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春雷
淡泊律己,樂觀處世
有這樣一句話:“失意之人必有失意之事?!边@像句廢話,就像說餓是因為肚子沒吃飽一樣。但這句話卻有其深意:有失意之事的卻未必是失意之人。
蘇東坡有一首詩:“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碧K軾被貶惠州,應(yīng)該說是件倒霉事,但他偏偏說“不辭長作嶺南人”,仿佛被貶是個美差一樣。這首詩里,自然有牢騷,有自嘲,有俏皮,有怨懟。但基本精神還是隨遇而安,說白了,就是你可以強加給我失意之事,但我卻不做失意之人。
很多時候,失意之事是強加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岳飛曾雄心勃勃,要“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但宋高宗連續(xù)下12道金字牌,粉碎了他這個美麗的夢。光緒帝也曾雄心勃勃,要將古老的帝制翻轉(zhuǎn),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但慈禧太后就是不答應(yīng),弄了個“戊戌政變”,打碎了光緒的美夢。歷史有它野蠻的邏輯,有時真不是一兩個人所能左右的。
不做失意之人,大致有兩條途徑,簡言之:順和抗。首先“順”即上文所謂的“隨遇而安”,自己哄自己高興即可。蘇東坡很擅長“自得其樂”這一招,他說:“我在嶺南天天有荔枝吃,我還有什么好奢望的?”這不是自欺欺人,而是自己給自己的心靈打氣。人在倒霉的時候,喝涼水都塞牙。為什么喝涼水也塞牙?因為自己跟自己過不去,所以就形成一個惡性循環(huán),自己欺騙自己,走不出自設(shè)的牢籠。賈誼被貶長沙,就老找自個的碴兒,生悶氣,跟自己過不去,結(jié)果郁郁而終。莊子提醒人們:“不當(dāng)時命而大窮乎天下,則深根寧極而待?!边@話說得多瀟灑。倒霉了,就趴著,默默存儲能量,等到重新站起來的時候,強大得讓人目瞪口呆。
“順”是自然的東西,有隨緣的意思,但“順”不完全是“等待”,有時順其自然也是一種生存之道,合乎邏輯的生存之道?!爸洳豢赡魏味仓裘?,這是一種人生的大智慧。
其次,與順相對的,就是積極的“抗”。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有言:“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闭f的就是“抗”。越是倒霉,我越是要活得興高采烈,這樣做不是給別人看,而是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遇到倒霉事,就灰頭土臉,感到世界末日要來了,這是沒志氣?!翱埂辈皇钦f拿雞蛋碰石頭,而是像貝多芬說的:“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絕不能讓我屈服?!弊x海明威的小說《老人與海》,我們深深被老人圣地亞哥的韌性所折服。他什么都可以輸,但唯獨銳氣不可以輸。而一個人只要不輸銳氣,那么早晚能將想要的一切贏回來。
失意之事天天有,所以才有“常思一二”之說。當(dāng)然,這也不是說每天都有一兩件好事,而是說,即使“屋漏偏逢連夜雨”,也要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相信命運在為自己關(guān)上一扇門的時候,一定會打開一扇窗。相信“逆襲”有時近乎童話,電影《美麗人生》中的孩子,贏得了自由和象征正義的坦克,卻永遠失去了爸爸。人生有時很殘酷,但“自由和坦克”畢竟是支撐我們活下去的強大支柱,我們怎能放棄?
無論“順”還是“抗”,我們都走在一條光明的路上,失意的情緒會像病菌蠶食我們身上的勇氣和信心。失意的事情找到我們,我們可能無處躲藏,但我們可以消滅失意的情緒,像用抗生素殺滅病菌一樣。
作家汪曾祺青年時期,在上海找不到工作,有了自殺的念頭,他的老師沈從文寫信罵他:“為了一時的困難,就這樣哭哭啼啼的,甚至想到要自殺,真是沒出息!你手里有一支筆,怕什么!”人生的底氣,或者說人生翻盤的機會,就在你失意時,還對自己保持一分自信。不做失意的人,你就是個強大的人。
(責(zé)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