蹦出一連串的攻略、推薦等常見細條外,還細分到了佳能、奧林巴斯等品牌,甚至還有玄乎的“膠片感”等關(guān)鍵詞,足以證明其火爆程度。畢竟,搜索隔壁的“萊卡”,分類那欄都只有孤零零的“最熱”“最新”等5個詞條?,F(xiàn)在,如果沒有一部CCD相機,潮流博主們都不好意思說自己踩在了時代流行的鼓點上。
CCD相機,本是20世紀90年代的產(chǎn)物,卻意外地成為當代年輕人的“掌上明珠”。在手機都能拍月亮的當下,部分年輕人卻熱衷于這些比他們還要年長的數(shù)碼產(chǎn)品。但或許,沉浸其中的人,追求的本就不只是一臺好用的電子產(chǎn)品。CCD相機雖然像素低,但能輕易、清晰地拍到遠處的事物,不損失畫質(zhì)。因此對沒有其他攝影設(shè)備的普通人來說,在合理便宜的價格區(qū)間、出于愛好買一臺CCD相機也挺好。能夠與手機功能形成互補,兩全其美。
從某種意義來說,這場千禧一代掀起的“電子垃圾”復古潮就像是對當下許多既定評判的一種無形反抗。把格局打開,復古相機們的翻紅,實質(zhì)是社交網(wǎng)絡(luò)主導的圖像生產(chǎn)追求個性化的結(jié)果。當人們不再滿足于千篇一律的數(shù)碼單反、手機攝影,追求更有辨識度的圖像輸出時,便瞄上了曾被時代拋棄的CCD相機。它們較低的像素、不同的色彩算法,使它們承載著過去時代的圖像風格,尤其被貼上儀式感、文藝感等網(wǎng)絡(luò)流行標簽后,另辟蹊徑地獲得了部分人的寵愛。拿著這些相機,年輕人們還能蹭上復古大潮的光,短暫地借此完成一場攝影的時空穿越。
豆瓣有個“繼續(xù)拍膠卷吧”小組,45630個成員在組內(nèi)交流、觀看膠片攝影的種種。這比隔壁有著34955位成員的“相機生活”小組還多了一萬多人,可見膠片攝影在這個時代仍在被人追捧。但無論是萊卡、哈蘇,還是幾百塊錢的CCD相機,抑或被貼上了“文青”標簽的膠片相機,相機都始終是攝影的工具,主體仍是使用它們的人。攝影師馬克·呂布有句話說得好:“我們不是握著機器的機器?!睙o論是拍攝前后,還是拍攝時,拿著相機的人都應該思考,自己究竟想要拍下什么。
甭管翻紅的是相機、攝像機、手機還是游戲機,大家都在其中追求著一件共通的事物,那就是過往的風貌。攝影愛好者固然可以運用自己的后期技術(shù),將照片處理成復古的樣子。但對普通人來說,買一臺幾百元的CCD相機,又或是幾十上百元的老手機去拍照,才是重現(xiàn)記憶最容易的方式。至于模糊與泛黃的畫質(zhì),記憶中的畫面不是本就如此嗎?
復古潮流說到底,都是在找尋一些當下生活里無法提供的事物,或是日新月異、時代躍進的體驗,或是豐富繁雜、個性化的審美追求。過萬元頂配手機、“窮三代”的相機……那些才是科技前沿、是現(xiàn)代化的追求??涩F(xiàn)實是,并非每個人都有能力購入那些科技尖端的產(chǎn)物,去進行專業(yè)的追求;也并非所有人,都能在如今的川流不息、人海起伏中找尋到安定感與滿足感。于是大家把情感盡情地寄托在被淘汰的千禧年代“電子垃圾”上,用老相機的朦朧畫質(zhì)、老手機的舊版設(shè)計、老游戲機曾帶來的沖擊與驚艷,去提醒自己曾經(jīng)擁有過的歲月。
(匯編自微信公眾號“新周刊”“Vista看天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