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趙生
(黟縣國有林場,安徽 黃山 245500)
松材線蟲病作為森林植物一種常見的病害,對松樹產生了致命性的傷害。為防控松材線蟲病的發(fā)生、蔓延,各地采取了多種措施,其中伐除清理疫木,是當前常見的措施之一,但林內枯死松樹一旦清理,形成點狀或塊狀林中空地,若沒有及時采取科學修復措施,松樹憑借其強大的自然更新能力,將再現天然次生松林,給病害的傳播提供理想的生境。因此,開展松材線蟲病疫木伐除區(qū)生態(tài)修復,既是消滅傳染源工作的延續(xù)、完善和必要補充,是防控松材線蟲病的一項重要措施,也通過生態(tài)修復,有效促進生物多樣性,提升森林景觀,使整個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處于良好的運轉中,促進森林健康生長。
黃山市松林資源豐富,占全市林地面積的16%左右,其中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占整個松林面積的97%以上。從目前的調查看,全市松材線蟲病發(fā)病的林分均為馬尾松,其他如濕地松(Pinus elliottii)、黑松(Pinus thunbergii)、火炬松(Pinus taeda)等尚未發(fā)現感病現象。馬尾松為強陽性速生樹種,對土壤要求不嚴格,喜酸性和微酸性土壤,具有極強的天然更新能力。黃山市境內馬尾松林大多是天然次生林,林內闊葉樹種較多;中層林冠內的闊葉樹種主要有楓香(Liquidambar formosana)、苦 櫧(Castanopsis sclerophylla)、青岡(Cyclobalanopsis glauca)、白櫟(Quercus fabri)、木 荷(Schima superba)、櫻 桃(Cerasus pseudocerasus)、石櫟(Lithocarpus glaber)等,底層有木槿(Hibiscus syriacus)、山胡椒(Lindera glauca)、雜竹、杜鵑(Rhododendron simsii)等。
由于松材線蟲病疫木在松林內分布無規(guī)律性,呈點狀、小塊狀、大塊狀(667 m2以上的)等多種形式分布,不同山場立地條件也不相同,松樹林下植被分布差異性較大。因此,在進行生態(tài)修復時,原則上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在保護好現有森林植被的前提下,遵循森林群落演替規(guī)律,以自然修復為主,人工促進為輔。根據松林的疫情、立地條件、林分現狀和景觀需求進行統(tǒng)一規(guī)劃、合理布局、科學修復。在修復時,一方面,要和松材線蟲病的防控相結合,按照松材線蟲病防控要求,有目的地開展松林的修復;另一方面,修復前要進行認真調查,做好設計,不僅要做到投資少、見效快、修復質量高,還要避免重復投資,促使修復達到預期目的。
這類松林既有束狀存在的,也有分散存在的,分布不均。松林內夾雜著各類少量高大闊葉喬木,以及在林內生存的各類闊葉樹種和各類灌木、雜竹。整個區(qū)域內的植被種類組成結構中,松樹是主要樹種。這樣的林分,在枯死松樹伐除后,要根據伐除的枯死松樹在林內的分布特點,以及其他植被的種類結構、長勢情況和林地的立地條件等來設計確定修復措施。
3.1.1 松林在林地內呈散狀分布類型
這類松林伐除的疫木大多以零星點狀或小塊狀分布在林分中,林內還分布有各類大大小小的闊葉樹及灌木,主要采取人工撫育加封山育林的方法進行修復。撫育范圍以整個小班或地塊為單位,以促進整個森林的健康發(fā)展,提高其抗逆性。人工撫育時,要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的原則,既要根據立地條件,做到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喬灌結合,也要科學選擇、留存長勢優(yōu)良且觀賞價值高的闊葉喬木樹種或灌木樹種,除去長勢弱、價值不高的樹種,并采取割草、培土等措施促進森林良性成長。對于一些面積大于25 m2、小于667 m2的小塊狀,可進行人工補植,樹種以鄉(xiāng)土彩葉樹種為宜。
3.1.2 松林在林地內是以塊狀分布為主,也有少量零星分布類型
松樹是主要樹種,但在整個林分內還有塊狀或零星狀分布的闊葉樹及灌木等。經過多年的擇伐疫木,林內會形成小于667 m2的塊狀,這類情況修復時,可選擇鄉(xiāng)土、有價值的闊葉樹種進行補植;若大于667 m2的塊狀,須進行造林修復,樹種同樣選擇鄉(xiāng)土闊葉樹種。同時,借助補植或造林生態(tài)修復,對林內存在的闊葉林和灌木林進行一次科學撫育,可借鑒“3.1.1”的方法。
