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超然
(合肥師范學院基建辦,安徽 合肥 230061)
建筑是一種思想的構筑。建筑在作為物理對象之前,是理念、思想、觀念等無形的創(chuàng)造行為[1]。高校教學樓作為校園里的公共建筑,是師生教學活動的重要場所,其人流集散的性質、容量、活動方式等方面具有特殊的要求,因為設計者設計理念不同,反映在功能關系及建筑空間產(chǎn)生了不同的組合,最終產(chǎn)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叭诵曰痹O計是高?,F(xiàn)代化發(fā)展的需要,也是校園建筑的最根本要求。教學樓空間設計以學生為本,在設計中,以學生的行為、心理、尺度為基本,通過對學生生活方式、心理特征、潛在行為等方面進行思考研究而獲得的合理優(yōu)化的設計作品。[2]近年來,隨著高校新校區(qū)建設進入質量提升階段,教學樓的空間設計如何突破傳統(tǒng)設計思路的束縛,建立人性化空間教學樓設計理念,是當前高校新校區(qū)建設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高校的教學樓是校園里最重要的標志性建筑之一,最能凸顯現(xiàn)代大學的內涵和精神。而傳統(tǒng)高校教學樓公共空間設計,因為空間使用性質固化、交往空間不足、場所缺乏感等問題的存在,與現(xiàn)代高等教育追求的開放性、創(chuàng)新性不相適應。
傳統(tǒng)的教學樓公共空間劃分為:主要使用部分、次要使用部分和交通聯(lián)系部分。因特別強調空間使用性質的明確,導致使用性質固化,失去公共空間的靈活性和可變性,無法滿足現(xiàn)代高等教育開放、融合、多元的新需求。
傳統(tǒng)的高校教學樓大多采用廊式空間設計。廊式空間是指教學樓內部空間中,以交通組織為主要功能空間。廊式空間主要為線性的視覺特征,起到組織房間的作用,形成導向性空間。這種空間設計容易造成交往空間的嚴重不足,從而影響了學生的學習交流、信息傳遞、情感溝通等。
傳統(tǒng)的高校教學樓公共空間通常表現(xiàn)為場所缺乏感。學生們下課后很少能在狹小的公共空間停留,造成空間使用率低下,活力缺乏。在缺乏場所感的公共空間里,空間的使用功能僅為交通聯(lián)系,而具備場所感的公共空間應是在滿足交通聯(lián)系的同時,還激發(fā)了空間學習、休憩、交流等功能,從而吸引學生們樂在其中。
隨著高?,F(xiàn)代化教學理念的發(fā)展和開放式教學的提倡,傳統(tǒng)高校教學樓建筑空間模式已無法滿足當今高校的教學需求,建立教學樓公共空間人性化設計的新理念已成必然。公共空間設計圍繞教學需求展開,以人性化設計為立足點,將空間的靈活性與可變性作為設計的關鍵,注重交往空間設計和良好場所感營造,為師生交流提供極具現(xiàn)代感的學習、交流空間。
現(xiàn)代化教學樓在內部空間設計上,更加強調靈活性、適應性、可變性和科學性,從而打破了傳統(tǒng)的六面體封閉空間觀念,代之以新穎別致、自由多變、生動新奇的空間形式,使之賦予生機勃勃、清新氣息的時代精神[3]。內部空間設計主要以教學需求為導向,體現(xiàn)人性化的設計理念。在樓梯和長廊的設計上要讓這種過渡空間體現(xiàn)出人性化,讓過渡空間成為學生課間駐足停留、交流、溝通和聯(lián)絡的好地方。
學習空間不僅是一個特定的建筑空間,它還是基于學習行為的場所,是指物理空間與數(shù)字空間的結合,線上與線下的結合,本地與遠程的結合,便于學習者交流交往、協(xié)作討論和共享等,促進課堂學習、開放式學習、個性化學習和泛在學習等。當前高校主流的學習空間創(chuàng)新模式主要為條紋學習空間、平滑學習空間、復合學習空間和無序學習空間等四種模式,因此在學習空間設計中必須充分考慮學生學習四種模式的空間需要,以適應學生的課堂學習、開放式學習、個性化學習和泛在學習等個性化的需求[4]。
交往空間是現(xiàn)代教學樓公共空間設計中必不可少的,它既滿足學生聚集與離散的需求,又豐富了空間內涵,增加了空間使用率?,F(xiàn)代教學樓交往空間是以靈活多變的劃分空間手法,使有限的空間變?yōu)闊o限,并以不斷變化著的空間導向,使空間序列表現(xiàn)出豐富的構思意境。教學樓人性化交往空間的設計要滿足舒適性和安全性設計策略,即適當?shù)目臻g界面、良好的物化環(huán)境、人性化的服務設施。
