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高升
記者寫新聞稿件,必須有新聞線索。通俗地比喻,就像是炒菜必須有食材、做飯必須有米面、釀酒必須有糧食一樣,否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一般的新聞線索好找,有價值的新聞線索不好找,精品稿件的新聞線索就更難找。地市媒體記者新聞資源相對缺乏,難得碰到夠得上“精品”的素材,這就更需要記者下功夫,努力練就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寫出具有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的新聞精品。
由筆者采寫的很多作品,就是發(fā)揮記者主觀能動性,在極其平常的現(xiàn)象中捕捉有價值的新聞線索。其中包括榮獲第二十五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的消息《人大代表卡汗拜有道“特色菜”》。
那么,記者如何捕捉精品新聞線索呢?結合自身的實踐經(jīng)驗,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努力。
作為人大代表,特別是基層人大代表,在大多數(shù)人的印象中,他們在兩會上無非舉舉手就算“履職盡責”了,這也許是普遍存在的誤區(qū)。所以,尋找一位基層人大代表真正“履職盡責”和“為人民代言”的故事,我一直很期待,也一直在尋找。于是,我把三分之一的采訪時間都放在了下基層。
努力沒有白費功夫,我終于捕捉到一條線索:2014年的一天,我到新疆塔城恰合吉牧場采訪,完成任務后已是傍晚時分。于是,牧場的宣傳干事說吃完晚飯后再回。眼見天色已晚,我當時沒吭聲,心里有些猶豫。但總覺得一天的采訪收獲甚微,有點不甘心。他看出來了,接著說,吃飯的地方可不是一般的地方,是一位少數(shù)民族人大代表開的農(nóng)家樂。這是我第一次聽說人大代表開農(nóng)家樂。于是,懷著好奇心走進了這家農(nóng)家樂。在等飯菜的工夫,宣傳干事和我閑聊,其中有幾句話的意思是這樣的:老百姓到這吃飯時喝點小酒后談天說地,有時也不免要發(fā)發(fā)牢騷,聽起來話里話外說的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但也從另外一方面反映了百姓心聲和社情民意。農(nóng)家樂老板卡汗拜是一位人大代表,他把老百姓的談話記在心里,時不時給場黨委書記打“小報告”,就這樣,好幾件事都是場黨委書記聽了卡汗拜的傳話后解決的,比如:田間路難走的問題、學校門前公路安裝減速帶的問題等。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這就是我想要的。
在飯桌上,趁卡汗拜上菜的機會,我隨意地跟他聊了幾句,問了問:“田間路修了沒有?減速帶裝了沒有?”他的答復是肯定的。那一刻,我眼前一亮,一直期待的人和事應該找到了。晚飯后,我再三叮囑宣傳干事,晚上就把幾個當事人幫我聯(lián)系好,我明天來采訪他們。
于是,第二天,我很順利地采訪到了當事人,并和他們一起到現(xiàn)場,到學校門前的馬路上等處實地看了看,印證了他們說的情況。最后,我采訪了場黨委書記,他的政治覺悟和敏銳性很高,通過卡汗拜了解到不少老百姓心愿,說到做到言行一致,為老百姓解決了不少問題,為這次采訪畫上圓滿句號。
當天下午,在回家的路上,我就開始構思文章的標題了——設想了幾個,先后都被自己否定了,最后,想到這個人大代表不是開農(nóng)家樂嗎?鄉(xiāng)親們談天說地不是在吃飯的時候嗎?突然,靈機一動“人大代表卡汗拜的‘特色菜’”就從腦海中自己跳出來了。一回到家,生怕靈感閃過,稍縱即逝,趕緊坐到書桌前寫稿,一下思如泉涌,一氣呵成。稿件傳編輯部后,編輯改為“人大代表卡汗拜有道‘特色菜’”,并在文章層次上做了微調(diào),這就是2015年筆者獲得中國新聞獎三等獎消息《人大代表卡汗拜有道“特色菜”》誕生的始末。
這里說的“等”是有方向、有準備、有目的地等,是長時間靜下心有方向深入思考之后的“等”,“等”是在做功課,蓄積力量,不是一時興起或是突發(fā)奇想,更不能守株待兔。等待的過程中就像荷槍實彈的狙擊手,在目標沒出現(xiàn)之前,就早早隱蔽起來,紋絲不動地等待目標的出現(xiàn)。有時候,目標一直沒出現(xiàn),可以收兵,但不可收心。一旦目標出現(xiàn),必須百發(fā)百中。
所以說,我們尋找精品線索,既要有狙擊手的耐心,還要有狙擊手的準心。記者是歷史的記錄者,時代的瞭望者,社會發(fā)展趨勢的揭示者。面對時代的重大主題,可以設想一個極具代表性的故事。之后,按照自己的設想尋找新聞線索,這個過程或許很長,也可能很短,但必須有耐心“等”的心理準備。
2015年開始的精準扶貧、脫貧攻堅是國家的戰(zhàn)略部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部署,更是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目標的重要一步。不僅是國家大事,也是各地各級黨委政府的要事,更是全國各族人民密切關注和熱切期盼的幸事。做精品,精準把握時代脈搏很重要。脫貧攻堅恰逢其時,不容錯過。
為此,我一直在等著遇到一個建檔立卡貧困戶蝶變的故事,而且是深度貧困人口,也就是易地搬遷戶。因為,只有國家解決了這部分貧困人口,脫貧攻堅的最終勝利才是圓滿的。
新疆塔城地區(qū)托里縣是國家級貧困縣。通過其成長、努力脫貧和真脫貧、真增收的小故事,彰顯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國家?guī)头稣叩膸椭?,如何一步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進而過上安居樂業(yè)的好日子。
俗話說,好事多磨。從2016年開始,直到2020年5月,在托里縣廟爾溝新鎮(zhèn)的新疆招金北疆礦業(yè)公司,我終于等到了一位易地搬遷來的年輕牧民,他叫拉哈提·阿吾力別克。
他就是我苦苦等了六年的“心儀”之人,從“放羊娃”到“打工仔”,再到“餐廳老板”最后到“藍領工人”,他的故事,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是思想轉變、觀念改變、生活蝶變的曾經(jīng)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是新疆塔城百姓擺脫貧困、勤勞致富、立志奔小康的縮影。
于是,我把拉哈提·阿吾力別克的故事寫成了通訊《拉哈提脫貧路上變形記》,在《塔城日報》推出后,產(chǎn)生了強烈反響。2021年,這篇稿件作為塔城日報社的精品稿,參評了2020年度新疆新聞獎,獲得了通訊類二等獎的好成績。
俗話說:越努力越幸運。獲獎不是最終目的,但也說明了一個問題,心有所期地“找”、有的放矢地“等”不失為捕捉精品新聞線索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