這類松林大多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營造的,樹種多為馬尾松。當時的造林密度大,集中連片,群落結構和功能單一,加上管理粗放,林分整體質量不高、抗逆性差,易受松材線蟲病、松毛蟲等病蟲侵害。從近幾年春、秋季普查中可以發(fā)現,純人工松林單位面積松材線蟲病感病率高、受松毛蟲侵害嚴重。對于這類人工純松林,在伐除松材線蟲病疫木后,可根據伐除后林分形成的狀態(tài)及郁閉度等,確定采取修復措施,主要有以下幾項。
3.2.1 人工造林
多年以來實施松材線蟲病疫木塊狀皆伐、面積667 m2以上的小班,以及同一小班經過幾年的擇伐,現有林分郁閉度在0.2 以下的小班須實施人工造林。造林時,根據小班的立地條件,選擇鄉(xiāng)土闊葉樹種中的彩葉樹種或觀花樹種,如楓香、銀杏(Gink gobiloba)、 黃 山 欒 樹 (Koelreuteria bipinnata'integrifoliola')、鵝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檫木(Sassafras tzumu)、桂花(Osmanthus fragrans)、黃山木 蘭(Yulania cylindrica)、深 山 含 笑(Michelia maudiae)等;對疫木采伐區(qū)留下的闊葉樹幼苗予以保留,并采取除萌、培土等措施促進其成林成材。
3.2.2 補植補造
多年以來實施松材線蟲病疫木強度擇伐或連續(xù)幾年多次擇伐后形成的林分,郁閉度0.2~0.5、面積667 m2以下的小塊狀疫木皆伐區(qū),疫木主要以零星或小塊狀的方式散生在林分內,除治方式主要采取擇伐(點狀拔除)和塊狀皆伐;因松樹分布和疫木除治特點,除667 m2以上塊狀皆伐后按伐區(qū)開展造林設計外,零星點狀擇伐區(qū)不足667 m2的小塊狀(大于25 m2)疫木皆伐區(qū)采取補植方式修復,選擇與造林同樣類型的樹種。對疫木采伐區(qū)留下的闊葉樹幼苗予以保留,并采取除萌、培土等措施促進其成林成材。
3.2.3 對純松林進行改造
因為純松林集中連片,群落結構和功能單一,導致林分生物多樣性水平極低、系統(tǒng)防御能力差、抗病蟲害能力弱,易導致松材線蟲病的發(fā)生和松毛蟲的危害。因此,結合疫木伐除,可對松林進行擇伐,伐除一些密度高、長勢弱的松樹,并清除因疫木伐除后再現的次生松林, 及時進行補植造林。樹種選擇鄉(xiāng)土闊葉樹種中的彩葉樹種或觀花樹種為宜,如楓香、銀杏、黃山欒樹、黃山木蘭、深山含笑等。通過若干年的修復、封育、改造,形成針闊混交類型、常綠闊葉針葉混交類型、落葉常綠闊葉混交類型等復層林相,促進林分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多樣化,使森林結構得到優(yōu)化,提高生物多樣性、生態(tài)穩(wěn)定性和森林的抗逆能力。這樣既大大降低了松褐天牛的生存環(huán)境,有效防止松材線蟲病的發(fā)生和蔓延,又能使自然景觀得到改善提升,有利于森林旅游業(yè)的發(fā)展。
無論是天然次生林還是人工造林形成的松林,在松材線蟲病疫木伐除后,采取上述措施進行生態(tài)修復。3年內,每年5 至6月份和8 至9月份進行撫育管理,對林下天然的幼苗采取除萌、培土等人工撫育措施,促進其生長。同時,以小班為單元同步實施封山育林,采取人工造林、補植、封育相結合,促進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快速恢復,林分結構盡早得以優(yōu)化、從而提高森林的抗逆能力,有效防止病蟲害的發(fā)生和蔓延。
保護黃山松、阻止松材線蟲病的進一步擴散和蔓延,是黃山市的重要政治任務之一。在松材線蟲病防治工作中,對疫木的伐除是防治中的主要手段之一,但一旦力度較大,就會對林分結構和林相造成破壞。從防治的有效性和長遠來看,對伐除區(qū)域的森林進行及時科學修復,提高森林的抗逆性是松材線蟲病防治工作中不可缺失的一項重要工作,應予以重視和推進。同時,在尊重自然規(guī)律和自然地理格局的基礎上,結合黃山市旅游這一優(yōu)勢,采取人為促進和自然修復相結合的措施,大幅提升森林的生態(tài)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使其成為名副其實的“金山銀山”。