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軍,孫巍巍,陳 驥
福建省寧德市氣象局,福建寧德 352100
閩東地處福建東北部,位于我國大陸黃金海岸線中段,其中三都澳港區(qū)位于寧德市東南部,屬半封閉海灣,灣口狹長、灣內分區(qū)短、群山遮擋、島嶼掩護,是天然避風港,因此容易造成海霧的形成和維持。海霧是閩東冬、春季節(jié)重大海洋氣象災害之一,給大氣海洋災害頻發(fā)的氣候系統脆弱地區(qū)帶來較大壓力,嚴重影響航運、港口生產、海洋漁業(yè)、海上搜救、涉海工程、特色旅游等。因此加強對閩東沿海地區(qū)海霧的觀測和預報研究工作很有必要。
近幾年,國內外對海霧的研究不斷取得顯著成果[1-3]。在ISI Web of Knowledge的SCIE平臺,可以檢索到很多海霧相關文獻。但研究閩東沿海海霧較少且基礎薄弱,尤其是海霧精細化預報服務、海霧觀測能力不高,依托“海上福建”項目,近年來,在閩東沿海逐步建設了激光能見度雷達、六要素自動站氣象觀測站、基于LORA的海霧觀測系統,為提高海霧監(jiān)測與預報水平提供了更多的手段,海洋氣象儀器更加精密,海洋氣象區(qū)域預報更加精準,為海霧預報與機理研究提供了思路與方法。
選取2017—2021年閩東沿海海霧實況數據,再利用6 h一次的1°×1°的NCEP再分析資料對海霧發(fā)生時的500 hPa和850 hPa環(huán)流形勢和地面氣壓場特征進行分析,得到有效、關鍵的天氣概念模型,并利用基于LORA技術的海霧協同觀測資料對典型海霧過程進行實況檢驗,提高LORA海霧監(jiān)測系統的可用性和有效性。
根據閩東有LORA觀測數據以來的數據表明,在能見度<2 km時,LORA反演效果普遍較好,因此將海霧過程定義為:選取的沿海自動站中有至少一個站點能見度<2 km,能見度<2 km的時間至少≥2 h。
從圖1可看出,閩東海霧天氣多發(fā)生于冬、春季,12月至翌年5月為多發(fā)期,其中春季多平流霧,冬季多輻射霧,夏季霧日天數相對較少。由圖2可看出,受太陽輻射和海陸差異的共同影響,閩東海霧過程日變化特征明顯,多發(fā)生于21:00至次日09:00(占77%),07:00、08:00出現頻次最多,其他時刻發(fā)生海霧頻次極少。受海陸分布和局地熱力環(huán)流影響,沿岸處具有明顯的陸地特征,尤其是在三都澳一帶,其日變化特征接近陸地特征,表現為明顯日變化幅度。
圖1 2017—2021年閩東海霧總天數月分布
圖2 2017—2021年閩東海霧日變化特征
海霧主要發(fā)生于邊界層內,但與大尺度天氣形勢有密切關系,中層大氣環(huán)流所具備的引導氣流對近地面風向風速均有影響。當地面邊界層靜風時,空氣中凝結的小水滴不易被吹散或抬升成云,懸浮在近地面層,一旦邊界層有較好水汽條件極易形成霧,而水汽條件輻散輻合與大氣環(huán)流又有密切關系,因此分析中低層環(huán)流特征和地面形勢為提高海霧預報準確率提供幫助。經統計分析發(fā)現(表1),閩東海霧發(fā)生可總結為4類概念模型(以地面分型為主,配合對應的500 hPa和850 hPa環(huán)流形勢)。
表1 閩東海霧過程天氣形勢分型
從表1可看出,在四類天氣分型中,均壓場型占比最高,約占所有模型的44.8%。在這模型下,閩東地區(qū)介于新舊系統轉換之間,或處于減弱的弱高壓范圍內,或者原來影響的天氣系統已離開或減弱消失,無明顯系統影響,也沒有明顯氣壓梯度,閩東地區(qū)氣壓場均勻,而850 hPa在切變南側偏南氣流的影響下,有利于輸送水汽,為大霧形成提供了低層水汽條件。配合均壓場控制,風速較小,大氣垂直環(huán)境穩(wěn)定,亂流作用不強,不至于將水汽抬升至過高的高度而凝結成云,在這種形勢下,當夜間輻射冷卻時易使邊界層水汽凝結成小水滴并懸浮在近地面層。