場所感是主觀的感覺意識,是人對空間信息產(chǎn)生的心理反應,也是場所的精神表達,也可以理解為“氣氛”。場所感的營造是為了使人對所處空間產(chǎn)生強烈的認同感、歸屬感。營造場所感離不開空間、界面和輔助設施三個方面??臻g是營造場所感的基礎,界面是場所感的組成部分,輔助設施是提升場所感的有效途徑。現(xiàn)代教學樓公共空間打破以往分散獨立的布局,更加注重布局的關聯(lián)性和功能的多樣性,以提高公共空間的場所感。
合肥師范學院濱湖校區(qū)位于巢湖半島風景區(qū),劉銘傳教學樓位于濱湖校區(qū)中心教學區(qū),以古代書院建筑“進取、為善、博愛”為構思理念,格調理性、樸實,造型純凈、明快,體現(xiàn)出秩序井然的古典理性美,又兼具現(xiàn)代建筑的開放性和實用性。
劉銘傳樓內部設計為動態(tài)空間,采用不同角度的玻璃盒子造型與空中露臺來打破規(guī)整的內空間線,使該樓極具藝術美感。在空間設計上,將建筑美學與建筑符號相結合,試圖營造出一種既能夠相對獨立教學,又能融入學校整體的靈活性布局,使其成為空間的整合者。該建筑在首層設置了展覽廳,方便學生學術成果與作品的展示,同時也為學術交流與各類學生活動創(chuàng)建了一個實用的空間。樓的內部設立了兩個中心庭院,將外部景觀引入內部空間,也打通了展廳的采光需求。自然采光和通風,起到節(jié)約照明用電,降低空調能耗的效果。建筑西側圓柱體作為報告廳與大階梯教室的同時,充分表現(xiàn)了劉銘傳教學樓標志性建筑的特性。建筑內部空間設有開放的庭院為教學之余提供過渡性的場地,表現(xiàn)出開放、和諧的空間氣氛。
劉銘傳樓作為多功能教學樓,在功能流線上的設計也十分完善,各個功能區(qū)域獨立性與多變性兼顧,使得學習交往空間模糊化,滿足學生不斷變化的各種需求。如在建筑的三、四、五層,在滿足公共課室單元的基本需求上,模糊了傳統(tǒng)的班與班的封閉空間,又增加了富有趣味性的共享空間。在這些定義模糊的空間中,老師和學生們可以進行開放的討論、交流和辯論活動,甚至可以舉辦小型作品展覽,或者是作為學生放松的課余休息空間。這些打破常規(guī)的體塊所營造出的非正式空間增加了教學空間的多樣性,也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新性。
劉銘傳樓采用環(huán)形設計,功能空間圍繞形成循環(huán)路線,公共空間的集中性很強。庭院設計作為劉銘傳樓精心打造的亮點,受到師生的廣泛好評。庭院是一種內向性空間,易于營造幽靜、親切的氣氛,特別適合學生駐足、思考、交流。圍繞建筑的中心庭院所展開的一系列非正式教學空間成了該建筑的亮點,在庭院圍合的空間里還為學生建造了一個小舞臺,特別適合學生組織各種文藝活動,表現(xiàn)出濃濃的學院氣息。
在劉銘傳樓內部設置了大教室與報告廳,并在東側與西側設置直達二層平臺的大臺階,將人流導引入庭園內部,形成情景交融又自然和諧的交流環(huán)境。劉銘傳樓根據(jù)實際教學需求,充分考慮了各個功能之間的聯(lián)系。其主入口在東西兩側,東側主入口為大臺階直達二層平臺,再通過門廳進入教學樓,也可從首層入口直達大空間展廊。西側主入口位于校園景觀湖的延伸軸線上,師生可以直接從首層入口進入300人的大階梯課室,也可以從兩側的大臺階到達二層平臺,再進入教學樓。同時,也可以十分便利與相對獨立地直達西側的圓形報告廳。在建筑物首層的南北兩側均設有開口便利的可把人群直接引入首層的中央大展廳,再分散地通過垂直交通通往各個樓層。劉銘傳教學樓引導式交往空間設計極具人性化,讓學生在自然的交往空間里產(chǎn)生了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劉銘傳樓的整體造型為:外部莊重規(guī)整,內部現(xiàn)代豐富,具有獨特的藝術氣質。樓的西側用了一個圓形的體量打破了刻板的教學樓形象,并與西側的校園景觀湖遙相呼應。在建筑的南北兩側盡量保持了立面的完整與簡潔,加強了劉銘傳樓整體穩(wěn)重儒雅的氣質。在屋面造型上采用了平坡結合的處理手法,具體為外側使用與公共教學樓相似的折線坡屋面加強與之呼應,但在細部處理上又和而不同。內側則著重采用平屋頂結合內部庭院空間展現(xiàn)出現(xiàn)代教學樓所具有的面貌,同時也呼應了同處在一條緯度軸線上的學生活動中心。
本文以高校教學樓的公共空間人性化設計為研究對象,以合肥師范學院劉銘傳教學樓為例,從動態(tài)空間設計、使用空間模糊化、引導式交往空間、獨具匠心的場所感、建筑造型典雅明朗等五個方面探討了高校教學樓公共空間人性化設計的理念和實踐。劉銘傳教學樓突破傳統(tǒng)設計思路的束縛,采用傳統(tǒng)加現(xiàn)代的設計手法,創(chuàng)建了人性化公共空間,這對于當前高校新型教學樓建筑公共空間設計的探討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