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瓊 王瑛 夏旭輝 張靜 盧媛玥
筆者對1例永存左上腔靜脈畸形(PLSVC)并房室結折返性心動過速(AVNRT)患者在三維導航下成功進行了射頻消融,報道如下。
患者女性,53歲,因發(fā)作性心慌入住天門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診斷為陣發(fā)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圖1),于入院后第二天行心內電生理檢查及射頻消融術。
圖1 發(fā)作時心電圖
電生理及射頻消融過程:局麻后,穿刺左鎖骨下靜脈送入導引鋼絲,見導引鋼絲在脊柱左側走行,繼續(xù)推送,導絲不能下行過膈肌影,而是沿冠狀靜脈竇向右行走至右房側壁(圖2左),根據穿刺時穿刺針回流血的特點,及導絲在透視下的走行特點,判斷患者存在PLSVC。于是穿刺右股靜脈,放入6F、8F動脈鞘,經8F動脈鞘在惠泰三維系統(tǒng)下送入消融導管構建右房模型(操作時能將大頭導管從冠狀靜脈竇推送至左上腔,圖2右),經6F 動脈鞘送入十級可調彎電極至冠狀靜脈竇,行心內電生理檢查,S1S1180次/分,誘發(fā)心動過速,S1S2500 ms/360 ms-350 ms時,S2V 跳躍延長120 ms,并誘發(fā)心動過速,發(fā)作時VA 間期20 ms,證實為AVNRT,繼而放入惠泰藍把溫控大頭導管至冠狀竇口前緣1.0cm 以內的地方,標測到小A 大V,A 波碎裂且無H 波處(圖3)放電,可見間隙性交界性心律出現,但因為消融導管不能穩(wěn)定貼靠,易擺動,有快交界性心律間斷出現,而且S1S1起搏不能奪獲,遂調整消融導管,多次短時間鞏固放電,每次20~40 s,重復電生理檢查,S1S1170次/分時出現文氏現象,S1S2500 ms/400 ms以10 ms遞減掃描未見S2V跳躍,無心動過速發(fā)生,靜脈點滴異丙腎后重復上述檢查未見S2V 跳躍延長,無心動過速發(fā)作,手術成功,術中,做電生理檢查及放電時,均有房性早搏頻發(fā)出現,發(fā)現與冠狀竇電極所在位置相關,撤除電極早搏消失,再次放入電極,早搏又頻發(fā)。
圖2 患者X 線影像
圖3 消融時三維標測靶點圖
討論永存左上腔常與心律失常有關[1-2],人類心臟起搏組織起源于胚胎時期,左右上腔靜脈竇角附近的兩個對稱區(qū)域,最終右側的形成竇房結,左側的則定位于冠狀竇附近即房室結,因此,左側上腔靜脈和冠狀竇的發(fā)育異常,可能影響房室結功能,導致心臟沖動釋放和心電傳導功能異常,本例患者即存在房室結雙徑路,且電極在冠狀竇內時頻發(fā)房性早搏,與永存左上腔時冠狀竇存在擴張,竇口明顯擴大,對其附近的房室結及心肌傳導纖維牽拉,造成心電傳導異常,導致房性早搏及AVNRT。
AVNRT 的電生理基礎為房室結功能上的雙徑路或多徑路現象,其慢徑路主要存在于Koch三角底部的冠狀靜脈竇口周圍較大的區(qū)域內,這個區(qū)域即是通常進行消融放電的地方,PLSVC 因血液回流量大,冠狀竇口顯著擴大,標測過程中電極導管易脫位進入冠狀竇內,消融導管貼靠不穩(wěn),在竇口區(qū)與竇內擺動較大,穩(wěn)定性差,本例患者也是如此,冠狀竇明顯擴張,標測電極在竇內擺動大,因此記錄的冠狀竇電圖波形小且不穩(wěn)定,一度讓術者認為電極不在冠狀竇主支里,又重新建模并放置冠狀竇電極,同時消融導管貼靠不穩(wěn),靶點電位不穩(wěn)定,放電時間斷出現快交界心律,為避免損傷房室結,只能采取間斷多次放電,最終消融成功,有作者采用Swartz鞘管支撐,可增加消融導管的穩(wěn)定性,降低導管操作的難度,減少標測時間和放電次數,增加手術的安全性[3]。
存在PLSVC時,由于冠狀竇口存在擴張,竇口明顯擴大,消融靶點會有變化,王云龍等[4]報道2例患者在常規(guī)慢徑區(qū)消融成功,7例患者在常規(guī)慢徑區(qū)記錄不到明顯的慢電位,后均在竇前緣距竇口1 cm 內消融成功,提示竇口前緣消融一般是安全有效的,本例患者即是在冠狀竇口前緣1.0 cm以內的地方處消融成功,考慮與PLSVC 時,由于冠狀竇存在擴張,竇口明顯擴大,消融靶點會因為牽拉而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