占比次高的是冷鋒前側型,此時鋒面常在上游浙江、江西、閩西北一帶,閩東處在冷鋒前側,地面冷空氣多以中西路南下為主,因為海面持續(xù)有大量水汽蒸發(fā),一旦冷空氣滲透南下,在其冷卻作用下,便在沿海一帶形成海霧。這種形勢下,500 hPa高空槽位置偏西偏北,而850 hPa切變東移南壓,閩東在切變南側偏南氣流的影響下,水汽條件較好,遇冷凝結易形成海霧。
另外,高壓后部型和倒槽型。當地面和低層處于高壓后部時,低層850 hPa偏東氣流或偏南氣流將外海暖濕氣流輸送到沿海一帶,而由于海陸熱力差異作用,沿?;騼群:u一帶低層溫度較低,形成逆溫層,輸送的充足水汽缺少向高層抬升條件,便形成霧。地面倒槽型常配合850 hPa切變南側偏南氣流影響,此時500 hPa處于槽前西南氣流控制,而地面倒槽是低層暖平流作用的結果,有利于在地面形成弱的負變壓,使底層水汽過飽和凝結成霧(圖3)。
圖3 閩東海霧天氣概念模型
LORA是指一種基于遠距離物聯網無線電通信技術,LORA技術融合數字擴頻、數字信號處理和前向糾錯編碼技術,具有通訊站可獨立組網、抗干擾能力強、超低功耗、靈敏度高等優(yōu)勢,便于海上組網監(jiān)測海霧天氣過程。LORA信號對海霧過程十分敏感,根據李效東等[4]研究表明,LORA監(jiān)測數據在能見度>3 km時數據波動較大,誤差>±20%,在低能見度時監(jiān)測數據有效性更強。閩東有LORA觀測數據以來的數據表明,在能見度<2 km時,反演效果普遍較好,因此依托福建省海霧監(jiān)測平臺,選取2022年1月1日—5月15日寧德市港務集團(C0A8167F)、福安市灣塢村(C0A 81673)、福安市藟尾村(C0A81693)、蕉城區(qū)三都鎮(zhèn)(C0A817B8)、七星村月爿嶼(C0A817C2)、蕉城區(qū)海上餌料交易市場(C0A806CB)、霞浦縣盤前村(C0A8167D)LORA海霧觀測站點數據<2 km的樣本進行檢驗分析,同時檢驗分析海霧監(jiān)測數據與自動站數據,自動站選取站點分別是蕉城城南鎮(zhèn)(F3825)、蕉城三都鎮(zhèn)斗帽島2(F3813)、蕉城三都鎮(zhèn)海上社區(qū)(F3821)、霞浦北壁鄉(xiāng)沙塘村(58854)。
通過LORA海霧監(jiān)測平臺數據與自動站能見度檢驗對比,定義準確率為平臺與自動站均出現霧,漏報率為平臺無體現但自動站監(jiān)測有霧,空報率為平臺有體現但自動站監(jiān)測無霧。為提高數據的有效性,選取的樣本均為能見度<2 km的時刻,且維持時刻≥2 h均定義為霧時。根據樣本統計結果,得到以下檢驗指標(表2)。
表2 LORA海霧監(jiān)測系統檢驗指標占比
以上結果表明,LORA較好地反映了海霧的反演結果,但存在漏報率、空報率,根據天氣概念模型結果對比分析可看出,漏報率出現時刻均是均壓場型和冷鋒前側型,這2種模型下地面風速較小,而空報率出現的時刻多是地面南風偏強的情形,說明大氣中的風對LORA信號強度指標具有一定的影響,與李效東等分析結果一致,但準確率較低。這是因為LORA信號強度與傳輸距離呈對數相關,閩東沿海部署的LORA海霧觀測站相較于自動站位置均處于相對靠外海位置,而自動站分布密度較低,且主要在沿岸或海島一側,存在擋角,綜合以上誤差原因與檢驗評估指標,在優(yōu)化上述觀測網絡的基礎上,LORA海霧觀測站對海霧的過程有較好的反演效果,可作為海霧預報預警的有效技術解決方案,為提高海霧監(jiān)測與預報水平提供了更多的手段。
根據氣象自動站資料,2022年3月30日20:00起觀測到有海霧生成,且能見度長時間維持小于500 m的濃霧狀態(tài),持續(xù)至31日08:00,然后能見度上升到2 km以上,海霧逐漸消散,過程結束。從LORA海霧監(jiān)測系統反演結果可看出,3月30日17:35開始已經監(jiān)測到有輕霧生成,且RSSI信號強度顯示,低能見度維持到4月1日06:00,僅在3月31日10:30~11:30能見度有所上升,其他時刻平臺均計算出有輕霧,海霧生成階段反演結果早于自動站觀測時間,消散階段反演結果晚于自動站觀測時間。這種誤差與站點分布差異有關,LORA海霧觀測站主要分布在三都澳海區(qū)中部和東部,而自動站主要分布在三都澳西部和南部,存在地理位置上的擋角。就整體海霧天氣來看,LORA海霧監(jiān)測系統與海霧過程基本吻合,能夠較好地反映出海霧維持過程。
之所以會出現LORA監(jiān)測海霧生成時次過早和消散時次過晚,與大氣環(huán)流所造成的水汽條件和風速有關。從圖4可看出,此次過程起始階段冷鋒位置偏北,閩東地面處于均壓場,850 hPa受切變南側偏南風控制,且風速弱輻合帶來低層水汽弱輻合,而500 hPa處于南支槽前平直偏西氣流,系統抬升條件較弱,是典型的均壓場天氣概念模型。從925 hPa水汽通量散度可看出(A處),在3月30日17:00閩東沿海一帶邊界層有弱的水汽通量輻合,與LORA海霧監(jiān)測系統反演出的低能見度相對應,而實際上到3月30日20:00,冷鋒逐漸南壓,此時冷空氣從沿?;亓髂舷拢瑴囟认陆挡攀沟盟Y成霧[5]。3月31日14:00,邊界層水汽已明顯減少(B處),但LORA海霧監(jiān)測系統反演結果一直顯示有輕霧,這除了與降水干擾有關外,還與邊界層風速有關,因為3月31日08:00—4月1日06:00,閩東沿海一帶有7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極大風速大于20.8 m/s(9級),3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大于24.5 m/s(10級),而風速較大時,有利于霧消散。因此,LORA海霧監(jiān)測系統信號強度指標受大氣中的水汽條件、風速和降水的干擾而產生誤差。在實際日常預報中,這些干擾因素都是預報員可以排除的因子,不影響LORA海霧監(jiān)測系統的有效性。從以上分析可見,LORA海霧監(jiān)測系統對海霧落區(qū)和整個起始、維持階段都有較好的反映,且存在一定的準確率,對海霧天氣告警具有提前性,可作為增強海霧協同觀測能力的有效手段,對提高海霧精細化預報能力有較好的指示作用。
圖4 2022年3月30日天氣形勢
(1)閩東海霧天氣多發(fā)生于冬春季,12月至翌年5月為多發(fā)期,受太陽輻射和海陸差異的共同影響,日變化特征明顯,多發(fā)生于21:00至次日09:00(占77%),其中07:00、08:00出現頻次最多,其余時刻發(fā)生海霧頻次極少。
(2)閩東海霧的發(fā)生有均壓場型、冷鋒前側型、高壓后部型、倒槽型4種特定天氣形勢。其中,均壓場型和冷鋒前側型占比最高(79.3%),高壓后部型和倒槽型出現頻率相對較低,占20.7%。
(3)LORA較好地反映出海霧反演結果,但其信號強度指標受大氣中水汽條件、風速和降水干擾而產生誤差,在預報預警中剔除這些要素影響后,可將LORA作為增強海霧協同觀測能力的有效技術解決方案,對提高海霧精細化預報預警能力有較好的指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